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攻破楼兰,楼兰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花卉果树种植达人


首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写诗,尤其是写报国壮志类的诗词,都喜欢用典。用典的目的在于“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好处有二。

一是诗词篇幅格式所限,用典故做个索引,可省去很多字数。二可以含蓄委婉的表达。

举个栗子。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并不是他真想项羽。而是用“项羽”做个索引,来解释人杰鬼雄。此谓“据事以类义。”

李清照说思项羽因为他“不肯过江东。”就是含蓄委婉的表达出靖康之后,渡江逃跑的君臣都是怂包,此谓“援古以证今。”

说正题,层出不穷的诗人点草楼兰,并不是要跟早百年就完犊子的“楼兰”过不去,而是要跟一个楼兰国王过不去。

诸如“斩楼兰”“刺楼兰”“楼兰首”之类的,共同索引出一个典故,那就是傅介子。他们要写的不是楼兰,而是要写傅介子,这个“楼兰”更多指的是楼兰王。

你在唐诗宋词中看到90%的楼兰,都是在用这个典。

傅介子何人也?

此人在现代名气极微,远不及项羽事迹那样为人所知,所以导致这个典故的索引链接失效了。也就引生了题主的问题。

翠花,上史料~

算了,说清楚这件事需要粘贴的史料太长,铺垫先不上了。我简略讲一下吧。

傅介子曾经向汉帝请求出使大宛,皇帝让他拿着诏书去谴责楼兰、龟兹二国。

回来以后,他跟掌权的大将军霍光说龟兹、楼兰这些国家反复无常、屡教不改,我观察龟兹的国王防备松懈,我想要去刺杀他,来杀鸡儆猴,威震诸国。

想凭匹夫之勇刺杀人家国家元首?

霍光虽然觉得这个想法大胆而又扯淡,但计算了一下几乎没成本,他的小命又不值钱。就跟他说龟兹太远,先拿楼兰试试吧。

就因为霍光这个偶然的想法,楼兰就倒霉的被后世诗人斩了几百年。。。

傅介子以带着金币赏赐诸国的名义去忽悠楼兰,经过欲擒故纵,楼兰国王相信了。傅介子果然金币去赏赐楼兰国王了,大家皆大欢喜,汉胡一家亲,欢快的一起喝酒。

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业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

就这样,傅介子连谋带勇,用两个随从便斩杀了楼兰国王,提着国王脑袋说大兵马上就到,楼兰国竟没人敢动,提着国王脑袋就回长安了。

傅介子此举威震西域,而一举封侯。

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从。其封介子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

就是这件前所未有之事,斩杀楼兰王,提首挂京师。让傅介子的传奇故事成为了后世诗人常用的一个典。

乃剑之典,勇士之典,侠客之典,报国之典。

所以,你就知道为什么后世的诗大多是说“斩楼兰”了,为什么要用这个“斩”字了。意思就是“傅介子斩楼兰王”

史料能省,诗料不能省。

翠花,上诗料~

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南北朝时期薛道衡的一句诗,还是拿傅介子斩楼兰这个事作反例用的。

薛道衡:还嗤傅介子,辛苦斩楼兰。

到了唐代,最出名的就是王昌龄那句“不破楼兰终不还”了,但这句诗并没有明确指向傅介子。而他的另一句名诗“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就指向傅介子这个典了。

另外两个边塞诗人则就明确指向傅介子。

唐代高适: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唐代岑参: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还有如这些:

唐代张九龄:自然来月窟,还用刺楼兰。

唐代虞羽客: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

而李白,连用两次“斩楼兰”,从此后世大多都说斩楼兰了。

唐代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唐代李白: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

唐代杜甫: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

唐代杜甫: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唐代翁授:横行俱是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再到宋代,更是热衷于斩楼兰。

宋代戴复古:平生倚天剑,终待斩楼兰。

宋代郑克己:安边在大体,何必斩楼兰。

宋代张玉襄:宵傅前路捷,游马斩楼兰。

宋代胡仲弓:欲断楼兰首,能安砥万欤

宋代李伯曾:竖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

宋代周端臣:宝匣秘藏英气在,提携终似斩楼兰。

宋代岳珂:楼兰可斩平生志,欲和安期觅剑仙。

宋代辛弃疾: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宋代卓田:剑未斩楼兰,莫空还。

宋代程准:平生多少英气,直欲斩楼兰。

元代也要斩楼兰。

元代李致远:但愿生还玉关,不将剑斩楼兰。

明代也要斩楼兰。

明代陈汝言:去年灭龟兹,今年斩楼兰。

明代徐祯卿: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

明代何景明:先帝深恩能养士,请缨谁为系楼兰?

