《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们在意义上的区别是什么?

人之初165731370


两者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是一个意思。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描述的,是一种思维模式,最常用的,是一种国家治理模式。

其中,核心是“三生万物”,其实就是“儒生万物”,所以,道家提倡的这一理论核心,就是儒教的起源,而儒家这个“三”是必须接受道家这个“二”领导的,道家的这个“二”又接受帝王这个“一”的绝对领导。

《易经》中的这句话没有表述全,后面还有两句,补全了就与《道德经》描述的意思差不多。

后面还有两句话,叫“八八六十四卦,以致推演无穷。”

太极是“一”,代表皇权。

两仪是“二”,代表道家。

四象是“三”,代表儒家。

八卦及由此形成的六十四卦,推演无穷,就是“万物”。

实际上,“太极”从那里来?却是从“无极”中来,所谓“无极生太极”,就是“道生一”,“道”就是“无极”,成语“无中生有”就来源于此。

实际上“无极生太极”或“道生一”还涉及中国宗教的起源。

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无神论者(无)的极点(极)就产生了宗教信仰(太)的极点(极),所以中国的宗教是名义有神,实则无神的宗教。

所以中国的帝王,在古代都是神,法家的“法”,就是起源于道家的“造神之法”,它清楚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1.用“言出法随”造神的方法,以“法”造神。

2.用“装神弄鬼”造神的方法,以“术”造神。

3.用“装腔作势”造神的方法,以“势”造神。


河东来


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揭示了老子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也就是道如何创生出宇宙万物的。具体解释如下:

道生一

道生一也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被老子称之为“无”。这个“无”不是虚无、空无,而是指道无形无相,不可捉摸。

道虽然不可捉摸,没有形状,但其中确实真真切切的存在着某些事物。这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无”,但是其中有象、有物、有精,其实就是物质性的混沌之气。混沌之气有形有质,混然同一,所以是“有”,又是“一”。无形无状的道中有了混沌之气,这就是老子说说的“道生一”。

一生二

道中生成了混沌之气,这是一种混然同一的物质。而物质有种种具体的、两两相反的属性,比如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热与冷等等……

我们的先人们将这些相反的属性总结为阴与阳,比如动是阳,静是阴;明是阳,暗是阴;高是阳,低是阴;热是阳,冷是阴……所以,混沌之气中存在着阴与阳两种相互对立属性,也可以认为,混然同一的混沌之气生成了阴气与阳气这两种相反的气。这就是《道德经》所说的“一生二”。

二生三

阴气与阳气不仅相互对立,还会相互激荡、相互作用、相互混合,就生成了第三种气,才会有万物的产生,而这第三种气就是——“和气”。和气就是阴气与阳气的和谐,也是两种矛盾性质的对立统一。阳气与阴气是二,再加上和气便是三,这就是“二生三”。

三生万物

现在道生成了混沌之气,混沌之气之中产生了阳气与阴气,阴阳调和又形成了和气,阴、阳、和这三者便能生成万事万物了。

可以用绘画来打个比方。用黑笔在白纸上画画,这幅画就包含着黑与白两种颜色。如果黑色与白色是孤立的,那么只能画出简笔画。但是如果让黑色与白色混合为灰色,而且黑色与白色的含量不同,灰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成了素描,画面一下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所以画家可以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描摹任何事物。

“三生万物”的道理也是这样:黑象征着阴气,白象征着阳气,灰象征着和气,这三者生成了世间的万事万物。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阴阳调和的产物,所以其中既蕴含着阳,又蕴含着阴,而且阴与阳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如果阴与阳只剩下对立,那么这一事物必然面临着解体消亡的结局。

而中华民族的另一本奇书《周易》中也有一段类似的文字。《易传·系辞上》中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其实从后两句可以看出,这一段话本来是用来占卜定吉凶的,即如何使用蓍草来得到一个卦象,并用卦象来判断吉凶,建立事业。不过后来的思想家们给这段话赋予了哲学内涵,认为它描述了八卦所象征的宇宙万物的创生过程。而且历代学者都认为,这一过程与《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致的。

