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滴滴的醫療之路

Uber、滴滴的醫療之路

4月11日,緊跟其競爭對手Lyft的上市,Uber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書。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打車平臺,終於要上市了。若按照外媒此前報道的籌資100億美元、估值1000億美元計算,優步將成為美國今年最大規模的IPO,也有望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IPO之一。

有意思的是,在Uber的招股書中,優步表示IPO上市後,將繼續進軍醫療。醫療仍然是這家拼車巨頭前瞻性戰略的一部分。

此時,距離優步推出其醫療平臺Uber Health已經過去一年。這家想要入局醫療的打車企業,在醫療領域究竟做得怎麼樣?

Uber、滴滴的醫療之路

1、解決患者就醫過程中的交通不變

超30億美元市場有待挖掘

交通是患者就醫旅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2018年3月,Uber 推出Uber Health非緊急醫療(non-medical-emergency)交通平臺,為用戶專門提供就醫交通服務,正式步入醫療行業。Uber Health 致力於將拼車作為一種可靠的、負擔得起的病人運輸方式。

這項服務允許醫療系統員工為病人安排乘車,並將該功能整合到現有的工作流程中。病人可同時通過短信、打電話或手機App方式進行Uber Health服務預約。如果病人有手機,他們會通過短信獲取旅行細節。司機只看到病人的名字和位置。這符合HIPAA規範。

* HIPAA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簽署的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Health Insurance Port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ct)的縮寫。HIPAA對多種醫療健康產業都具有規範作用,包括交易規則、醫療服務機構的識別、從業人員的識別、醫療信息安全、醫療隱私、健康計劃識別、第一傷病報告、病人識別等。

Uber稱,超過100家醫療機構在其測試版項目中使用了Uber Health,未來有希望有更多的機構能夠滿足患者的乘車需求。沒有自己的急救車輛來運送病人的小型醫療機構可能會發現Uber Health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德克薩斯州立法機構目前正在考慮一項名為HB1576的法案,該法案將擴大拼車公司接送醫療補助患者往返預約的能力。

Uber Health 能夠發展起來,與美國現有的醫療模式息息相關。

在美國看病,大多情況下會選擇找家庭醫生,而家庭醫生是需要預約的。

根據美國州立法會議的數據,每年約有360萬美國人因交通不便而錯過醫生預約或推遲就醫,而錯過預約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包括急診室就診率的增加以及住院率的攀升等。專家估計,這些錯過的預約所造成的損失達到每年1500億美元。

根據一個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獨立研究機構“運輸合作研究計劃”(Transit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的數據表示,非醫療緊急醫療運輸(NEMT)市場的價值超過30億美元。

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首席創新官、NEMT平臺Circulation的聯合創始人John Brownstein

表示,“雖然沒有大量數據,但整體市場遠遠不止這些”。

美國非緊急醫療交通費用的支付方式都採取醫療機構預先支付,隨後根據患者保險計劃的報銷比例,收取報銷後的費用的模式。目前大多數商業保險對於該費用的報銷比例達到了70%。讓患者按時就醫顯然能節省更多的成本,因此,保險公司、政府保險計劃甚至醫院,都願意掏腰包為患者解決交通問題。

有需求,又有人買單,超30億美元的市場,再加上本身處在交通運用的優勢領域,Uber 顯然在這裡看到了機會。

2、價格僅為救護車的2%-2.5%

但不具備提供緊急醫療服務能力

Uber Health發佈之前,Uber 曾在醫療領域做過嘗試性的實驗。2014年,它在美國提供按需注射流感疫苗。它還測試了資助的乳腺癌篩查項目。它還在巴西生產疫苗,在新加坡也生產霧霾口罩。但這些都是一次性的、“彈出式”服務。

幾番試水下來,Uber Health 成為Uber醫療項目的核心。Uber在其招股書中表示,由於上市並打算進軍醫療領域,它將受制於“更多與醫療保健相關的聯邦和州法律法規”。也就是說,Uber在醫療領域有著更大的野心。

