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汪郎
把五胡亂華的責任推到曹操身上,這簡直是荒唐。五胡亂華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歷史淵源,且聽我一一道來。
第一,東漢以夷制夷之政策,為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五胡亂華的伏筆,始於東漢,東漢政府奉行以夷制夷之策略,在對外戰爭中大量使用羌、匈奴、鮮卑、烏桓騎兵。然而,羌胡騎兵是一柄雙刃劍,時叛時降,在東漢歷史上,羌亂不斷,而匈奴、鮮卑、烏桓也反覆作亂,成為東漢二百年曆史裡邊疆動盪的因素,也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不過,在東漢一朝,朝廷在約束胡人勢力上還是有一套本領,在西北以及北方邊疆設有度遼將軍、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將四大邊將,而且東漢將領的素質很高,能有效地控制胡族。然而,東漢時期,由於管理胡人,不斷把胡人遷入塞內,而且對胡人也有優惠之政策,導致胡族人口激增,為後來五胡亂華創造了條件。
第二,沒有曹操及魏國對胡人勢力的打擊,五胡亂華或提前到來
曹操不僅不應該對五胡亂華負責任,反而因為他的存在,五胡亂華被推遲了。
東漢末年,匈奴內附中國已超過160年,他們居住於塞內,漢化程度已相當高,但仍保留悍勇善戰之民族習性。以前東漢朝廷為羈縻南匈奴,給了許多優惠政策,不必繳納田賦捐稅,這令匈奴人口得以較快增長。當中國陷入漢末混戰時,為了防患匈奴人乘機坐大,公元216年,曹操將南匈奴部眾安置在幷州,分割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各設一帥,另有一名漢人司馬監督。正是這個舉措,大大削弱匈奴的力量,在整個三國時代,匈奴五部不能凝為一個整體,故而不成氣候。
公元207年,曹操北伐烏桓,擊斃烏桓首領踏頓單于,降其眾二十餘萬。至此,曾經是東漢北方一大患的烏桓被消滅,逐漸消失在歷史上。如果不是曹操滅烏桓,以後的歷史就是六胡亂華,而不是五胡亂華。
在東漢末期及三國,北方遊牧民族以鮮卑最為強大,在後來的五胡亂華中,鮮卑也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三國時期,鮮卑勢力遭到魏國的沉重打擊。當時鮮卑人的戰鬥力完全不是魏軍的對手,魏明帝派驍騎將軍秦朗北征鮮卑,這位在三國曆史上名不見經傳的將軍,就足以把鮮卑首領軻比能的十萬大軍逐出漠南。後來,幽州刺史王雄派出刺客,刺殺軻比能,鮮卑由是進入低潮期。
由此可見,沒有曹操及其子孫的努力,胡人勢力或許早滲入中原了。
第三,晉武帝的致命決定,點燃了五胡亂華的導火索
五胡亂華是直接起因,是西晉的八王之亂。而西晉之所以爆發八王之亂,是因為晉武帝立了一個白痴皇帝,便是晉惠帝。說他是白痴皇帝,不是罵他,而是他真的是白痴。大家想想,白痴皇帝當皇帝,會有什麼結果?誰也都染指權力,從外戚到皇后,從親王至地方諸侯,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政變不下十餘起,最終形成血流成海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給了五胡崛起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晉武帝的另一大錯誤,是對胡人的潛在威脅認識不夠。
經歷三國數十年兵災後,漢地人口銳減三分之二以上,漢人數量急劇下降,緣邊諸郡,胡人占人口比重遠超漢人。晉朝開國後,侍御史郭欽鑑於漢魏以來,羌、匈奴、鮮卑降者多居住於塞內,與漢人雜處,習俗不同,屢生變亂,便上書請求把少數民族遷往邊地。他向皇帝陳述:“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他建議,把內地漢人遷往西北諸郡以增加人口比重,同時 “漸徙內郡雜胡於邊地”, “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此萬世之長策也。”
可惜的是,郭欽的上書並未引起晉武帝的重視,沒有采取任何手段約束胡人之勢力。然而,事實證明郭欽絕非杞人憂天,而是遠見卓識。後來的歷史演變,不幸被郭欽言中,甚至遠遠超出他的預計。晉武帝目光短淺,終於在他死後不久,五胡亂華便爆發了。
君山話史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黑的不能再黑的一段路,生在那個年代,是人的大不幸。那個年代,百姓們的生命賤如草芥,特別是漢人,更是如此。
可是人無法選擇出生的年代,如果可以選擇,估計除了胡人,沒人會願意留在那個年代。
有人說,五胡亂華的罪責來自於曹操,也有人說還是司馬炎的責任多一些,那麼,到底誰該來負這個責任?