易有太极

易就是易道,就像老子说的道,也就是无。而太极则是有,是混沌未分的一气。所以“易有太极”=“道生一”。

是生两仪

两仪便是阴阳,在《易经》之中便是阴爻与阳爻,《黄帝四经》说:“判而为两,分为阴阳”也是同样的意思。所以“是生两仪”=“一生二”。

两仪生四象

阴爻与阳爻结合,产生了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四个爻象,也就是四象。而四象就是《道德经》中说的“三”:老阳是两个阳爻,等于阳气;老阴是两个阴爻,等于阴气;少阳、少阴都是阴爻与阳爻结合,等于和气。四象合起来正是三种气。所以“两仪生四象”=“二生三”。

四象生八卦

四象再分别于阴爻、阳爻结合,就生成了八卦。而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其实也就象征着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比如:

所以“四象生八卦”=“三生万物”。

可见,《周易》中宇宙生成的过程,可以《道德经》中的宇宙生成论完美对应,而这时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实大多数经典读物都存在相通的地方,这个道理很简单。一般来说,圣人经典都是在探究一件东西:本质,或者是在研究由本质而延伸的细分领域,假如不是探究本质,那就不能称其为“经典”。

如果你们认同無月的观点,那么我们继续往下摸索。

既然是本质,那本质就只能有一个,本质一定是唯一的,如果冒出两个本质,那肯定有问题。所以,圣人经典总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因为他们其实都是在讲一件东西,只是讲法不同。我相信看过很多书的朋友大多会有这种体会,古人读了很多书之后,便不再看书,我想也是这个意思。

虽然《道德经》和《易经》有很多相通之处,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间的区别,倒不需要去过度解读,反而可以简单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在过去的文章里讲过老子的这个“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我写的#爱“得一以宁”:用《道德经》的智慧来看待老子的爱情观#这篇文字。“一”就是道,“二”就是由“一”生长变化而来的物,“三”泛指许多的意思,即从“二”生长变化而来,一层接着一层,不再赘述的意思,古人讲话精炼,说到三,就结束了,三就代表很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连起来翻译意思就是由道这个唯一,生长演变为两个事物,以此延续,循环往复,化生出万物。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一定要去说他指向意义的话,那也是和老子的“道生一”一个意思,但無月在这里说可以简单理解,是因为这句话更多的是在阐述“卦”的推演过程。因为《易经》这本书有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它有卦象,每个卦分为六个爻。“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就是爻到卦的一个推演过程,属于《易经》的基础知识,我记得已故的曾仕强教授讲过这四个概念的演化过程,比较通俗易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下,看过就明白了。

以上就是無月的看法了,有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指正,在此虚心求教。

原创作品,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道德经》和《易经》虽然都是用阴阳理论分析天地万物的演变规律,但《道德经》的这段话是讲述一个主体(如一颗树)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规律,而《易经》的这段话更多的是讲述两个主体(如两个人)“交易”的阴阳演变规律。

从阴阳理论讲,我们不仅要分析一个事物(或人)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规律,而且还要分析两个事物(或人)相互“交易”的阴阳演变规律。我们可以借用量子力学的基态、叠加态和纠缠态的概念,对比分析《道德经》和《易经》中万物阴阳演变规律。像一个量子一样,一种事物(或人)不仅有阴与阳两个基态,还有阴与阳叠加的阴阳态(叠加态)。当两个事物(或人)进行“交易”时,也就是像两个量子一样的,形成一种所谓的纠缠态。

《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事物(或人)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过程和模型。我们可以借用一颗树的阴阳演变与生长过程,进一步分析其内涵:“道生一”,即道生万物之一,如道生一棵树。而这棵树上部的叶代表阳,下部的根代表阴,则树木本身就是阴与阳,也就“一生二”。可是树既不是阴,也不是阳,而是由阴阳叠加的第三态,即阴阳态,也就是“二生三”。包括树木在内的万物都是由阴态、阳态和阴阳态共同产生,即“三生万物”。树木要生长,就必须阴阳平衡,否则不能生长甚至死亡,也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而这种生长过程又是通过阴(气)阳(气)相生相克实现的,最后达到了“冲气以为和”的和谐状态。总之,道是一,阴与阳是构成“三”两个基态,“三”就是一种阴与阳的叠加态,阴阳叠加态即“三”生万物。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一”、“二”、“三”和“万”的内涵,演绎了一个事物(或人)自身“变易”的阴阳演变过程。