斩楼兰的诗作太多了,就不再贴了。

总之,后来就引喻失义了,没人再说傅介子了,“斩楼兰”这个短语自身就成了典,被诸多诗人乐此不疲的用。所以斩楼兰比傅介子出名,更别提主角之一那个楼兰王了。

貌似只有宋代的冯时行直接赞誉傅介子:愿学北地傅介子,一节出斩楼兰王。

其实这句诗,也是那些“斩楼兰”诗人想表达的意思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他答主说的楼兰名字好听了,字面雅而又有语感,很适合入诗。

来,跟我大声读一遍。

斩龟兹!

斩匈奴!

斩月氏!

斩楼兰!

是不是最后一个读起来明显爽快的多,如“龟兹”“匈奴”“月氏”之流的尾韵都是闭口音,不适合慷慨壮志之作。而“楼兰”两字先闭后开,与“兰”字同韵的字又很多大气凌厉的字眼,方便押韵,很适合那些壮烈壮志的诗作。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因素。

总之,可怜的楼兰~


豫乡里钧语钧瓷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至今读起来还是那样荡气回肠,让人们感叹大唐雄风震慑西域的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唐人的豪迈与自信。

楼兰,一个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边境小国,有何本领能让大诗人王昌龄如此看重,并且把攻破楼兰来比喻为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夹缝中生存的楼兰古国

楼兰国,是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域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在秦朝之前,由于诸侯纷争,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中原地带,致使西域的历史很少有人过问,当时的人们甚至都不知道秦国以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直到汉朝统一了天下,由于汉初常年与匈奴作战,从俘虏的匈奴人口中才得知了西域原来有大月氏、乌孙、楼兰、大宛等国家,并且根据匈奴人的描述,汉朝人甚至都觉得有些恐怖,原来西域国家的这些人都有着黄发白肤,简直炸裂了汉朝的“三观”。

要不是匈奴的咄咄逼人,也不会有后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没有汉武帝自然也就不会有张骞出使西域,更不会有后来有关西域的一切史料。

当年汉武帝为了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对付匈奴,他通过往返于西域和中原的商人处得知,在西域有一个大月氏国,这个大月氏国本也是强国,只不过中了匈奴的诡计,国王被匈奴人残忍杀害。

并且把头颅割下来做成了酒器,大月氏经此劫难,不得不选择西迁,以避免匈奴的打击。汉武帝认为如果能说服大月氏从西线加攻匈奴,自己的压力不但可以变小,而且能趁匈奴两线作战彻底解除60年来匈奴对于中原的威胁。

在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楼兰古国第一次和中国发生了关联。原来楼兰早就变成了匈奴的附属国,国王不但对汉使恶语相向,而且还派兵袭击汉使的队伍,这让汉武帝大为恼火。

果然,天子一发怒,楼兰只有等着血流成河的下场,只不过楼兰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他知道自己与大汉相比不过是蚂蚁比之于大象,等汉军一到,国王就开城投降了。

并且把王子送到长安充当人质。然而,此时的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依然很强,可以说,汉朝和匈奴哪一个都是小小的楼兰得罪不起的,楼兰不但向汉朝称臣,还同时跪在匈奴人的脚下。

小国的外交自古就是如此,只能在夹缝中取得一丝生存空间。

“虽远必诛”不止是有陈汤

之所以如今有很多人崇拜汉宣帝,不止是他是一个来自于“监狱”的没落皇子,深知民间百姓疾苦,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带领下,汉王朝又一次带向了鼎峰。

如果说汉武帝彻底消灭了匈奴的有生力量,而汉宣帝则是将匈奴隐患彻底消除的关键人物。在他做皇帝时期,陈汤“假传圣旨”胁迫甘延寿出兵剿灭了一直对抗汉王朝的郅支单于,并且留下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千古名言。