我們一起來看看,曹操到底做了什麼,司馬炎又幹了些什麼,也許這樣比較一下,答案就會呼之欲出了。
曹操遷入了大量的胡人
五胡亂華的前面是西晉,西晉前面的朝代是三國。
對於三國,國人瞭解甚多,不管是正史,還是演義,都有大量的擁躉。
當然,對於曹操這個人,粉絲還是非常多的。曹操作為三國期間最出眾的“CEO”,其人文韜武略,異常出色。
三國大戰,打得是什麼?是錢,是人,是糧。
曹操在北方,對於北方的胡人,還是收拾得比較利落的,無論是匈奴,還是其它胡人都不是“個”。
於是,曹操的重點,近在中原,遠在東吳和西蜀。但,打仗是要死人的,一場仗下來,不少將士是要歸天的。何況打仗不爽、攻城不爽時,一旦勝利,還會情緒化的報復殺人。這樣下去,打仗多了,人的數量就跟不上了。
但人是無法再生的,新生命的成長也是一個過程,於是,曹操想到引進胡人,用來壯大自己,這點有錯嗎?
看起來沒有錯,因為一可以壯大自己實力,二可以促進民族融合。
但是,胡人不斷接受漢人的影響,遷入、進步和發展很快。
所以,當五胡亂華來臨時,有人說,都是曹操犯的錯。
司馬炎執政前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司馬炎是司馬昭之子,早期的司馬炎,也算得上是雄才大略,在其任上,統一了全國。
統一後,司馬炎採取了各種改革措施,政治穩定、經濟昌盛、文化繁榮,史稱“太康之治”。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有人說,是享受。司馬炎也這樣認為。於是,大力發展了幾年後,司馬炎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開始奢侈享受。至於政事,見鬼去吧!
看起來,大家都沉浸在一派祥和之中,但潛在的問題是,司馬炎封了不少司馬家的王,這是一個炸彈;另外,一直把西蜀和東吳作為了對手,而邊疆胡人逐漸向華夏大地靠攏,聚居在華北大地,但西晉一直認為這是可以控制的。
問題終於來了,因為司馬炎死了,死的時間是公元290年。
司馬炎死了,誰來當這個皇帝?當然是太子司馬衷,這是被歷史上稱為“白痴皇帝”的一個人,也許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白痴,但聰明絕對算不上。
晉惠帝司馬衷剛上任一年,就發生了“八王之亂”,誰願意給“白痴皇帝”當藩王啊,都是想成就偉業的兄弟。
這一亂,分了兩個階段,第一段只有幾個月,第二段卻有好幾年。八王之亂嚴重地影響了西晉的發展,不僅讓國家空虛,名不聊生,而且讓整個社會經濟倒退了很多年。
這時候,長期受到剝削和壓迫的控制區內的胡人,開始蠢蠢欲動。
所以,西晉的八王之亂還沒結束時,胡人已經開始行動了,因為這是絕佳的機會。
先是304年冬天,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後是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史稱漢趙,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之後,鮮卑、羯、羌族也紛紛先後登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 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夏(匈奴)等少數民族控制的國家先後建立,這個時代就此成為了五胡十六國的天堂,也成為漢族人民的地獄,因為漢人的數量快速下降,個別地區遭到了無差別的屠殺,甚至有些國家將漢人當成了“軍糧”,漢人成為了“兩條腿的羊”。
直到384年,鮮卑魏的建立,五胡亂華的黑暗才得以慢慢過去,從此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五胡亂華”的責任還是要有司馬炎和其家族來負
瞭解了曹操幹了些什麼,再瞭解了司馬炎執政前後發生了什麼,大家想必不難分辨,“五胡亂華”的發生,司馬炎和其司馬家族要負主要的責任。
