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

用户133749265


唐代诗星璀璨,即使说诗仙李白是唐诗第一人,也有人有不同意见。但是在千百年后,有一个不知名的诗人的一首诗,竟然被赞誉为“孤篇压全唐”,著名学者闻一多称赞她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这是怎样的一首诗,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唐代的某个春夜,百花盛开,明月高照,诗人独步江边,看到一幅壮丽画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人间也处处有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不眠的思妇想念那远处的离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而那漂泊的游子做梦也念念归家: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自有诗歌以来,从来没人能把一轮江月描绘的如此凄美多情,江月依旧,诗篇不朽,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诗坛一轮光耀千古的高天朗月。

作者张若虚,主要活动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

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这首也在其中。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

而《春江》一旦进入后人的视野,就以瑰丽的语言、细腻的感情、深邃的哲思,迅速被推到唐诗的巅峰。

这首诗在唐朝不出名,很多人认为因为张若虚社会地位不高,作品不多。

张若虚早有才名不可能只有两首作品,作品不多很有可能是后世佚失,很多唐宋名作可以看到这首诗的踪迹: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根据“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

写成就是高山仰止,让人无法应和和超越,没有形成自己的诗歌流派,才使他成为唐诗的独孤一剑!

各种记载张若虚活了八十几岁,在唐代也算是高龄,却没能活着看到自己诗歌被世人膜拜。还好他的杰作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化为虚无,千百年后世人的推崇,足以告慰他高蹈的才情。


王铭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只读开篇就令人觉得意味隽永,想引吭高歌。

在央视年初的《经典咏流传》的一期节目,歌手萨顶顶悠扬婉转又高亢嘹亮的唱了这首诗,唱的荡气回肠,余音绕梁。

而在我心中如果让音乐诗人李健来唱这首诗,应该会更符合其意。也许他更符合边游子,对月遐想冥思的气韵,他更能唱出诗中,月的清雅,江水的旷达,相思的深切。

在我国流传千古的古诗词里,有太多人熟悉李白的《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其实喜欢唐诗的人,都应该好好诵读这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说它是唐诗的巅峰之作,并不确切,因为在其后的大家所熟知的许多伟大诗人,都创作出了太多不朽的诗篇。

但是后人对这首诗的极高评价,也是非常贴切的。

说其是“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人们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赞誉,丝毫不过,因为它值得!

喜欢唐诗的人,学习唐诗的人以及教自己的孩子背诵唐诗的人,这首诗绝对不容错过。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相似 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这首诗开篇直接点题春江夜。

“生”赋予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明月随涨潮一起涌生。

江、月总是相随,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江也因为有了月光闪耀,儿不再单调,显出生动活力。

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由江转而写花,话题转换自然,又和题目相合。

月光洒在花林上,好似撒上一层雪珠。

“空里流霜、汀上白沙”,天上、地下的飞霜白沙为何看不见了?

因为月光如霜,而不觉有霜;又因为月光笼罩沙滩,而使白沙不易分辨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天上、地下都因为月光笼罩而浑然一体。前四句只提月光还未见月亮。此时才直指空中孤月。

仰望明月,诗人不禁有哲思闪现,疑问顿生,以下六句也悠然而出。

前人在谈到江月与人时,总是强调自然的永恒,慨叹人生的短暂。

在这里诗人别开生面,让“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江月长久共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

江月年复一年独挂长空,像是在等待什么,却总也没等到,只看见长江水日日东去。

这不禁让人想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孤独。

从这里开始,有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转入具体的人物事件。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江上一叶扁舟,独自漂泊,这是谁家的游子呢?

