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

光北大世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若是我们拿清朝末年与现今的中东内乱做比较,会发现其实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整个清朝的皇帝,除了雍正之外,其他的要么是好大喜功、要么就是自吹自擂,又或者是守城守旧之君。而到了道光年间,清朝其实已经沦落回中国王朝灭亡的历史年轮里了,最为代表的就是:

一、江南等种桑养蚕之地依靠粮食外运,中国历史上灭亡的大一统王朝的通病,所谓的湖广熟、天下足,其实是个无奈的选择。江浙及安徽一带本身就是水稻种植之地,可是每当皇朝中后期,这些本来是产粮区,民间资本的追逐利益最大化下,基本农田都用于种桑养蚕。同时资本的逐利性,又导致了一些有能力的商人或官方人员,在不断吞并土地,而民间的农民只能沦落成手工人或佃农。中国人历史上一直都有在家储备粮食的习惯,农村最盛,就算是天灾,也能硬抗半年到一年。但是产绸区的民间,除了商户或官府之外,农民及城市工人,家里的存粮只有一到五日,“一日之工,可得三至五钱,三口之家依存之事”。

二、陕西等地的捻乱。陕西之地自从唐后,因为黄河改道及天气变化,人类活动频繁等等因素,这些地区已经不再是中原富裕之地,黄土高坡的贫瘠土地,让这个连接内地和草原的省份成为了经商浓厚之地,虽然地方很富裕,可是也出现了一个最隐匿的悲剧,依靠粮食外运。最为代表的就是明末小冰河时期,导致的陕西首先暴乱,流民四起,拖垮掉整个明朝。

三、明清交替,烂政策的延续。满清入关后,因为满洲人不善于治理地方,只能依靠汉官,而早期的汉官有部分是来源于明朝降官。

明朝时期,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中,最鄙视官员,县官若只能依靠每月五两银子而活的话,估计下班后都要上街乞讨才行。所以明朝中后期,贪腐成风,官员们上下其手,克扣不断。同时明皇朝的制度又是县官管城,城外归乡绅管理。满洲入关后,清朝保留了这些制度,说白了,民间接受清朝统治无非就是维持之前不变的前提下(去发蓄辫是个例外)。

这种城外无王法的制度,让反清性质的“天地会”得到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加上反政府邪教等等的运动,清政府历来的统治只能维持在城里,成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最典型案例之一。<strong>

四、腐败的基层官员和城外王法归宗族,这样的情况导致了民间对政府毫无忠诚度,而官员只能依靠武力来维持威严。之前提到“湖广熟、天下足”,事实上是清政府,尤其是湖广地区的民间,资本逐利比江浙一带还严重,平民的土地被强取豪夺,基层官员将税收嫁接到农民身上等等。清朝官场上有个俗言:“一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还有个现实就是清朝一朝,官场上被处理的官员,所有所谓贪腐官员,要么是触碰了皇帝的逆鳞(比如和珅等)或政治斗争失败者,要么是把手伸到官方的钱粮上,要么就是战败或无战力,才被查处出喝兵血等等。没有一例是因为抢夺民间财富而获罪的。

因此到了咸丰时期的清朝,事实上已经腐烂到骨子里了,在陕西等地的捻乱,虽然清政府运用正确的方法(明朝用抚为主,战为主,清朝是以围而歼之为主)。围住了捻匪,可是全国仅仅依靠一个湖广,根本无非筹集到更多的军粮来歼灭逃进深山的捻匪们,最终只能达到围而不歼的地步。

到了太平天国起事时,湖南等地的被压迫而加入天地会的贫民们,纷纷到广西金田找洪秀全,比如咸丰年间天地会湖南总舵舵主名叫焦亮,秀才出身的他多次考举人不中,在洪秀全的起义后,马上就加入太平天国,甚至是连洪秀全提出放弃信仰,不复明,只保留反清口号的条件,这些天地会成员们除了少数几支之外,大部分改变信仰,加入太平军。这也说明了,在湖广等地产粮区,农民反抗政府的意识已经达到了爆发点,只要一点点星星之火就可以燎起来……

太平天国为什么不能推翻清政府呢?

