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ack,冰火兩重天?

OpenStack,冰火兩重天?

我想問問雲計算圈裡兒的人,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OpenStack在中國的發展有點“冰火兩重天”?

先看火熱的一面,相當一部分中國雲計算解決方案廠商,它們的雲平臺就是構建在OpenStack之上,這些廠商中既有成名已久的IT大廠,也包括數量眾多的創業企業。數一數OpenStack基金會的白金和金牌會員,來自中國的廠商和用戶幾乎佔了“小半邊天”。CCW Research於2018年10月發佈的一份調查顯示:在中國,OpenStack堪稱私有云事實上的標準;排名前20的私有云廠商中,13家採用了OpenStack。另外,中國還是OpenStack的第二大貢獻國,中國的開源開發者正在全球範圍內得到認可。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銀聯、中國鐵路、國家電網等在內許多行業頭部客戶也都是OpenStack的用戶。

再聽聽另一種聲音。OpenStack已經過了被關注的頂峰,OpenStack的熱潮在慢慢消退,人們在選擇雲基礎架構時變得更理性和謹慎,而不僅僅是為了追時髦。OpenStack集群在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性能和管理的瓶頸。有一些曾經基於OpenStack開發雲平臺的廠商,宣佈放棄OpenStack,轉而自行開發雲平臺,或者選擇OpenStack和自研並舉。

每一項新技術,從誕生到炒作的高峰,再到最終落地實現普及應用,都會經歷發展的波峰波谷,這是不可避免的規律。用戶對一項新技術,從最初的模糊認知到理性的選擇,也會經歷一個過程。事實上,OpenStack基金會和社區仍在快速發展,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大量擁躉。尤其是在私有云領域,OpenStack仍是中流砥柱,也是最大眾化的選擇。個別廠商和用戶的質疑甚至另起爐灶,從積極的方面看,表明用戶不會盲從,而是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產品和方案的選型。這是廠商和用戶走向成熟的一種標誌。

溝通很重要

事實上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因為地域、語言、開源文化、技術認知等方面的差異,造成中國的開源開發者、廠商和用戶與全球社區在溝通上存在一些問題,不能有效地上傳下達。這也是OpenStack基金會專門在中國設立OpenStack中國社區經理這一職位的主要原因。2018年9月剛剛加入OpenStack基金會的李昊陽承擔起了這份重任。今年3月底,在OpenStack開源架構峰會(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美國丹佛站召開前夕,OpenStack基金會執行董事暨創始人Jonathan Bryce專程訪問中國,與中國記者“拉家常”,介紹OpenStack最新進展的同時,也希望通過更加細緻和有成效的溝通,在中國更好地推廣OpenStack。中國在雲計算的應用方面正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而OpenStack基金會一定不會錯過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中國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開源社區。只不過中國在整體參與度與成熟度上和國外一些國家還有差別。開源社區的軟件開發與貢獻,和為自己的企業開發軟件,最大的本質上的差別就是決策權。給開源社區做貢獻,開發人員可以自己做主,而如果為公司寫代碼,則由公司進行決策。”Jonathan Bryce舉例說,“假如你有了一個關於軟件開發的想法,可以在社區裡提出建議,很多人會提供反饋意見,你在對軟件進行更改後可以再重新發布。在中國,由於時差、語言障礙等問題,這種開發會更難一些。為了更好地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基金會為開發者提供了一些專門針對開源社區參與開發的培訓活動,目的是讓開發者們能夠更高效地參與開源社區的工作。”

OpenStack,冰火兩重天?

李昊陽補充說:“我們計劃在中國舉辦更多活動,主要利用週末的時間,儘量鼓勵中國的開發者都來參加,而無法去現場的開發者可以登錄網站觀看在線直播,在線直播的內容也會被製作成視頻放到網站上,有興趣的人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反饋。”

通過設立中國社區經理這一職位,OpenStack基金會希望在中國架設一座橋樑,方便中國社區和全球社區以高效透明的方式進行溝通。中國的開發者不只是向社區貢獻軟件代碼,還可以把更多用戶案例、白皮書、技術指導書等資源反饋到社區,用戶的需求、成功經驗和失敗案例的總結等都是對社區的貢獻。李昊陽希望把溝通的橋樑搭建好,提升中國開發者的代碼貢獻、技術影響力和市場影響力,同時進一步推動中國社區更有序地發展和壯大。

不協作,毋寧死

Jonathan Bryce並不認為OpenStack的熱度已過。2018年,OpenStack的代碼修改次數達到7萬次,而全球達到這一量級修改規模的只有三個項目。OpenStack的用戶數量不斷增加,用戶規模也越來越大。2018年,OpenStack商業市場規模超過了60億美元。這些數據證明,