在他的家乡也必定有人正在楼上仰望明月,思念着他呢。

以下八句,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是用家人思念游子的口吻写的。

“徘徊”使月拟人化,好像月要代替游子来安慰家人,于是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都洒上了光辉,没想到却更触动家人的思念之情。

“卷不去”、“拂还来”似写月光,实则更写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之情。

同一轮明月,同一种想起,古来思念之情往往寄托于月亮,这首诗也一样,家人想要随着月光追随游子而去,可见思念的浓烈。

但善飞的鸿雁飞不出月光;善游的鱼龙,只能激起阵阵水花,无法将“我”的思念传到远方,“我”就更无法随月光前去相见了,由此,愁苦更深。

最后的八句,是游子的口吻。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遥遥满江树”。

春天最容易引发游子的感慨。春已过半,美好的季节将要结束,可还不能回家。

江水不停流走,快要把春天送走了。

月亮也已偏西,想借月光寄托思念也不可能了。

月亮淹没在朦朦雾中,家人与游子间思念的桥梁没有了。只剩下从碣石到潇湘的漫漫长路。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归故乡。

落月的余晕晃动着江树,好像思念不觉。

诗人带着我们,从月升伴到月落,思绪里不断涌起哲思和相思,情景交融。

读诗人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遗立江边的游子,对月抒怀,倾吐相思。

注:碣石潇湘,泛指天南地北。碣石:山名,在渤海边上。潇湘:潇、湘都是水名,在湖南。




中华文化颜十一


谢谢凭海临风等两位网友邀请,迟复见谅!

要回答此诗为什么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先来欣赏一下全诗: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至于原诗的内容及其特点我会在下面的介绍中涉及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认为此诗能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属于名人名作

本诗的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扬州张若虚,此人事迹虽然在历史书籍中记述不详,留存于世的作品也不多,仅两首,但他在唐代还是非常有名望的。他当时的名气就非常大,常与贺知章等当世顶尖文坛巨匠交游吟唱,交谊甚深,并与他们齐名;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等三人共称为“吴中四士”;可见在当时就名气不凡。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选入《全唐诗》,是张若虚的代表作,历来评价甚高。

二、时代意义非凡

在该诗出现以前,唐代诗坛还是在继承和沿袭齐梁时期绮丽浮靡的文风,追求华丽的词藻,内容以描绘宫庭生活和男女感情为主,内容空洞,格式单调,对诗文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桎梏。该诗在总结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清丽自然的语言,灵活的创作形式,寓景、情、事、理于一篇中,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开创了盛唐诗歌清新自然的一个暂新局面,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而在唐诗和整个诗歌史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三、写作特点新颖

该诗虽然沿用了乐府诗的创作手法,但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形式灵活,内容灵动,语言自然,韵律协和,富于生活气息。它抓取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五件事物:春、江、花、月、夜,集中描绘了一幅迷离恍惚、幽美邈远的春江月夜图。春江花月夜是一乐府名,在张若虚的诗里,这既是乐府名也是诗题名,他对这五个字所代表的景物都进行了美妙的描述,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画卷。全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景、第二部分写哲思、第三部分写游子思家,三部分巧妙地结合于一篇中,引人共鸣。全诗始终以月亮在夜晚中的升沉过程为主线,以江的场景,夹杂地描写了春、花和夜,紧扣主题,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四、艺术成就极高

该诗情景交融,思辩结合,艺术成就非常高,它将写景、哲理和游子思妇有机地结合起来,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远超单一题材(景物诗、哲理诗、爱情诗)的诗,想像力丰富奇特,意境深远悠长,语言质朴流畅,让人过目不忘,流连忘返。全诗的结构也很有特点,每四句一转韵,共三十六句,所选韵部都非常切合当前描写的景物特点和思想感情,韵律宛转悠扬,急缓有度,给人带来强大的冲击和震撼,带来无限的美感和享受,审美价值极高,一直有“孤篇盖全唐”的称誉。

五、对后世的影响大

此诗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当代或后世文人的称赞和借鉴,不论是在行文布局、主题提炼、表现手法、艺术形式还是题材加工上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此诗意境高远,构思奇巧,后代诗人经常借用或化用其名言警句,比如唐代的张九龄、崔颢、李白等,宋代的苏轼等都化用过此诗中的佳句,并或多或少地借鉴过其形式或内容。此诗将景物、抒情、哲理、爱情等多种诗情融为一体,既写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又给人以优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脍炙人口,一直为后人所传诵。

