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脫貧摘帽的貧困村應該要做什麼?(扶貧幹部最想知道的)

經過嚴格的評估驗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貧困村達到了脫貧摘帽的標準,退出了貧困村序列。這是一件大喜事,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已經脫貧摘帽的貧困村,應該要做什麼?這是所有扶貧幹部最想知道的,也是群眾最關心的,結合最近與鄉村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和群眾交談的情況,談談個人的認識。

已經脫貧摘帽的貧困村應該要做什麼?(扶貧幹部最想知道的)

  一、“短板”沒有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還存在,需要繼續發力。

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雖然都達到了,但有的指標很過硬,有的指標就不是很過硬,過硬的這麼鞏固好,不過硬的怎麼才能做到過硬,對此不但要看得準,原因找得準,而且措施辦法也要準。群眾說:水電路網已經都通了,危房改造也改造好了,學校、幼兒園和村部都建設漂亮了,娃娃上學、看病的問題也解決好了,就是產業還弱一些,最擔心的就是脫貧摘帽以後,扶持的力度如果稍一減,產業興旺不起來。群眾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下一步需要加強的事情。產業發展永遠沒有止境,永遠在路上。做大做強產業,關鍵在規模,根本在市場,核心在增加收入。沒有規模就不叫產業,產品進不了市場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談不上增收。

  二,脫貧“摘帽”了,邊緣戶還是重點關注的對象,需要要給予更多的關照。

邊緣戶就是剛剛超出建檔立卡貧困戶標準,沒有進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戶,還有剛剛達到脫貧標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換句話說,比起富裕戶,還有很大差距,比起貧困戶剛過了貧困線的那部分農戶。既要做好鞏固工作,又要做好防止返貧的工作。鞏固,就是要加強工作措施,收入不能往下掉。防止,就是繼續做好幫扶工作。應該納入、返貧的,要及時納入,再給一點“偏飯”,讓他們的“筋”再強一點,“骨”再壯一點,有更好的自我“造血”功能。老百姓說:剛剛脫貧,確實還走不穩,走不好,真正硬棒起來,至少也得一兩年。

三,“硬指標”達到了,“軟實力”還不夠實,需要繼續下決心攻堅。

“兩不愁三保障”已經基本沒有問題,但是村級班子建設、文化建設、農村治理、村莊綠化、工作制度、長效機制等等,或多或少還存在一些問題,最關鍵的就是能人出去的多,留在村上的少,有漂亮的村衛生室,沒有會看病的醫生,有農民文化廣場,沒有農村文化活動,一句話,就是農村的還缺少應有的人才。能人越多,農村就越活。要下 大決心,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新時代的新型農民,下到田裡能種地,走進圈棚懂養殖,進入市場能經商,外出務工有技術。最核心的還是要建立一個永遠不撤離的“農村工作隊”,就是一個堅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能夠帶領群眾在致富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四,脫貧“摘帽”的任務完成了,鄉村振興才剛剛起步,需要把這“兩個環”緊緊扣在一起。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不是就滿足在脫貧“摘帽”這一步,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延伸的,因此攻堅的硬仗,要一場接著一場打,奮鬥的腳步永遠也不能停止。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已經脫貧“摘帽”的貧困村,謀劃好長遠發展的規劃,制定好鄉村振興的計劃,讓他們在今後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堅定,走得更堅實。

這兩天,聽了總理在人代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非常振奮,也很鼓舞人心。2019年的工作思路很清晰,工作任務也非常明確。把報告精神怎麼才能落實到位,這是需要我們認真動腦筋思考的。找準存在的突出問題,才能夠有效預防和化解面臨的風險,才能夠把工作做得更細更實更有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