曹操其實沒做錯什麼,讓一部分胡人內遷,也是形式的需要。
但西晉司馬炎的問題在於,第一,其藩王分封,埋下了隱患;其二,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擇,也成了大問題;第三,對胡的控制不利,不僅沒有控制好,而且對統治區胡人的剝削也激發了胡人造反的動力。
外因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內因,蒼蠅從來不叮無縫的蛋,因為無處下嘴。
五胡亂華,責任就在司馬炎和其家族,與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基本無關。
藍風破曉
種子發芽長大,需要適宜的氣候,也需要適宜的土壤
五胡亂華原因有多方面,不過怎麼甩鍋也甩不到曹操身上,相反,正因為曹操努力,才推遲了五胡亂華的到來,說不得沒有曹操,這亂會更早,會更猛。當然,這個鍋也甩不到司馬炎身上,不是說五胡亂華和司馬炎沒關係,而是司馬炎壓根就背不動這口鍋
落後就要捱打,內亂也要捱打,這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中原之地,自古就要抵禦塞外民族的侵襲,為此秦始皇修建長城、漢武帝出兵塞外……解決了匈奴,又有了突厥,突厥完了,還有契丹……一茬一茬,綿連不斷。對於塞外遊牧,農耕民族沒有太好的辦法,只能自強不息,讓他們來了也得鎩羽而歸……
曹操時期,漢末三國,紛爭不斷,假如沒有曹操快刀斬亂麻,短時間統一中原,遊牧民族看準機會早就南侵了。而曹操統一北地之後,立刻揮師向北,207年白狼山一戰,張遼以少勝多,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極大震懾各個蠢蠢欲動遊牧勢力
在那段時間,五胡有,內附的遊牧也有,但中原勢力相對更強,也更團結,沒有適合他們發芽土壤。如果說曹操有錯,那他錯在哪呢?
等到司馬炎時期,這老小子一家三代,利用了曹丕九品中正制壯大的士族勢力改魏換晉,為反哺士族或者叫穩定晉朝,司馬炎又分封27位司馬王,以及500餘家異姓公候國
俗話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改朝換代得來的好處,讓眾多士族開始日漸奢靡
司馬炎帶頭羊車巡幸,士大夫們跟進:石崇家以蠟代柴,王愷家糖水刷鍋……要知道當初袁術臨死前想喝碗糖水都沒有,維持如此奢靡必壓榨境內普通百姓魚肉鄉民,進而引發階級對立
從司馬炎分封的那一天開始,內亂就已經在發芽,亂華土壤也在不斷培育,而晉朝初期兩件事,徹底引發中原戰火,亂華在即
一個是人禍,司馬炎死後,持續十餘年的八王之亂,司馬家眾多王爺參與的奪權戰爭,大大消耗晉朝元氣;一個是天災,從266年到316年,五十年間,特大自然災害115次,中原旱災、蝗災、雪災、洪水災紛至沓來,大批百姓稱為流民,而北方遊牧草場乾枯牛羊凍死,遊牧民族南下已成必然
298年,關西擾亂,額歲大飢,(氐族)李特兄弟率流人數萬家,就谷漢中,遂入巴蜀開啟東晉五胡十六國亂世
責任到底在誰呢?總不能真去怪老天吧……
靈石蘊珠寶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史河奇談】,古今那些事兒皆細談獻諸君。
功過是非後人評,五胡亂華的責任到底在曹操還是司馬炎肯定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這裡,我個人認為責任在司馬炎。以下是我的論據:
一、五胡亂華的簡要介紹
五胡亂華發生在西晉末期,塞外的遊牧民族入侵,建立起多個非漢族政權。俠義的“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部落,但從廣義上說,這五個部落只是作亂的五大代表,當時亂華的遊牧民族遠不止這個數目。五胡亂華使得剛剛出現的短暫一統,再度淪為大分裂狀態,對整個歷史進程有著重大影響。
既要問責,我們便來審審曹操和司馬炎都做了什麼?
