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方竹蘭:創新是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對話方竹蘭:創新是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對話方竹蘭:創新是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對話方竹蘭:創新是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導讀:

去年年中至今,全國掀起一場具有標誌意義的“搶人大戰”,南京、武漢、成都、天津、海南、長沙等20多省區與城市先後出臺力度非常之大的措施吸引人才,送戶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區……從之前的“搶資本、搶資源”到現在的“搶人”,這反映了中國經濟怎樣的變化?中國政府是否應該成為引進人才的主體?中國人力資本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對此,產業中國研習社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方竹蘭教授。

“搶人”問題的背後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

總體的提升

對話方竹蘭:創新是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產業中國研習社:

關於此次搶人大戰,有看好的也有看衰的,您是怎麼看待的呢,從搶資本到搶人,您認為這反映了中國經濟怎樣的發展方向?

方竹蘭:

從簡單的招商引資到現在各地政府對於人力資源的爭奪,從歷史上看是一種是進步。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處於粗放型發展,產業結構以低端製造業為主,發展的重點在於引進外資和大型企業,建立產業園區,開發區,對於人力資本的需求不高,可以說中國處於全球創新的低端,做世界工廠。而現在中國已經從粗放型經濟發展逐步轉向集約型經濟發展,從簡單的引進模仿逐步走向“原始創新”,目標是進入世界產業鏈、價值鏈的高端。此時便凸顯了人才的重要性。從總體上講,中國正處在從傳統的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新階段,所謂“搶人”也體現了本階段的變化,因此“搶人”問題的背後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總體的提升,是對於中國新的經濟形態、新的經濟模式,新的經濟結構、新的經濟質量的一種呼喚。同時,這也反映了中國政府的進步,以前政府是貨幣本位的,主要重視資源、外商和大型企業,而現在更加註重創造性的人才。能夠逐漸認識到人才為本、中國創新為本,這是中國政府的進步。

現在各個地方政府“搶人”的做法也體現了一定的侷限性。我認為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人才,應該由完善的人力資本市場進行配置,利用人才的權利、利益的市場機制,以及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競爭來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現在的人才引進以政府為主體,但政府對於地方的人才需求、人才與產業的匹配程度、補助是否在地方財政的可承受範圍內、本地是否能夠提供人才長遠的發展空間等問題的考慮是不足的,沒有進行科學的論證而盲目地“搶人”,存在跟風現象。

產業中國研習社:

如果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本市場,那二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在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二三線城市如何吸引人才呢?

方竹蘭:

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對於高端人力資本的 的吸引力最強,這是正常現象。在發展最完善的城市區域中,最原創的人才能夠跟世界接軌,形成國家最前沿的產業、文化以及體制機制。

但在核心區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起到合作擴散的作用。以長三角地區為例,上海和蘇州,無錫等城市形成了密切合作的局面,各個城市有其自身的特點,在產業鏈上又能夠互補合作。當然,在區域協同發展中,大城市的任務不僅包括“合作”,同時還需要“引領”。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更多地打破“行政級別”上的劃分,在市場機制充分發展的條件下平等地處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資源配置。還有一點是“擴散”。應該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才以及資金技術建立跨區域的合作網絡。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配備轉讓辦公室和經紀人團隊,幫助將專利發明轉化為企業的產品,從而擴散出去。如今在中國,這種新型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結構還較為缺乏。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制度環境和法律規範,鼓勵支持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積極開拓市場,打破隔離,促進技術和人才的擴散是政府的重要任務。

政府的重點任務是為人才引進和發展

提供完整的制度環境

對話方竹蘭:創新是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產業中國研習社:

您認為人才引進這件事應該政府去做還是企業去做?

