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春江花月夜》这首诗?

牛顿的第一千个手指33


喜月、悟月、听月、问月

"等闲识得东风雨,万紫千红总是春"。春,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既没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也没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婉,更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痛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天象征美好、希望,潮生之夜,诗人怎能发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别绪离情?乃因此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伴春江,春江绕芳甸,"月"给了诗人无穷的遐想。


"春江潮水连海平",潮水上涨,江水与大海齐平,自然规律本无稀奇,但接着"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诗人敏锐的捕抓景象能力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月共潮生的背景图,渲染月初时的整体气氛:自然界的一切面貌因主角明月的出现而焕然一新,江流欢腾,"宛转绕芳甸",小洲之花在洁白月光照映下活像小冰粒,闪闪发光,再加上沁人心脾的花香,若隐若现的流霜,动静结合,声味交融,如此美景,无不动人心弦,令人流连忘返!"一切景语皆情语",月照大地,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无不寄托诗人因月而喜的心情。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诗人生性敏感,面对醉人的月色,恒古的天空,于是又萌发爱恋人生,珍惜生命的悟月之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明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的永恒反衬了人的短暂,"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自如此",人怎能抱月长终,与月长存?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罢了。诗人由月及人,在时间的穿越中紧紧把握永恒与短暂的真谛,表达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的美好情感,从而奠定了本诗"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枫浦上不胜愁",悠悠白云一片片,淡淡思愁一层层,悠悠白云引起层层相思之愁,何故?"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人面对"皎皎空中孤月轮",心岂能平静?于是思接千载,由"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想起了可怜的闺中思妇。"玉户帘中卷不去,捣 衣砧上还佛来",月光转朱阁,低绮户,可怜的闺妇同样无眠,"悲叹有节哀",只好仰头望明月,然而,明月可望不可闻,心中的思念该如何传达?"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 水成文",种种美好想法最终化为泡影,只能无奈托月寄情:"愿逐月花流照君"。悲矣!句句肺腑之声,冷冷清清,叹叹嗟嗟,思妇所有发自心底的情真意切,诗人都听到了,清清楚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何尝不也是这样吗?

月已落,情却不断,此时,诗人仿佛又听到了闺妇的喃喃自语:"昨夜闻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面对责备无以言对,愁更愁:"君问归期未有期"呀。"剪不断,理还乱",诗人再次仰望苍天,叩问明月,月光可以穿越时空,普照大地,人为何不能?月并没有马上回答诗人,这时江潭上的落月又斜斜地倾西了,"斜月沈沈藏海雾",诗人由月看到了西山,迷迷茫茫的大雾,一下子恍然大悟,相会之难原来有"碣石潇湘无限路"万水千山的重重阻隔。虽然相思难熬,归家心切,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天各一方,征程遥远。普天之下,游子虽多,只是不知在此春江花月之夜能有多少乘月而归?诗人最终没有得到明月的回答,"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诗人只好无奈嗟叹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紧扣一个"月"字来展开喜月、悟月、听月、问月,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寓哲理,由哲理抒感情,月光对时间、空间的可穿越性,自然过渡到游子思妇的异地相思之情及相会之难,因此,"月"成为了全诗景——理——情线索发展的导火线和区纽桥梁,构成了朦胧、奇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文磨史刀


张若虚在唐代诗人群里毫不起眼,他的诗在《全唐诗》诗中仅存两首,然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却是非常著名,人尽皆知,光其名字就很有诱惑力,且来细赏:

全诗: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浅析:

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前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足够经典!诗人在此处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对人生充满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相继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然后“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最后八句写游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也是诗的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美轮美奂!



《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是个顶峰。


一号诗巷


现代诗人闻一多称赞《春江花月夜》是“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之高。



下面是答主对《春江花月夜》的粗浅理解:

唐代诗人张若虚把“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在诗中反复出现,交织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引发出一缕缕美妙的情思。良辰美景伴赏心乐事,令人销魂。可是江上江下别有飘游不归的征人和寒夜不眠的怨妇。他们的离情别意,在这如诗如画的氛围中生生不已。“落月摇情满江树”,景和情相生发,悠然不尽,万古长新。诗的韵律自然流转,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恰如行流水,极富变化,都又始终显得优美谐和。



唐代诗人张若虚流传下的诗歌仅两首,却被公认为唐诗名家、大家。替他扬名的就是这首《春江花月夜》。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欣赏了这首“诗中之诗”,我的眼睛湿了……