无独有偶,在宣帝的上任昭帝时期,楼兰国就提前感受到了这句话不仅仅是汉王朝的说说而已。由于匈奴势力在西域的复苏,楼兰国再一次倒向了匈奴,又干起了劫掠汉使的勾当,这一次汉王朝没有再给他留一丝情面。

于是,昭帝派傅介子手持天子诏书出使楼兰,楼兰国王自恃有匈奴撑腰,对汉使相当傲慢。傅介子没有当面发作。到酒过三巡以后,他悄悄的接近楼兰王,并宣称皇帝有财物赏赐给他,楼兰王信以为真,就和傅介子来到后帐。

可没想到的是,傅介子随即掏出一把匕首,直接捅向了楼兰王的心脏,然后提着楼兰王的脑袋出来,大声说到:

“汉军已在城外,楼兰王杀害汉使,罪不容诛,如有反抗者,汉军一到必定玉石俱焚”!

楼兰的大臣哪里见过此等阵势,纷纷表示愿意投降汉朝。

而傅介子带着楼兰王的首级回到长安,霍光重重的赏赐了他,并且派兵占领了楼兰,把楼兰改名为鄯善,楼兰从此彻底纳入到了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中。

楼兰古国消失之谜

从西汉一直到西晋,不管是中原战乱也好和平也罢,楼兰国经过上次的教训再也不敢与中原王朝叫板,而真正让楼兰彻底脱离中原王朝是发生在五胡乱华时期。

由于晋武帝选择接班人的失败,白痴皇帝司马衷就如同一个怀揣巨款的娃娃在闹市中行走一样,谁都会起抢夺之心。

先是有八王之乱彻底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然后五胡乱华让汉人丢掉了北方大好河山,楼兰国也彻底与中原王朝失去了联系。

直到后来北魏派兵攻灭了楼兰,这个在中原王朝的记载中存在了600年之久的古国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有人说是因为楼兰人长期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寻找水资源,原来的都城就荒废了。也有人说楼兰国爆发了严重的瘟疫,致使楼兰人口大面积死亡,侥幸生存者也被迫迁徙,后来完全融入到了其他民族。

不管怎么说,楼兰古国的消失在史学界仍然是莫衷一是,也只能期待日后科技的发展能给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楼兰古国吧。


小小嬴政


世人对楼兰的了解,大概只有那一座座掩埋在风沙中的楼兰古城;殊不知,楼兰的神秘远不止此。真实的楼兰古国,极有可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楼兰,这个神秘的西域国度,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眼里,是在公元前2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公元前17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给汉天子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在这一年,匈奴人嚣张地征服了西域二十六国,并向大汉耀武扬威。从此以后,楼兰等西域列国进入了东方人的视野。

然而,东方人对于楼兰的了解,终究只是两个汉字而已。

公元前126年,在匈奴人征服了楼兰半个世纪之后,张骞出使西域。彼时,西域已经完全处于匈奴人的控制之下,而大汉欲对匈奴用兵,两国可以说是处在一种战争状态下。

张骞出使西域不仅拉来了盟友,还给东方带来了楼兰的最初印象:

“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盐泽的位置,即为蒲昌海,距离玉门关有三百里远。

楼兰地处西域之最东方,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其战略位置,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来往商客不绝,楼兰也正是在这种东西方商贸中,逐渐富裕起来了。

[图为李柏文书,前梁时期作,1907年被日本人发现于楼兰]

当年的楼兰的重要性,就相当于今天的新加坡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在楼兰城里发现的一片木简上,甚至记载:“今为住人买四千三百二十六匹。”如此看来,楼兰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口了。

如此重要的关隘,难怪汉朝对它心心念念了。

《汉书·西域传》里讲述了一个关于楼兰的故事。

王喜,与介子饮,醉,将其王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杀之,贵人左右皆散走。

这则故事讲的是傅介子率领几个人,孤军深入楼兰王宫,刺杀楼兰王。楼兰王死后,傅介子立下20个士兵,控制了楼兰的局势;而傅介子则带着楼兰王的脑袋,回到长安复命,并将楼兰王的脑袋挂在城门,宣告对楼兰的主权。