OpenStack依然是十分熱門的。

Openstack基金會目前有兩個頂級項目——OpenStack和Kata Containers,以及三個試點項目,包括Starling X、Airship和Zuul。OpenStack基金會通過託管開源項目和社區實踐(包括數據中心雲、邊緣計算、NFV、CI/CD及容器基礎設施等項目),支持來自全球187個國家的10萬餘名社區參與者開發和應用開源基礎設施。2019年,OpenStack峰會為了擴展服務領域,將大會重新命名為Open Infrastructure Summit,旨在充分展現當前用於自動化現代基礎設施的開源工具的大量湧現以及所面臨的集成挑戰。引領開源和雲基礎架構技術的發展,同時直面各種挑戰,OpenStack就是在不斷的突破中實現了快速成長。

“IT行業有這樣一種通病,就是容易出現一種短時間的狂熱。人們會熱議一個技術話題,但這項技術的實際使用情況及其所帶來的價值,往往與它的熱議程度並不匹配。”Jonathan Bryce一針見血地指出,“OpenStack市場規模巨大,存在諸多競爭,一些公司來了又走,這是很正常的現象。OpenStack市場不太可能同時容納數百家企業,一定會有某種形式的洗牌,最後留下的一定是實力最強勁的一些核心公司,他們會向市場交付非常有價值的產品。”

談到選擇開源的道路還是閉源的道路,Jonathan Bryce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走開放這條路是更好的選擇。“回顧雲計算軟件行業的發展,無數的事實都印證了開放才是更好的選擇。”Jonathan Bryce指出,“在商業領域,任何一項技術都不會成為企業的長久優勢。不管你之前開發了多麼了不起的技術,後面都會有追隨者、模仿者甚至超越者,用戶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會接觸到類似的甚至更好的技術。因此,從長遠來看,開放是更好的選擇。自研雲或許短期內會帶來一些好處,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敵不過開放。‘不協作,毋寧死’,只有協作才能求生存。”

公有云還是私有云,工作負載說了算

混合雲和多雲是未來,這種聲音越來越強大。OpenStack還會緊守私有云的領地嗎?

Jonathan Bryce回應說:“談到OpenStack的部署,體量最大、數量最多的還是私有云領域。在公有云方面,OpenStack也為全球70多個公有云服務商提供支持。現在的趨勢十分明顯,混合雲和多雲是用戶的選擇。當前,幾乎所有的OpenStack用戶都在使用混合雲。用戶到底使用公有云還是私有云,主要取決於具體的應用需求,比如工作負載、使用特性等。”

有一個事實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如果某一項工作負載需要長期運行,使用私有云要比使用公有云便宜得多。很多公司都採用這樣的做法:當需要部署新的應用或者需要獲得額外的容量時,他們選擇公有云;當需要運行一套相對穩定的應用時,他們會選擇私有云。“對於OpenStack的用戶來說,他們針對特定的工作負載使用私有云的時候,其成本比使用公有云便宜70%;與此同時,公有云又可以為OpenStack的用戶提供更快的運行速度和靈敏度。所以,絕大多數的OpenStack用戶會把兩者結合起來使用。”Jonathan Bryce如是說。

Jonathan Bryce表示,應用規模並不是OpenStack的一個瓶頸。事實上,許多部署了OpenStack的用戶,最多的擁有數十萬臺服務器、上百萬個CPU核心。那些擁有成千上萬個節點的用戶,他們的OpenStack集群都在正常運行。“有些用戶遇到了瓶頸,可能是使用方法不正確或者不到位。我曾經聽說,因為軟件的迭代速度非常快,而用戶一直使用老版本的OpenStack,有時可能出現一些問題,但這與規模大小無關。”Jonathan Bryce表示。

就在前不久,OpenStack Stein正式公佈,這是開源雲基礎設施軟件的第19個版本。OpenStack Stein有三個主要亮點:容器功能的強化,用於支持5G、邊緣計算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用例的網絡升級功能,以及資源管理和追蹤性能的增強。OpenStack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鮮花與掌聲,爭論甚至是質疑,其實都是OpenStack健康成長的因素。

就在本文發佈之時,OpenStack開源架構峰會也在美國丹佛拉開了帷幕。獲得OpenStack開源架構峰會超級用戶獎(Superuser Awards)提名的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能否如願贏得大獎,我們將拭目以待。關於本次峰會的最新消息,我們也會在稍後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

OpenStack,冰火兩重天?

一個好消息是,2019年11月4日,開源基礎設施峰會將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辦。屆時,中國的OpenStack用戶、開發者可以近距離地感受峰會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