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朱元璋假意臣服小明王,實則動了殺機,劉伯溫看出了端倪

小說:朱元璋假意臣服小明王,實則動了殺機,劉伯溫看出了端倪

劉伯溫出山後,向朱元璋獻上“財務十八策”,制定“先滅陳友諒,再平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之戰略,朱元璋依計行事,並打著明王旗號,南征北伐,所向披靡,統一江山大勢已定,朱元璋自封吳王,意欲登上皇位。

然義軍之主明王死後,其子韓林兒承襲父位,成為天下義軍共主,人稱“小明王”。當日小明王被困,劉伯溫曾極力勸阻朱元璋前往營救,否則後患無窮,且應天必受敵襲,但朱元璋一意孤行,率兵救出小明王,將其安置於滁州,致使應天險遭不測,又為其稱帝之路留下禍根,著實懊悔。

如今,若不讓出皇位輔佐小明王,是為不忠不義,必為天下人所不齒,但要將此血汗江山拱手讓人,又心有不甘。

朱元璋輾轉不眠,徹夜思量,如何才可神不知鬼不覺除去小明王,終得兩全其美之法。

朱元璋連夜召見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商議:“眼下戰事平定,江山即將一統,有兩件要事需爾等幫忙。其一,興建帝王宮殿;其二,接回小明王即皇帝位。”話音剛落,眾人議論紛紛,唯獨劉伯溫一言未語。

朱元璋瞥了一眼劉伯溫,補充道:“先生精通陰陽八卦、風水玄學,這興建宮殿之事就全權委託先生了。”

至於前往滁州,接回小明王之事,李善長等人極力反對,倏然跪地道:“我等跟隨吳王出生入死,浴血殺敵,才有今日之江山,卻為何要拱手讓人?”

朱元璋漫不經心道:“本王自有打算,聽命行事即可,無需多言。”

李善長、徐達仍欲據理力爭,但被劉伯溫攔下。從朱元璋的眼神及話語中,劉伯溫已猜到幾分,朱元璋並非真心請回小明王,而是另有它意,遂拉著李善長、徐達離開營帳。二人推開劉伯溫,不解道:“先生著實奇怪,當初小明王被困,先生極力反對救援,如今要迎其回來,卻又一聲不吭,難道先生就不怕小明王登基之後第一個問罪先生嗎?只怕到時,免不了一死。”

劉伯溫笑道:“二位不必多慮,主帥並非糊塗之人,怎會做出荒唐之事?此江山姓朱不姓韓,二位不妨靜觀其變。”

二人心中雖仍有疑慮,但劉伯溫之言未曾不靈,便不再多言。

次日,朱元璋命大將廖永忠率兵前往滁州迎接小明王,並暗中授意廖永忠溺死小明王,廖永忠遂奉命攜熟悉水性之心腹一同上路。

見到小明王后,廖永忠恭敬有加,以表朱元璋及其部下願臣服於他,使其放下戒心。小明王跟隨廖永忠折返應天,途經長江,便登渡船。行至江中,兩名心腹潛入水中,鑿穿小明王所在之船,不多時,水滿舟覆,小明王溺水而死。

廖永忠抵達應天,回稟小明王溺亡之事,自請受罰。

朱元璋聞訊,故作悲痛,掩面而泣,雖定其護駕不力之罪,卻並未實施重罰。朱元璋又命人厚葬小明王,以示敬重,此事便不了了之。

而劉伯溫奉命監造宮殿樓宇,觀測地形,察看風水,挑選吉地,繪製圖形,之後募集工匠,破土動工,填湖築城,砌牆造殿。在其日夜監工之下,方才數月,琉璃宮殿、亭臺樓宇便撥地而起。

元至正二十七年除夕,皇宮建成,朱元璋召見劉伯溫等人,商議即帝位、定國號之事。朱元璋道:“諸位不必拘謹,有何想法,但說無妨。”

劉伯溫道:“國號已有,正待主君欽定。”

“先生不妨直言。”

“‘大明’如何?”劉伯溫答道。

朱元璋皺眉不解,問道:“為何取‘大明’?可有深意?”

劉伯溫回道:“晝有日,夜有月,日月合‘明’字,國號‘大明’,寓意主君與日月齊輝,光明普照,上承天意,下順民心,此其一。主君起兵濠州,將士多為信奉明教之徒,明教有‘明王出世,國泰民安’之說,況主君曾受小明王封爵,而小明王之父韓山童即為明王,今定‘大明’為號,有繼承明王之意,更得部將、義士擁戴,此其二。主君姓朱,朱為赤,赤乃火,火生於南,則有火神祝融庇廕,聖火不滅,光照四方,因而‘明’字正應天時、地利、人和,最為恰當。”

朱元璋聽後,拍案稱絕。

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