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克萊爾·李·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少將、飛行員。1893年9月6日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康麥斯,1936年6月3日,宋美齡任命陳納德為中國空軍顧問,幫助重建中國空軍。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人們希望,通過像陳納德這樣一個掛名首腦,逼使羅斯福總統公開與中國貿易交往,並從武力方面協助中國與日本戰鬥。(圖為盟軍領導人視察在中國的美國空軍部隊。在中國機場的一架P-40戰鬥機旁,從左到右:英美聯合行動組英方參謀長,陸軍元帥約翰·迪爾爵士;克萊爾陳納德將軍,駐華美國空軍指揮官,亨利阿諾德中將,美國陸軍航空軍總指揮;約瑟夫史迪威中將,中緬印戰區美軍指揮官;准將克萊頓比塞爾,在印度的美國第十航空隊司令。)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美國人民和中國工業家都同樣需要陳納德。為了保持與他的關係,並使美國資金再次流入中國,以及使美軍投入戰爭,國民政府給陳納德以中國空軍上校名義,滿足他一切需要,乃至他自己的飛機。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陳納德當然不很瞭解問題的背景。作為一個誠實的和自願獻身的人,他來中國絕對是為了協助中國抗日。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他希望用他自己在混戰中的航空技巧和進攻型空戰能力來達到上述目的,而美國空軍則拒絕這一切。陳納德回憶說:“我是被通知隱匿姓名去中國,參加中國軍事航空工作。1937年5月,我到上海,並報告蔣夫人和蔣總統。我們被告知立即到中國航空基地去熟悉情況並呈報見聞。我們在觀察時日本攻擊了北京附近的蘆溝橋。”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得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國北方發動的“盧溝橋”事件後,陳納德在他自己的好心之外,決心留在中國參加抗日,從此揭開了中國航空抗日的新篇章。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陳納德空中英豪的形象,一直被人們所熟知,但其實他最初是一名教師。他從納基託什市的路易斯安那師範學院畢業時,手裡拿著的是教師證書。陳納德最初職業是一名普通教師,後來還當了一段時間校長。1919年,陳納德的課堂從學校移到了天空,書桌變成了飛機駕駛艙。1934年,美國陸軍航空隊任命陳納德組建並帶領一支特技飛行展示隊。陳納德和另外兩名同伴研發了一套飛行特技好戰鬥技術。這個飛行3人組堅信,戰鬥機群通過最嚴格的軍事演練能夠聯合作戰。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但是陳納德在美國軍隊仕途發展很不順利,沒人欣賞他的戰術,他在美國空軍他卻抑鬱不得志,最後被迫退役,成為一名飛行教官。來中國時,他的身份是普通公民。1937年,陳納德在中國親歷了日軍暴行後,當即表示:如有需要,願意盡力為中國服務。1941年4月,蘇聯和日本秘密簽訂《蘇日中立條約》後,中止了對華援助,令中國軍隊雪上加霜。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陳納德說服了羅斯福總統,以私人機構的名義組建美國航空隊援助中國,於是就有了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他招募組建飛虎隊時,用的完全也不是軍隊那套標準,而是老闆招聘員工的形式。他的部下很多沒上過戰場,也有不會開飛機的,最後他把這些人都培養成訓練有素的戰士。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1937年來華時,他中文一句都不會說,但已經開始訓練中國飛行員了,他還幫助建立了空中預警網。如果沒有這個空中預警網,飛虎隊可能堅持不了一個星期,就被日本人炸掉了。他教會中國民眾如何給空軍部隊通風報信。一旦日軍開始行動,他可以提前準備後撤。除此之外,他還指導中國建設軍用機場跑道。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這張圖片是當時四川新津機場建設的場景。在抗戰後期,新津機場成為二戰時期亞洲最大的轟炸機機場,第一次擴建是1939年,當時新津機場被指定為中國空軍的基地之一。這次擴建徵集了成都周邊16個縣的10多萬民工,歷時10個月,徵用民田3292畝,修了跑道,建了機棚。第二次擴建是1944年1月,為了起降B-29轟炸機,需修建主跑道、副跑道、油庫、彈藥庫等設施。此次擴建徵集了成都周邊20餘萬民工,歷時5個月,將機場擴建為佔地5651畝的超大型軍用機場,它也是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轟炸機機場。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一開始陳納德就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不合,史迪威從不重視空軍的作用,他覺得單靠陸軍就可以。後來事實證明他是錯的。但是陳納德從來沒有否定過陸軍的作用,但他一直認為空軍可以起到保護陸軍的作用。在抗戰勝利在望,陳納德卻因為與美國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意見不合,被調回美國。這張圖片是史迪威將軍視察駐華美軍第14航空隊。中國某處基地,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中國最高統帥的參謀長約瑟夫·W.史迪威中將(中,戴眼鏡者),站在塗有鯊魚鼻的P-40戰鬥機前,與美國陸軍第14 航空隊驅逐機中隊的一名地勤人員(右)交談。史迪威將軍右側身後,是第14航空隊指揮官克萊爾·陳納德少將。史迪威將軍此來是巡迴視察各地空軍狀況,截至1943年8月4日的13個月時間裡,陳納德麾下的飛行員共擊毀日軍442架戰機,而己方只損失了51架,比例將近9比1。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來中國這項任務,除了有點不錯的報酬外,其意義非凡,因為我的微薄之力有可能影響歷史,實在無法拒絕。”1949年,陳納德在他的回憶錄《戰士之路》結尾寫道:“我最希望看到的是飛虎隊的標誌在人們需要的時候一直在天空飛翔,能永遠留存在太平洋兩岸人民的心中,作為人們在戰爭和和平年代共同追求的標誌。”


我們曾經是戰士——飛虎隊的故事(3)


(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起飛線,夢想放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