中州耕牛堂主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勾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水与海潮共平,也与海上明月共明。此句言“江与月共”。)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潋滟而上,何止千里万里!故曰“月满春江”。此句言“月与江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此句写“江上之月”色。)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流霜,月色如霜之义,非秋霜,因标题是“春江”。此句写“月下之江”色。)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句合写江、月一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句由前文“江与月共”、“月与江明”转而为“人与月共”、“月与人明”,是本诗一转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此句言“人上之月”千古。)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此句言“月下之人”常逝。)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此句“人”与“月”合写:人常愁,月自悠。)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游子离家在外愁,离人在家思远愁。分写游子、离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接游子写月下思乡,所以用一个“应”字。妆台,譬如对镜自怜等。)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接“离人”写思远。“月”卷之不能去,“月”拂之还再来。意为“愁”不可消也。卷户帘:古时晚上入睡前,门的帘子要卷起来,白天再放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句合“游子”、“离人”写。意为只能借月达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奔波之雁得如此月光而止息;潭渊鱼龙得如此月光而嬉戏。意为鸿雁不能传书,鱼龙不能尺素。)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光不回家。

(接游子写:梦中家乡春意已浓,正恐落花将近,而不得归!)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又西斜。

(接离人写:家中之人,眼前落花已随流水远去,而月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接游子写:碣石之外的游子借迷蒙的月色赶回潇湘之家。意为游子归心之切。)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接离人写:离人月下江边,急切地等待着远人归来,至于摇落一树春花。)


老马识途183228897


春江花月夜并不是诗的名字而是乐府旧题。

杨广曾经用这个题目写过两首诗: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

但是最出名的春江花月夜还是张若虚写的。

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烘托出了春江连海、月共潮生的宏伟气势,接着描绘了月色迷茫、春江花林的奇妙意向,创造出了梦幻一般优美空灵、清明澄澈的境界。然后从描绘现实世界转向了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探索,并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体的生命短暂,但是人类代代相传下去却是与宇宙并存,这种豁达的气势也是初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这首诗韵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所以闻一多先生称赞他:“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不着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酝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诗书君


原诗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驰名京都,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可惜他诗多已散佚,现仅存二首,另一首为《代答闺梦还》,而此首《春江花月夜》惟大家所熟知的,堪称稀世杰作,孤篇横绝压倒全唐之作。张若虚不像我们知道的李白、杜甫都是上千首诗,对他了解不多,但他仅此一篇作品,就足以保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稳稳坐定一席不空忽视的地位。

序幕

诗从月出写起,以月落告终。诗人沿着月亮的运行轨迹展开描叙,把五个主题: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巧妙地结合起来,又神秘地让它们互相错落对话,就像万花筒,一堆碎纸,通过三棱镜,就能折射出非常缤纷的感觉。

诗中提出了宇宙的意识,让时间与空间产生了对话,扩大了诗的想象范围,让人深思不已。李白、杜甫、王维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诗人,这时群星闪耀,风云翻卷,江流浩荡,高昂激进,创作出诸多千古绝唱,堪称顶级一流的大诗人层出不穷,各领风骚。然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它轻柔缓慢,音韵婉转的节奏之下,为唐朝盛世来临,拉开了序幕。

