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这一评价是否过誉?

于寒洛


学生时代的语文课上,老师们讲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都会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一句话,来对此诗大加赞赏。那句话是这么说的: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来写。起首八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开头几句在唐诗的结构上来说属于起,就是破题。这八句之中,春、江、月、花络绎而来,却不见夜字,但细看之下,既然有月,其实夜已在其中了,这个破题,实在巧妙。

接着面对春江月色,诗人忽发感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在世三万天,弹指即逝,但代代相传,故而可以无穷也;这江月万古长存,但却年年相似,虽说长久其实亦有限也。

诗人望江月而深思,接着笔锋一转,"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带出了扁舟上的游子和明月楼上的思妇。紧接着后面几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游子思妇天涯相隔,虽然不能相见,却同对一轮明月。

诗到最后,"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的开头,春潮涌,江海平,明月升,绕芳甸,夜幕临,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依次缓缓而来;而结尾处,先是梦里落花、接着江水流走、春也欲尽,而后斜月沉沉,月落之后,夜尽天明,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缓缓而收,一切都已结束,留下的,只有诗人摇落的满怀情感。

整首诗音韵婉转,格调悠扬,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节节相生。诗人在面对永恒的江月时,虽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切,但一想到人世的代代相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生其实也可以永恒。因此,诗人悲叹之余,仍不乏昂扬。张若虚所说之理,虽然是人人心中所有,却不是人人都能说出来。

但是纵观整首诗,读罢总有一种拖沓的感觉。诗这种文体,因为字数少,所以贵在语言精练。真正的高手,能用最少的语句,表达出最多的内容。但张若虚这首鸿篇巨制,洋洋洒洒几百字,其精髓所在,无外乎其中哲理和诗的结构。关于哲理,李白只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两句就能完成,而张若虚却呼哧呼哧写了那么多,来来回回就是江月和人那几句在重复,这是作诗的大忌讳。不仅如此,他又还牵出游子和思妇,来大面积佐证这个哲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冗长了。

而关于诗的结构,首尾的呼应确实精妙。但同样也是一个毛病,重复太多。本来第一句已经说"潮水连海平"了,结果后面又是"明月共潮升",等于就是潮水涨了两次。而结尾处竟然一连三次写到月落,那月亮到底什么时候落,难道说前两次都没落下去?这个写法,简直看得人头疼。而同样是《春江花月夜》,隋炀帝的一首,就写得精炼多了: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只用短短二十个字,春江花月夜就全数写出,而且每个字只出现一次,就营造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比张若虚写得灵动多了。

唐朝三百年,诗传五万篇,当然这只是如今保留的唐诗数目,唐诗真正的数量,其实有它百倍之多,我们姑且就看这五万篇。从初唐四杰以来,直至晚唐小李杜最后的光辉,这其中唐诗名家辈出,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他们相比又如何呢?它又能否盖过全唐?

若论山水田园之野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玲珑剔透难以句诠。

若论登高临远即兴而发,孟浩然笔下的诗纯净自然,颇有陶渊明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若论横绝一世、裘马轻狂,则有狂放不羁的王翰和王昌龄,他们意气风发,又是何等地豪放磅礴。

若论塞外风光、军旅征战,有高适和岑参慷慨悲凉、壮怀激烈,其胸中的气概,是只有军人才有的激昂;笔下的塞上之景,是异域独有的风光。

而以奇伟险怪著称的韩孟诗派,穷尽心思,搜罗奇异意象,雕琢字句,他们营造出的新奇幽眇的境界,也是世所罕见。

而以语言平实著称的元白诗派,高举《诗经》和汉乐府的写实传统,用诗笔反映民间疾苦,道天下不平之事,再现了古仁人之心。

而李商隐凄艳婉转扑朔迷离的无题诗,杜牧独具一格自成一家的咏史诗,都是足以名世的大家。

至于家喻户晓的李白杜甫,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诗的大观园里,有如此多优秀的诗人和诗篇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又岂是一个《春江花月夜》就能盖得住的?