原因有很多

一、太平天国本身因素

1.本身最高统治者洪秀全就是个典型神棍,并没有担责之心,洪秀全跟康有为有一点很像,就是个高谈书生,一遇事就携款跑路的。这样的人,没上位之前夸夸其谈,上位后比贪官吃相还难看。

2.拜上帝会得罪完当时中国的最基本阶级利益,也就是之前所说的乡绅阶级,现在的人是无法想象当时的中国,宗族的能力是完全贯穿了一个人一生的,人若是脱离了宗族,基本就是乞丐或流民般的存在。

而这些乡绅,本身就掌握了民间最大的财富及知识,还有舆论风向。之前提到,民间对政府毫无忠诚度,因此,在战争时期,丢掉口粮的人们,除了加入叛军之外,最有可能的就是加入有官方背书的民团中,至少还能保家护院,而后才能升官发财。

所以在太平天国走出广西,北上后,湖南的湘军,广西的桂军,广东的粤军纷纷在本地的乡绅阶级的组织下构建而成,在太平天国早期,起到了防御叛军及流民的攻击,维护住地方的稳定及安全。

二、国朝虽然依旧腐烂,但是既得利益阶级依旧坚韧。

当时的清朝政府,内外交困,英法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但那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虽然国朝丢了面子赔了款子,但也只是开了海禁,居于所谓的租借,在统治阶级看来,西洋人远道而来,最多也就万把军人,最多只能强占几块沿海之地而已,只要国朝励精图治,迟早会赶跑他们的。反而是开海禁,开商屯反而更有利于乡绅这些阶级赚钱。

世人都在嘲笑胡林翼忽然见洋船往来长江上迅捷如风,即忿而吐血,来说明以胡林翼为代表的晚清士人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进一步表面以传统的办法回应晚清纷至踏来外患是行不通的。

根据曾国藩与幕僚的一些言论来看,其实这个胡林翼吐血身亡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在晚清,地主阶级并没有把西洋人的进攻当做国朝覆灭的基本,而是认为西洋人跟被围住的捻匪们一样都只是皮癣之痒而已,无非是因为西洋人远道而来,需要跨洋坐船,能到达国朝无非最多只有那几万人马而已,能占的无非也就是那几块沿海之地,根本无法进入国朝腹地,只要以空间换取时间,就能励志图强,打败他们,中兴国朝。而胡林翼在灭掉太平天国后,在长江看到,美国人的轮船竟然能通过长江,到达武汉等国朝腹地之时,这个等同信仰的崩塌才应该是他吐血坠马身亡的因素。

为什么辛亥革命能成功?

这个就不老生常谈了,除了鸦片掠夺民间财富,各国的廉价商品冲击民间,土地兼并严重,战乱后政府组织无力等等之外。主要是有

一、民智开,当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国后,原来太平天国所在出现了一个空白的权利、利益空间,因为连续多年的战乱,地区出现人口锐减,土地能再次分配,而民间财富从太平天国掠夺后再次流入清政府手中,所以那时候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回光返照,民间交易频繁,财富流通,在开商屯的几个口岸里,民间不断接触西洋的文化,加上之前本身对政府毫无忠诚的民众,逐步开启了民智,不再愚忠于政府及宗族。

二、开了民智的大国骄傲心态,当中法战争后,中国的不败而败下的耻辱条约,刺激了所有有着千年大国骄傲的读书人,在有心人不断去深挖出来的各种不平等条约面世后,整个帝国的读书人彻底对国朝失望,也是从中法战争后,大批量的年轻读书人纷纷加入同盟会,不再指责同盟会是个“恐怖主义”(早期的同盟会只是以暗杀官员、攻击政府为主导的组织),从此同盟会等革命组织性质改变,从早期只针对政府,到后来的发动群众,提出了基本纲领。

三、屁民的粮袋。之前的几次战乱,虽然苛捐杂税不断,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虽然平了太平天国,但也有战争红利。虽然战败给西洋人,但开了商路,屁民们怎么也能混口饭吃,对于读书人的国耻,反而没有家仇可恨,反正就算天塌下来,上面也还有带帽子的人顶住。

直到甲午战争,屁民们沸腾了,输给一个千年学生不说,还要赔偿几亿银子,之前的苛捐杂税养出的海军如同打水漂一样沉入海底,这次加上这几亿银子,屁民们心里一沉,抚摸着干瘪的粮袋,红起了双眼,不由自主跟随着那赤项红面的小秀才们,谩骂起国朝,谩骂起高高在上的帝王。