六、历史评价高

这是一首享誉中外的千古名篇,自问世以来越来越受到后世的推崇,名气越来越大,历代著名文人都曾给过极高的评价。可以说历代文人从此诗的各个方面都有过各种中肯的分析和极高的赞誉,这也是历代名人给予好评最多的一首诗。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说过此诗: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直有着“孤篇盖全唐”的美誉。至于其它名人的评价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何被称为唐诗的巅峰之作的主要原因。

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交流讨论!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唐诗宋词元曲之韵


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好在哪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押韵

可以看出,这首诗的对仗十分工整美观。

每句七个字,每四句一换韵,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意境

第一部分是写景,“春江潮水连海平”开篇,大气开阔,有远及近。再到至“汀上白沙看不见”意境转变,由原先的开阔转变为朦胧,由开转合,情感和意境收回,更贴合月夜宁静的本质感受。

几个意象都已经出现了,自然可以下一阶段的变化了。下一刻开篇由江月引出新的事物,自然而然就是江畔的游人。和其他谈人生谈宇宙的诗歌不同,这首诗歌在转到人生和宇宙意义的思考之后,并未伤感怀旧,或叹人生匆匆,蹉跎岁月。而是将一切融入进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惊奇,没有感伤没有喜悦,只有淡淡的“人生如此啊”的一声轻叹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说出来的语气是平实的,沉稳安静的。一个辽阔深远,更加飘渺神奇的境界!

接下来高原的思考转变为感情的描写,离别,哀愁成了主题,对宇宙的思考落地了。扁舟,楼台,明月,离人,几个意象交织笼罩,呼应前文的漫长历史场合,刚刚站在岸上,现在是身处时间流河之中。思考和实际交替,让人生出此时虚幻有真切的感觉。也是全诗功法力度处理的最好的地方!

“斜月沉沉藏海雾”,

月色变得暗淡,在外漂泊的游子,独守空闺的少妇,个人有自己的悲欢。以景开篇,以情收尾。其中夹杂着对生命的思索和看法,颇有一番禅的意味。

一咏三叹,情意流转,绵绵不绝,余味绵长。

本已西垂的月色这里更加黯淡。在外漂泊的浪子,有谁能借着这样的月色回家与相爱之人团圆?谁也不知道,不过至少刻骨的相思之情,在这样的月色下会更加明了。以平韵开篇,以仄韵收尾,以景开篇,以情收尾,以对景色的赞美开篇,以对生命的思考收尾,一咏三叹,百转千回,至此结束。

也难怪有人说它是孤篇压全唐了


卢老皇


个人认为,《春江花月夜》 是属于开创性的诗歌,唐诗的巅峰还要数李杜白之时期。

张若虚是唐初人士,在唐朝初期,诗歌继承了齐梁体的风格,并不是说齐梁体不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只是齐梁体发展到唐朝,只剩下了吟风云月露,宫中风月,形式上进入了挣一字一句之奇巧的牛角尖地步。

《春江花月夜》也算齐梁体,但是我们仔细吟诵,会发现,它少了些浮躁,多了些潇洒;少了些风情,多了些仙骨;少了宫体规章,多了些建安风骨。看似华丽,实则超脱。

这种诗歌的改变,对唐朝后期诗歌发展影响很大。唐诗所以能传诵千年,自此开始,美向了人间烟火,缥缈却可见。

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宽广。

《春江花月夜》读起来给人奇特的感觉。仿佛小家碧玉,吟上一句,又回荡胸间。

这就是隋唐时期,中国文化,文人心胸宽广的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开放,胸襟宽广最巅峰时期不过唐朝。

相对开明的文明,造就了一流的文化。大家看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意境为先。意境何来?是胸间气势的表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灵魂的写照。张若虚所处时代之中,可能没有理性的感受,但是他,以及无数优秀的唐朝诗人,发自肺腑的飘逸,常常让人午夜梦回,向往那个时代的文明。