二、曹操對北防的態度
北方遊牧民族在歷史進程種素來是一顆定時炸彈,只要中原有亂子,他們基本要來騷擾一下。這個隱患由來已久,西周末期,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朝綱混亂,匈奴一下打到都城鎬京,褒姒被虜。劉邦出征匈奴時也挺慘,一度被匈奴包圍,差點就回不來了。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打得不可開交,按理說北方匈奴也該來參一腳,但是在我們接觸的三國曆史中卻鮮有提到這顆定時炸彈,這是為何?曹操的作用不可忽視!
三國曆史的焦點主要在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爭鋒較量,但其實早在黃巾起義、董卓亂政之際就已經出現了匈奴的身影。當時匈奴部的單于於羅夫與黃巾餘部發起的白波軍聯合在中原劫掠,後又與袁紹、袁術等勢力合作,均被曹操大軍打敗,於羅夫乾脆被曹操擒了留下來當控制匈奴的人質。195年,曹操與呂布打得火熱時,匈奴新的單于呼廚泉又想趁著中原一片混亂來搗亂,歷史上有名的蔡文姬便是在這時候被匈奴虜去的。但這位新單于運氣不怎麼好,一來就撞到曹操的“槍口”上,得兒,又被揍了一頓只能俯首投降。202年,呼廚泉又皮癢難耐挑起叛亂,曹操這邊正忙著打架呢,派了西涼軍伐馬超前去收拾他。曹操業務繁忙,眼看這些個匈奴沒事就老來蹦躂一下也不是個事兒,這回索性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呼廚於被質留在許昌,曹操還將匈奴分為五部分,每部由一位漢人大臣擔任司馬進行監督,這樣匈奴的實際控制權便落到了曹操手上,再也翻不起浪花了。
但是北方邊境問題始終是個隱患,只要這個隱患還在,曹操就無法安心與蜀吳比劃較量,於是曹操在擊敗袁紹後,曹操決定遠征烏桓,既追殺袁紹舊部,順手把居住烏桓的胡人一股腦端了,徹底解決了北方邊境的威脅,自此之後方得安心穩坐中原進行後續的南征。
小結:三國時期沒有北方匈奴的侵擾,固然有一方面原因是此時期匈奴的力量渙散,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曹操對北方防務的重視,在這一點上曹操雖不稱帝,但具備了帝王高瞻遠矚的戰略態度!在北防上曹操功莫大焉。
三、司馬炎對北防的輕視
司馬炎前期勵精圖治,滅吳國使三分從新歸於一統,這點是功,但只能說司馬炎打江山有兩下子,但守江山則有不足。他統治後期日漸怠惰荒於朝政這些就先不說了,在北防問題上,他的輕視態度帶來了滅頂之災。
曹操時期,把匈奴首領質押在中原藉以控制北方不穩定的定時炸彈,但是到了司馬炎時期,這項政策沒有繼續執行,大面積的放任這些匈奴人質離去,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再來說西晉是一統時期,本應沒有北方匈奴的可乘之機,為什麼後來爆發了五胡亂華呢?最直接的導火索是西晉內部的八王之亂!按說八王之亂是發生在司馬炎駕崩之後的事,似乎和司馬炎沒什麼關係,但是深究之下他也難逃其咎。司馬炎駕崩時曾託孤幼子司馬衷給司馬亮和楊駿,看似精明,但是他在位後期怠惰,並沒有認清自己的這些臣子的真面目,其中這楊駿就想著吃獨食,司馬炎歸西之後楊駿便一家獨大,皇后賈南風除掉楊駿之後也走上老路,獨攬朝政,天子無權。這個時候其他王侯也加入這場權利紛爭,這個時期,內部互相殘殺朝綱混亂給了北方勢力極大的可乘之機,最終爆發了五胡亂華。
小結:司馬炎之過有三:後期怠惰、輕視北防、託孤欠妥
四、總結
五胡亂華責任在司馬炎,曹操北防有功。
拙見一答,感謝翻閱,歡迎在評論區探討指正。喜歡的話不妨順手一讚點個關注。
史河奇談
五胡亂華的罪魁禍首是八王之亂,也有其他的原因。
1、移民政策跑偏。
東漢末年,連年戰亂,人口銳減,農業廢弛,曹魏推行了“移民實邊”政策,邊塞以外的胡人遷入內地。也允許少數民族人在地方任職,允許擁有少量生產資料,為推動生產起到很大幫助。
