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夜里 看见最美的你 陕西日报十八路记者走近夜幕下的劳动者④

在夜里 看见最美的你 陕西日报十八路记者走近夜幕下的劳动者④

急诊科医生 让患者在夜里也踏实

在夜里 看见最美的你 陕西日报十八路记者走近夜幕下的劳动者④

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李鹏在给患者诊断病情。 通讯员 何欢摄

记者 王帅 高振博

核心提示

医院最忙碌的就数急诊科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无休,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的病人,值夜班也是常态。4月27日晚上,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李鹏和同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也使一名名急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4月27日23时15分,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门口,一声急促的刹车声骤停。急诊科医生李鹏和一名护士推着急诊车床,从大厅冲到急救车前。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捂着胸口,眉头紧皱,满头是汗。他们把老大爷移到车床上,赶忙推向抢救室。

吸氧、测血压、做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李鹏和护士分工有序。23时20分,第一张心电图从心电仪自动打印出来。李鹏注视着心电图上的波形,几秒钟之内做出判断,是急性心梗。他立即与心内科值班医生联系,对接做手术事宜。23时30分,心内科医生赶来。简短交流完,李鹏就和护士推着急诊车床,沿着医院走廊一路小跑200米,把病人送到手术室。与做手术的医生交接完毕后,李鹏终于松了口气。此时是23时45分。

“急诊科是救命的。”擦了擦额头的汗,李鹏说,“治疗急性心梗,12小时内效果最理想。急诊科把病人命保住后,再转移到对应科室做相关治疗。”

医院最忙碌的就数急诊科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无休,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病人,值夜班也是常态。4月27日就轮到李鹏值夜班。他17时30分就到岗了,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早上8时。每隔6天他就要经历这样一个不眠之夜。

“上夜班,神经半点不能放松。心梗、脑梗、车祸伤、急性腹痛……晚上各种紧急情况都可能遇到。”李鹏正说着,就被身旁的护士叫了出去。

一番忙碌后,李鹏又在抢救室的工作台前短暂坐定。他从白大褂的口袋里取出一个蓝皮本,记录起来。这是5年前李鹏来急诊科后养成的习惯,当时他刚从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我把在诊疗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案例或疑难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空闲时再认真检索文献对照反思。”李鹏说,“急诊科虽然工作压力大,但个人成长也快很多。”

经过两年的适应期,李鹏在处理急诊患者时更加自信、果断。每当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忙碌间隙,李鹏走到急诊科大厅透了口气,讲起了半年前一个深夜里的故事。

当时,一位老人来就诊,紧捂着胸口,说患有心梗。李鹏赶紧让家属把老人扶到抢救室,准备做心电图。老人刚坐到床边,突然丧失了意识,从床边滑到地上。看到此状,李鹏和家属立即把老人抬到床上。他双手交叉,开始做胸外按压。

李鹏同时大声说:“准备除颤仪!”

身旁护士说:“除颤仪到!”

“非同步,200焦耳,充电!”李鹏说。

随着几声“嘟嘟嘟”的声音,电充好了。“所有人离开!”李鹏立即说。

“放电!”李鹏刚说完,护士就拿着除颤仪的两个手柄,按在老人的胸前。老人的身体猛地向上一震。

紧接着李鹏继续上前按压。过了一会儿,老人的手臂突然伸起来,去拨李鹏的手,要把手从他胸前移开。“好了,好了!”李鹏突然兴奋起来。病床上监护仪的曲线也重新显示正常。

“呼吸心跳骤停是心梗最严重的并发症。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李鹏回忆说,“当时幸亏是在医院里,要是在家中突发这种情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抬头看看抢救室墙上挂的钟表,时针已指向了“3”。李鹏微微打了个哈欠。值夜班到凌晨三四点是最困的时候,但经常此时会有好几个患者围在跟前。“看着他们期待、急切的眼神,困意一下子就全没了。”李鹏说。