方竹蘭:

短期來看,政府這種積極引進人才的做法反映了對於人才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目前各地確實

缺乏創造性的人才。但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更應該充分發展制度規範下的人力資本市場,讓市場和社會組織(例如行業協會、商會產學研聯盟,民營高校、成果轉化中介等)來決定什麼樣的人才是需要的。由於政府存在著天然的信息不確定性,無法向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那樣捕捉到人才需求的確切的信息,因此人才引進不應該讓政府成為主體。

在創新創業、人才引進的初期,政府提供一定的財政補助是社會責任的體現。因為在創業之初,創業者本人對於未來事業的規劃和前景有一定的預期,可以說是“直覺型創新”,是由興趣愛好的激情夢想驅動的,但並不是每一個有想法的人都能夠實現從“想”到“做成”的過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是必要的,是具有公益性質的。但是當公司逐漸成長起來後,政府就應該關注於社會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基金、銀行金融到資本市場這一整套支持體系的建立,重點任務應該轉變為為人才發展設計一個完整的制度環境。

培養創新性人才是未來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對話方竹蘭:創新是中國人力資本的發展方向

產業中國研習社:

您認為對於中國的人力資本,其未來發展方向如何?

方竹蘭:

中國的人力資本發展方向應該從引進模仿向原始創新過渡

,眼光向內,促使國民,尤其是年輕人能夠有意識創新、有能力創新同時也有權力創新。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還要通過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在我國的教育體系還存在教材陳舊、學科分類窄等問題。根據我的研究,例如喬布斯、馬斯克這種原始型創新的人才,具有一些特殊的素質,例如靈商(對事物本質和未來把控的直覺性)、志商(高瞻遠矚捨我其誰的遠大志向)、逆商(百折不撓觸底反彈的意志力)膽商(有膽略)以及心商(能夠引領他人),這些素質在我國教育培養中是缺失的。最後,具有這些特殊素質的人有可能是特立獨行的人,因此政府需要給予其權力和利益,讓其看到希望和榮譽,給予其創新創業的激勵。

有了創新性人才後,政府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現今我國的組織結構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等級管理,而我認為原始性創新的組織結構是自我治理型,往往是從非正式組織開始的,例如小微企業、學術共同體、中介的經紀人組織以及各種各樣的產業轉化組織等。因此政府對於這種非正式的組織結構,應當採取研究、包容和鼓勵的態度。

因此我認為我國未來人力資本的發展、不能以引進為主,而應當以自我培養為主。“超常型默式知識”是隱蔽狀態的知識,是創新中最核心的知識資源,是無法引進的,只能自我培養。如果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則教育就是第一創新力。

產業中國研習社:

您剛才提到在人力資本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我國教育體系仍有待完善,對此您有什麼建議嗎?

方竹蘭:

首先需要跨學科教育,現在教育的學科劃分較為狹窄。應該將課本教育和最前沿的知識結合起來,做到“幹中學”。我認為實地調研非常重要,能夠直接和企業對話,才會對創新創業形成更加立體的認識。其次是教育管理體系的改變,應當鼓勵學術共同體的建設,鼓勵教學相長。再次,創新很可能存在於教學計劃之外,因此我們還要建立教育的投資體制,鼓勵社會資本辦學校,將自我治理和政府管理相結合。最後,教育還應該有

全球眼光,在對外的交流合作中培育自身的創造力,達到世界前沿水平。

產業中國研習社:

從中國當前狀況來看,社會資本創辦的民營學校,往往學費很高,如果大力提倡民間辦學,會不會對貧困學生造成優質教育的隔斷?

方竹蘭:

現在我們對於市場機制有一種誤導,市場不是放任的,市場本身也是責任主體,市場也需要法治、互惠和對於社會的奉獻。“社會企業家”是能夠互動承擔社會責任、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企業家。因此我國發展市場經濟需要“糾偏”,對於民辦高校等,政府應該制定法律法規,給予企業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扶貧責任,同時建立獎勵機制,鼓勵民間資本進行社會公益。另外重要的一點是“監督”,建立“消費者監督”、“家長監督”等自治組織、完善信息的透明化,建立良好的談判機制等等都能夠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