《易经》中也有与《道德经》相同的,描述一个事物(或人)“变易”的阴阳模型。易经中“太极生两仪”,“太极”也就是《道德经》的“道”或“一”,《易经》中“两仪”也就是《道德经》的“二”,即阴与阳两个基态。这些“一”与“二”在《道德经》和《易经》是很好理解,也是两者共同的基础。《易经》中也有“三”,但它有“八”个形态,即所谓的“八”卦,视乎与《道德经》不同。但是如果我们用阴阳叠加态的概念分析这“八”个卦,就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由一个阴态、一个阳态和一个阴阳态构成,只不过这个阴阳态有六种不同强度的阴阳组合。因此,《易经》的“一”、“二”、“三”与《道德经》中的“一”、“二”、“三”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描述一个事物(或人)“变易”的阴阳过程和模型。

与《道德经》不同,《易经》中不仅讲述一个事物(或个人)“变易”的故事,还要讲述两个事物(如两个人)“交易”的故事。《易经》中“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八六十四卦,则给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交易”模型。如果假设两个事物(或人)只有阴与阳两个基态时,当它们像量子一样纠缠时,它们的交易模型就是“四象”,即所谓的“两仪生四象”,也就是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当两个事物(或人)有阴态、阳态和阴阳态三个状态时,它们根据阴阳强度和排列不同,自身先形成八种不同状态,也就是包括6个叠加态的八卦。当他们像量子一样纠缠时,它们的交易模型就是两个8种“卦”的各种组合,最后形成了64卦象。因此,《易经》中根据不同的阴阳观点,分别给出了“4象”和“64卦象”两种不同的阴阳交易模型,也表达了各种不同的纠缠态。

显然,按照量子力学的理论,两种对立事物的叠加态或纠缠态,具有无限多种组合模型。几千年前的《易经》不仅给出了自身“变易”的八种叠加态,而且还给出了“四象”或“64卦象”两种基本交易模型的纠缠态,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现在的《易经》研究者和爱好者更多关注《易经》中“变易”的思想和模型,却忽略《易经》中“交易”的思想和模型。而后者则是理解易经中“易”的精髓的钥匙,也是理解与“道德经”中“道”的区别的关键。


合竞共赢


首先与都是古人对万物的认识和认知!

道德经所讲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是将万物看成一个整体,将一个整体分割成相对两面,亦一正一反,一对一错,一明一暗,一起一落,一分一合等等之类。又分别将这两面化成正面当中的反面和反面当中的正面,彼此相对又彼此变化,彼此交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如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那么道德可以分为正常的伦理道德和违背正常的伦理道德或不道德!如一个子女抚养老人,死后安葬。这是一个正常的伦理道德。一个子女抚养老人,生前尽善尽责,由于某种缘由死后无法安葬,弃尸荒野!在世人中没有伦理道德可言!但他所行之事己完成伦理道德。只不过不圆滿而己!违背了正常的道义!还有一个人抚养老人,生前不闻不问,死后安葬!你能说这个人有道德吗?所以道德很难定义!也很难说的清楚!这个故事也就告诉了我们,在正与反,明与暗,起与落中确实存在第三类。既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讲的是无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仔细看一下易经图它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是像几何倍增呢?二、四、八、六十四。。。。。。!事实也证明易经中出现的所有事物都是以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八卦,十二属相!五行!八种方位和出生时辰等等。。。。!也就是通过已知条件去证明另外一件未知的事情。像不像几何?

易经是一部以占卜先知为主的奇书!占卜又名算卦,算应该就是演算,推算。把万物的形态加上自然的现像加上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冲得出的结果。结果是固定的!简单点说就是

已知:A十B=C

2A十4B十8C=D

求证D为多少?大概也就这么个意思,大家明白就好!所以算卦有时才会算的准确一点!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想说明白一件事,与最大意义不同的就是:

是古人的语文教课书!

是古人的数学教课书!


