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打造天府旅游名县“西昌”样板

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西昌作为首批10个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在会上被正式公布和表彰。西昌市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是践行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是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全域旅游、首位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文旅产业拉动下,西昌县域经济进入全国百强(四川唯一百强县),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2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5亿元,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等国家级文旅品牌36项。

一、围绕“五个借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夯实西昌旅游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西昌市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正是通过统筹各方资源、集结各方力量,撬动全社会勠力同心实现共同目标。借力州府所在地核心龙头地位,联动驻昌部门形成合力。凉山州、西昌市成立联动创建领导小组,州市联动、部门联动、驻昌单位联动,合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西昌市在全省率先探索“1+3”创建模式:以天府旅游名县建设为抓手,联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县、四川综合经济十强县。2018年实施旅游基础项目33个,市财政投入超过8亿元。借力凉山脱贫攻坚主战场优势,联动帮扶力量形成合力。借助东西协作战略,发挥全国6000名援凉干部优势,支持天府旅游名县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特色旅游商品直供粤港澳”;佛山市组织“万名游客游凉山”;珠海市捐赠2000万元游船。我市每年补贴旅游客源城市航线1亿元,开通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旅游航线21条。借力西昌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联动周边区域形成合力。打造半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旅游线路,构建五大旅游圈层。一圈层:德昌、西昌、冕宁同城化旅游互动发展。二圈层:推动“3+6西昌经济圈”旅游产业一体化。三圈层:成为大攀西(攀凉雅)旅游发展核心增长极。四圈层:将成昆渝贵四大城市作为基础客源地,构建“四星拱月”旅游圈层。五圈层:将北上广深等空中走廊城市作为航空旅游客源地。借力群众期盼提升旅游承载力,联动民心力量形成合力。投入50亿元打造中国最大城市湿地,妥善拆迁安置群众1万户5万人。投入10亿元打造乡村十八景,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投入20亿元完善旅游设施,建成慢行绿道65公里、城市公园4个、旅游集散中心3个、游客中心31个、公路服务区16个、自驾营地5个、生态停车场20个、生态旅游示范村16个、示范街16条、旅游厕所132个。借力国内顶级规划单位力量,联动为西昌旅游把脉布局。聘请中国城市规划院、中国建筑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北京慧谷旅游等10余家国内顶级设计单位,编制《全域旅游规划》《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安宁河谷发展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规划》等15个文化旅游规划,形成西昌文旅产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

二、突出“六个坚持”持续发力塑造标杆,发挥西昌天府旅游名县示范带动作用。天府旅游名县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特别是全省第一批天府旅游名县,更要谋在前、干在前,高起点、高标准,为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力支撑。坚持全域旅游理念,在创建成效上示范引领。每年预算文化旅游资金5000万元、人才资金1000万元、航线补贴1.5亿元、旅游基础建设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旅游项目100亿元以上,持续发力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坚持整体功能提升,在精品线路上示范引领。立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布局四大功能区域:以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区、以乡村十八景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区、以建昌古城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区、以安哈彝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体验区。打造四条金牌线路:南线民族风情生态旅游长廊、北线古镇红色文化之旅、东线湖滨养生休闲之旅、西线生态农业观光之旅。坚持突出地域特色,在旅游产品上示范引领。推出“4×3”文化旅游产品,即:“4”,冬春阳光之旅、阳春踏青之旅、火把风情之旅、美食风情之旅四大版块。“3”,四大版块分别围绕民族风情、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三大系列,每年策划大型活动50场,催生超过500万人次阳光度假热点、500万人次民族风情旅游热点、500万人次乡村旅游热点、500万人次古镇及红色旅游热点。坚持高质量发展定位,在产业融入上示范引领。按照全域生态、全景旅游、全城度假理念,将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生态文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10个特色小镇、24个旅游中心村、50个主题庄园。建设5万亩葡萄基地、5万亩花卉基地、5万亩观光农业基地。坚持创建成效为民,在补齐短板上示范引领。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创建最高标准,切实解决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民生问题,持久实施“1566”发展方略。即:实现一个愿景、实施五大战略、攻坚六大片区、构建六大发展支撑,到2026年建成100平方公里城区、100万人口城市。坚持立足长远发展,在首位产业上引领示范。明确“345”发展目标:到2026年,实现旅游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50强。

三、做实“加减乘除”提档升级创新发展,擦亮西昌旅游金字招牌。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通过不断创新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塑造旅游产品形象,提升西昌旅游产品力、吸引力、影响力。加:做好“旅游+”文章。“旅游+康养”,加快打造国际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每年康养度假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农业”,依托乡村十八景,新增5个4A景区、5个3A景区,2025年3A以上景区达到20个。“旅游+运动”,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赛事20场以上,将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打造为国际铜标赛事。“旅游+研学”,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首都医科大等十余家院校机构合作,建立“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换季办公基地。减:在旅游营销诉求、目标定位、营销口号上做减法,紧紧围绕西昌绝无仅有的“七度”旅游资源,主打阳光康养度假品牌,建成世界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乘:放大旅游在产业转型和城乡居民增收上的倍乘效应。更加凸显旅游业第一支柱作用,更加注重走可持续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追求旅游收入、飞机游客、境外游客稳定提升。除:西昌市在全国首创景区网格化治理模式,被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城市,坚决打击了撞猪事件、购物黑店、强揽旅客等黑恶势力。我们将持续发力,铁腕开展扫黑除恶、乱修滥建整治、城乡“彩钢棚”拆除、出租车行业整治、旅游市场整治、景区旅游环境整治等八大行动,优化网格化治理工作,清除一切不利于旅游发展的因素,营造国际性一流营商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