四、外部势力,推翻满清的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功永大于过。这里只说三件事,1、蔡锷蔡大爷,在袁世凯称帝时,从北京跑路,路费还是靠京城一姬娼所借。可是到了天津坐船到了日本,再从广州上岸回云南,这中间才短短几个月而已,就能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护国军”,不去探讨护国军,只说军费从何而来?为什么军械都是日械?连饭盒都是日产的?云南的军阀不是到二战期间还是用法式装备吗?2、辛亥革命前夕,四川护路运动,四川人怎么买到军械的?为什么军械是大都法式的?从何而来?3、俄罗斯还在内战,红色苏维埃还在远东与白俄死磕的时候,为什么会无私援助广东?

若是把满清晚年到民国初年,这段历史捋一捋,再跟现今的中东比对一下,你会发现,有些人的这套操作百年来都没变,还是那么溜……


斐駺


简单来说,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形势大不相同,而且太平天国也没有几十万精兵。

清朝的统治集团是由满蒙勋贵和汉族地主、士大夫等组成的,太平军活动的地方全都是汉族地主的地盘,而太平军的宗旨就是“有田大家种”,打土豪是肯定的,地主跟他们合不到一块,而且忠君思想还在,自然而然都去帮满清政府。

满清勋贵倚仗的八旗兵早就废了,搞不定太平军,不得不下放权力,依赖汉族地主自行募兵,湘军、淮军、楚军这些就慢慢出现了。

太平天国的军队也没有几十万精兵,要真有这么多精锐,天京城外怎么还有清军两座大营呢?

不过太平天国的确给湘军造成了很大困扰,但当湘军、淮军等相继消灭太平天国、捻军等,并参与平定回疆、中法战争等各大战役后,汉族地主们已经成为清朝的顶梁柱,其领头者,就是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晚清名臣。

在八国联军侵华前,不论是这些领头大臣,还是底下那些士绅,大多还是忠于清廷的,但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央发布命令要跟洋人死磕,李鸿章等人带头带头抗旨,搞东南互保;士绅们也逐渐对清朝死心,开始对革命党加以关注。

这一点,屡次失败的孙中山先生很有体会,他在《建国方略》中写道:“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耳······惟庚子失败(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八国联军侵华的一个原因,是义和团运动,这也是士绅对清朝态度转变的根源。义和团能够兴起,很大程度是因为官僚士绅的支持,甚至慈禧太后也推波助澜,但战争的失败,使得慈禧迅速低头,承若惩治反帝斗争,这在《辛丑条约》中写明了,清朝也做到了,光是支持义和团的官员遭到重处的就有100多人,凡发生义和团的地区一律停止科举考试5年。

在当时,科举考试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士人谋求上升的唯一通道,停五年?士人不满可想而知,整天读着忠君爱国的士人发现,原来这个君,也不怎么可爱。

尤其在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打击更上层楼,更多的士绅转身支持革命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新军中有了更多的革命党。因为废除科举后,有不少士人加入了南方新军(北方新军比较少招士人),他们不甘(本来能当官现在当大头兵)、年轻且识字(能够接受新思想),新军,越来越不像是清朝的军队了,偏偏清朝为了训练新军下了很多血本,他们可是清朝的精兵!

另一方面,慈禧太后去世后,继任者不善于平衡权力,汉族高官跟满蒙勋贵的联盟破裂,以袁世凯岑春煊为代表的新一代汉族高官在朝廷中逐步失势,满蒙勋贵想收回他们印象中被汉族夺走的权力。

这自然激起汉族高官的不满,尤其是在皇族内阁搞出来后,彻底不玩了,感情都是给满蒙勋贵打工?所以袁世凯复出后是在为自己谋利益,跟南方打打和和,不会为清朝卖命。

士绅们的支持在武昌起义后更为明显,武昌一声炮响,南方各省纷纷独立,北方各地纷纷起义,很多官僚士绅把辫子一剪,把牌匾一换,就成了民国官员,这也就是教科书上说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本来士绅们就是对清朝失望,而不是真的接受了新思想。

相比于对抗太平天国时期的汉族地主上下支持,辛亥革命时清朝可谓遭受双面反对,单靠满蒙勋贵的力量,连北方新军都指挥不动,怎么打革命军?


