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台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在山东面世,储能产业正面临爆发

近日,山东电工电气所属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主导研制的国内首台新一代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车)正式下线。

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一代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车)真正实现了“削峰填谷+保电+应急+备用+扩容+智能充售+移动救援”多重应用一体化的系统集成,除了能够为地震、冰灾、矿难等突发事故应急抢修、重大政治保电活动提供电源保障外,还可以为大数据中心、医院、机场、通信等提供应急备用电源,在线路检修期间进行临时供电、为覆冰线路消除融冰等,对海岛、山区、城市商业区等地调整用电负荷峰谷,在城市中为电动汽车充电等。

国内首台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在山东面世,储能产业正面临爆发

相比于传统的柴油应急电源车、移动飞轮储能车,此次研制成功的新一代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车)具有明显优势。装备以集装箱为载体,以机动车为运输工具,并考虑到实际路况的需要,能够实现运行过程中并离网无缝切换,同时能够实现在线式的系统接入和退出,可以满足应急供电和重要负荷的不间断供电。并且在供电方面更加灵活可靠,能够实现毫秒级接入、零闪动、静音。该系统(车)配置了充电桩和标准插座,并结合当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不仅可实现移动充电功能,也能够对手机、电脑终端等设备进行辅助充电,采用500kW功率转换器集成,可以实现1小时快充,可参与削峰填谷、需求侧响应等电力辅助服务。

经过创新后的新一代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车)还能够实现孤岛运行,可以接入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广阔,可适用于城市、乡村、山区、海岛、机场、码头等场合。此外,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况,对产品使用寿命进行了强化处理,可实现15000次充放长寿命,极大地降低运营和维修的成本。

国内首台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在山东面世,储能产业正面临爆发

在安全保障方面,集装箱式储能系统还配置了锂电子模块自动灭火装置,同时,为适应泛在电力物联网需求,配套了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允许系统数据在互联网数据中心共享上传,用手机APP就可以对系统进行远程访问与控制,随时随地方便了解系统运行情况。

据了解,新一代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车)在移动储能技术方面进行了变革性创新,是泛在电力物联网领域的最新实践,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输发配用等领域。

国内首台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在山东面世,储能产业正面临爆发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和省市政府发布了超过43条关于储能产业的相关政策,涉及储能规划、储能应用市场以及电池产业与氢能产业规划和推广政策。

4月26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布协会发布《2019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2019/2021/2023年预计是中国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较为重要的时间拐点,预计到 2025 年,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功率规模约 28.6 GW,以储能工程项目作为计量,市场份额将达到 1287 亿元,整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具备万亿级市场潜力。

2017年,国家能源局将东北、山西、福建、山东、新疆、宁夏、广东、甘肃等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试点。

2018年,这些省份出台政策鼓励建设电储能设施、以第三方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并分摊相应的补偿费用,这是2018年储能市场迎来“风口”,得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国内首台智能型移动储能系统在山东面世,储能产业正面临爆发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爆发,锂电池的生产成本持续降低,在各项储能技术中,以锂电池为核心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也较为受到企业青睐。

但目前,储能的价值收益难以充分体现,很多储能项目只能依靠短期调峰调频及峰谷电价套利,但调频调峰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峰谷电价套利依赖于电价水平,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非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前的储能市场尚处于商业化初期,不具备大规模应用的经济效益,如果不依赖政策补贴,储能产业想要做到盈利仍需要不断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有人认为,储能产业要迎来真正的行业春天,就要把握好力度,保持政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国家层面要对储能技术参与能源结构调整、建设模式、运营效率、电网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建立储能的产业规划、配置结构、技术规范、管理规则等细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