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2年上海調整氣象災害預警信號6月起實施-低溫也要拉響“警報”

晨報記者 徐妍斐

隨著上海經濟生產與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大城市氣象精細化服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時隔12年,上海對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發佈標準及防禦指南進行調整和完善,將於今年6月起正式實施。

在新起草的《上海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佈與傳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裡,調整了預警信號種類、分級和標準,增加了低溫預警信號,對暴雨標準作了重點修訂,降低了暴雪預警信號的發佈標準等。同時,細化了預警信號發佈與傳播的要求,強化了科普宣傳和應對要求。

低溫也有預警了

夏季炎熱,高溫預警人人熟悉。而此前冬季嚴寒,卻沒有直接反映低溫的預警。比如霜凍預警,反映的只是地表溫度,更多地對農業生產有指導意義。

“近年來,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一方面極端高溫天氣明顯增多,另一方面極端低溫也頻現,比如,2016年徐家彙出現破歷史紀錄的低溫-7.2℃,對上海造成了很大影響。在那次過程中,我們發現設置低溫預警信號對上海這樣的綜合性大城市很有必要。”上海市氣象局觀測與預報處副處長陳奇表示。

據介紹,本市新設的低溫預警信號分兩級,分別以黃色、橙色表示。

刪除3類預警信號

作為一種公眾預警信息,我國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機制早已建立,上海在2007年根據國家標準制定了符合自己城市氣象災害特點的信號標識和等級劃分標準。

2015年,中國氣象局出臺《氣象預報發佈與傳播管理辦法》,對氣象預報預警的發佈與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7年,《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市政府51號令)實施,對上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及防禦相關工作也作了進一步明確。這意味著,隨著對城市氣象精細化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高,老版的預警信號已經不大適用。

此次《規定》的起草以數據為支撐,統計了1980年到2017年的氣象歷史資料,以及2007年以來的本市預警信號發佈情況。以統計的發佈次數、實況數據資料為基礎,經過測算,對預警信號種類、級別、標準作了相應刪改和調整,以期達到更為科學的設置。

除增加了市民關注度高的低溫預警信號,此次調整還刪去了乾旱、沙塵暴、臭氧三類預警信號。陳奇介紹,臭氧預警信號的刪除,並不是因為臭氧汙染有所緩解,而是這幾年環保部門和氣象部門已有同類型的針對臭氧汙染的公眾服務產品。

調整後的本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分為颱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低溫、霜凍、高溫、雷電、冰雹、大霧、霾和道路結冰13類。

部分預警標準有調整

除了增加和刪除的預警信號種類外,還有部分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進行了調整。

比如,新版的暴雨預警信號藍、黃、橙、紅四個等級的發佈標準都有調整,時效統一為“未來6小時以內”,將雨強概念進行了統一,降雨量標準調整為“1小時”和“6小時”。不僅如此,由於近年來本市防汛能力提升,此次暴雨預警信號的標準也相應提高了。

與此相對的則是暴雪、寒潮預警信號發佈的標準降低。

和防汛能力提升相比,上海對降雪的敏感性仍然較高,因此此次藍、黃、橙、紅四個等級的暴雪預警信號標準都進行了下調。

寒潮預警信號的調整則是取消了其中對平均風力的要求。過去,人們感覺異常寒冷的降溫,卻不見寒潮預警的發佈,正是受制於平均風力一項未達標的影響。此次調整後,寒潮預警信號不再需要考慮平均風力,只要降溫幅度和最低氣溫滿足標準,就可發佈寒潮預警信號。

此外,調整還包括拉平臺風預警信號和大風預警信號的風力等級等。

上海市氣象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馮磊表示,此次調整是為了滿足城市氣象精細化服務的需求。各種預警信號的增刪調整都是根據氣象災害應急工作過程中相關部門、社會聯動響應的實際經驗,對照預警信號發佈後的部門聯動、社會響應的實際效果進行。

預警信號發佈應統一

此次《規定》還明確市、區兩級氣象主管機構對預警信號發佈與傳播的管理職能,強化上海中心氣象臺在預警信號發佈中的業務指導職責,強調預警信號的統一發布機制。

市一級預警信號由上海中心氣象臺發佈,對區氣象局有業務指導、監督的職責。由區級發佈的預警信號如果低於市級,則不在市級媒體上重複發佈;如區級預警信號高於市級,則會與市級預警信號同時在媒體上顯示。

此外,《規定》還對媒體傳播預警信號的行為提出時效、內容、形式、效果上的具體要求,保證預警信號傳播的及時、規範;對政府、部門宣傳和普及預警信號及防禦指南提出要求,強調了教育機構在預警信號宣傳普及工作中的職能,通過不斷提升預警信號的公眾知曉度,希望在預警信號發佈時能實現更好的防禦效果。

同時,提示市民主動關注預警信號,做好自救、互救。

調整後的本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分為13類

颱風 暴雪

暴雨 寒潮

大風 低溫

霜凍 高溫

雷電 冰雹

大霧 霾

道路結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