这次斩首行动,彻底改变了楼兰过的命运。从此以后,楼兰成了传说,在之后的历史上,楼兰迁都鄯善,并将其国名改为鄯善。

这个鄯善,正是大唐诗人王昌龄诗中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楼兰”。

不管是这个迁都后的鄯善,还是历史上真实的楼兰,都在诗人写这首诗的百十年前,消失在茫茫黄沙里。

楼兰这个国家,有着太多的神秘之处。

1979年12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楼兰故地孔雀河畔发现了“太阳墓地”。在“太阳墓地”古墓群,考古专家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与之前在楼兰的其他考古发现相比,太阳墓地并没有汉朝的文物,比如玉器、陶器、铜镜、丝绸等等;只有一些毛、毡、毯、木器、骨器等文物。这里的发现,与之前的楼兰文明截然不同。

通过对这些文物的年代进行鉴定,发现所有的这些文物都是距今3800年前的。

更让考古学家震惊的是,在太阳墓地发现的遗憾,皆是金发碧眼高鼻梁,俨然一副西方人的模样!与后世看到的楼兰人,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然了,由于没有更多的文字记载,也没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对于太阳墓地的一切发现,都只能去进行推测。所有的疑问,都没有确切答案。

即便是后世我们熟知的楼兰,也有诸多疑问等待去考证。比如说楼兰地处西域东缘,为何会用佉卢文?要知道,佉卢文可是印度人使用的文字。

还是非常期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早一点揭开楼兰的秘密。


祗树


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赫赫有名的西域小国,曾经繁荣一时,然而在公元400年前后却突然无端消失,在沙海中沉睡达千年之久,直到1900年的一次偶然,楼兰遗址得以重见天日。

大多数人第一次听说楼兰,应该是从大诗人王昌龄《从军行》而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究竟是什么样的国家?又给中国带来什么边患?为何历朝历代屡次要攻打它呢?



楼兰一词,最早见诸史册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楼兰是新疆沙漠中的一个小国,在罗布泊的西北角。说它是个国家,其实更像一个部落。这个国家人口只有一万多人,形成的有效兵力不过两千多人。

这种小国若想生存下去,必须依附大国庇护。楼兰就在匈奴和汉朝之间左右摇摆,像墙头草一般,风往哪里吹,它就往哪里倒。

后来楼兰首鼠两端,甘当匈奴小弟,经常滋扰往来商队,租塞了丝绸之路畅通。



于是,汉朝派出了大名鼎鼎的赵破奴,带兵一万攻打楼兰,势如破竹,直接就把楼兰王逮住了。

但是西域毕竟偏远之地,汉朝不易管理,于是采用攻心为上以夷制夷策略,在楼兰王表示臣服之后,就把他放了回去。

这时候,匈奴不愿意了,频频向楼兰军事施压。楼兰迫于威势,派遣两位王子分别给汉朝和匈奴当作人质。

后来,楼兰王死了。匈奴抢先扶持了在匈奴为质的王子当了楼兰王,这样楼兰就沦为匈奴的帮凶,经常帮着匈奴为非作歹,滋扰汉朝边境,甚至还截杀汉朝使臣。



汉朝极为恼火,令大将军霍光攻打楼兰。但西域太遥远,霍光恐劳师远征,粮草不济。于是,他决定兵出奇招,派出傅介子前往刺杀楼兰王。

傅介子虽然浑身是胆,而且武力过人,但凭一己之力,只身前往楼兰,刺杀重重把守的楼兰国王谈何容易。

傅介子首先找到了一个关键人物,楼兰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尉屠耆。尉屠耆觊觎楼兰王位已久,而且他一直与汉朝暗中往来。傅介子就与尉屠耆定下秘计,准备搞个鸿门宴,趁席间杀之。



尉屠耆一切安排停当,担心楼兰王不来赴宴,傅介子就以汉朝名义下书,宣称汉朝有赏赐。楼兰王果然不备,带着亲随前来赴宴。

席间双方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不久,楼兰王喝大了,头晕目眩。傅介子大喝一声,“刀斧手何在!”这时,埋伏四周的刀斧手一拥而上,将楼兰王四周亲随砍翻数人,余者四散奔逃。