诗歌的传承。

无论乐府也好,宫体也罢,还是种种后人分类的诗歌体裁,总不会逃脱行文布局,字句精炼,意境高远,生活灵动这些基本,诗歌不是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割裂开来,而是诗人们在经历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生活,自身经历和眼界的愈加开阔传承下来的。

《春江花月夜》就是传承的代表。它好似静谧的江夜一样,波澜不惊,却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改变。没有狂风暴雨,只有一股清泉涓涓流到文化的骨髓中。

这就是中国文化为什么可以传承千百年。


作品均为原创。请关注风舞鹰翎,欢迎批评指正。


风舞鹰翎




张若虚出生初唐时期,【唐朝秘史】记载,李世民微服私访,遇张若虚,爱其才,认为义子。后经李世民作媒,娶丞相魏征之女魏清月为妻。




李世民崇信佛道,为求长生,派人西天取经。本来取经人选中,张若虚作为特使带三藏同去西天,西天万里,归来无期,魏清月让自己的闺蜜武媚娘向皇上说情,另觅取经使者。



武媚娘一见张若虚,媚头心上,从此刻骨铭心。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写出即将西去,相见无期的无奈。


武媚娘读了张若虚的诗,泪流满面,望月轻叹【君生我也生,不甘负此生】遂和诗一首【深宫愁媚娘,月夜思张郎,江风吹人暖,渔火对妾寒。君成西行客,一路怎空色?缘来与之遇,今生不再寻。徒言万般语,想睡张若虚……】。



李世民在武媚娘的劝说下,取消了特使,命三藏孤身西行。是年,张若虚与魏清月生下一子,起名张继。就是后来写【枫桥夜泊】的诗人。老张家写【夜】是祖传,父子的【春江花月夜】与【枫桥夜泊】,一举成名。



武则天自从与张若虚相识,爱意缠绵,魂牵梦绕。武则天在日记中写道【若虚你在哪?想死媚娘啦,夜夜梦君来,醒了泪满怀。寄去相思意,愿做你滴妻……】。张若虚终于和武则天私约,在华清池洗浴中心洗了鸳鸯浴。



李世民驾崩后,武则天曾出家为尼,张若虚百般呵护,此时的武则天把张若虚看成唯一可靠的人,与张若虚生下一女,就是后来的太平公主。



武则天吉人天相,又重新回宫受宠。她忘不了与张若虚的患难之情。张若虚49岁时,武则天独揽大权,把【春江花月夜】定为唐朝第一诗,武则天与张若虚生一子一女。张若虚一度被称诗帝。



晚年的武则天,把张若虚招到身边,两个人相濡以沫,武则天早把张若虚当作自己的夫君。武则天一直与魏清月保持着亲切的闺蜜关系,她曾问魏清月【你介意我们姐妹共守一夫嘛?】魏清月说【大爱无私,媚娘愿共夫,清月求之不得……】。


白这个颜色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把一夕江月渲染得淋漓尽致,诗章历经千年沧桑变幻而不朽,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创造了一个幽美恬静的神话般境界,不仅照亮了唐诗的路,催生了唐诗的灿烂,也使后世咏叹不已,生怀古之幽情!

江月依旧在梦,诗章千古不朽!丹青妙手,想象力丰富,羁旅愁余,融情于景,文思泉涌,超越了模山范水的写景诗,妙笔生花。春夜江边,诗人感慨万千,挥毫泼墨,笔下的人生哲理,夹着哀伤惆怅的欢愉与激励,清雅怡人心神。



初唐的大手笔,吸纳南方民歌斑斓缤纷的色彩与风调,又成功地运用了齐梁到隋代的诗歌发展成果,写出了以小组转韵的七言长诗,成唐诗典范之作。三十六行九组,每四句为一小组,一组三韵,每组转韵,错落穿插,繁而有序。


春江、江月、江树、江楼、游子、思妇,大开大合地过渡,神来之笔,令人陶醉!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思妙接,字字珠玑,绘成清峻、雄奇、瑰丽之象!春、江、花、月、夜、人,人、月相望,离愁别绪萦怀。起承转合,章法结构齐整,画面感丰厚,将读者引入一个浑然天成的高雅境界!