平沙趣说历史


古往今来,人们跟随起义军、拥戴新政权多数是因为现存的政权贪腐积弊、民不聊生,想要通过造反,来寻求一条生路,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当人们发现新政权比原来的政权更加黑暗可怕时,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推翻新政权,太平天国就是典型。

太平天国起义队伍虽是浩浩荡荡,但并没有几十万精兵,太平天国壮大队伍靠的都是每到一处就裹挟百姓一起前行,百姓虽没有战斗力,但架不住人多,到谁的地盘上,谁也不敢和十多万难民较劲,不得不说太平天国的高层都挺有思想的,换一个角度看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这个组织能存活十四年才被剿灭完全是运气好。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背负了巨额的战争赔款,钱从哪来,只能是变本加厉的剥削百姓,以至于民怨四起,国祚衰微。

尤其是1846年起,两广地区连续数年遭遇大灾,庄稼颗粒无收,各地农民起义频发,太平天国起义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爆发的。

落魄书生洪秀全屡试不第,看了基督教的宣传册《劝世良言》产生灵感,宣称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稣的亲弟弟,下凡拯救人间,忽悠了一帮生活无望的农民跟随者,共谋反清大业,创造新明天。

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村爆发,洪秀全称王,同年秋天,分封诸王,史称永安建制,当时清廷只是视之为不成气候的匪患,下令地方军队剿匪。

清廷在各地驻军都有限,前面就说了太平天国每到一地就裹挟当地灾民前行,清兵也分不清哪个是起义军、哪个是纯灾民,也不能全都绞杀,人数太多,无辜者也有,再说犯了众怒,那么多灾民赤手空拳都能把守军全给撕个稀巴烂。

所以那段时间,太平天国进军、拓展底盘进行的很顺利,1853年就定都天京,英法都派大使访问天京,承诺中立,太平天国俨然成为了与清朝划地而治的政权。

洪秀全造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天王府,据说里面有上千的女子伺候着,天王终日躲在里面饮酒作乐、玩娶媳妇生娃的游戏,根本不理军事,太平天国的士兵在天京城里巧取豪夺,奸淫掳掠,城中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比清廷统治时期还糟糕。

按照纵横开头说的,新政权若是比原来的政权更加腐败无道,很快也会被推翻,太平天国何以又嚣张那么些年呢?这就要说他运气好,赶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廷忙着应付西方列强,无暇顾及剿匪,等到1860清政府宣布投降时,清廷的八旗精锐兵已经全部消耗在鸦片战争的战场上了,清政府有空剿匪,又没有可用之人了。

于是清政府启用了李鸿章、左宗棠的汉军,以及借助外国列强的力量,联合剿灭了太平天国。

其实太平天国战斗力一般,赶上了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时机,才得以存活十多年,且当起义的目的从为人民谋福祉变成了领导人自私的贪权享乐时,这场起义就注定会失败了。

而辛亥革命是顺应时势的产物,西方先进思想已经传入了腐朽的清朝,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威仪和声誉,无数革命先烈意识到时代需要变革,人民需要一个新时代,他们以造福苍生为己任,为革命奔走,历经失败不气馁,越挫越勇,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才换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在此,向那些致力于发展新中国的先辈们致敬,时刻牢记吾辈当自强!


史论纵横


灭掉太平天国是曾国藩湘军的功劳。但也正是曾国藩的湘军破坏了清朝政府的制衡机制,使大清失去了免疫功能。地方政府成了军阀,朝廷又没有用来抵抗革命军的部队,所以才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轻松灭掉。



清兵入关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英勇善战的八旗兵,开始享受生活,从而失去了战斗力。真正能打仗的是60万左右的绿营兵。到了晚清时期,绿营兵也已经腐化,战斗力尽失。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八旗兵也好,绿营兵也好,遇着太平军,一触即溃,用他们平定太平天国根本不可能。慈禧太后无奈,才让曾国藩招募乡勇,办团练,创建了能打善战的湘军。正是曾国藩的湘军灭了太平天国的几十万精兵。但也正是湘军动摇了大清的根基。



大清朝地方政府有很好的一套制衡机制,有管军事的,有管行政的,有管后勤的,他们都不是上下级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很好的避免了地方官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