楼兰王大惊失色,酒醒了一半,恰待夺路而出。突然间,傅介子抢上前去,数刀杀了楼兰王。



傅介子手提楼兰王首级,大步走到宫门口,大喝道:“楼兰王倒行逆施,荼毒百姓,我已杀之。我大汉拥立新君尉屠耆,不服者杀无赦。我大汉浩浩大军不久便到,如果你们轻举妄动,便顷刻灭国。”

果然,众人不敢妄动。尉屠耆成了新的楼兰王,汉朝还赏赐给他一个宫女。尉屠耆为表示诚意,恳请汉朝派兵入驻,汉朝就派了一个司马和四十位士兵,留在楼兰屯田驻守了。

后来,由于地质变化,罗布泊湖南移,楼兰处于极度缺水状态,于是楼兰国就将国都迁到了南部扞泥城,并更名为鄯善国。

不久,驻守楼兰的汉朝士兵回到了中原。楼兰城彻底废弃,不久便被流沙覆盖,永眠地下。



公元645年,唐玄奘途经此地 ,但见楼兰繁华不在,只剩下黄沙掩盖下的断瓦残桓。

鄯善国历经四百多年后,最终被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吞灭,鄯善国灭亡,国人或归化北魏,或流入匈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恍然之间,千年已过。

1900年,一队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到新疆探险,说是探险队,不如说是盗墓团伙。这伙人途中遗失洛阳铲,助手原路返回寻找时,意外的发现了楼兰遗址。

楼兰古城,终于重现天日。第二年,斯文赫定卷土重来,盗走了大量珍贵文物。



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久,各国探宝队争先前来盗宝。其中就有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迁顿、日本人桔瑞。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有不少探险爱好者前往楼兰探险。

1979年1月,中国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

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前往楼兰途中,因迷路脱水而亡。



因为神秘和危险,楼兰仍是探险爱好者的圣地。


一半秋色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初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有人纳闷,唐朝时有还有楼兰吗?当然没有了,但楼兰在汉朝时,曾经是汉朝的噩梦之一。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位置在现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的北边,罗布泊的西北角,沿着孔雀河道南岸走7公里就到了。楼兰国其实不大,在西域三十六国中面积不是很大,但楼兰国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楼兰是汉朝出了河西四郡的重要一站,北边是匈奴,西边是西域。如果是匈奴控制了楼兰,进可图中原和西域,退可守大漠。尤其是能斩断汉朝与西域的政治和经济联系,你想想西夏占领河西,断切北宋的西域通道,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

汉朝前七十年养精蓄锐,没有对西域有所行动。等到汉武帝时,兵马强壮,国库充盈,机会来了。汉武帝要实现他凿通西域的伟大构想,必须要把楼兰拉到自己这边。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横着一个限高一米的铁栏杆,啥车也过不去。

楼兰是一直臣服于匈奴的,对于汉朝,有了匈奴靠山,也就不怎么怕了。汉武帝派张骞联系西域的大月氏,准备商谈夹攻匈奴的事。可一批接一批的汉朝使者,都被卡在了楼兰国。

刚开始的时候,楼兰对汉使也只是冷鼻子冷眼,冷窝棚冷饭,爱理不理的样子。楼兰王还爱打小报告。只要有汉使在楼兰被截留,楼兰王都会第一时间把情况通报给匈奴。

这些都不算杀头的罪过。最让汉武帝无法容忍的是,汉朝使团成了楼兰王眼中的大肥羊,没事就宰两刀,杀人越货,简直成了土匪窝。

汉武帝要做千古一帝,是极要脸面的。被楼兰当着天下人的面来回抽耳光,面子上能下得来吗?汉武帝勃然大怒曰:得瑟个啥玩意!敬酒不吃吃罚酒!

