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謝交春”?確有其名乎?

近日,頗為意外且毫無緣由地在網絡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謝交春”,隨之,該詞語便在朋友圈迅速傳播開來。

初見時不以為意,但見得多了,便深覺其害之大,於是不得不為大眾表義,為“歲交春”正名。

“歲交春”不難理解,顧名思義是除夕恰逢立春,但人們所傳的“謝交春”又作何解釋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謝”字的意思:

《說文·言部》中說:“謝,辭去也。從言,射聲。”本以為辭去官職。如:王維的《送張五歸山》中的“當亦謝官去,豈令心事違 ”,《禮記·曲禮》中的“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等。

進而,“謝”字又引申為多個意思,如:推辭,拒絕;不用,免;認錯,道歉;遜讓,不及;辭別,離開等等二十餘層含義。然而無論何種意思,放在這裡與“交春”同用,都是解釋不通也毫無道理的。唯一一個說得過去的,就是“謝”為“姓”意,這樣的話,“謝交春”豈非就是一個人名了?試問:始作俑者是誰?和此人是何種關係?是為使其“遠近聞名”而有意為之?抑或初衷只是一個無意的玩笑?

當然,我們或許還可以牽強地把“謝交春”解釋為“感謝交春”,因為畢竟有人認為除夕立春此年必是豐收之年,儘管並無科學解釋。然而,這樣牽強的理由又有幾人認可呢?

另外,除夕和立春在同一天的情況,也並非網傳的二十九年一次,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今年20歲的孩子就已經經歷過兩次這種“歲交春”了。

唯願大家慎重對待,切勿以訛傳訛。

何謂“謝交春”?確有其名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