太平天国来了,曾国藩奉旨办团练,需要经费,管后勤的官员不支持,没有钱团练办不下去,于是他请示慈禧换一个听话的来。要打仗,行政官员总掣肘,仗没法打,他又请示慈禧换一个听话的来。这样一来,军事、行政、后勤相互制衡的体制被打破,变成了曾国藩一人说了算。效率提高了,湘军很快就练成了,最后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适应战争需要建立独裁体制,很容易变成军阀割据,这就是慈禧忌惮曾国藩的原因。

曾国藩湘军所到之处基本都变成一人说了算的独裁制度。由于社会动荡,全国到处都效仿湘军办团练,其中办的比较大的是李鸿章的淮军。所有办团练的地方最后都变成了一人说了算的地方政府。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主动裁撤了湘军,但其他办团练的地方政府都成了地方割据军阀。到了清朝末年,大部分地方政权已经不受清朝政府的节制。



辛亥革命爆发时,地方政府不听中央政府调遣,大清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又不管用,袁世凯的新军也只听袁世凯的,不听朝廷的,大清朝廷成了光杆司令。革命军虽然只有几万人,对付大清朝廷也足够了。

我是豫有得,请求,加关注互动!


豫有得


问题侧重点应该是“为什么清朝能灭了有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亡于几万人的辛亥革命”吧?

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单单是军事上的失败——它首先是政治上的失败,然后军事失败直接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

王夫之曾在读通鉴论中论及,王朝的衰亡有两种形式,一曰土崩、一曰瓦解,【瓦解者,无与施其补葺,而坐视其尽。土崩者,或欲支之而不能也。】

在王夫之看来,瓦解意味着王朝在短时期内的全面崩溃,而土崩则代表着在巨大危机之后尚有秩序的保存,其衰亡需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与之相应,秩序的重建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秦、隋是典型的瓦解;东汉、唐是典型的土崩。

清朝也属于土崩。

东汉黄巾起义,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清有太平天国。都是动摇国本的巨大危机。

东汉后期地方州牧裂土而治,唐后期节度使藩镇割据,清后期权利下放地方都抚、东南互保。都是巨大危机以后,短暂的离心力巨大的秩序。

东汉亡,三国60年分裂(220-280);唐亡,五代十国50余年分裂(907-960);清亡,军阀割据,派系林立近40年(1910-1949)。都是离心力加剧导致的分裂时间较长,再统一时间较长。

虽然北洋,国民党都有形式上的统一。但是不管是北洋时期的直奉皖,吴孙张;还是蒋介石时期的蒋李冯阎张,国共内战,都是分裂时期。这还没算西北二马川滇黔鲁等小军阀。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清朝能灭了有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却亡于几万人的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就是两个临界点。

太平天国前,中央高度集权,地方都抚势力不大。太平天国后,地方都抚掌握实权,且权利越来越大,直接促成后来李张刘三大总督搞出东南互保,北洋南洋各练各的新军。

是太平天国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太平天国后,虽然有同治中兴,但是给予地方都抚的权利却再难收回。经过甲午,辛丑一闹,中央威信扫地,地方更是做大。到辛亥革命时,地方势力已经大到只需要一根导火索就能点燃的地步了。

而湖北新军的武昌起义,刚好充当了这个导火索,于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直接促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说完大的,偏政治的方面,再来单纯的说军事。

太平天国虽然号称有几十万大军,但是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这两次大变故后,损失了大量精锐。后来补充的大多数战斗力不强。

反观清朝这边,江南江北大营为牵制,僧格林沁为补充,湘军越战越强,淮军后来居上,楚军也趁势并起。到吉字营围天京时不过4-5万湘军,李秀成20万大军却不能破敌解围。湘军战斗力之强悍与太平军战斗力下降厉害可见一斑。所以太平天国虽然很强大,却依然被扑灭。

辛亥革命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武昌起义的起义军本来就是南洋练的新军。虽然战斗力比不上北洋军,但也是清朝的正规军。而且湖北新军有一大部分被抽调入川去镇压保路运动了,所以湖北空虚,武昌起义军才能顺势而上,一鼓作气拿下武汉三镇,光复整个湖北。

而此时能打败武昌起义军的北洋军,却因为袁世凯与清政府的博弈而出工不出力,磨洋工。

与此同时,南方各省纷纷独立,甚至北方陕西山西也独立。造成了天下苦清久矣,民心思变的局面。于是袁世凯迅速平山西,收河南,一举掌控北方五省。然后再回过头来与南方对峙。