这只是能说楼兰目光短浅了,汉朝即使不如匈奴,那大块头也不是小身板的楼兰能扛得住的。汉武帝派出大军讨伐楼兰,派出大象踩狐狸,狐狸很快就知道自己根本不够大象踩的,赶紧认错臣服。

楼兰换了老大,匈奴当然不同意,也派兵来要说法。楼兰王愁眉不展,两个大佬哪个也得罪不起。楼兰没办法,找出一个喝凉水都塞牙的倒霉王子,送到匈奴做人质去了。楼兰的意思很清楚:自己只想“中立”,两位大哥总得给自己一条活路吧。

可能是由于历史的惯性,楼兰和匈奴还是经常穿一条秋裤。李广利西征大宛时,楼兰就受匈奴的指使,偷袭汉军。好在汉军发觉及时,抄小道灭掉楼兰。楼兰王一脸苦相的说:老臣也没得办法,匈奴给的压力比亚历山大还大。小国在大国间,只能首鼠两端,请理解。汉武帝倒通情达理,说能理解,就把楼兰王放回国。

老王去世后,要立新王子。大家准备请在汉朝当人质的王子回国继位,没想到王子拒绝回国。汉朝经济发达,灯红酒绿,回国喝西北风?大家没办法,只好另立新王。没想到新王没多久就去世了,这时匈奴发现“商机”,把在匈奴的王子赶紧快递回楼兰即位。汉武帝听说后,想半路打劫,但没成功。好在之后的日子,汉朝和匈奴没有太大的战争,楼兰也就少了很多夹板气。

但新王和匈奴亲近,拒绝汉朝让楼兰在白龙堆沙漠地区给汉朝使节提供饮用水的命令。汉朝大怒,遣使指责,楼兰王仗着有匈奴撑腰,对汉朝又开始冷鼻子冷眼,冷窝棚冷饭。汉昭帝即位后,派名臣傅介子去找楼兰、龟兹等小国问明情况。这伙人暗中向匈奴提供汉使的路线图,结果导致汉使被劫杀。傅介子大怒,向霍光提议干掉一个小国立威。刚开始选中的是龟兹,霍光却说距离有点远,楼兰近点,打起来省粮食……

傅介子带着中原的土特产,拉了几车来到楼兰。楼兰王见钱眼开,又想劫票,但傅介子眼疾手快,几刀下去,游戏结束。

楼兰国被汉朝征服,然后派在汉朝的王子回国继位,成为汉朝臣属,国名也变成了鄯善。新王说我即位后,匈奴要来杀人怎么办?汉朝想了想,那就在楼兰驻军,看谁还敢来砸场子!汉军不但驻扎在楼兰,还从玉门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打下基础。

汉王朝逐渐衰落,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成为西域长史治所。东汉以后,由于当时的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虽然一度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尝试,想要疏浚河道,缓解楼兰的缺水问题。不过,还是斗不过老天爷,楼兰城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北魏灭鄯善国,至此楼兰国彻底灭亡。

楼兰国在汉朝时不得不当墙头草,东风吹东倒,西风吹西倒。看似没立场,实际上,这样的小国并不需要什么立场,能活着,就是最大的立场。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边塞诗确实掷地有声,但事实上的楼兰并没有被灭,而是神秘的消失在了有“地球耳朵”之称的罗布泊旁边。说到楼兰就不得不提罗布泊,这个现在的不毛之地在1700年前是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丝路明珠楼兰国就在它西北方。

古楼兰国的前世今生

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等人在对罗布泊考察的过程中,唯一可以挖井取水的铁铲丢失,在寻找铁铲的途中为了躲避沙尘暴,无意间发现了泥塔和残败的房屋。随后他们在这座遗址中发现了精美的木雕,赫定断定这是一座古城遗址。

1901年,斯文·赫定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这座古城的面纱也慢慢被揭开。根据出土的汉文简牍显示,这座遗址就是我国史书上记载的楼兰国。这是楼兰古国神秘消失1300年后被再次发现。

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建国,也就是西汉汉文帝时期,但在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的消失,楼兰古国总共存在了800多年。据史书记载,楼兰国是一个拥有城廓的小国,它东面与敦煌相连,西面到焉耆,西南面到若羌,古丝绸之路在楼兰分为南北两道。