赏析

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在描写月之前,先引出“春江”,春天来了,冰雪化了,汹涌的潮水奔向大海,与海的潮水非常洽当连成一线。很多人住在江边、河边,能感受到流水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江入大海,月出东方,诗人用了“生”而不是用“升”,平添了活泼的生气,似乎月也有生命,在潮水翻涌的“催产”之下,从大海里生出来的。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缓缓升起了,月光照在潮水上。诗人从月亮上俯瞰人间,看到了随波逐浪的月光,看到了千万里的河山。诗人以他的“天眼”,把江水、大海、月亮连贯起来,打开了一副大景观的序幕。《航拍中国》这部记录片,它以独特的视角进入了大众的眼帘,整部影片都以航拍的俯视角观看景色,感受到了从高空俯看景色是多么漂亮。
诗人从月亮上回看人间,提出了空间观,打破了自己所在空间的立足点,贯穿了所有被月光普照下的江水,提出第一问:还有哪条江没被月光照到呢?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是婉转的,就像人一样,为人处事要懂得变通。水的流转带出了“芳甸”,一片片整齐花田被江水围绕着。月光照在这一片花林中,就像“霰”,也就是雪珠,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此空中一片白茫茫,就像一片凝滞不飞的白霜。春天是没有霜,霜又岂是流的?“不觉飞”,霜飞起来则意味着寒冷,诗人在春夜月光之下,似有霜但不感觉冷,好像霜没有飞起来。“汀” 是江边平浅的沙滩,月光的白照在白沙上,是看不见的。但看不见并不代表它没有。我们要提醒自己,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并非不存在,我们能感觉得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与天空已被月光净化,融为一体,一尘不染。整个宇宙显得那样清明澄澈,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浄的世界。唯独留下一轮明月,让人感到此时她是整个宇宙的主宰。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他提出了千古一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自古以来,是谁第一个在江边看到了月亮?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照向了人间?这是一个谁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诗人他在追问宇宙的起源,追溯人类的出现。最动人的句子不是答案,而是问话。有点像屈原的《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后面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人这两个问号,又似乎要与古人连线对话,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又继续把人与月联系起来,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生通过传承却能绵延久长,重复着生老病死。江水也是不断地重复着四季变化,春暖秋凉。月亮也是阴晴圆阴地不断轮循着。这样的重复是着等待着谁?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如此重复着变化,它是在等谁呢?我现在看到了江月,可能是在等我吧!诗人由遐想回到了现实。“但见长江送流水” 长江把流水至西向东送入了大海,流水的归宿就是大海吗?流水常常能带出人的情意:
《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寻找日思夜想的意中人,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远又长。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可能就在那边等你。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白云从诗人眼前飘过,行踪不定,自古以来常被文人仕子们用以比喻游子的境遇。枫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在春天时是绿色的。用青字锁住春字,枫叶的随风摇摆更增添了几分忧愁。游子在外时,看到的景色就容易勾起思乡之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江上忽现一条漂荡的小船,船上的人想必家中妻子在闺楼上思念着,古代的女人通常住在楼上,楼代表着女性。扁舟上的人尚有人在牵挂思念着,而诗人自己呢?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月从楼上飘过带出楼里的人,她在楼上徘徊不定,不忍离去。月光照到她梳妆打扮的镜子,圆镜反射出月光。但此时女子却不在妆镜台,她的爱人不在家中,她也无心打扮,女为悦己者容。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玉户”是对女性闺楼的美称,一个人心不在焉时,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帘子也卷不上去。“捣衣”用木棒把衣服敲平。敲衣服的凄冷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思乡游子极度思念中,似乎听到到了远方传来思妇的呼唤。此时我俩共同望着明月,我是多么希望能随着这月光飞到你的身边,与你相伴。在其后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概也受到了张若虚此诗的启发。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古时交通不便,信息隔阂,离别之后,只能通过书信。每当雁飞、鱼跃时就想着它们能否代我传话。汉朝时苏武就把书信绑在大雁的脚上,将自己困在北海的情况传递给南边的汉朝。“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昨晚梦见了家乡门口那安静的潭水,情景依旧,旁边的花都在掉。春天快要过完了,我还没有回到家。徒见江边的落花,又似大梦初醒,这才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仍漂流在离家遥远的春江之上。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在诗人看来,江水不停地奔流,把春天带走了,也把自己的青春带走了。潭边落花,海水退潮,春天走了,月亮偏西,景色让人留恋,却又惹人烦恼。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此时进入收尾,月已缓缓向下坠落,隐藏在迷茫的海雾。月要落了,夜要尽了,新一轮的光明即将来临。可是我与家人依然天南地北,只能望月寄思。在山路上、水路上有多少人正在行路回家,这句并没有写人,由无限的路引出了无限的人。就像鲁迅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究竟有多少人利用最后一点点的月光,幸运地寻到回家的路。“可怜春半不还家”,诗人前面已说反正我是回不去了,可能他的归宿还没寻找到。落月最后的余光,还能摇摆出我的情,这个时刻,诗人自己动情了。

清朝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对此诗的收尾解析得非常恰当:余情袅袅,摇曳于春江花月夜之中。望海天而杳渺,感今古之茫茫,伤离别而相思,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总在这情字内动摇无已。将全首诗情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而又余韵无穷。


琢磨君子


春天的江面这绿如兰的江水晚间的轮皎月象银盘一样辉洒在江心互相衬托碧水青月耐心魂此情此景美不美呀?


馨莲666


一股凄美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