春江、明月、海潮,埋下鸿运的秀墨。初月的朦胧,高月的皎洁,催生诗情画意,引发思古幽情,催发思考社会人生的远怀。结笔处,风情摇曳,余音绕梁,引人入胜。一千多年后,《春江花月夜》若同昊天古月,依旧映照今人……




前言

《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压全唐”


、“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是由闻一多先生提出来。为何这样说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韵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一开始就极具音韵之美。每两句都是押韵的,我当时背的时候,也背得特别舒服。听别人朗读,也是非常愉快的。其平仄也是非常讲究的,纵使语言变化到了现在,我们去朗读还是能够感觉出来。极具美的韵律加上整首诗营造出来的幽寂的意境,让人读起来听起来非常和谐舒适。

二、结构

整首诗主体就是“月”,从月出到学落,以此为时间线索,串联全诗,结构非常精美巧妙。"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的是“月出”,“月照花林皆似霰”写的是月亮开始升起,“皎皎空中孤月轮”写的是“月中”,月亮孤悬天中,“江潭落月复西斜”写的是开始西落,最后“落月摇情满江树”则写出了“月落”的旖旎浪漫之境。把月亮每一个场景都写了出来真是妙啊!

三、意象或者说意境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分开来写都足以让人心生画面感。何况张若虚把这五个全都集中到这一篇之中,而且把这个意向营造得特别好。让人读完全诗,瞬间脑海里有了画面。一个人在春天的满月的夜里,走到江边,月亮从江面升起,整个江面一片洁白。然后月升到中,照亮了江边的美丽的鲜花,加上涛涛江水的背景乐,着实让人一下就被带入了这种宏大的画面之中。

四、哲学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到底是谁先看到了这个月亮,月亮什么时候开始照亮了人?这不就是哲学之问:“我从哪里来?”人生代代无穷,江月却年年相望,不晓得江月在等谁,只见江水一直在流。此处实在感叹,人生的短暂,但人又是代代无穷的。其问其答都是从宇宙出发,何等宏大。

结论

虽然这样一首诗说它“孤篇压全唐”或许有些夸张。但因为其“孤”的特殊性,张若虚遗世之作寥寥无几,初唐时期这样的诗也是孤独的,之后大家也少作这类诗,其也是孤独的。但是之后却引出了一个诗歌的盛世。与其说“孤篇压全唐”,不如说“孤篇引领全唐”。


大家好,我是落成,欢迎点赞留评。谢谢大家。


落成不落沉


《春江花月夜》一向以"孤篇压全唐"为人所熟知,但其实,这只是个误会。

这首诗本身在诗歌发展史上有开创突破之功,被众多大家所赞颂,而正巧,王闿运给它的评价是"孤篇横绝",而闻一多给它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王闻两人都是文学界大牛,这两个评价一叠加,再加上此诗本身的魅力,大家就误以为此诗是唐诗巅峰了。事实其实不然。

一、所谓的"唐诗巅峰"其实只是讹传?

(一)闻一多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的确曾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盛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但这是有语境的。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是痛切批评了齐梁到初唐宫体诗的糜烂放荡,认为那是文学的"黑暗",是诗歌史的"污点",而初唐四杰先后改变了齐梁风气,到刘希夷而面目一新,至张若虚,更是石破天惊: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接着,便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那句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但是闻一多后面还写道:"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

可见,闻一多所赞颂的,首当其冲是《春江花月夜》对宫体诗的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情景理得到完美统一的诗作一经出世,横扫宫体诗的罪孽,稳稳开创了宫体诗的新局面。闻一多也在文章中直接把《春江花月夜》归为宫体诗,所以他所说的"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说的并非唐诗乃至整个诗歌史,而是说的宫体诗,指《春江花月夜》堪称宫体诗的最高峰。

(二)王闿运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的那句评价同样有相应的语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只是其中一句单独使用十分容易引起误会的话而已。这句评价出自《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这里有几个关键字:"宫体之巨澜",可见王闿运同闻一多的评价是一个角度的,都是据宫体诗而言,并非说它"孤篇横绝"全唐,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想来多是断章取义之误,文学上这种事可谓多矣,还需细细分辨。毕竟若是《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那李白杜甫等人应被置于何地呢?

