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01)

中國和朝鮮半島山水相連。在東亞大陸,中國處於中心區域:朝鮮半島處於邊緣位置,是東亞大陸北部通向海洋的重要橋樑。這種基本的地緣關係,是中國與朝鮮半島數千年關係的基礎。

(一)從先秦到南北朝(公元前11世紀一公元589年):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的早期演變

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東亞大陸的歷史上,黃河流域首先形成了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這就是中國夏商周王朝,這對周邊區域包括朝鮮半島的開發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公元前11世紀,商朝滅亡後,殷商貴族箕子率眾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建立了朝鮮半島上最初的政權並臣屬於周,成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由此被納入了周王朝的統治體系。箕子在朝鮮“教以禮義田蠶”,影響深遠。

戰國晚期,中國北方燕、趙、齊等諸侯國的不少百姓為避戰亂而遷徙朝鮮半島:燕國與賓氏朝鮮之間時有爭奪,為加強對東北邊疆的控制,燕國於公元前280年設遼東郡,其轄境跨越鴨綠江,達到清川江口。大體就在這個時期,朝鮮半島南部出現了辰韓、馬韓、弁韓三個部族,統稱“三韓”,其中融合了來自中國北方的移民

在秦漢交替之際的天下大亂中,燕王盧綰叛漢,敗逃匈奴,其部將衛滿投奔箕氏朝鮮,不久後取而代之,建立衛氏政權,割據一方。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為安定東北邊疆,出兵伐滅衛氏朝鮮,在遼東郡之外,從渾江、鴨綠江流域直至漢江一帶設立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把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郡縣制統一國家的版圖。

綜上可見,朝鮮半島的歷史從一開始就與中國緊密關聯:半島北部地區的歷史,最初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西漢後期,由於國勢衰落,對東北邊疆的控制力日益削弱。這時,中國東北的一些古代民族政權逐漸興起,其中由穢貊族(包括夫餘人、高句麗人等)在渾江流域建立的高句麗政權,逐漸佔據了玄菟郡,並威脅遼東和樂浪郡;而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部族也先後建立新羅和百濟政權,並逐漸向北發展,擠壓樂浪郡的空間。於是,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地區進入了中原王朝、東北古代民族政權和半島古代民族政權縱橫捭闔的複雜關係時代:

——中原王朝,力圖收復失地,安定和鞏固東北邊疆

——東北古代民族政權高句麗,力圖佔領遼東,南下朝鮮半島,擴張領土和勢力

——半島古代民族政權新羅和百濟,既互相爭鬥,又要抵禦高句麗南下。

由此形成的複雜關係,既有鬥爭,也有聯合,從東漢經魏晉南北朝一直持續到了隋唐時期。其間,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長期分裂動亂為高句麗的擴張提供了機會,經過反覆爭奪,高句麗佔領了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又攻侵遼西,擊敗百濟,懾服新羅,稱霸一方。

據(尚書·禹貢》等史籍記載,朝鮮半島最古老的居民是島夷,居住在朝鮮半島北部。公元前11世紀,殷商貴族箕子率殷遺民遠走朝鮮半島,在大同江流域建立箕氏朝鮮。周武王分封諸侯,算子受封后朝周稱臣。戰國晚期,燕國打敗東胡和朝鮮後設立遼東郡,囊括今朝鮮半島北部的部分地區。在秦王朝統一中國後,朝鮮即確立了對秦的臣屬關係。公元前194年,衛滿推翻箕氏政權,建立衛氏朝鮮。由於阻撓真番、辰國等與漢朝聯繫,朝鮮與漢朝關係惡化。公元前108年,漢滅朝鮮,設置樂浪、真番、臨屯、玄菟四郡,史稱漢四郡。以漢四郡的設立為標誌,漢王朝將朝鮮半島納入中國一體統治之下。西漢後期,漢王朝對其東北邊疆的控制力日益削弱,中國東北古民族趁勢興起,高句麗政權建立。新羅、百濟政權也先後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魏晉之後,高句麗趁中國內亂、中原王朝無暇東顧之機,將勢力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逐漸控制了大同江流域,最終取代了中原王朝對這裡的統治。隨著朝鮮半島國家形態的成熟,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羈縻體制逐漸取代郡縣體制。高句麗、百濟、新羅雖然名義上還是中國的地方政權,但已不再置於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

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01)

1962年版《平壤志》中的箕子記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