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為何要率先退還部分賠款

1901年7月25日,隨著清朝全權代表慶親王奕劻、直隸總督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戰戰巍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八國聯軍侵華事件終於宣告結束。

代價是沉重的。按照《辛丑條約》規定,清朝向11國賠償白銀4.5億兩。西方列強對4.5億兩賠款是怎麼分配的呢?

《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為何要率先退還部分賠款

俄國分走最多,為1.3037億兩白銀。德國分走了9007萬兩白銀,法國分走了7087萬兩白銀、英國分走了5062萬兩白銀。日本分走了3479萬兩白銀,美國分走了3293萬兩白銀。意大利分走了3293萬兩白銀。剩餘銀兩為比利時、奧匈帝國、荷蘭等國分走。

由於清朝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便採取了“分期付款”的方式,限定在39年內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約9.82億兩。當時,清朝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約9000萬兩白銀。9.82億兩白銀的賠款,對清朝財政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然而,這些賠款,最終變本加厲地轉移到中國人民身上,使得中國人民的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為何要率先退還部分賠款

這些危害,甚至反過來影響到了西方列強身上。此話怎麼講呢?

經濟凋敝的結果,必然是購買力大幅度下降,影響到中國的進口貿易。說白了,就是沒錢購買外國商品。受此影響最大的,是美國。

當時,美國正在快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到1900年時,美國的工業產品總值是農產品總值的2倍。這麼多的工業產品,急需尋求市場。偏偏1905年時,美國又出臺了《排華法案》,美國在中國人民心中的聲譽降到了最低點,中國開始抵制美貨。

受購買力下降和抵制美貨的雙重影響,美國對華出口量急劇下降。1906年,美國對華出口量比1905年年下降42.2%,紡織品對華出口下降1/2,石油下降1/3。到1907年,美國對華出口量更是下降到2500萬美元。

《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為何要率先退還部分賠款

美國在華商人哀嘆:“如果中國抵制美貨運動持續下去,各大工廠都可以停工半年了。”

鑑於這種情況,美國有意率先在西方列強中退還部分賠款。清朝駐美利堅合眾國公使梁誠注意到美國人的這種變化,決定抓住機遇,向美國提出降低賠款的請求。他對美國國務卿海約翰交涉說:

“各國若將賠款核減,於我財政殊有補益,貴國如能倡首,義聲所播,興起聞風矣。”

海約翰回答:

“貴大臣所言確有至理,自當極力代謀。”

《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為何要率先退還部分賠款

第二天,海約翰便讓美國駐華大使柔克義起草了關於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的備忘錄。該備忘錄指出:

“經調查,美國公民在義和團運動時期所遭受的損失以及美國軍隊的開支並非最初估計的那麼多,鑑於這一事實,我建議授權行政部門通知中國政府,此後美國只要求賠款總數的一半。”

於是,美國退還賠款被提上議事日程。

不料,沒過多久,中國發生了粵漢鐵路收回路權事件和廣東美國傳教士被殺事件,中美關係急轉如下,美國退還賠款被擱置起來。

梁誠看到這種情況,沒有氣餒,他認為:“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國用,即紓一分之民力。”因此依舊在美國進行斡旋,積極遊說國會議員,請求他們支持中國的退款要求;利用新聞媒體,向美國政府和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施壓。

《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為何要率先退還部分賠款

經過3年的艱苦交涉,190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用“退還庚款”來教育中國學生的提案。

1908年12月31日,美國國務卿魯特正式通知梁誠:美國政府決定從1908年12月31日開始退還部分賠款,並規定:自退款的第一年起,中國政府在最初4年內,每年至少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第4年派足2百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派50人,直到退款用完為止;在所派留學生中,規定80%學農、機、礦、物理、化學、鐵路、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範等。

雙方還商定,清朝在派遣留美學生的同時,還用退還賠款在北京設立一所留美預科學校——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清華大學。

《辛丑條約》簽訂後,美國為何要率先退還部分賠款

後來,受美國的影響,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退還部分賠款,用來興辦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清朝加入協約國參戰,並以戰勝國的身份停止向戰敗的德、奧支付賠款。蘇聯在1920年放棄了剩餘的賠款。

【參考資料:《清史稿》《辛丑條約》《辛丑條約背後不為人知的政經博弈》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