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依石山,山上純石無土,峭峰怪石林立的石山孜遺址。

位於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的石山孜遺址,遺址南依石山,山上純石無土,峭峰怪石林立。石山周圍較為低窪,大雨過後,積水呈現護山河狀。

南依石山,山上純石無土,峭峰怪石林立的石山孜遺址。


據清光緒《鳳陽府志》記載:“宿州西北50餘里有石山,周圍上一里許,純石無土,介然獨峙,層層迭起,嵌空玲瓏,如雕如畫。”故老鄉傳此山為天庭中的神仙楊二郎擔山時掉下的扁擔楔子,又稱為“飛來峰”。

南依石山,山上純石無土,峭峰怪石林立的石山孜遺址。


遺址緊傍石山西北,地勢略高於四周,由於歷年黃河氾濫,表面覆蓋沙土層厚約1米。遺址南北長100米,東西寬160米。發現文化層和紅燒土,手製陶紡輪,大量錐形鼎足及陶片。其中鼎足最長者為11.8釐米,直徑4.3釐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進行重點調查。

南依石山,山上純石無土,峭峰怪石林立的石山孜遺址。


1987年會同淮北市、濉溪縣文物部門進行了首次試掘。開探方4個,揭露面積100平方米,除出土大量陶片、器足外,還出土了陶拍、陶餅、陶質器座、器底、器耳、器把、石斧、石折、石器坯料、角椎、角叉、蚌刀、骨質靴形器等。可辨別的陶器有缽、鼎、罐、盒、杯、盅等,其中有一完整炊器。陶質多為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紅皮陶,少量黑陶及寬帶紋彩陶,陶器紋飾多為附加堆紋(用泥系盤貼法),其次為劃紋、戳紋、刺點紋、手掐紋、凹弦紋、指甲紋等。陶器最顯著特點為手製,器形不規整,器壁較厚、較粗糙,甚至當時製作時留下的手紋尚清晰可辨。該遺址文化層厚,面積大,時代早,內涵較為豐富,受中原和長江流域諸文化因素影響較小,有其自身顯著特點;或可代表淮北地區一種新的文化類型。文化性質將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

在這裡可以感悟歷史,欣賞奇石,探秘幽洞,聽神仙故事,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生工與造化神奇。歡迎來皖北旅遊。

石山孜遺址作為皖北區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對深入研究皖北區域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