但说来说去,《春江花月夜》能被人误会成"孤篇压全唐",也并非是毫无依据的,主要还是在于这首诗写的的确是好,张若虚也因此才能凭借这一首诗而光耀千秋。

二、宫体诗的巅峰之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吴中四士"之一,其他三位分别是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张若虚现存的诗只有两首,一首是《代答闺梦还》,不太为人所知;另一首就是久负盛名的《春江花月夜》。

明朝在《诗薮》中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认为它代表了初唐诗作的高度。认为这首诗"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又云: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明末清初的在《唐诗评选》中说它:"句坷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何以得到众多明清大家的如此青睐呢?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几点:

(一)格局之大:从宫体诗的偏狭病态到对宇宙人生更深广的体验和思考

齐梁宫体诗是以宫廷生活为中心的艳情诗,虽也有清丽可诵的佳句,但大多不脱淫靡之风,实是一种病态的赏玩之作。而经卢照邻和刘希夷等人的努力,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种艳情之风被削弱了,而代之以对人生的关怀和对命运的关注。

首先,这首诗写的不管是人事代谢还是离情别思,除却这些情感本身在诗歌中具有的永恒意义外,诗人笔下的这些情感,都不是落脚到个人,而是整个世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这种普遍情绪的关注。"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这里的"何处""何人""何年""几人归",全都非特指一地的情景,皆是泛指人世间存在的离愁别绪或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慨叹。而且诗人的态度总是积极的,虽感叹人事的变迁,却并没有一头扎进去出不来,而是婉转以离情承接上,并最终留了个充满想象空间的"月落江树"这样的情景,使人联想到上一句的"归",心中自然落了团圆的期望。

其次,诗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在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六句。诗人对月怀远,由优美空灵的月色联想到人生无常,这和后来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出一辙。这种思索继承了战国文学家屈原《天问》的伟大探索精神,给人以无尽的哲思灵感。

《春江花月夜》已经完全创造出了宫体诗的品格,其博大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还有对宇宙人生最深广的体验,注定使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因此闻一多也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

(二)意境浑融:情、景、意、理的高度统一

此诗前八句写景,以"春江""明月""春潮"几种物象,勾画出一幅美妙空灵的图画。"何处春江无月明",化小为大,化个人情怀为大众情怀,用明月这一经典意象串联古今中外,穿越时间空间,写出春江明月给人的永恒审美感受。

接着诗人又将目光从春江远处向近处转移,写到了"花林""白沙",构造出如梦似幻的境界.接下来的"江天一色无纤尘"承接上面的江天情景,而"皎皎空中孤月轮"开启下面对"江月"的描写从而

引发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气呵成,一脉贯穿,读来令人酣畅淋漓,大呼快意。

紧接着,目光又转向了水尽头的白云,而白云下又是谁家的思妇在怀人呢?这无边愁意使人揪心,就像那徘徊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丝丝绕绕,撩人心扉。貌似无理而有理,看似无情而有情,无情的是明月,有情的是人心,此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展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深切思念。

思念至极必然伤心,但思妇的想法是消极的吗?不。"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她的期盼如此情真意切,她的愿望如此纯真动人,此处哀而不伤,十分能展现此诗的品格。

最后八句写游子的相思,想起昨夜的梦里落花,这里是虚写,用梦境的美好来暗示结局的团圆。他也期盼着乘月而归,这样的思绪不绝如缕,凝成一句话,就是"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里,""有游子思妇的爱情、思乡情和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体察之情;""则"春""江""花""月""夜"一字不落,字字为景,合一为境;""有对人生沧海桑田人际代换的体悟;""有物是人非、江流永驻的哲思。情、景、意、理在这首诗中得到了高度统一。

