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輿論戰:日方積極早佈局,我方空等“正義”自來

在“甲午戰爭”中,我方在天時、地利、己方武器與日方武器伯仲之間的情況下徹底戰敗。經過這次戰爭,我方由此從“不弱之國”徹底變成弱國,清朝之國運乃至中國之國運自此衰弱。

日方藉此不但佔領朝鮮半島,更借我方賠款、各地日漸強大,40年後經險些讓我們“亡國滅種”殊為可恨。期間我方諸多錯誤,更是甚為可恨。例如朝政內部奸細裡應外合等。

至今思之,也當銘記。其中更深刻的教訓就是,在這場戰爭中,日本利用文件、照片、傳單、間諜的破壞行為,對我們構築起一道“立體的輿論戰”氛圍。

至今思之,足當銘記。

(1)甲午戰爭中的輿論戰,是日本走入帝國列強的第一道考試:“明治維新”後,日本與列強的“修約”過程:日本急需要“表現”得更文明

“甲午戰爭”期間,日美俄法諸國以虎狼之心環顧之,各有盤算。

甲午戰爭輿論戰:日方積極早佈局,我方空等“正義”自來

日軍隨軍記者在1894 年11 月21日上午10點15分攝於旅順

日方在“明治維新”後其國更熟悉列強的本質,因此藉此大賺國際形象。反而,將自身從侵略者變成“文明對野蠻”之戰。不能不說,這是清廷的失誤。

輿論非常重要。

國家和個人一樣,不能沒有朋友,無論是狐朋狗友還是知心摯友,總是要有些的。

A.英方逐步由親中走向親日,完成日本成為列強的關鍵一步

在“甲午戰爭”中,日方最大的成果除了打敗我國外,最大的好處就是完成了“使英國由中國轉向日本,將其作為抵抗沙俄南下的‘橋頭堡’”這一歷程。自此至1902年,日本終於與日本完成“英日同盟”這一戰略。

“英日同盟”是日本擺脫美國影響,進而介入列強之列的關鍵“聯盟”。也就是說“甲午戰爭”,只是讓其站穩了腳跟,讓列強開始重視日本。尚沒有重視為“一類”的地步,“英日同盟”則顯示了:老大很看重你!

1854年,美國在打開日本的門戶後,逼迫日本簽訂各種不平等協約以來,諸列強也是如法炮製,在此情況下,日本就希望“脫亞入歐”,讓自身也成為列強。

那麼,成為列強自然要一步步地來。

首先要讓西方列強“平等地看待你”,這是第一步驟。

除了自強還不行,還得“修改不平等條約”,也就是“修約”。不平等條約在,人家就是看不起你。因此,“明治維新”後的歷屆日本政府都在這個問題上很重視。

但是,在這一問題上,英國一直是攔路虎。要知道英國可是當時的“叢林世界”裡的第一大老虎,它不點頭,許多問題難以形成。

1889年前,日本為了修改與西方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做了較大努力,但因為英國阻撓一直沒有成功。但美國、俄國、德國已經和日本“修約”完成。

甲午戰爭輿論戰:日方積極早佈局,我方空等“正義”自來

旅順大船塢內的“鎮遠”號,1895年5月6日

作為當時世界秩序的主導國家英國,日本對其態度最為看重。對修約問題,其他列強什麼態度呢?

美國和日本關係在當時最為緊密。在各項外交糾紛中,美國都成為日本利益的代言人。在“甲午戰爭”中也是如此,因中日交戰,美國在中國的外交機構,就成為保護日本利益的機構。所以,在“日本間諜”等問題上都出現了美國的影子兒。修約相對更簡單一些。

沙俄和日本關係也比較緊張。但沙俄對日本這塊肉的興趣也不大,修約也不難。

B.英國將主要“盟友”變為日本後,需要有理由說服內部不同派系

為應對沙俄和中國,特別是打敗中國的衝突。在1890年,日本首先拋出“英日結盟”的思想,但英國對於中日兩國的權重對比仍更重視中國。

為此,日本提出:希望用開放國內市場、按照西方模式制定日本法律法規、逐步廢除領事裁判權以及放棄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但接受“外國審判官制度”制度等。

