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前几天下地,看到这样的场景,藤稔刚刚进入做完二次膨大,果穗已经整成这样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管理过藤稔的都知道这意味着张不开了,当藤稔进入转色期,只有三种可能,果粒挤变形,果粒挤掉粒,果粒挤破。

这几天正在抠粒,费工还影响果粉,但不得不抠。下图左,地上的果粒。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网友告诉我:"是在网上学的技术,岛国就是这么修穗的,只留穗尖,每穗50粒我留了60个,难道是多留了十个粒"?

我问道:“你有没有想过藤稔多大的粒?25克的果粒和15克的果粒能一样吗?穗尖的空间就算拉长了,宽度呢?能长开25克的果粒吗?为什么不留中间?果柄和小抓是不是还有一份横向的空间“?

网友说确实没想到,现在怎么办呢?说实话,除了抠粒真的没有好办法,我们管理葡萄往往喜欢用一系列纠结来弥补最初的一个错误甚至小失误,这种状况太多的园子存在了。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其实网上的修穗疏果方式不是不好,而是要考虑实地情况和销售习惯,果粒大自然需要大空间,巨峰系葡萄爱掉粒,紧而不挤是最好的。

下图是藤稔标准化修穗,6层果,50粒。2斤左右。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修穗前就要考虑生长状况,藤稔葡萄的质量保果后40天就基本定局了,这就需要在保果后第7--10天完成疏果,15--20天完成第一次膨大。

下图是藤稔保果后10天修穗早期照片,50粒和60粒的对比。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同样是巨峰系吗,夏黑我们也提出留穗尖,只是不能死心眼的留,下图是夏黑花前修穗照片,10层花,保果后掐穗尖,留8层果,100粒左右,长成后2斤左右。

修穗需要结合品种特性。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不仅仅疏果修穗,这几年流行的阳光玫瑰也频频出现问题,下图是一位很有责任心的农业技术员的朋友圈截屏,目前的阳光玫瑰乱象让人痛心,刚刚开始就已经能看到几年后的满地炮灰,很多经不起推敲的技术,被农户和基地盲目上马。甜蜜蓝宝石呢... ...

好品种需要本土化的技术配套。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关于架型,目前也很多人盲目追求洋气,追求高大上,而不顾及当前我们的劳动力状况和土壤条件,下图是两种架型,先进的大架型和传统的矮化篱架,那种更适合当下?

下图左抬着胳膊干活不累吗,机器从那里走?人站在斜坡上干活?下图右缺点老农户都明白,太矮。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下图左气派的的大架型到了国内得到改善,降低了高度(下图右),至少干活不用抬胳膊了。工人干活的人最省力高度是肚脐眼到心脏之间,高了低了都累,仰脖子弯腰更累,架面高度就要以人为本来设计。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下图是西昌科瑞森的小架型,单株负载小,需要的根系就小,人工作业肯定会踩到地面,而踩实的部位就是根系最外面,两侧踩实的部位就是根系的生长部位。

这个位置的计算其实不难,从萌芽部位到结果部位的距离就是有效距离,最多再加20公分就是单侧的根系空间。因为果穗上的活最多,结果部位下面踩得最实。

想清楚这些就不难算出根系的空间,也就知道了适宜的架型大小。

架型需要因地制宜。

葡萄长成这样,是误导还是盲从?

这些问题还有很多,遮雨棚的放风,限根栽培的限根器大小,调节剂的使用... ...,很多问题难以一一列举,盲目照搬照套网上的技术而不加本土化,必然吃亏。

网络为我们学习技术创造了极大地方便,我们在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实用性,适应性,一定要加以筛选和过滤,身边的好技术才是最值得学习的技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