一往文学


不可否认,《春江花月夜》非常优秀,这首长律胜在它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上,全诗一咏三唱,层层递进,有开端、高潮、结尾,把音乐般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不难看出,作者张若虚是一位懂音律的高人。


全诗节奏紧凑,引人入胜,并且情景交融,从景色的白描上升到对人生况味和生命感知的理解,很有代入感,让人读后,感慨万千,能引起共鸣。

但要说“孤篇压全唐”,有些评价过头了。但我认为,这首诗排进唐诗前10名,应该没有任何异议。



为什么说它不是数一数二的大诗,原因如下:

一、诗言志。诗言志是评判诗歌格调的最重要标准。“志”指的是一种精神、抱负和志向,是诗人心灵世界的流露。这种志向往往跟民族精神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结合在一起,受儒家思想影响大。

从这个层面看,《春江花月夜》虽然也流露了张若虚的情感,散发着淡淡优伤和哀愁,但大多是个人化的喜怒哀乐的表达,缺乏大气、悲悯、崇高的情怀。

比起李白的《将进酒》,此诗缺乏大气、豪迈和洒脱的心态。比起杜甫的“三吏”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它缺少直面社会现实的深度,以及济天下的博爱情怀。怎么能说它“孤篇压全唐”呢?



二、一些诗人、学者、评论家,因为个人喜好,拔高了这首诗。

从清代到民国,国家积贫积弱,社会形态萎靡,《春江花月夜》哀伤、幽怨的风格特点正好符合特定社会下人们的审美趣味。

通过清未王闿运,以及民国闻一多、郭沫若等学者的大力推荐,此诗的地位不断提高,就有了那句“孤篇压大唐”的结论。

三、《春江花月夜》本身具有音乐的韵律美,非常适合谱曲传唱,使它传播得很广泛,加重了它在读者心中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

唐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鸿鹄迎罡


孤篇横绝压盛唐——张若虚

这里先需要说《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陈后主与隋炀帝先后都写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只不过他的这首名气太响,写得又是极为切题的春江花月夜,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他首创。

这里不得不的提张若虚

张若虚也不是无名之辈,我们现在所能了解到的是,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兖州是今天的山东济宁,兵曹则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武装部长,主要工作是征兵。

这个小官,好像也没见他当得多好,干过什么,所以大家也就是随便一提(不提好像显得知识不够)。只是我每次想到他这个官职就想笑,一个武装部长,写这么好的诗,真是……真是不科学啊!

在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当时他以文词俊秀驰名,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那个“每醉后号呼狂走”的草圣张旭,大家都不算陌生,张若虚可能太低调啦,在他身后的近千年,都无人再说起他的文名。

除了一首《春江花月夜》基本什么也没留下。这首名作,似乎是在唐以后才备受关注的,唐代的诸多诗词选本里,都不见踪影,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选本,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内有《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只是其中之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要想理解中国古人(尤其是诗人)的思维思想,时空观念,恐怕是不能从理性入手的,得从美学切入,那么《春江花月夜》就是不容错过的典范之作。

在清末王闿运在他的《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中写道:“「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对这首诗作了十分到位的评价。

这首诗一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每四句说一个内容,一共九个层次。这九个层次又被统摄在望月\\问月(短暂\\永恒)的大主题下。

这九个层次,分别是写

1、写月亮升起来

2、写月光照耀四周

3、写古往今来

4、写四面八方

5、写远行

6、写离人

7、写思念离人

8、写离人不回来

9、写月亮落下去

按照蒋勋的说法,这九个层次,分别对应的深层的涵义是:1、生命的状态;2、空白的状态;3、时空意识;4、宇宙意识;5、对虚拟性的肯定;6、转换女性的角度;7、对女性角度的肯定;8、更大意义的归属;9、交响乐的结尾(引自《蒋勋说唐诗》)。

张若虚用月光营造了一个纤尘不染,空灵澄澈的世界,这个世界灵动丰富,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