最終,英國政府面對沙俄和美國在東北亞地區,特別是朝鮮半島的勢力爭奪日趨激烈,英國政府選擇了日本。

1894年7月16日,日本和英國締結了《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及其附屬協定書。此條約簽訂代表英國在中日兩國中開始轉向支持日本。

1894年8月22日,日本發不了《戰俘管理之件》,那麼它與日英締結條約僅僅相差37天。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當時篤定認為中國勝利的並不少。而且,自1842年開始,以海關係統為代表的英國勢力就進入中國,那麼,經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與中國各方勢力形成某種關係的英國國內勢力是存在的。他們及其英國民眾比較看重“以英國為主導的國際法則”的推行情況。

畢竟現在有許多“國際法”了,已經不是幾十年前、幾百年前肆意屠殺的時代,做強盜也要“紳士”一下。

雖然,英國經常以各種理由侵略他國、殖民他國,但是因為它有“國際秩序的主導權”,所以,它可以扭轉輿論風向。所以,英國人很看重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文明世界秩序”。因此,日本要想進入“文明世界”,你就要做出樣子來,服從這套“國際秩序”。如此,英國方面才會說服國內的其他勢力將放在中國的力量轉到日本身上。

甲午戰爭輿論戰:日方積極早佈局,我方空等“正義”自來

沉沒的威遠號,1895年2月21日

英國政府需要日本表現出更文明、更值得交的樣子兒來說服其他勢力和民眾。

為了配合老強盜地要求,日本在8月22日“中日正式宣戰”後21天,發佈《戰俘管理之件》的根本原因。

為了展現自我文明,已經脫離“落後的亞洲”,日本只好“裝模作樣”地“善待”戰俘。當然,這些都是有外國記者照相的時候,實際上根本不是那回事兒。與在日本的戰俘相比,在戰區的我方戰俘就悽慘多了。

(2)日方積極打造輿論戰,我方空等“正義”來臨

在日本精心打造下,甲午戰爭中的清政府,被打造成朝鮮半島奔向文明世界的障礙,日本則作為“解放者”從中國的宗主國“魔掌”中解救出來。

A.我方從上到下對輿論戰毫無感覺:“高升”號事件,我方竟讓沒能借此塑造“輿論”攻勢

但反觀我國則自認為有理,秉持著“公道自在人心”的理念,懶得與日本搞這些花樣。例如擊沉“高升號”事件,中國駐英國公使龔朝媛告知李鴻章,應該利用此事扭轉輿論不利的狀況。

但李鴻章、清廷對此並不理睬,只是坐等英國因為“高升”號事件中英國船隻被擊沉而肯定會對日本興師問罪,那時中國就可以“不戰而勝”。李鴻章空談自己懂西方、懂國際法,與敵舌戰似乎西方門清,但在關鍵問題上卻對此毫無知覺。

結果,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韋斯特萊克在8月3日的《泰晤士報》上公開為日本辯護,從“國際法”角度說日本並非違法者。結果,我方輿論越來越被動。

甲午戰爭輿論戰:日方積極早佈局,我方空等“正義”自來

日軍的偽善:向我國貧民施粥1894年11月10日

日本要向西方世界展示“日本已經成為文明國家,已經脫離落後的亞洲而成為歐洲的一員”。所以,這部分戰俘是比較幸運的。

B.日方輿論戰武器:相片與文告——謊言與挑撥,目的就是促使內部矛盾,己身漁翁得利

這場輿論戰爭,日本首先聘請美國記者幫助公關,例如《東京時報》(英文版)編輯美國人豪斯。

在甲午戰爭中,美國和日本關係緊密,畢竟首先入侵日本的就是美國。因此,日本首先把輿論打造的目光放在美國人身上。經過努力,美國媒體對日本讚揚性論調更多些。

例如,1894年7月24日,美國的《舊金山考察家報》就說“文明世界的同情心將與日本同在。他是遠東地區最為積極進取的國家,而中國則是一個腐朽落後的野蠻過度,把更多的美好祝願送給日本是情理之中的,因為日本廣受喜愛,而中國則備受憎惡。”