4月28日早上8时,李鹏和值白班的同事开始交接,他的一夜工作马上要结束了。

“值完夜班,坐公交车回家的这段路上,我感到是最放松的。我琢磨着晚上给妻子准备几个拿手菜,美美吃一顿。”在晃动的公交车上,李鹏笑着说。

在夜里 看见最美的你 陕西日报十八路记者走近夜幕下的劳动者④

赵国强呼叫控制台开机。 记者 姚志伟摄

陕西是名副其实的煤炭大省,累计探明储量达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位。为了把资源转化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无数矿工在几百米深的井下默默奋斗着。他们不仅是新时代的“煤亮子”,更是我们国家的脊梁。

“我宣誓:认真履行职责,严守三大规程,坚决杜绝三违,确保安全生产。让领导放心!让家人放心!”4月27日23时45分,当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时,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大柳塔煤矿综采一队的会议室里,却传来了铿锵有力的宣誓声。

带头宣誓的,是38岁的赵国强。作为综采一队生产二班班长、采煤机司机,每次下井前,他都要带领12名同事在班前会上进行安全宣誓,提醒大伙儿时刻绷紧安全弦。散会后,换工作服、领自救包、戴定位仪、拿操控器、入井检身……仅仅用了十几分钟,赵国强就已经坐上了开往52603综采工作面的井下专用防爆汽车。

“我们工作的地方距离地面垂直深度有200米左右,但到井口的距离却有13公里长,巷道里限速每小时25公里,所以每次下井都得半个多小时。”乘车间隙,赵国强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头盔上的一个小盒子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定位仪,别看它小,作用可大了,调度室的人通过电脑就可以准确地知道井下每名矿工的具体位置,紧急时刻还能一键呼叫。”

4月28日零时40分,汽车稳稳地停在了52603综采工作面。在交接班区域,赵国强见到了刚刚结束上一班次生产的生产一班班长乔振强。在肤色白净的赵国强面前,脸上沾满煤灰的乔振强显得特别黑。

履行完交接班手续,赵国强班组正式上岗。所有工作人员都迅速到达自己的岗位,而要负总责的赵国强拿着手电筒开始仔细检查所有机械设备,采煤机、转载机、破碎机、运输机、液压支架、泵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现在的采煤设备都是自动化的,赵国强班组13人里有7人是大专以上学历,其余6人是高中和中专学历。

凌晨1时10分,检查完所有设备并再次和各个岗位上的同事进行了确认之后,赵国强来到井下扩音电话前大声喊道:“控制台,各岗位都已确认,可以开机!”随后,在地面控制台的操控下,各种机械陆续启动,并随之发出了巨大的噪声,大量粉尘也扑面而来。

“井下噪声最大可达100分贝,所以我们都配发有特制的防噪耳塞。另外,为了降低粉尘危害,我们的口罩也都是专业级别的。”赵国强凑到记者耳边高声说。

开机后接下来的数小时里,操控好采煤机是赵国强最重要的职责。他所使用的采煤机操控器,很像儿童玩具车的遥控器,按下前进、后退等按钮,直径3米多的采煤机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在采煤机锋利的截齿旋转切割下,在地下“沉睡”了数亿年之久的煤炭,变身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黑金”。

不过,采煤机这看似简单的操控,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在采煤过程中,既要最大限度地把煤炭开采干净、避免浪费资源,又要确保采煤机截齿不因碰到煤层顶部的岩石而损坏,这就需要采煤机司机的精准操作。在此岗位上已历练了近10年的赵国强,如今能将采煤机的操作尺度精确到毫米,堪称井下的“大国工匠”。

夜深,人未静。在昏暗的灯光下,赵国强专心致志地操控着采煤机,不敢有一丝松懈。

早上8时50分,工作了一夜的赵国强,白净的脸庞同样变得十分黝黑。交班、升井、洗澡、吃饭、休息……十几个小时后,他将迎来又一个不眠之夜。

虽然赵国强并不能确切地说出这一夜他们开采煤炭的数量,但他所在的综采一队的荣誉墙上有这样一组耀眼的数据:自1992年成立以来,这支6次荣获国家级殊荣的优秀团队已累计生产原煤2.3亿吨,实现利润357亿元。

荣耀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像赵国强这样的“煤亮子”的默默奉献。

在夜里 看见最美的你 陕西日报十八路记者走近夜幕下的劳动者④

姚茹(中)在监控生产装置的流量、压力、温度、液位等各种参数。 记者 王雄摄

甘谷驿净化厂位于延安市宝塔山东边40多公里处的延河岸边,主要负责将上游地面集输的原料气进行预处理、脱碳、脱水,并将达标的天然气顺利输送至下游管道运输公司。净化厂广大职工不分昼夜进行天然气净化工作,为我省天然气供应提供了保障。