我不能说,我读懂了这首诗,我只能说,我感受到了这首诗。它会偶尔的,不时的,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在某些美妙或忧伤的时刻。它与我的情绪之间有微妙的牵引,等到某些时候产生共鸣。

如果说,贺知章晚年回乡的诗作,似一支清丽悦耳的乡间小调,入耳即明,那么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就简直华丽恢弘到如交响乐一般了,非要到一定年纪才能欣赏。

这首诗实在很妙,因为它每一句都很经典,没有一句废话。最为难得的是,每一句放在别的诗里都是提纲挈领,让人眼前一亮的好句子,张若虚却奢侈的将它们组成了一首诗。说它“孤篇横绝,压倒盛唐”真不是妄语,张若虚一篇定江山,后来的咏月诗词,鲜有能出其轨范者。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关于时间的永恒之问。

他不求解,因为他自有答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的其中一大段是谈《春江花月夜》的:「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进一步提高了《春江花月夜》的地位

说张若虚创造了唐代文学的一个奇迹,毫不为过。


安意如


不过誉,人家说“孤篇盖全唐”本身就没有贬低其他诗人及作品的意思,而是借全唐文采之胜来褒扬此篇。举个不是很恰当例子,你路遇一个美女,忍不住对朋友说“我见到的那个妹子简直有十个范冰冰那么漂亮!”,你想表达的意思真的是(路人女>范冰冰×10)?还是(路人女=好漂亮好漂亮我要有这么个女朋友该多好我运气不错出门就遇见了美女我以后多来这里逛逛指不定多见几次好漂亮的姑娘今晚睡不着了哎呀呀罪过最过……)

说这句话的人本身就不是没有文化的伪学者,他会不知道“文无第一”这么简单的道理吗?那他为什么这么说?答案很简单,偏爱嘛。人家是这首诗的粉丝,夸夸怎么了?是后人明明不喜欢却盲目跟风的嘛。曹子建才高八斗是怎么来的?曹操曹植真的差他那么多?上过学就该明白三曹在文学史的地位,各有所长,曹植以天才文辞见长是不假,也没天才到秒杀剩下所有人吧!

但曹植“才高八斗”偏偏就被默许了,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有人反对曹植“才高八斗”的。不要想不通,文人就是这样。你天天质疑“孤偏盖全唐”,那李白还“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呢!你咋说杜甫吹牛!李白诗都能让鬼神哭泣了!张若虚压压他过分吗?

其实,文人就喜欢大力褒扬自己喜欢的东西,夸张变形都是手法,认真的话你就蠢了。真正爱读书常读书的人,不会纠结于这种问题的,答案在每个人心里都不一样,都没有错。这是人家文人圈里默认的游戏规则,想加入就一起玩,不习惯自己一边玩去。

最后表达一自己下对《春江花月夜》的看法:俩字,神作!其中好多名句的水准不在李杜名句之下,例如“江流宛转”、“江畔何人初见月”、“谁家今夜扁舟子”等都传唱度极高,艺术性极强。你想想,能把考场作文写出《荷塘月色》这种水平,不值得盛赞么!在这种以华丽辞藻堆砌的诗中居然有数句水平达到李杜名句的水准,平均一下全诗的水准也仅次(或许不)于一些少有的名篇,强于绝大多数的诗人,不值得盛赞吗!

你能举出大量不次于《春江》名篇来,但你敢嚷嚷有哪一篇全篇强于《春江》?诗歌短小,篇幅有限,发挥余地很小,写给统治者的官场作文尤其限制。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如何?写的好不好?够牛了吧?但一股浓浓的马屁之气无法完全抹去!杨贵妃再美,她不是贵妃李白会写她?洗洗睡吧!《春江》最刁的地方在于,无形装逼最为致命。他把赞誉藏在天地古今离愁别恨之中,完美的化解了官僚气息,充满人文色彩,似乎不受其他不可描述的影响而仅仅是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就好比你还在苦逼的为了得高分而走套路,人家就跳出套路上升逼格,拿到高考作文满分和新概念一等奖了。就这一方面,盖全唐不为过。吹统治者的没他自然,自然的没他难度高。


