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與百無一用是書生”,究竟哪個更適合現代社會?

快樂視點


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1,這句號已不適合現代社會。

2,應改為:萬般皆上品,惟有讀書寬。

3,或改為:沒有“沒出息”的行業,只有“沒出息”的人。

二,百無一用是書生。

1,這句話永遠正確。蘇軾,李白,陶淵明,就是在現代社會,其清高孤傲的文人性格,也會顯得格格不入…

2,這句話永遠錯誤。古代歷朝的名宰大官多了去了,你能記住幾個?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千古流傳,難道不是“這些百無一用的書生”最大的用處嗎?!


六福雅士


這兩種說法都是極端的。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制度,統治者高高在上,不重視勞動生產和勞動人民。讀書人一旦中舉做官,便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造成幾千年沒人研究數理化科學,生產力極其落後,國防落後。

從一個極端又走向另一極端,讀書多年又無緣科舉的讀書人,既無勞動能力又無生產經驗,被人嘲為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兩種說法與當今社會格格不入,當今社會需要的既有文化又有實踐的勞動者,文化人,。不需要封建社會式的腐儒了。


藏拙居山野閒翁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兩種說法都具偏頗性。不讀書當然不行,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就是華夏文化的傳承,盤古開天地就創造了原始文,鐘鼎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統一了文字,文字記錄了文化。我們的老祖宗特別崇尚文化,重視讀書,孔子杏壇講學,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周遊列國傳播文化。孟母三遷,最後在學校旁定居下來,孔子,孟子都成了聖人。從唐朝時就完善了科舉制度,科舉取士一直延序到清末。歷史上的達官貴人,文人騷客不都是從書堆裡走出來的嗎?可見讀書多麼重要啊!當下,沒有文化越來越無法生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要有文化,想要有文化就得多讀書。莎士比亞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文化。誠然讀書重要,人品更重要,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讀的書再多又有何用,一些貪官汙吏,社會上的黑惡勢力,不也有很高的學歷,淵博的知識嗎?他們的下場如何呢?讀書雖高,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試問還高嗎?!百無一用是書生,如果死讀書,像孔乙己那樣,成天子乎者也,什麼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不切實際賣弄學問,窮困僚倒,當然沒有!學以致用,把書本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就很有用。錢學森懷著滿腔愛國心,衝破種種阻撓,回到祖國,憑著記憶,創造出驚天奇蹟,你說讀書有用嗎?所以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百無一用是書生,兩種說法都不確切。

見識淺薄,請大師們諒解!


步蘭香407


嚴格說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兩句話都不適合現代社會,因為第一句錯了一半,而第二句則是全錯了。

先說第一句錯了一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語出宋代汪洙的《神童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當時那個年代,這完全是一句大實話。因為在那個萬惡的封建舊社會,勞動人民過著豬馬牛都不如的生活,你要脫離苦海,也只有讀書一條路了。那時候能讀書有幾人?你只要把書讀下來,識得幾個字,便可當官當公職,或至少開館象沈大師那樣講起國學來,自然都是神仙般的日子,那些引車賣漿者流豈能比也?

好好的一句大實話,但無奈話說得太實在了,卻落得個被無數人罵了一千多年。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前半句“萬般皆下品”。你讀書就讀書,可為啥看不起我們這些讀不起書的人?廣大勞動人民不高興了。結果就熱鬧了:讀書人將此奉為座右銘,天天要搖頭擺腦的吟誦多少遍;而廣大勞動人民憤憤不平,紛紛罵娘,差點就要揭竿而起了。特別是到了上個世紀60、70年代,這句話被扣上孔孟之道的帽子,更是被批得體無完膚死去活來。幸虧汪洙老先生走得早,如果被紅衛兵小將們找到他的墳墓,絕對是要被平其墳毀其骨的。其實如果把這句話改一改,矛盾就有可能不那麼激化了:“萬般皆入品,惟有讀書高。”時至今日,這句話顯得更不合時宜。現在是文明社會,公正公平,以人為本,如果你再說什麼“萬般皆下品”,別說動用政法機關,網絡水軍立馬就搞死你。

再說第二句,第二句不折不扣全錯了。這句話出自於清代詩人黃景仁的《雜感》詩:“十有九人遭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在封建社會,其實讀書人有時也挺不受待見的。這個黃景仁,就是個懷才不遇之人,35歲就去世了。他這兩句詩,一是發牢騷,二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他這兩句詩,應該是從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的詩歌中化用而來的。楊炯的《從軍行》是很有名的邊塞詩,全詩八句,開頭兩句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怎麼樣?很有氣勢吧?最後兩句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首《從軍行》抒發的可是投筆從戎、殺敵報國之志。當然到了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殺敵無路、報國無門,黃景仁也只好鬱鬱而終、英年早逝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到了現在,已全然是糟粕,道理就不用贅說了。


李家莊雜說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可以增長知識,豐富個人的閱歷,提高個人能力,實現夢想。尤其,現代社會信息科技發展變化快,如飢似渴的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增長新技能更為重要。

現代公司的人才,都是招聘的高學歷知識分子,更能體現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要成為社會高級人才,從一開始上學讀書,一直到取得高學歷,都與孜孜不倦讀書分不開,而且,要想成功的取得人生事業上豐碩成果,唯有乘年輕多讀書,才是事業有成的必要條件。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指軟弱無能的讀書人,有一部分人,成天讀書,沒有學習到書中的真知,不能在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閉門造車,刻板的應用書本知識,脫離實際,最終變成一個無用之人。

在現實生活中,只有活學活用,結合實踐的讀書,志存高遠,與時俱進,才是有用武之地,更能適應當今社會,定會實現遠大宏圖的。那些死板讀書的人,終將會被社會淘汰的。因此,大力提倡與實踐結合的讀書,這樣才能實現人生夢想。


濱磊


個人要適合現代社會,當然要明白現代社會的真實特徵(虛假的不算)。現代社會的真實特徵有許多,其中最突出的一條:信息全球即時傳播。信息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數量巨大,一不留神,上當受騙是輕的,一旦被帶進溝裡,很容易荒廢人生。

隨時甄別信息真偽,靠的是自己的認識思維能力,而認識思維能力的形成,說到底就是讀書,不過,讀書,不再只是上學、閱讀紙質書本,而是隨時閱讀各種即時信息。

現代社會的這種讀書,是人開發自己大腦功能的唯一途徑,依舊可以用“高於一切”來表示,並非所謂“人上人”、“高貴”的意思,而是自己不再愚蠢的意思。這種讀書,也與“書生”無關,是人就得讀,不讀的人,只能用自己的體力,比較沒有用。


胡氏口語文



愛點頭的螞蟻


百無一用是書生,百無指的是百人沒文化知識,一用,知識分子百里之一的比例也不到,上私學的家行少,上不起學。書生有用之才,指有文化知識的人很少。解放後大力搞教育,高中畢業就是知識份子了,大學是高級知識份子。以後普通人都是高級知識份子,自持清高的年代已過去,那麼讀書必然產生失落感,看看先進國家就知道怎樣找到自己的價值了。


馬振廷1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更適合現代社會。

因為現在國家實行的

是九年制義務教育,

學生畢業,

基本上普及

大專以上文憑。

所以,

文化是科學

技術原動力,

科學技術又是

第一生產力。


仙湖居士666


讀書總沒錯,都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