湖西万岁



首先纠正一点,《易经》中没有‘易有太极’之言。提问者混淆了《易经》与《周易》的关系。

《易经》是占卜之书。由伏羲做八卦的卦画。文王做六十四卦的卦画和卦爻辞。

孔子又为《易经》做传后。使其成为《周易》。并赋予其深刻的哲理与德义。

《易经》是经,《周易》是传。两者的关系类似于《春秋》与《左传》。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孔子做的易传之言。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位先贤之言异曲同工:人类万物,日月星辰并非上帝创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人类万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不灭。


杨朱学派


《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讲的是宇宙从无形的道的层面,演化成有形物质层面的变化过程;《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讲的是在宇宙中已经具有有形和无形结合体的太极体物质本源,演进变化的过程。

在道家的经典《列子·天瑞》篇中,就有关于宇宙演化最初的形态,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就是道的本体,太初就是一,太始就是二,太素就是三。而太极则是太素层面演化而来的质能体,因为太极是阴阳一体的无形有质能量体,其内在包含有阴阳两种无形能量。所以,老子《道德经》阐述的是从无形到有形演化的过程,讲的是宇宙演进变化的纲要。而太极则是在这个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万物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推演。两者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观,世界观,进化论的全方位整体的思想。两者在意义上的区别就是:《道德经》阐述的是宇宙自然万物演进变化的纲要。而《易经》则侧重在以太极为原点,万物演进变化的规律。是对《道德经》所阐述纲要的具体描述。

有人会问,《易经》先于《道德经》,怎么《道德经》却阐述的是纲要,而《易经》却是对万物演进变化的具体阐述呢?其实,这并不难解释,因为《易经》产生之初是由伏羲画卦后演变而成,再加上河图洛书数理变化的规律充实,逐渐到周朝时期才成型为《周易》。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规律总结,是在春秋时期,由孔子撰写《易传·系辞》中对周易的阐述。而周朝时期,老子的思想已经形成了,孔子且曾经问道于老子。所以,老子讲《道德经》的思想与孔子言《周易》的思想,会因为他们站的角度,高度不同,阐述的自然就会形成分野。很显然,老子是站在了宇宙自然本源角度阐述道的演化规律。而孔子则是在具体用的层面,以太极演进变化规律,来对万物演化规律进行阐述。

是以,对于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宇宙演进变化法则,及孔子所阐述《易经》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万物变化规律,其在本质规律层面,以及含义上的不同,就能看的很清楚了!

我是心能智慧文创,您的关注和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关注我可了解更多智慧文创文章,点赞文章让您收留余香!


心能智慧文创


看到这个问题,瞬间来了兴趣,斗胆回答一下,如果不正确,还望海涵,权当看个乐子吧。

说实话《道德经》和《易经》我都没仔细研究过,只看翻看过室友的一点,说来惭愧!

我无法从书中的层面来讲解这些高深的问题,只能从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两句来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大学是学工科的,在有一门研究信号传输的课程里讲到过0和1。

就是这两个数字,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不同的讯息。不夸张的讲,只要是编码的形式科学规范,我们可以用0和1编出这个宇宙所有的东西,通过01代码的形式。

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如何从0和1发展到更多更复杂的讯息,然后衍生到世间万物!

而他们研究的是如何从世间万物的规律里去倒推出那两个所谓的0和1,获得了世间万物的普遍规律!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瞎蒙~您看了权当看了个乐子吧。

说的不对,也请您别喷我,谢谢啦!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爱人~


Severus林茂


《道德经》不仅仅是道家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各学派和文化思想都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意义。其实,我们都知道,道家讲究一个世界本源的问题,就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以下都以四十二章代替整句话),这本身就是对世间万物本源的探究,除此之外还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也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句段。

有人惊讶《道德经》四十二章和《易经》中的一段系辞极其相似,那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实这两者在最初的本质上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意义更是完全不同。


正如我之前所说《道德经》四十二章是对世界本源的探究。道家对于“本源”又是如何而来没有具体的描述,而且只说变化的形式,却很少谈到真正的促发原因,有人说这是道家的不成熟之处,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毕竟时至今日也没有人对这个世界的本源做出让人信服的解释。早在几千年的道家就已经有这种哲学的、抽象的概念,这是非常伟大的事情。

在《道德经》中,世界就是自然——道——一——二——三而来,这里的一二三当然不是单纯的数字,关于这三个阶段的解读就更是多如牛毛了。有人说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交汇后的天地人(三才),这就是世界发展、促生万物的一个阶段,这种说法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其实

关于所谓的一二三的真实含义,不得不承认,早就失去了传承,已经没有人知道它们最初的意义,后来的一切解读都只是后人的猜测而已。所以,我也没觉得有什么对错,大概都有道理吧。