4月27日晚上10时,姚茹走出主控室,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和厂里的姐妹们一起往职工餐厅走,准备吃夜班饭。

姚茹,27岁,延长石油(集团)油气勘探公司延长气田采气一厂甘谷驿净化厂运行班一名中控室主操。

姚茹和丈夫雷磊都是延长气田采气一厂的职工。2013年9月,他俩被同一批招录到延长气田采气一厂,上班时间实行白班、小夜、大夜三班倒,住集体宿舍,吃职工餐厅。

一天下午,刚睡醒的雷磊走出职工宿舍准备上夜班。对面的女职工宿舍门口,姚茹坐在椅子上纳鞋垫。秋天的延安,天高云淡,暖暖的阳光洒在姚茹脸上,如抹上一层薄薄的金色。姚茹专注的神态、飘逸的长发,一下打动了雷磊。从那时起,姚茹的身影深深地留在了雷磊的心底。

有时候,结束了夜班工作赶不上职工餐厅的夜班饭,一直喜欢做饭的雷磊就给姚茹和其他同事煮方便面,或者做一些简单的饭。当雷磊有次又要煮方便面时,姚茹抗议了:“能不能换个花样,老吃方便面,都吃腻了!”

雷磊就地选材,把职工餐厅做晚餐剩下的面皮进行加工,又煎了两个鸡蛋,端给姚茹。

“也许是饿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皮煎鸡蛋。”姚茹说。这份简单的加餐,让姚茹念念不忘。2014年4月28日,姚茹和雷磊确定了恋爱关系。

“我和雷磊都把对方看作是单位发的‘福利’。”姚茹说。

结束了见习工作后,雷磊被分到采气一厂延气2采气大队集气站工作,姚茹则被分到采气一厂甘谷驿净化厂工作。

作为采气工,为了千家万户用上环保的天然气,雷磊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三点一线,野外巡井、巡线和集气站内巡查。集气站均分布于山峁沟壑之间,站外输气管线沿途穿越河边、田间、村庄、树林、陡坡等环境,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加班是很平常的事。

“雷磊难得休息,但一回到家,他就忙着做饭、干家务。雷磊做的饭特别好吃,我怀孕期间一下增肥了25公斤……”提起雷磊,姚茹的眼睛里闪着光。

因为工作出色,雷磊成为大队班组长,姚茹成为她们生产运行班的主操,对DCS系统进行监控和操作。姚茹不仅监控生产装置的流量、压力、温度、液位等各种参数,还要做好岗位记录、生产数据的及时报送。如果数据异常,她要立即通知外操现场查看,并排除安全隐患。

两人的工作都太忙了!尽管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地点相距不过2公里,但不同的工作岗位、三班倒的工作时间,让两人聚少离多。

“我休息的时候雷磊上班,我上班的时候雷磊休息。要不就是他下班回家了,我正准备出门上班。我和雷磊开玩笑说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姚茹笑着说。

4月27日,姚茹上小夜班:从下午4时半到晚上12时。上这个班次的时候,姚茹一般要加点餐,要不上班没精神。

到职工餐厅吃饭的职工不多,姚茹拿出餐具准备打饭,餐厅师傅让她等等,转身给不明就里的姚茹端上一盘盛好的饭。餐厅师傅告诉姚茹,雷磊刚才送来了他自己做的面皮煎鸡蛋,准备和她一起吃饭时,单位打电话有要紧工作,雷磊又急匆匆地走了。

搅动着盘子里的面皮煎鸡蛋,姚茹的眼眶湿润了……从今年年初开始,采气一厂启动了厂站及作业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雷磊作为标准化建设考核小组的一员,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每天都要检查集气站、井场标准化建设进度和质量,排查安全隐患,行程达100多公里。50多天时间里只回过两次家,还都是晚上11时多到家,第二天早上6时多又离开家上班。

此刻,姚茹很想见到雷磊,她轻轻地夹起金黄色的煎鸡蛋,很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