弹剑而歌5


《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说的是它的历史地位,单论文学成就没有什么诗可以孤篇压全唐。常说文无第一,评价诗人还有诗仙、诗圣、诗魔、诗佛之分,读者不同,各有所爱。

可是《春江花月夜》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历代推崇。无论承前,还是启后,它都是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春江花月夜》是宫廷诗,写过的人不计其数,但都是空洞之词,靡靡之音。唯有张若虚的诗写景、写清、写哲学,洗尽了诗词的亡国之音,开创了唐诗的新时代。

《春江花月夜》对后世诗词的影响直接举例说明,《春江花月夜》原文如下,括号中是后世名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秋水共长天一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首诗中竟然同时包含了后世很多名句的意境,对后世诗歌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


飞鱼科普


《春江花月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产品。此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宁静致远的春江月亱图,做到了声情与文情的和谐统一。闻一多先生赞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集诗情画意哲理为一身,自然隽永,宛转悠扬,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借用,素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



《春江花月亱》唯美而经曲,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春江花月亱》之所以获得“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一是水到渠成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二是个人的生命感情的升华。



《春江花月亱》无疑是极出色的佳作,其艺术价值、创新形式确能在《全唐诗》中位居首列,但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著名诗人很多,有初唐四杰,大李杜,小李杜,王昌岭,白居易等等,已知的共有2536名,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经典名句流传于后世的灿若星河。张若虚流传于后世的作品仅有两首,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虽然《春江花月亱》字字珠玑,为唐诗开创了一个另类的题材和情感风貌,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他唐朝诗人对唐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因此,我认为评价《春江花月亱》为“孤篇盖全唐”有点夸张。


用户96183000758


对于此诗,前人的赞誉之词已经太多,这首诗到底能不能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更是让让很多人为此争执不下。其实,这大可不必,这么多多的诗词佳作,各有各的好,这么多多的爱诗之人,也各有各的喜好。有人特别喜欢这首诗,就给了一个超高的赞誉,就像某个古人在书里写下我特别喜欢的那位梦中情人是整个唐朝的第一美女一般,那是不是也要去争论一下这个美女到底算不算得上唐朝第一美女呢?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非常严谨,却又错综复杂,变化万千。全诗共三十六句,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每组一二四句用三韵,约等于一首一绝,全诗就相当于用了九首各自用了三韵的绝句组合在一起。而且,下一组必定换用另一韵,共换九韵,九个韵的平仄也在变化,一、三组用平声韵(庚韵、真韵),二、四组用仄声韵(霰韵、纸韵),五、六、七、八组皆用平声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再用仄声韵(遇韵)结束。

因为这首诗是要用来唱的,所以全诗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错,高低音相间,全诗随着韵脚强弱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这样换韵的好处,应该是让歌者可以更好的发挥声调的变化,一唱三叹,前有呼后必有应,回环反复,变化多端,节奏感强烈却又不失优美,声韵切合着诗句中情感的起伏,可谓丝丝入扣。

在句式安排上,作者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让起承转合妙趣横生,气韵无穷又朗朗上口。全诗紧紧围绕题目,春、江、花、月、夜几个主题词交替出现,重叠错落,反复变化,就像构建了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感的立体画卷,让读诗的人不自觉的就融入其中,仿佛自己就是诗中的主角,亲身感受着每一个细节一般。

能在长诗中做到这些,就已经是极其不易了,至于诗句中的意义,这次就不一一解析了,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去品读之后感受作者贯穿始终的情感吧,等你真正融入进去了,就会像老文我一样的爱上这首诗的。

之所以后人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大概是因为从诗经、楚辞、汉赋到魏晋南北朝的文章、民歌之后,在诗歌发展一时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突然出现了这样的另类,这个另类一扫前朝的华丽奢靡,换上了清雅高洁,就像诗中的那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唐诗坛前进的道路。这文风文法是之前没有的,叙述方式是之前没有的,遣词造句用韵也是之前没有的,寓情于景到了荡气回肠勾魂夺魄的地步。一旦反复品读身陷进去之后,自然就会觉得这就是心中那位卓绝于世的梦中情人!

