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習俗這都有,教給孩子懂年味兒!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過小年。

臘八粥,喝幾天,一晃到了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餃子灶糖裝滿盤。

二十四,掃房子,乾乾淨淨迎大年。

今天就是小年啦!

家長們可能會被你家娃的各種問題問倒:

“麻麻,小年是什麼?”

“麻麻,小年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麻麻,小年跟我有啥關係呀?”

“麻麻,今天小年,我們要吃點啥?”

小年習俗這都有,教給孩子懂年味兒!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詳細講講“小年”,

當孩子們問起的時候,

就不會被卡住啦!

而且還可以跟孩子一起動手

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呢!

小年的由來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

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一家善惡,到除夕夜再返回灶底,奉旨賞善懲惡,或賜福或降災。

所以家家要打掃得乾乾淨淨,供上灶糖,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的習俗

祭灶王 |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爺要上天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

之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小年習俗這都有,教給孩子懂年味兒!

掃塵土 | 除舊佈新

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打掃房屋,清洗傢什,擦窗拭鏡,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

拔出舊的各種塵垢不祥,做到窗明几淨,煥然一新,契合除舊迎新的美好寓意,也為新年的到來做好準備工作。

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因“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去,既指庭院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各種不快。

小年習俗這都有,教給孩子懂年味兒!

剪窗花 | 一刀一剪生春風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竟可以隨手創造出一張張千姿百態的圖案,喜鵲登梅、孔雀牡丹、鹿鶴桐椿、五蝠捧壽等等,貼滿家中的角角落落,不但裝點著節日的濃濃氛圍,更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生活智慧。

貼春聯 | 總把新桃換舊符

對稱圓滿,妙語連珠的春聯在小年這天也開始張貼起來。

民間講究“每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吉祥的話語,喜慶的中國紅,像一張張寫滿吉利的福印,庇護著全家的平安幸福,寄託著人們美好的新年祈願。

小年習俗這都有,教給孩子懂年味兒!

吃灶糖 | 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這天大街小巷都有賣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趕集市時早早會將灶糖買回家。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後逐漸演變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吃餃子 | 送行餃子迎風面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尤其是在北方,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小年習俗這都有,教給孩子懂年味兒!

“靈狗校園EveryKid”針對4-14歲中國小朋友,讓孩子通過“浸入式”的學習體驗,瞭解歐美國家風土人情、生活常識、社會現象等問題,聆聽國外小朋友原汁原味發音,在“母語式”的情景故事中,愛上英語、愛上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