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感嘆於詩中,傳頌了千百年,將蜀道之難推上了最難道路的巔峰。蜀道的難,讓數代人艱難跋涉;蜀道的難,孕育出古時涪江水運的發達。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三臺位於涪江中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要衝,為劍南都會",自古涪江水運極便,似水上絲綢之路,成為便捷、通達的交通方式,船隻逆上而行至綿陽、江油,順流而下至射洪、遂寧、合川、重慶。這裡又是凱江入涪江的匯合口,船隻向西逆上而行達中江。故三臺是川中貨物的集散中心。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在唐代,作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其繁華程度比肩成都,乃是蜀中第二大經濟發展中心,商賈雲集,舟船往復。《元和郡縣誌》載:梓州貢綾、棉、絲、布;賦有布、絹。郪縣富國鎮(安居鎮)設有鹽監,郪縣有鹽井四十三戶,涪城縣有鹽井五十五戶。貢賦和井鹽徵調出川,主要靠涪江水運,船隻裝載貨物由涪江下行,經射洪、遂寧、合川抵重慶轉運出川。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在清代,航運已遠遠超過陸運,潼川府治所所在地的三臺,各個渡口碼頭遊人客商絡繹不絕,航運已成為長途客貨運輸的主要方式。為滿足當時客貨運輸需求量,潼川(今三臺)投入營運木船338只,供縣境內大部分的井鹽、紗布、生絲等由水路輸出。據《四川鹽法志》記載:清乾隆六年(1741年),貴州府均食川鹽,其水運定銷額為5896引(每引配鹽50包,每包115市斤),其中由三臺涪江運去379引,摺合為1089.63噸。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清末民初,三臺縣蠶絲業有較大發展。四川近代蠶絲實業家陳開沚,創辦三臺禆農絲廠和樂山華新絲廠,創立"雙鹿牌"著名商標,廠絲暢銷歐美。清光緒年間,三臺蠶桑發展為全川之冠,川東忠州、豐都、萬縣、酉陽等州縣的老百姓,千里迢迢向三臺奔赴而來,出現"收淘桑籽,醉斃河魚,購取桑秧,載盈舟楫"盛況,絕大部分桑苗由涪江水運出縣。從光緒三十年至1931年的27年間,禆農絲廠共生產出口外銷絲7801擔。外銷廠絲均由三臺涪江水運,經重慶運往上海,銷與洋商。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加之輪運興起,木船運輸一度衰落。民國三臺縣政府第三科(建設科)記載,縣內有木船160只參加營運,上行至中壩,下至重慶。1937年抗戰爆發後,四川人口倍增,內需大量物資,特別是軍糧調運,汽車和輪船運力不足,木船運輸發揮巨大作用。縣內涪江凱江投入營運的木船計有230只。1940年,四川省農村經濟委員會調查:三臺年輸入白米、小麥、玉米約16940噸。年轉運輸出白米、小麥、玉米約2461噸。上列三種糧食多由江油、安縣、綿陽、中江水運入三臺,本地消費6.4萬市石外,其餘轉運到射洪金華、太和、遂寧等處。1949年縣統計資料:三臺縣共有木船369只核載3874噸,從業人員1370人,其中涪江有木船227只,從業1169人;全年航運完成貨運量1.42萬噸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文峰電廠

1950年,縣人民政府整頓水運秩序,將解放前封建把持的幫會全部取締,組建"橈工工會",由工人當家作主。1951年後,三臺航運經過系列改革,1972年試製成功4艘柴油機動船,1979年,三臺航運實現機械化。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涪江三臺百頃段

隨著時代的變遷,陸路交通日漸發達。1980年後,縣內汽車增加,陸運比航運中轉環節少、運價低,貨方多棄水走陸,縣航運公司貨源奇缺。1990年後,在涪江上修建文峰電航和華能明臺電站,縣內長途航運宣告結束,僅存部分船隻從事短途運輸。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三山環野立,兩江抱城流。梓州城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引來文人墨客幽居據此,留下了千古詩篇。唐代偉大詩人現實主義杜甫流寓梓州一年零八個月,在此期間,他常陪友人和送友人涪江泛舟,曾作過多次生動描述,如:"日動映江幕,風鳴排檻旗""舟楫諸侯餞,車輿使者歸"以及"清江白日落欲盡,復攜美人登彩舟等。北宋狀元蘇易簡就這樣描寫過涪江夜行船:"清流深夜渡,候吏戴星迎。兩行蠟燭淚,一葉彩舟輕。"千里涪江浩浩蕩蕩,它和一葉葉小舟描畫出了"江上往來人"的熱鬧繁華,"出沒風波里"的飄搖不定,"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快意之感。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在美麗的涪江河畔上,水碼頭常泊船數百隻,綿延幾公里,來往船工數千人,每當逆江而上往綿陽、江油方向航行或者船過險灘的時候,船工們就得拉縴,那一道道彎弓身形伴隨著一根根繃直的纖繩,傳來一聲聲深情而豪邁的號子,迴盪在波尖雲天,聲傳十里,迴旋不息……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涪江漫長而又發達的水運歷史、複雜艱險的水運環境,形成了"涪江號子"。1989年三臺縣新德鎮崖墓中出土的東漢"拉縴俑",證實了東漢以前涪江上便有了拉船的縴夫。而唐代詩聖杜甫在《奉使崔都水翁下峽》詩中雲:"無數涪江筏,鳴橈總髮時",既證實了涪江航運歷史之久遠,又描述了涪江水運之壯觀和涪江號子的如弘氣勢。對於涪江而言,三臺河段的號子是一個綜合體,包攬了眾多河流形勢,其內容豐富、題材多樣。隨著陸路交通日益發達,"涪江號子"於80年代中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如今的涪江碼頭,已沒有了昔日"人笑馬歡十里聲"的輝煌,"涪江號子"已作為三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史話涪江三臺段航運

總 監:梁勝

審 核:鄒莉 龍梅

圖:冉進財

(老照片翻拍自袁成松《三臺記憶》)

歡迎關注三臺縣地方誌編纂辦公室官方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