从此之后,唐人文风文法的不断改变,绝句,律诗的诞生,唐诗才开始走上了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路。


老文说


我的愚见一一孤篇未曾压全唐!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位诗人能以孤篇压全唐。这是事实。说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这个孤篇压全唐,是百分之百的吹牛!我们先看古人是怎样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清末学者王闿运说: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至于那一百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了那分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闻一多在这里说得非常清楚:《春江花月夜》只是一首很好的赎清罪孽的宫体诗。他的诗中诗,峰顶峰论,无疑也只是说:《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群中的诗中诗;它也可称为宫体诗巅峰之作之上的顶峰。闻一多真的没有说过“孤篇压全唐”一语。至于“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也只能理解为:张若虚这个孤篇,就是在梁、陈、隋、唐四代宫体诗的天地里,横空出世,成为绝唱的的一个名篇!“竟为大家”一一竟然真的成为大方家之力作。如果真的有人断定《春江花月夜》是孤篇压全唐,那张若虚就压倒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和诗杰王勃等世界著名的大诗人,还压倒唐代入典的二千三百多位诗了。还可以说《春江花月夜》要排在五万首唐诗的第一位了。这种近似谬论的言论,能被世人接受吗?!。。。。。。《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句,月字重复了十五次,江字重复了十一次!这是此诗一个大缺点。有人可能说,张若虚是在运用顶真这个修辞手法呀。没人敢反对诗人运用顶真。我只是认为:张若虚,真的是过多地运用顶真一一滥用顶真。这么一滥,就是泛滥,不泛监成灾,也泛滥成疵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写江,写月,写夜,但只用一个江字(江入大荒流),只用一个月字(月下飞天镜),写夜,不用夜字,只写“月下飞天镜”。《春江花月夜》虽是好诗,但又怎能与诗仙的《渡荆门送别》相提并论呢?相提并论也不可,又拿什么来压倒《渡荆门送别呢?说了这么多,看来是可以作结论了一一《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巅峰力作,但说它孤篇压全唐,就是胡说!


字驿1


孤篇压全唐这是一种美誉的扩张说法,文人么,互相捧一捧,所用之词难免过誉,当然过誉的不是特别恶心的话,大家还是能接受的。比如这个“孤篇压全唐”。

张若虚只留下了两首诗,两首,伸出两个指头,《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读完这首《春江花月夜》,让人感受到在悠久的时空中,人与亘古不变时空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发人深思。好作品,再找作者其他的作品,发现,仅存两首。唉,真是怅然若失。让人记忆深刻。

试想如果白居易仅存两首诗《长恨歌》《草》,评价《长恨歌》是不是可以说情诗一首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水平是很高的,但张若虚只留下两首诗,在心理上给人一种突兀感,印象更深。

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诗写的境界高的,还有很多,李白、李贺、李商隐,杜甫、杜牧、白居易,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很多诗读来让人回味悠长。

孤篇压全唐,问问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问他们服不服?


空白二千年


是否过誉不敢妄下结论,但就细腻程度与情景结合的画面感,确实全唐无出其又者。



时代使然,唐朝的诗人们成诗大多波澜壮阔大开大合气势宏大。诗仙就不用多说了,他写幽景也是骇人的架势:“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气势到了,仙气足了,但他的诗不在人间。

诗史呢?“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凉气息太重,场面到了,内容有了,但艺术美感少了些。

至于韩夫子与柳河东,“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刘郎词工,于白乐天友之,精于格律,沉着稳练,风调古朴,差了几分灵气。


李贺多奇思:“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但幽暗冷僻,太追求形式。

小李杜看了战火,潇洒不起来了。

张若虚这首“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较之诗仙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更有灵动之气,更贴近于人情洒脱,更有温度,如洞庭波兮,如沅芷澧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