曹丕稱帝世族政權的建立,生產資料慢慢被世族地主壟斷佔有,胡人內遷只能充實佃農和勞役。
2、藩王養虎為患
五胡之所以亂華,根源是八王之亂。
各路藩王為壯大自己勢力,不斷徵召兵員。邊疆的藩王自然就看中了胡人的勇猛彪悍,把原本務農的胡人武裝起來參與戰鬥。例如,建立後趙的羯人石勒,最初就被成都王司馬穎招進軍隊。還有藩王則許諾胡人高官厚祿,請他們南下助戰。例如,建立漢國的南匈奴單于劉淵。
3、胡人仇恨之火
漢末邊疆蕃政比較寬鬆。曹操因南方事務繁多,處理胡人事務也比較溫和;而公孫瓚、董卓、馬騰等則直接靠鎮壓邊患發家。
另外,早期內遷的胡人,不堪世族地主的壓迫剝削,懷著憤恨,乘國亂民疲之機,紛紛驅趕燒殺漢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4、無人忠君
漢代已經確立了士人報國忠君思想,可名士建立的西晉王朝顯得很尷尬。司馬家族自己就不忠君,好多見證你用陰招竊取曹魏江山的人還活著呢。怎麼教導臣民忠君?何況多如牛毛的王爺,一個個如狼似虎,也都是你們皇室的自家人。疏不間親,參和進去,你們無論誰贏誰輸,我都沒好果子吃。
就歷史、地域看,更準確地說,五胡亂華不是胡人入侵,是就地造反。十六國的開國君主,大多是移民到漢人居住(或稱雜居)地區的第二、三代人。
胡人普遍只知眼前利益,不懂長治久安,許多較大的政權轉眼之間就分崩離析。百餘年間,胡人及漢人先後建立了幾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於是就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
故八王之亂,與曹操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碧水青山0
肯定不是曹操的責任。三國時代,魏國討匈奴,吳國鎮山越,蜀國撫南蠻,雖都只有一方之地,數州之力卻在主力爭霸天下的同時順帶著鎮守住了中華四方。其中曹操的魏國在領土和對外戰爭上幾乎交了一份滿分的答卷。
而晉武帝司馬炎雖然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偉業,但是跟那些三國英雄比起來實在是太過平庸。並且西晉在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出現太多驚才絕豔的人物,讓人不禁懷疑是否三國的武將謀臣耗盡了中華百年英雄氣。
司馬炎曾經在滅亡吳國後,這樣調侃吳國的末代君主孫皓。他在洛陽召見孫皓時指著為孫皓設立的座位說:“我給你留著這個位置已經很久了。”
孫皓倒也硬氣,回答到:“我在南方的時候,也了一個座位等著陛下呢。”司馬炎哈哈一笑,不以為意。誰知三十年後司馬炎的子孫就只能在南方的那個座位上維持著搖搖欲墜的大晉王朝了。
司馬炎本人的平庸是與他祖父司馬懿、父親司馬昭相較而言的,而他選的繼承人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白痴皇帝。這個白痴不是貶低司馬衷,而是事實描述,司馬衷是一個有智力缺陷的人,真的是個白痴。那一句“何不食肉糜”更是被人譏笑了上千年。
而司馬炎本身後宮無數,光是成年封王的兒子就有18個。但是司馬炎還是選擇了司馬衷作為皇位繼承人,這導致了朝綱大亂,內憂外患接踵而來。這是司馬炎為日後五胡亂華埋下的第一個隱患。
西晉是竊取的曹魏政權,得國不正,而士族的勢力較之曹魏時期更顯強大,終成尾大不掉之勢。面對這種情況司馬炎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大封宗室諸王,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