楼兰国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强国,玄奘法师西行时也对楼兰有过记载,书中所载的鄯善国就是楼兰古国。楼兰建国于盐泽边上,盐泽指的就是罗布泊。《汉书》中记载,楼兰国有1570户人家,共1.4万人。居民以放牧骆驼为主,逐水草而居。汉昭帝时,楼兰改名为鄯善,唐太宗之后,楼兰就再无记载。

为什么要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昭帝时期,楼兰国请求汉朝驻军伊循,汉昭帝便在伊循设置都尉,开战屯田。此后楼兰便成为汉朝控制西域的战略要点,主要是为了对付匈奴。汉武帝时期的楼兰国,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摇摆不定,有时依附汉庭,有时倒戈匈奴,在两大势力间艰难的维持着生命。楼兰是汉庭通往西域的要道,匈奴与汉朝的博弈中,楼兰的分量很重。

楼兰就成为汉朝与匈奴极力争取的对象,双方都对楼兰采取了怀柔政策,尽量拉拢。张骞出使拉拢大月氏失败后,汉朝征讨了大宛国后又多次派人出使西域。而此时的楼兰作为要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结果将汉使杀掉,导致了汉朝的出兵讨伐。

楼兰被降服后向汉匈各派了一名王子做人质,在汉匈之间保持中立。后来汉朝在攻打匈奴时,楼兰国王私通匈奴,与匈奴伏击汉军,导致汉朝再次出兵讨伐,直逼楼兰都城,楼兰王随即开门谢罪并答应帮助汉朝监视匈奴。

公元前92年,楼兰王去世。汉朝的楼兰王子不愿继承王位,最终匈奴的楼兰王子回国继承了王位,汉武帝随即派人去诱降新王,结果失败。此后,汉、匈、楼兰三国基本保持了平静。到汉昭帝时,汉朝要求楼兰给过境的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楼兰以向导被虐待为由,拒绝了汉朝的请求。

汉昭帝于是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国王,将身处汉朝的楼兰王子送回继承王位。汉昭帝以保护新国王为由派部队驻屯楼兰国内,从而为讨伐匈奴打下了基础。公元400年,高僧法显取经过楼兰,此时的楼兰已是遍地枯骨的破落之城。最终楼兰在公元630年消失的无影无踪。

楼兰国的对汉朝的屡次背叛与敌对,显示了楼兰古国的摇摆不定,也说明了楼兰古国在汉朝与匈奴之间的艰难处境。这些就是古人总爱说攻破楼兰的原因,也是古人对这种摇摆不定、言而无信之小国的愤恨。所以“楼兰”就成为了被讨伐的代名词。

最后再给大家来几首关于描写“楼兰”的古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旗竿。——岑参拟脍楼兰肉,蓄怒时未扬。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虎队手驱出,豹篇心卷藏。古今皆有言,猛将出北方。——孟郊

野史也是史


古代壮志男儿,或读书入仕途,兼济天下;或练武入疆场,南征北伐。而对于投身军旅的男儿来说,唐朝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几乎是他们统一的座右铭,那么这个被无数将军士兵铭记的地名,楼兰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楼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楼兰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来往都通过楼兰。楼兰多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汉使者。汉朝强大后,楼兰做起了双面间谍,向匈奴和大汉两面称臣。公元77年,汉昭帝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亲匈奴的安归,立其弟弟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楼兰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光,约公元4世纪神秘失踪,只留下了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的遗址诉说着昨日的繁华

那么楼兰为何招人恨呢?

其实多大的仇恨也会被千年的时光洗刷,古诗中类似“不破楼兰终不还”这种,楼兰在这里都是代指边疆,说的都是诗人想一致边疆,实现志向的理想。将士们也以此抒发自己的强大战斗意识罢了,就像一个代号,和A.B,C没什么区别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今天我们读古诗,常常会看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等诗句,那么诗句中的楼兰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呢?