(三)质实优美的语言风格和一气贯穿的结构安排

除了前面两点最重要的评赏角度之外,《春江花月夜》的语言也值得一提,诗人并没有用什么生字僻字或晦涩的典故,都是平实直白却清雅含情的字词,但合在一起却深得白描妙处。

在章法上,此诗一共三十六句,分九组,四句一组,一组中三句押韵,平仄相间,音节错落有致。诗人还使用对偶和顶针,更使得本诗一脉连贯,回环往复,极具韵律感。

此诗还以时空转换和情思婉转取胜,结构上也是一脉贯穿,一环扣一环,从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写道人生哲理,再顺其自然转到月光下游子思妇的相思,结尾意韵深远,

充分发挥了中国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实在当得起初唐诗巅峰之作。

诗歌的发展是一步步推进的,其实没有哪首诗能真的"孤篇压全唐",唐诗风骨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是靠某首诗得来的。但虽说《春江花月夜》说不上是"孤篇压全唐",我们却可以认为,正是有了《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我们心中的盛唐文学气象才会那么顺利地到来。《春江花月夜》为盛唐开辟了新的路径,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注定功不可没。


一往文学


照例先引用全诗:

是不是看得有点累?其实唐诗以格律体为主,主兴七绝,五绝,七律,五律。也就是说唐朝的诗歌虽然风云激荡,但是言简意赅,虽然也有排律,乐府诗,但是唐诗在文学上的印象就是近体诗(格律诗)。

那么张若虚的这首齐梁体风格的宫体诗是如何“孤篇盖全唐”的?

其实他根本盖不住,唐朝人自己也不认的。元稹强势推出杜甫之后,杜甫的忧天下之心,格律体之精撼动了浪漫绮丽,飞仙遗诗的李白地位。所以元白之前,唐人说诗,是以李白为尊,李杜互争长短之后,韩愈来了句“李杜文章在,光芒万古长”直接焊死了唐诗的双雄地位。格律体以杜甫为诗圣;歌行体以李白为诗仙。

《春江花月夜》和《将进酒》放在一起看看?不用比的。

但是一首诗歌得到如此推崇,肯定有原因。

张若虚的时代,正是初唐,是诗歌理论大爆发的时代。以陈子昂为代表的初唐诗人反对“齐梁体”,主张“建安风骨”。提倡复古,后来直接走偏,进入了仿古;以宫廷诗人为主的流派进入了格律体的创造时期;南朝齐梁体;魏晋玄学,佛学,道家思想对诗歌的入侵;陶渊明的隐士田园风,百花争艳,一片混乱。看李白的诗就知道,连他也摸不大清楚方向。

但是,大家都是反对齐梁体的。高层文人甚至对此深恶痛绝。

齐梁体,又称宫体诗。是南朝齐、梁时代出现的一种诗风。诗歌内容多以吟咏风云、月露,题材狭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其实齐梁体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丰富的表现力造就了盛唐的诗歌高度。

齐梁体的真正问题在哪?而在于“兴寄都绝”,只写风月,不说正事。

《春江花月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做出了尝试,这首诗其实就是齐梁体。所描述的景色、闺怨、征人,也是齐梁体常用题材。但是他有所发展,他用“彩丽竞繁”的诗风表达了一个大主题:对时间的关注。这种厚重的主题,是齐梁体从未有过的。

方向是正确的,这种发展代表了唐诗未来的走向:对宏大主旨的关注。

闻一多先生说过这首诗是“宫体诗的救赎”,在当时的背景下,挽救了齐梁体被唾弃的命运。

在这之前有齐梁闺阁诗,感叹时光飞逝,但是把繁复艳丽的写法和宏大主旨相结合的就是从这首诗开始,并开创了唐诗古风,格律诗齐头并进的局面。

关键时候的关键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孤篇盖全唐”也未尝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