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帖解讀 王珣《伯遠帖》

名帖解讀 王珣《伯遠帖》

晉王珣《伯遠帖》47字,縱25.1cm,橫17.2cm

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 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克申。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大意:

珣叩首叩首,伯遠的事業巔峰是可以期待的(仕途還有上升的潛力),大家認為好的,他自己卻知道是禍患,因為有遊歷山水的喜好,才以此為藉口獲得出走(避禍)的機會,這裡面的意思就不述說了,分別如昨,卻成為永訣,遠隔著千山萬水不能去瞻仰您。

另一種解釋:

珣拜上拜上,伯遠兄弟在事業正盛之時辭世,距今已經一週年了,他生前深受眾兄弟尊重,因為體弱多病,一直想悠遊自在地生活,當事業剛有起色的時候,這樣的事就發生了,沒有達成願望,和他分別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卻永久地做了古人。遠遠的隔著山嶺,不能來看我。

《伯遠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珣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伯遠帖》是作者給親友伯遠書寫的一通信札,其行筆自然流暢,俊麗秀雅,為行書早期的典範之作。全篇隨其本字之形,順其自然之態,而又通篇和悅,自然一體,有如天成。

《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稱為“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首的“三希帖”。

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護,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大臣、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初任桓溫掾屬,與謝玄俱為桓溫所敬重,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於司馬道子征討王恭時為衛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假節,平亂後加散騎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病卒,年五十二。獲贈車騎將軍、開府,諡號“獻穆”,後改贈司徒。有文集十一卷,工書法,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東晉時難得的法書真跡。

歷史資料認為,其實這段文字就是說東晉風流宰相謝安的,謝安年青時與王羲之等各名流常常優遊四方,中年才為官,因指揮淝水之戰而一舉成名,未來是可以建立更大的功業,但因為功名太盛而受到孝武帝猜忌,被迫出走廣陵避禍,而藉口就是志在優遊,不在仕途,後因病重,返回首都建康病逝,享年六十六歲。而《伯遠帖》正是說了謝安的一生,可謂言簡意賅:中年得志,因淝水之戰而一舉成名,換來東晉江山的穩固,事業的頂峰(也就是說仕途官位的上升)是可以期待的,但因受孝武帝的猜忌而如臥針氈,終因藉口志在優遊而有機會出走廣陵避禍,否則孝武帝可能因猜忌而殺了謝安及全家老小,後因病重返回首都建康,可是很快就死了,對於很多人來說,謝安出走廣陵避禍時,分別就是永訣,再見已經是陰陽之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