軍權、財權、人事任命權統統下放,並且對象還是有皇室血脈的親王!並且這些親王大多兼任地方官職。只要朝廷有所不穩地方上起兵造反那是時間問題。這是司馬炎埋下的第二個隱患。
一個地方上諸王掌兵,中央白痴坐朝的局面就這樣由司馬炎親手給鼓弄了出來。果不其然,司馬炎死後西晉皇族間展開了長達十幾年的“八王之亂”,自相殘殺極大削弱了中原的實力。而此時南匈奴的劉淵乘著八王之亂後中原虛弱的時機起兵征討晉朝,五胡十六國的大幕正式拉開。
建寧李俊陽
我一直認為,五胡亂華的直接責任在司馬家的統治者,而起點源處就是曹操。這種說法我說了至少有三五年了。
頭條裡與一些談三國的文章和評論的時候也說過之類的話。本來打算複製到這裡一下的。但是實在難得翻找我自己的話了。所以這裡自己只好再說說。
初,董卓亂京時,大漢皇權還在。尤其是地方諸侯擁戴大漢皇權的意識還十分強大。國家當時唯一的亂象就是董卓一個勢力,沒有其他。甚至製造大漢天下不穩定的外戚與閹黨兩派在董卓來京前就在互殺中全完蛋了(何進死於閹黨計殺。閹黨死於駐京校尉擊殺)。董卓進京其實於這兩件事根本沒有搞什麼穩定國家的功勞。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董卓亂京時,全國各地諸侯統一起來討伐他,說明什麼不言而喻了!沒有人可以容得下這樣的事情。說明大漢威嚴正在進行時!
注意,董卓進京的事,曹操打一開始就反對。因為他知道諸侯重兵在皇帝身邊是危險的勢情(危險不代表就一定要出事。好比女孩深夜搭車危險一樣。關鍵車主是什麼人。重要事再說一遍:關鍵車主是什麼人。女孩深夜搭車固然不好,但是總有不得已的時候)。我特別強調這段,是因為曹操這位“車主”知道漢獻帝進董卓的“車”很危險,而後面證明曹操自己這個車主也不是什麼良民善臣。所以曹操反對董卓進京更像是一個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而絕對不能說曹操是什麼忠臣良吏。
繼續。董卓亂京的所作所為雖然具體行為很多令人髮指,但是放在國家根本層面講危害並不怎麼大!或者說遠不如後來曹操所作所為來得惡劣和影響深遠。為什麼?因為董卓亂京沒有動搖天下子民對大漢的服從意識---這才是事情性質的關鍵所在。因此,董卓亂京只能算牛皮癬疾。而曹操不同了。曹操後面的事情才是天下真正大亂的起點與開始!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於國動搖了大漢的屁股不能摸的鐵律,於民,老百姓真正的苦難死亡日子開始了並迅速高潮。
繼續。如果曹操的腦袋像董卓一樣的話,我還真不會說曹操大奸了。可惜!曹操大家都知道,此人智計過人雄才大略。他有一千個優點,卻有一個缺點,就是天下不能有一點縫隙空子。只要有一絲縫,這貨絕對不是裁縫補洞的存在,而是見縫插針的貨色。許子將評他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真是恰如其分,一絲不差。這種貨色究竟怎樣感受?我必須打個比方才能使更多的人感同身受:假如你不幸與曹操成朋友,你的黴運可能就此開始!比如有一天你遠門出行,拜託他照應你家人,大家自己想自己腦補這個貨色會做什麼事!
治世是什麼?對曹操這類言,就是沒有空子或者有一些空子但是不在曹操能控制的範圍之內。否則!......他開撕也要把它撕成亂世!不利用他的雄才大略給你帶個綠帽子的話,他曹操都會自己覺得對不住其才的。這貨的肚子裡,住著個極其不安分的小人。
好,繼續。漢獻帝終於跑到曹操這裡了(其實主要是曹操有預謀的巧遇不如偶遇滴迎上去的)。這個時候,曹操本來就有機會學習周公“中興漢室”的。但是就像美國恐怖片一樣,深夜山路,一個衣衫襤褸的美女爬在公路邊招車求助,遇見了曹操開車路過......大家繼續腦補一下曹操會這麼做!漢獻帝遇見曹操還沒有高興三分鐘!可曹操呢?卻抓住機會把漢獻帝這位美女放進地窖裡做性奴去了!一關就是二三十年!可恨的是,曹操這貨居然還自比周公!這貨的臉皮之厚,震古爍今!中國老懶的鼻祖!碰瓷的先師!