在他以南压北,以北压南的两面压迫下,达成了全国人民都认为只有袁世凯才能让中华重归一统于共和的共识。这时候,辛亥革命自然而然就成功的推翻帝制,建造共和了。


风乘桴


很多回答从很多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补充一个角度。

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思想口号及行为的差异,导致两者面对的敌人不同,从而结局也不同。

首先来看太平天国,打着拜上帝教的的口号,就是基督教的变种,首先这与当时清朝普通人尊孔孟之道的主流思想严重背离;其次,在实际行动上,砸孔子像、灭私塾,这直接造成了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用顾炎武的话说,太平天国不但想要灭清朝这个国,还想改造社会,这就是要亡天下;所谓国之兴忘,肉食者谋之;天下兴忘,匹夫有责;这就是造成了知识分子的奋起抵抗,而不单单是清廷本身的抵抗;另外毁土地庙、城隍庙之类的民间传统,以及其他的一些来自基督教教义的行为,也让民间普通人大为反感;这就造成了太平天国面对的来自清廷、知识阶层、普通民众的共同合力的强大压力——实际上主要是被曾国藩及他一手组建的湘军所覆灭,就是三方合力的结果。

而辛亥革命中,一开始就带有反清复明等强烈的民族革命的基因,再加上此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长期被清廷掩盖的事实,被留学生于日本典籍中发现,并翻译回国内流传,激起了知识阶层与普通民众的强烈愤慨;听孙中山先生最初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里就把清廷定位为民族压迫者,把辛亥革命形容成民族解放运动,这就团结了极大多数的人——满族才多少人?

武昌起义就是爆发于清廷训练的、用来镇压革命的新军中,镇压革命的反而自己革命了,清廷焉能不败?

即便如此,辛亥革命也是在前期同盟会等革命团体长期的思想宣传及数次的留学尝试下才成功的。

这就是两者结局不同的重要原因。


混沌减压机


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亡了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其原因就在于清朝是用武力灭亡了太平天国,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思想层面推翻了清朝统治。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843年,洪秀全科举失败后创立了拜上帝教,表面上是传播基督教教义,宣扬人人平等,实则是想推翻清朝统治。洪秀全大肆收买人心,实际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和杨秀清等人也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正式创立了太平天国。此后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侵占了清朝许多地界。而自1856年太平军内部因权力斗争而矛盾激化始,太平天国便逐渐的由盛转衰。1872年4月石开达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结束。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其内部原因,即内部斗争十分激烈。而外部也在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双重压迫。除此之外,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也在于起义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深受封建主义的影响,仍然有固化的小农阶级思想,战略不当,腐败严重。

而为什么辛亥革命仅几万人就推翻了清王朝呢?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战争革命,更是一场思想大变革。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他希望从这三个方面突破以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剪发断辫,易服,禁止缠足,以及改变称谓等来解放民众思想,进化社会风气。

辛亥革命从改变民众思想出发,最终成功的推翻了清朝统治,也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这就是思想制胜。

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不难发现这一点。中国最先开始近代化探索的标志是洋务运动,但彼时,中国仅从器物方面向西方学习,比如李鸿章创办福州船政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等,这些变化并不深入,因此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海军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这也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了戊戌变法,企图从制度上变革清朝。但清朝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势力猖狂,光绪帝并未掌握实权,也因为变革并未触及根本,使戊戌变法仅开始了百天便失败了。从中国的近代史中可以看出,解放思想才是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辛亥革命能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近代史中,同样也体现在现当代,1978年改革开放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我们能切实体会到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能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进步与腾飞。这也是思想制胜的体现。