楼兰是我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具体位置在今天新疆罗布泊西北一带,罗布泊被称为了 “死亡之海”,从古到今,有无数的冒险家殒命在这里,所以在这里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楼兰这个古国在这里自然也无法发展的多么强大,虽然楼兰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却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所以对中原王朝而言,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必须要牢牢控制住这一区域。

在公元前176年,当时的楼兰还在被匈奴控制着的,大汉王朝也一直被匈奴骚扰,要想控制住西域就必须要拿下楼兰,于是汉朝就和匈奴展开了对楼兰的争夺,其实楼兰也挺不幸的,就地理位置来说生在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又被两个强国夹着,依附谁都里外不是人,楼兰王只能把自己的孩子当人质送给两边去,到了汉武帝登基之后,大汉王朝开始对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远征漠北,驱逐匈奴,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开始下降。

楼兰却不识时务,还在跟着匈奴混,甚至时不时打劫来往的汉朝使节商人,公元前77年,汉宣帝刘询得知匈奴将派使节前往楼兰,想要说服楼兰一同对抗大汉,于是就让西汉勇士傅介子,以使臣身份前往楼兰,傅介子到了楼兰之后,斩杀了匈奴的使者,同时又在宴席上斩杀了楼兰王,汉宣帝将当时在大汉做人质的楼兰王子立为太子,楼兰古国更名为鄯善国,并将国都从楼兰迁往了泥城,正式归顺了大汉,之后汉宣帝又命汉军在楼兰城驻兵屯田,控制住了鄯善国。

之后又过了几十年,王莽篡汉,西汉国力下降,对西域的控制逐渐减弱,鄯善国因为周边环境不断恶化,罗布泊也开始出现干涸,于是开始南迁,并不断对外扩展,吞并了西域的一些小国,一度还成为了西域的一个强国,但是对中原王朝而言,鄯善国一直是墙头草的状态,先后归顺国曹魏,西晋等,后来又过了几百年,到了北魏时期,北魏开始征讨北凉政权,当时鄯善国归顺了北凉,北魏就让大将万度归西征,当大军到了鄯善正直秋收,万度归下令秋毫无犯,鄯善国深受感动,主动归降了北魏。

这也是历史上关于楼兰古国最后的一次记录,鄯善国被北魏所灭亡,之后北魏让韩拔担任鄯善王,在鄯善国也同样开始实行郡县制,这就相当于汉初时分封诸侯领地一样,之所以后世的诗句常有关于楼兰的描写,主要还是因为匈奴是我国面对的第一个有威胁的游牧民族,而楼兰则一直依附匈奴,另外地处西域要冲,对于打通西方连接十分重要,所以常被作为典故在诗句中来使用。


玄坤


楼兰国,名字最早见于《史记》。

楼兰的地理位置大概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边,罗布泊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

汉武帝时期,汉军打通西域要道,而楼兰国则位于汉与西域匈奴之间的咽喉之地。



起初的楼兰截杀汉朝使者商旅的事件时有发生,大汉哪吃的了这样的亏,于是攻伐不断。

楼兰很快被打服,与汉交好,于是又遭来匈奴的攻击,于是楼兰又向匈奴称臣,并向汉匈两方派去质子,成了名副其实的两面派。

这也是乱世中小国的悲哀。

后来匈奴的质子安归回到楼兰,即位楼兰王,开始亲近匈奴,公开与汉朝对抗。

汉皇大怒,后果很严重,派傅介子到楼兰,杀安归,并扶植在汉朝当质子的尉屠耆为王。

楼兰的名称也不让叫了,皇帝做主,直接改名。

于是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为鄯善国,并弃掉国都楼兰城,迁都泥城,从此向汉王朝死心塌地的俯首称臣。

这就是触犯大汉天威的下场!



而都城楼兰旧地,成了汉王朝屯田之所在。

经过多年屯田移民汉化,楼兰归汉,到了魏晋时期,楼兰已经归西域长史治所管辖。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注意,这位大师比唐长老取经时间要早。途径楼兰古城时,在《佛国记》中写下了以下记录: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古城无声无息的就此陨落在历史的长河里。

而鄯善国,也在公元4世纪,被北魏所灭,从此楼兰国彻底灭亡。

古代书籍诗歌中的“楼兰”已经不止是指代楼兰本身,更是对所以不服中原教化,暗通匈奴的西域小国的指代。



像楼兰这样的小国在东西两大文明碰撞中游走,是他们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无奈。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楼兰,地处现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是汉代西域一个强悍的部族,他们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部,罗布泊的西北缘.楼兰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后一夜间消失。我们说的不破楼兰其实是指匈奴和一些少数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