《當曹操遇到了漢獻帝》。他完全有另一個選擇,就像把山路美女救回家一樣。他完全可以一面安頓好獻帝一面依託獻帝調動其他各諸侯勤王納捐,安安生生迎奉獻帝回帝都。同時彈壓諸侯中一些不安分分子,完全迅速穩定國家局勢,還百姓一個安穩日子的。
但是曹操見縫插針的貨色怎麼可能放棄追人婦綠人夫的機會?!
曹操為了一己私利,把獻帝放進了地窖裡。打這一刻起,整個國家的大混亂才真正開啟。
①皇帝威權真正開始衰落。董卓亂漢一上來就是把皇帝踩在腳下,當然無理,所以天下諸侯集合反對。曹操外像上一絲沒有反漢跡象,所以“名分上是漢臣”而且是迎帝功臣。②實為漢賊。各大諸侯都知道他本質是挾天子(各諸侯及其謀士一點也不難對此做出正確判斷),所以開始真正的離心離德。同時啟發了其他諸侯的貳心與不臣。比如袁紹攻擊公孫瓚,就是看穿了獻帝制止不了他而曹操也不會去制止他(因為曹操正好利用此機會攻擊其他諸侯為以後決戰袁紹做準備。)。③如果獻帝真的當政,各地諸侯互攻必然會被獻帝斥責或加罪或討伐,但是不可能了現在。於是真正的戰爭開始了!老百姓大難臨頭了。真實情況連曹操自己的詞賦裡都有反映。一個字,慘。全國十停人死亡九亭開始了。④就這樣了,曹操這貨居然後來還自比周公!這是個什麼樣的鬼啊?!⑤曹操把國家社稷動搖了,還直接導致百姓生靈塗炭。他激發了諸侯不臣之心,就算你後來滅了他們有正能量意義嗎?!但是,這貨居然後來還說什麼“沒有孤,不知幾人稱王”!這貨就是掘墳鞭屍都不能解其對華夏的大罪。
漢人自此開始長期內耗,能量大減,為以後異族禍亂中華大地埋了根。大漢當年威壓四方異族的威勢一去不返。他曹操是分水嶺。一切從他那裡,開始了。
最後,總結一下結論:司馬家直接導致五胡亂華,但是曹操是起點。
曹操當年如果真以周公為榜樣,自居輔佐地位,然後返政於漢帝,就不會有後面的各種惡事。就算以後有惡事,你沒有做錯什麼,也怨不到你!但是他做的一切,正相反。還有什麼好說,還有什麼好爭論!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肯定和曹操沒半毛錢關係。
曹操時期,對北方是壓著打,曹操親征烏桓那是大勝。另外,有人提到了門閥政治、九品中正制,曹操時期根本沒這東西,這個是曹丕時期,陳群提出並推行的。所以,這事情,別賴在曹操身上,曹操不背這個鍋。
再說司馬炎,五胡亂華最直接的原因,也不賴司馬炎。但是司馬炎有間接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主要是因為一下幾點:
1、司馬炎繼續推行九品中正制,門閥制度森嚴。這造成了階級矛盾深重。
2、弄了一個傻兒子司馬衷當皇帝,這玩意是及其不靠譜的。
3、司馬炎剛上位就封了27個王,這些王都是有兵權的,但都不和諧,一方有難,絕對不去支援。
4、司馬炎帶頭好逸惡勞,窮奢極欲。司馬炎自己就一萬多個老婆。從小在爺爺司馬炎,伯父司馬師,父親司馬昭的庇護下生活。純粹一個公子哥,無遠見。
5、沒有將邊患扼殺在萌芽。司馬炎時期,北部、西部的民族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但司馬炎並沒有出兵剿滅,而是高築牆,在統一了天下,力量得到補充的時候,就應該立馬觸動,扼殺這些蠢蠢欲動的萌芽,消滅於無形。為天下的長治久安提前做準備,但司馬炎並沒有這樣做。
但是,司馬炎運氣好,挺過去了。到了他兒子司馬衷可就撐不住了。老婆(賈南風秉政)、本家兄弟(八王之亂)開始大鬧天下了,禍起蕭牆啊。人家五胡可沒閒著,力量壯大了,趁著中原打亂,就開始行動了。
東東歷史
試回答:
不扯複雜了,直接責任人是司馬炎,他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驕奢淫逸的帝王,而接他帝位的司馬衷又是一個瓜娃子、哈兒,成天和小宮女攪成一團,如果有一個賢惠的皇后和良臣倒可以維持。
問題是司馬衷的婆娘賈南風身高1.4M,與著名的根號2相當。人又醜又惡又不準說,哪個和皇上對了一下眼光,這婆娘手執畫戟直刺肚皮,醜婆娘又偏好"小鮮肉",一時洛陽(鮮)肉貴。
你說生活糜爛倒也罷了,卻又幹政,偽造瓜娃子聖旨,捕殺攝政王揚駿,她沒有皃子,對於庶出太子,宣佈作廢,司馬家族老輩子終於宮廷政變,賈南風毒死,遠在外地的封王們都不幹了,都想作頭把交椅,成都王首先反正,於是司馬家族八王內亂,中原大地又重開戰火!
董卓之流異族重入內地,專殺漢人,漢民族頓時危機爆發,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中。
所以應該怪司馬炎和他的兒媳婦,醜婆娘賈南風。
良人執戟2
如果非要在這兩個人中選出一個來背鍋的話我會選擇晉武帝司馬炎,下面我來闡述我的觀點。
△晉武帝司馬炎
一、司馬炎在儲君選立問題上的失誤是最大誘因。
<strong>晉惠帝司馬衷能在我國曆史上聲名顯赫乃知家喻戶曉並不是因為他治國理政的能力有多高,而是在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的巨大困境中說出他們吃不飽飯怎麼不吃肉這樣驚天之語。這句話把一個高坐廟堂上享受九五之尊的帝王的白痴與智障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白痴司馬衷為何能夠被選為太子呢?司馬衷能夠坐上太子之位固然是出於宮廷政治博弈的結果,但是在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選儲問題上的決定性人物司馬炎識人不明用人不慎也應該為後來的八王之亂負主要領導責任。
事實證明在司馬衷坐上皇位後不久晉室皇族為了爭奪皇權就陷入了激烈的政治鬥爭,並且愈演愈烈失去控制,令西晉王朝陷入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內亂,期間無論是民生,經濟還是軍力都遭到了難以估量的損耗,最終令虎視眈眈的外族趁虛而入。
二、錯誤的吸收曹魏滅亡的教訓,並矯枉過正。
如果說選立太子不慎是導致五胡亂華的間接原因的話,那麼這第二條則是直接原因。
曹魏時期確實是對宗室封王嚴加防範,極盡打壓之能事。而曹魏滅亡時其宗室不聲不響甘願亡國也是不爭的事實但也不能將改朝換代的責任全部推到那些有名無實的諸侯王身上。
而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吸收並誇大了這種“錯誤”,這就導致他在對待同姓封王的問題上從一種極端走向另一種極端。為了在皇權受到威脅時宗室能夠起兵勤王維護司馬家族的統治,他賦予了分封各地的王爺們太多的權利,特別是兵權。
結果怎麼樣?物極必反適得其反。由於身居帝都的皇帝無力控制朝局,藩王們率先按奈不住自己的野心紛紛加入到對最高權利的爭奪中去,彼此間殺得昏天地暗你死我活。外人還沒來找麻煩自己的兄弟們先動起刀子來,這樣的政權想讓別人不動你都難。
三、曹操當權時忙著爭奪天下,但還忙裡偷閒收拾北方異族
△魏武帝曹操
這段歷史我並不太清楚可我知道的是在東漢末年那麼動盪的環境下曹操雖然今天打孫權明天打袁紹,但是也沒忘了收拾不老實的烏桓。所以曹操不背這個鍋。
好了我是歷史中簡堂的烽煙,喜歡的不要忘了點贊轉發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