我要写给黄淮


1、太平天国有几十万兵不假,却绝对谈不上什么“精兵”,说到底只是几个人用教义煽动起家、并利用民众对鸦片战争以来清廷政策、尤其经济税收政策不满的情绪,而聚拢起的一支“怨兵”而已。这支“怨兵”因为正好处于时代更迭的特殊节点,加上恰好有诸如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这样有能力的战略战术领袖,因此较此前的民变队伍显得更有战斗力、更“正规化”,但仍然是一支起家时几乎没有正规军事血脉的草莽队伍:被公认为太平天国前期最翔实情报集的《贼情汇纂》中有传记的太平天国领袖165人(“首逆”8人和“剧贼”157人)中,确认有过正规军事阅历的只有燕王秦日纲(退伍兵)、豫王胡以晄(武秀才)、水五副将军刘满(即刘远达,原清军绿营被俘下级军官),甚至曾经是“贼寇”即天地会或其它反清势力人物的也不算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靖胡侯林凤祥(广东天地会众,负案流亡广西)、冬官正丞相罗大纲(两广天地会水上武装“艇匪”首领之一)、殿前丞相罗琼树(罗大纲族兄)、殿左五检点吴如孝(罗大纲在广东时的天地会搭档)等几人而已,绝大多数在加入太平军时是普通民众,如工人(杨秀清烧炭工、宾福寿木匠)、书生(何震川秀才,韦昌辉捐监生,洪秀全冯云山等童生)、文员(罗宓芬会计、黄玉琨讼师,卢贤拔代写书信)、商人(周胜坤、吴可亿开当铺,唐正财水上木材商)、农民(石达开富农,李秀成贫农)、诸王亲眷(这个不多说了,一堆一堆的)甚至未成年人(陈玉成),他们是在长期战争中逐步摸索出军事经验的,所谓“精兵”是被打出来的,但于此同时清军一样也“打出来”了,而且因为军事体系更成熟,“打出来”的军队也更有战斗力,前期最精锐的太平军在野战中一般能轻易击败数量相当的清军主力,后期即便前者人数多几倍也往往是败方。

2、太平天国存在行政、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巨大缺点,看似占领区很大,但实际上往往只控制了城镇据点,对乡村控制力很弱,招兵主要靠裹挟,后勤主要靠“科派”和“打太平先锋”(说穿了就是抢),且各部自成后勤体系,打起来饥一顿饱一顿,缺乏持久战保障。不仅如此,当时已经是冷热兵器混用时代,清军作为政府武装不但能更方便获得新式枪炮和弹药供应,而且旧式武器也能做到量足、质量相对好,尤其是制式化,而太平军只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火器质量参差、式样杂乱,弹药多为土法上马,“有硝无磺”,射程和穿透力远不如制式化武器,在某些特定战役(如雨花台和苏州战役)看似洋枪洋炮比对面清军还多,实际上只能“听个响”,曾到访天京的英国船长吴士礼曾评价天京太平军的洋枪“质量低劣,来复枪膛线都磨平了,是奸诈的走私犯兜售的次品,对使用者的威胁比对敌人更大”,雨花台之役,号称十几万的太平军看似洋枪洋炮甚多,打得噼里啪啦,但对面的湘军依托长江-秦淮河后勤线,通过粮台后勤系统源源不断地把看似落后一两代、但制式化且质量可靠数量有保证的枪炮弹药送到雨花台前线,结果是李秀成猛攻46天不下。

3、太平军不但质量不如后期的湘淮军和洋枪队,甚至数量也并不占很大优势。太平军为虚张声势习惯“二千五作一万”,即成四倍夸大自己兵力,扫北太平军“九个军二万余”,但就连许多自己的将士都以为有十万兵力(因为兵册就是编了十万人的),雨花台之役湘军最初抵达前线的陆军一万六(的确是“精兵”),太平军号称十三王十四万人,按照“二千五作一万”来计算也只有三万五上下,且太平军后期家属随军、官多兵少,实际能上阵的人数不比湘军多多少,且四十多天里湘军不断快速补充增援,后期双方兵力就更接近,攻破天京时湘军围城号称八万,实数也至少有五六万人(除了湘军围城的还有少量八旗和绿营兵),而围城里的太平军据李秀成等叙述,已经只有几千人尚能一战了。

4、与太平军不同,辛亥革命的主体是清朝正规军——新军,武昌起义和攻破南京的主力,是北洋六镇以外训练和装备程度最好、编制最正规的新军第八镇和第九镇,滦州起义等的骨干同样是新军,而开战后不久清朝海军也倒戈了。新式陆海军是清末朝廷最重要的国防主力,他们倒戈变成民国军队,此消彼长,而新军主力中的主力——北洋六镇,除了由原近卫军改编的第一镇尚不好说外,其余五镇听命于趁火打劫的袁世凯,只能依靠巡防营(旧绿营和勇营改编的半正规军)之类武装的清军反倒成了“非正规军”,这还打什么仗?蒙哥马利曾经问杜聿明“淮海战役你的兵更多,为啥打败了”,杜答“我的兵都跑对方那边去了”,辛亥革命就是这么个态势,清军最精锐的是新军,但新军一小半直接变成了革命军,一多半被袁世凯掌握,清朝只剩一个空架子,不倒才怪。