招股書表示,Uber 將通過為患者提供負擔得起的、可靠的交通選擇,進一步拓展醫療領域。

Uber將自己定位為比大多數非緊急醫療運輸更便宜和更可靠的選擇。Uber Health的總經理Chris Weber表示:“交通上的障礙對於弱勢群體來說是最大的,包括慢性病負擔最重的患者。這項服務將為患者提供可靠、舒適的交通方式。”

Uber的競爭對手Lyft同樣也看重這一市場的潛力,提供類似的服務。

越來越多的患者在緊急情況下求助於Uber和Lyft等服務,因為它們比傳統救護車便宜得多。

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加斯頓縣報告稱,乘坐救護車去醫院的平均價格約為831美元;鄰近的梅克倫堡縣乘坐救護車去醫院的平均價格約為949美元。但根據患者離醫院的距離,Uber和Lyft所提供的打車服務的平均成本約為20美元,僅為救護車價格的2%-2.5%。

當然,專業人士表示不太支持,因為如果患者的病情惡化,Uber 或 Lyft 的司機將無法為他們提供醫療服務,因此他們最好在緊急情況下尋求救護車。Uber和Lyft也在多處聲明中表示,他們的服務“不能替代執法或醫療專業人員”或“緊急交通工具”,並鼓勵用戶在緊急情況下撥打911。

除此之外,人們最為關注的還是用戶的信息安全問題。儘管Uber Health與Clearwater Compliance公司的合作確保了用戶信息受到HIPAA法案的保護,但是還是有專家因為Uber用戶數據曾經外洩的前科而擔憂Uber Health平臺數據的安全性。

3、“滴滴醫生”試水2天觸礁擱淺

不符合中國醫療現狀

Uber Health 的運營模式看起來並不困難,曾經讓Uber退出中國的滴滴,是否會跟進類似的醫療項目呢?

基於中國目前商保普及率低,支付者沒有到位,患者就醫模式的不同,Uber Health 的這種模式顯然行不通。

不過,滴滴對於醫療也有其野心。

早在2015年,滴滴曾經試水醫療項目。不過與Uber Health與醫療機構合作、接送患者的模式不同,滴滴則將目光放在了接醫生到患者家中就診上。

2015年10月18日和19日這兩天,滴滴攜手阿里健康、手術預約O2O平臺“名醫主刀”聯手醫療機構發起一個公益活動——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個城市,用戶通過滴滴出行App端呼叫“

滴滴醫生”,距離最近的“滴滴醫生”將第一時間上門問診。

“滴滴醫生”這種模式受到了行動不變且需要就醫的患者的歡迎。且醫生上門服務,意味著患者不需要大醫院排隊,問診時長得到保證。服務結束後,患者和醫生將互評好壞,對於雙方也有一定的約束性。

“滴滴醫生”曾被認為是極有可能盤活現有醫療資源的新診療模式。然而,這種模式試水兩天後再無聲響。

主要原因在於中國醫生資源稀缺。一個醫生在醫院看病,一個早上能服務50個病人左右,若跟隨滴滴專車上門服務,一天能服務的患者人數屈指可數。事實上,在為期兩天的活動時間裡,滴滴出行APP共收到超過2000人次的醫生上門預約訂單,實際僅提供了40餘次上門服務。

除此之外,醫生上門只能提供健康諮詢、不能開處方的紅線問題;可能產生的醫患糾紛;醫生服務的定價問題……都成為滴滴醫生繼續運營的絆腳石。

滴滴醫生之後,滴滴暫無醫療項目。今年2月,滴滴CEO程維宣佈裁員以備戰“寒冬”。與此同時,滴滴滴在美國的競爭對手Lyft上市,Uber提交IPO申請,滴滴何時靠岸?靠岸後是否會繼續探索醫療領域?都是未解的謎題。

Uber、滴滴的醫療之路

與科技公司過去一貫的形象一樣,Uber和滴滴都是以顛覆和革新者的角色出現的。但要判斷這些以顛覆傳統著稱的科技公司能否撼動醫療保健行業,還為時過早。

2018年,Uber依然虧損18億美元(約120億元),過去3年裡,它累計虧掉了100億美元。滴滴2018年淨虧損也達到人民幣109億元。如果想深涉醫療行業,它們還面臨著諸多嚴峻的考驗。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