同時,日本通過駐英法的大使買通了西方大報並對17名外國隨軍記者(英國8人、美國5人、法國4人)進行公關。

同時,日本派出大量“從軍記者”,從鼓舞己方士氣、宣傳己方人道等角度拍攝照片、寫新聞報道。

同時,日本間諜化裝成中國各行各業的人,以中國人的身份、少數民族身份,挑撥中國國內各民族的民族關係。比如在西北有的人就專門去少數民族地方以漢人的身份去挑事;或者以漢人的身份發放寫文章或散發傳單,說是我們來幫助你們推翻韃靼人地統治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C.不要小看照片的作用

作為一種史料,“照片”以其形象性比較讓人可以更快地瞭解歷史。但“照片”的不足也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技術原因可以增減人物,甚至編造歷史。相比較來說:檔案、文件、回憶錄比它更有權威性。

綜合地說,就是造假和擺拍。

甲午戰爭輿論戰:日方積極早佈局,我方空等“正義”自來

日軍救護傷員:1895年1月6日

比如擺拍。讓戰俘去笑,到時候就可以作為用各種註解。人們光看照片似乎沒什麼,但一看註解,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按照註解去考慮。例如我編的這句話,你再配一副戰俘的笑容:在我們的精心照料下,清國士兵復原,帶著對我們日本的“感恩”的笑容在感謝著。

再比如,或者舉著刺刀在相機之外,或者花錢僱傭一大批難民,當然也可能穿得好點兒。前者圍在粥鍋之前,或者舉著鮮花迎接日軍。然後再配以各種煽情的文字。不在現場的人誰知道呀。

再比如,給孩子吃糖,讓孩子笑。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因此,照片造假非常容易。而這一點,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的運用就比較得當。

至於文字宣傳更是容易了,其最有代表性的傳單、佈告就是由宗方小太郎的“告十八省之豪傑”。非常明白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事兒,關你屁事兒。

毫不誇張地說,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已經窮盡了在當時能夠運用的所有輿論宣傳手段。

正因為日本對這些手段都比較懂行,為了防止不利於自己的消息,特別是戰爭中日本的屠殺行為、戰俘營內的虐殺行為,自己本身的問題等等。總之,那個時期的中國和日本,雖然都幾乎在同一時期開始了向“西方學習”之路,但無論程度上還是廣度上我們都差得很遠。在“輿論戰”上,我們似乎總是很被動!

1894年9月14日,日本大本營制定了《外國新聞記者從軍心得》條例。對採訪地點和發文進行嚴格規定,這樣可以控制對日本不利的信息發佈出去。

甲午戰爭輿論戰:日方積極早佈局,我方空等“正義”自來

我方陣亡將士,1894 年11月6 日午後3 時

日本軍方派遣媒體、日本紅十字會等對難民、俘虜、軍人屍體、傷員等進行掩埋獲救助。更是大張旗鼓地展示自己多麼禮遇丁汝昌的屍體。以及播放大量明治皇后看望戰俘、清軍傷員的視相等。

結束語:

面對日方的積極佈局,其間諜組織早在十幾年前就深入我國建立諜報組織。可見是謀局破早、佈局很深。

反觀我方呢?有限的民間媒體鮮有報道,一切都是那麼平靜。大部分中國人仍然不知道有這場戰爭存在。即使知道,那又與我們的日子有什麼關係呢?總之,對於這場戰爭,人們並沒有將其視作是一場戰爭,只是權力鬥爭場上的工具使用而已。

國內只知權鬥,國外早已磨刀霍霍。

這就是甲午戰爭前、甲午戰爭時的現狀,我們焉能不敗!

歷史絕不會重演!

戰爭不僅僅是武器和智慧謀略,更是一種思想的全面競爭!

輿論戰,內內外外皆不能忽視!

注:本文圖片均來自《近現代史與文物研究》,羅永明先生的《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的攝影報道活動——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日清戰爭寫真貼》為中心的考察》一文,在此深表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