陶短房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要说一点满清不是革命党推翻的,是袁世凯逼迫退位的,辛亥革命只是敲门砖而已。然后就是当时所处的情况不一样,太平天国虽然有百万之众可是却不是精兵,都是乌合之众。经常十几万人打不过清军几万人,太平天国起义时,清朝的绿营八旗虽然没有战斗力,可是也比太平天国的兵强。再说还有后来组建的湘军和淮军以及洋人的洋枪队。而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已经没兵可用,袁世凯的新军最有实力,可是已经成了他的私人军队,所以辛亥革命几万人,清廷都束手无策,只能请袁世凯出山,最后被逼退位。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是指的(1851-1864)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人领导的清末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空前的,虽然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也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为了筹集西方列强的赔款,不得不收刮民脂民膏,地方官员腐败严重,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重重。加之两广地区赶上自然灾害,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1851年洪秀全等人在金田起义,后来经过永安建制,定都天京,起义军势如破竹,占领了江南很多地方。清政府急忙派兵镇压,太平军虽然战力不高,是乌合之众,可是人数太多,一时间清廷的绿营兵并不能有效的镇压。后来咸丰帝为了快速镇压起义,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阶级搞地方团练镇压起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忠裳的楚军。


后来天京被攻陷,太平天国起义失败,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北伐孤军深入,犯了大忌,内部斗争,天京事变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还有自身腐败严重,骄奢淫逸,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还有到处烧孔庙,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中外势力合力镇压。反观清政府却比较团结,先是重用汉臣,同时制造太平天国不好的言论,后来又联合洋人。所以太平天国失败是必然。

太平天国虽然没有推翻清王朝,可是却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没有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也不可能成功。就是因为太平天国的起义使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忠裳等汉族官僚组织的乡勇团练来镇压太平军。这样就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进而使辛亥革命时清政府无兵可以用,不得不依靠实力派袁世凯来镇压革命军,而正是袁世凯最后逼迫了清廷退位。



换句话来说,辛亥革命胜利,有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功劳,也有袁世凯的功劳,虽然袁世凯后来倒行逆施,不可否认没有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辛亥革命肯定胜利不了。如果袁世凯的北洋军尽全力镇压革命党,那么辛亥革命不可能成功,正是因为北洋军把革命党打的满地找牙时,袁世凯和革命党和谈,革命党才会向袁世凯妥协,让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条件是袁世凯做大总统。所以,清廷不是革命党推翻的,是袁世凯逼迫退位的。


楚风说历史


太平天国是指1851年——1863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太平天国最辉煌的时候确实有几十万大军,而辛亥革命最辉煌的时候只有几万人。清朝能够消灭几十万人,最后亡在了几万人手里,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其实也不复杂,主要原因就是百姓的思想意识问题。

第一,太平天国时,百姓的思想。

太平天国爆发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处于封建社会时期,百姓的思想不但陈腐落后,而且还顽固不化,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人都不认识字,没有读过书,对外界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自己狭窄的生活圈子里。太平天国的拥护者,基本上都是由这群人组成的。他们之所以反清,无非就是想讨口饭吃,根本没有什么长远的规划,所以一旦取得一些胜利,有了饭吃,自然就会止步不前,从而丧失了战斗力。

第二,辛亥革命时,百姓的思想。

辛亥革命运动时,世界的大时代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因此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不断的接触到新事物,对世界也有了新认识,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恰巧辛亥革命倡导的理念是全新的,通过革命能够得到自由和幸福,这完全符合人们对以后生活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肯定没有不接受的道理,而且还会欢呼雀跃的夹道欢迎。

第三,大清朝臣的思想。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涌入国内。大清的朝臣害怕新思潮会颠覆满清的统治,极力打压变法维新人士。打击归打击,可是朝臣们还是清楚再怎么忙活也是无法阻挡世界发展潮流的,嘴上说反对,内心深处确是赞成的,因此也很矛盾。太平天国时这种纠结的心里还不明显,一致对外就不成问题。辛亥革命时纠结的心里甚是强烈,敌人即使不穷追猛打,内部已经开始瓦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