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為何多數王朝立太子均平穩過度,康熙卻因九子奪嫡焦頭亂額,他錯在何處?

青燈問史


立胤礽為太子,因為胤礽是嫡長子,按照漢族文化特徵,這是完全合適的。所以周培公一句話,康熙瞬間就能答應。因為立了太子,就有了國本,就能穩定朝局,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康熙的做法也是可取的。

無論怎麼說,立太子是始從於康熙,也結束於康熙,因為晚年的康熙沒有把握好,產生了九子奪嫡的情形,讓康熙焦頭亂額。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立太子者也產生過內亂,但是為數不多,康熙可謂千古一帝,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戰葛爾丹,都沒有難倒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可為什麼就這件事讓他焦頭亂額?

他究竟錯在何處?

康熙是滿族出身,對漢學文化特別好學,實行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然而要順利實現嫡長制需要什麼條件,大清朝的條件是否具備,康熙卻從未認真考慮過。漢族帝王立嫡長子為儲君,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也形成了約束力,所以行之有效,但也還是出現不少亂子,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要實現嫡長子繼承製,有兩點是必須要做到的。

一是皇子們不干預朝政,以避免皇子與太子的矛盾。立了太子,就要維護其權威,就不應當讓其他皇子參與政務活動,否則這些皇子就會從中發展自己的勢力,與太子形成對抗的局面。

二是太子本身也不能干預朝政,避免儲君與皇帝發生權力衝突。古代專制獨裁政體,皇帝大權獨攬,要是太子干預朝政,就必然分皇帝的權力,並因此產生不同的政見,容易因此變得水火不容。康熙立胤礽為太子,沒有對太子和諸位皇子形成約束制度,於是相互爭奪,勢必反目。

清朝始於努爾哈赤的女真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進入到封建社會,到皇太極,到福臨,都不是按照嫡長子制度繼承而來的,換句話說,這個少數民族從一開始就沒有嫡長子制度的觀念,讓皇子參與政務,卻是大清朝的傳統政策,也因此在歷史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康熙以前,清室諸位皇子領兵從政,各顯神通,為國立功,那個時期,不立太子,讓有功德者為君。這種皇子從政的傳統,康熙很自然的就繼承下來了,並因此也讓成年的皇子們參與各項政務,皇子從政的弊端,在康熙之前,是沒有誰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的,所以,就算是康熙,也不會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儲位鬥爭是古代專制主義的必然產物,皇帝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任何人都不可比擬的,在未確立繼承人之前,皇子們之間只是兄弟關係,只有長幼之分,一旦立了儲君,成為皇帝,就屬於君臣關係了,那差別就大了,正是這個緣故,爭奪儲位,在歷史上屢見不鮮。這種爭鬥,導致皇帝無法確定太子,就算是李世民,也曾經因此鬱悶得想拔刀自刎。

立一個什麼樣的儲君,在於皇帝一人說了算,立得好,便萬事大吉,立得不好,大廈也將傾倒,比如隋文帝立楊廣,結果隋朝滅亡,一旦立了儲君之後發現問題,想改正過來,也是難上加難。當康熙對做了四十年的太子胤礽不滿的時候,便出現了一廢太子,這時候,諸皇子發現,太子原來說廢也可以廢,大家都有機會上位,於是加速了九子奪嫡的惡性循環。

歸根結底,專制主義的皇帝制度是造成九子奪嫡的根源。康熙時代的太子問題,就是專制主義皇帝制度下,康熙不合滿族傳統的立嫡方針和沒有正確對待太子與諸王的政策造成的,它的出現有歷史的必然性。


青燈問史


政策有慣性,在中原王朝,老皇帝死,新皇帝繼位,為了保持皇權穩定交接,研究出一套制度,叫“嫡長子繼承製”,到清朝時,這套制度運行了一千多年,有了穩定的社會基礎,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這套制度很好使,能有效保證皇權平穩交替。

不過,“嫡長子繼承製”有一個最大缺點,嫡長子是天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嫡長子英明神武當然好,嫡長子是個“阿斗”你也要受著,你要是有換太子的想法就會生亂。



趙武靈王因喜愛小妾吳娃而立其子趙何為接班人,廢掉了太子趙章,結果生亂,一代梟雄被餓死在“沙丘”。中國古代這樣的教訓很多。在血的教訓中,形成了大家都認可的制度,時間長了就有了制度慣性。按這個制度來,政權基本都能順利交替。

大清起源於後金,後金不是正統的中原王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政權交替採取的是“貴族公推制”,這一制度的主旨是選賢任能,優點很明顯,但缺點也很突出。因為人才標準很難把握,有點能力的人都覺得自己適合,競爭十分激烈。又因為皇權誘惑力極大,競爭更是殘酷。



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主要是多爾袞)三朝的征戰,到了康熙朝,大清大一統王朝基本成形,皇權平穩交接的重要性體現出來。積極接受漢文化的康熙,選接班人當然會想到“嫡長子繼承製”。

康熙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立了兩歲的胤礽為太子。“嫡長子繼承製”有缺陷,你用這個制度就得容忍它的缺陷。可是康熙偏偏不能容忍。他嫌太子不合格,不是他理想中的接班人,於是廢了太子。

康熙廢太子,實際上就相當於告訴大家,試行“嫡長子繼承製”失敗了,漢人的制度不用了,還得回到後金的老路上,實施“貴族公推制”。事實上,康熙在復立太子時的確上演了“公推太子”的鬧劇。



既然要回到老路上,繼續實施“貴族公推制”,那有資格的人,康熙的皇子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張旗鼓的表現,爭取當繼承人唄,爭上爭不上另說,爭還是要爭的,這本來無可厚非。

康熙孩子很多,有三十五個,成人的二十四個。這麼多孩子,而且,康熙重視皇子培養,投入精力多,方法得當,皇子們個個都很優秀。既然給機會,當然要爭取,其中有九個皇子爭得比較厲害,就是有名的“九子奪嫡”。

參與爭奪的人多,個個都很優秀,爭鬥起來就很熱鬧。沒有現代的民主制度約束,人的劣根性就表現出來,不人性的手段就會用在競爭上,這些皇子都是康熙的兒子,為了爭皇位打得你死我活,康熙怎麼能受得了,怎麼能不焦頭爛額。



康熙想盡快結束這種爭鬥,於是提出了復立太子。復立太子就是回到“嫡長子繼承製”上來。復立太子,爭鬥止住了,但是康熙實在受不了太子分他的權,又一次廢掉太子。

廢掉太子,皇子們還是會爭鬥。康熙如果另定太子,那就不是嫡長子了,不管定誰,別的兒子都會不滿康熙,我也很優秀,為什麼不選我?為什麼選他?你偏心!康熙無論選誰都會引起別的皇子們的不滿,他們可能會合起夥來對付康熙選定的接班人,這樣,鬥爭還將繼續。

康熙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默定儲君。至於他默定的儲君是誰,到死也沒公佈。不過他這一招真挺好使,皇子們都有希望,也就不再鬥了,康熙也算省心了不少。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