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A理论里面的“成本”,不是你想的那样

CMA理论里面的“成本”,不是你想的那样

传统成本法主要是事后对成本的一种记录,而管理会计注重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管理效率。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我们的产量越来越大,我们的变动成本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固定成本所占比重反而越来越大,再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准确的核算固定成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事情,为了弥补传统的成本方法在这一块的不足,作业成本法就应运而生。

我们先搞明白两个概念

成本附着的对象

一个公司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如果公司生产的是产品,比如生产汽车,那我们归集的是汽车的成本,如果公司提供的是服务,比如说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那归集的是提供审计服务的成本,审计服务是归集的成本对象,后续发生成本所附着的标的。我们想知道的是成本归集到产品上是多少。这就是所谓的成本附着的对象。

成本附着的对象也就是成本归集的标的。

成本附着的对象其实联系着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什么呢?

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是考虑怎么将成本分配于成本对象

成本动因的关键在于总成本与成本动因耗用量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我们考虑的是某个产品的成本是多少钱,这个时候我们归集的是产品的成本,这个产品是成本对象。比如说事务所的审计服务是成本对象,派驻到这个项目上的人财物都是这个审计服务项目的成本,审计服务最主要的是人力成本,比如派了多少个人,用了多少时间,这些人的工资是多少,把这些核算清楚,这个项目的成本就出来了。

成本动因就是只关注那些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成本归集。

我们来做一道关于成本动因的习题

成本动因被定义为

a 无法避免的固定成本

b 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C 业务所必需,但是又无法直接追溯到某个特定成本对象的间接成本

d 会导致总成本增加的特定原因

答案是 d

CMA理论里面的“成本”,不是你想的那样


作业成本法

将成本基于活动而分配,而非物理货品。也就是按照作业成本动因分配到产品中去。

间接成本分摊到各项作业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资源成本动因来分摊。

这里的资源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资源成本动因是指资源被各种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是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

作业成本动因是指各项作业都有其对应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成本动因消耗的数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传统成本法

在我们的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费用,这些费用我们可能无法直接归集到某一个产品中去,比如某一条生产线生产ABC三种产品,那这一条生产线的维修成本如何在这三种产品之间分摊呢?

按照传统的分配方法一般会按照产品的数量、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产品的工时等的加权比重来进行分摊。

随着我们管理的精细化发展,我们发现这样的分配方法不一定科学,我们要去找产品成本的真正动因。比如按产品的数量、价值或者工时都会产生一个问题。还延续刚才的例子,假如生产线上的AB产品生产磨合都非常好,供应链、工人操作维护成本很低;C产品是新产品,磨合成本很高,包括生产他的工人不熟悉流程,物料质量也有问题,生产C产品的时候维护成本很高。这就是说要在归集产品的时候要找到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成本的发生,然后把这种成本根据原因来分配,这样一个逻辑就是我们所说的作业成本法。

CMA理论里面的“成本”,不是你想的那样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的比较

相同点:对于直接成本的处理和计算方法是一致的

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

不同点:对于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不同。比如对于水电费、租金、设备折旧的分摊方法

  • 成本动因不同:传统成本法属于数量基础动因(工时或者数量),作业成本法属于作业基础动因或数量基础东西
  • 间接成本的分配不同:传统成本法先分配到部门再分配到产品,作业成本法先分配到作业,再分配到产品。
  • 重心不同:传统成本法的重心在于由部门经理负责其部门内的各项成本和流程改进,作业成本法的重心在解决部门间的成本计算和流程问题上

传统成本法按部门归集成本,然后再由部门分摊给产品,这是传统成本方法遵循的一个逻辑。在这里不同的部门成本动因不一样,如果这个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以人员操作为主,那他的成本动因可能就是人工工时,如果另外一个部门是极其密集型部门,很显然他就要按机器工时来分摊成本,所以不同的部门有它对应的成本动因,根据不同的成本动因我们把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有多少个成本动因我们就有多少次成本的分配。

在作业成本法下的一个主要的区别不是按部门来归结成本,他是按照作业中心来归集,就是说同类的作业放在一个中心,比如说材料验收、材料搬运、机器调整这些不同的作业放在不同的成本池中,按照不同的作业类别归集成本。

下面继续分享作业成本法的有关内容,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