反观《易经》的“太极生两仪”,讲真的,这个确实是被过度解读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各位会占卜的大师们,有没有觉得这段话像是一个口诀呢?没错,这明明就是《系辞》记载的蓍草占卜,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大衍法”(请自行搜索卜筮方法,在这里不做分享了)。当然了,易学家们还是给这种占卜方法赋予了宇宙意义,太极是阴阳不分之前,两仪为阴阳,四象对应春夏秋冬四时(少阴,太阴,少阳,太阳),至于八卦那就是八个卦了……可是无论如何也是改变不了它的本质的。

所以,一个是对宇宙本源的探究,一个是占卜的方法,这两者本身的意义本来就不相同。


当然,《易经》的这种占卜方法和《道德经》的万物本源是有联系的,这期间的联系应该离不开一代代的易学家、道家人士,以及其他学派的学者们的丰富、发展。这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易经》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虽然《道德经》的年代和真实的创作者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肯定的一点是,最晚也是到战国时期,可想而知,这两本著作,是经历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历史,然后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有很多看不懂、流失、断层,也是应该的。


鱼者佩之


这个问题好回答,就是字数多啊。

发东西要发全。道德经中很多经典的地方,你连在一起看就清晰多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先解释一下这几句,大致就明白道德经说的是什么了。

那些可以表述出来的道理,就不是真的道理,而那些我们眼前能够描述得十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参考佛教的拈花含笑,我说撕心裂肺,如果不经历的人,是不会体会到的,所以文字其实并不能描述清楚)。天地混沌无名,那是天地得起始阶段,而一旦开始天地分开,就产生了万物(参考盘古开天)。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客观无欲的观察天地规律,又常常带着一些目的根据规律去预测事物发展方向,其实这两件事情是相通的,都可以说是天地的规律(万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兴旺衰落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天地是没有情感的,把天下万物作为当作祭坛上的草狗,圣人也是没有情感的,他也是把人民百姓当成物品去对待(就是客观对待,不夹杂个人的情感,不会感情用事),天地之间,就好像是个中空的乐器,虽然空洞,但是却有着规律的气息流动,所以我们想那么多,不如安静的任凭事物的本来发展。

天地本来是由一个太阳而产生的,因为有了太阳,就有了阴阳,冷热。而一冷一热,就产生能量的交替流转春夏秋冬,产生了天地万物。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天地间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热,背着一面是冷的。冷热之间的能量传导来调和,会互相转化的。什么孤家,寡人、不谷之类的词语,都是老百姓所讨厌的,但是作为地位至高无上的王却喜欢这么称呼自己。所以其实事物满了就开始衰落,衰落到了顶点就会重新开始充满。(冷到了极致就会热,热到了极致就会冷)。所以别人教大家去强扶弱,而我教大家顺天而为。那些不得其法而失败死去得人,我将从教化他们开始。

尊重宇宙的规律,苍天遵守这一规律就会清明,而大地遵守这一规律也会得到安宁,敬神遵守这个规律也就会变得灵验,五谷遵守这个规律也会丰满,王侯遵守这一规律也会不败的立于世。

所以道德经通篇其实都在说一件事情,就是先了解天地的规律,然后顺从规律,可以做到顺天应命,进而生活幸福。

再来说易经。这里有一个常识性的认知错误。不是现有先天八卦的,而是先有的文王八卦。文王的八卦的卦位其实是人与自然结合的结果。

八卦的八实际上脱胎于古代的八风。八风是根据季节而产生的。八风者,盖风以应四时,起于八方,而性亦八变。炎风、条风、景风、巨风、凉风、(风翏)风、丽风、寒风。

季节是由于太阳的移动而产生的,所以太阳为一元。然后二极其实是黑夜和白天,在易中为阴阳。古代的把卦是怎么定位置呢?

先是用坎离震兑来表示四季。坎代表(阻塞,万物成冰,看易经坎卦),而离代表太阳(看易经离卦),而震代表着开始(震旦),兑代表这收获(想想兑付这个词)。然后呢乾代表着阳气的开始,生于亥,而成形在艮(古代形容石头坚硬,说发出艮艮之声),而阴气生于巽而固于坤。而乾代表君,坤代表臣。君贵于始,而臣贵中正。所以君乾就应该在西北方,而坤就是在西南。(参考《易纬。乾凿度》)

所以道德经和易经理论很接近,不过道德经是说阴阳而生万物,但是易经则不但生万物,还生出君臣之礼。所以道德经以阐述天地之道为主,可以用来修身养生。而道德经重在阐述君臣为人之道,可以用来治世。同源但却殊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