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八縣的方言為什麼和安慶話不一樣,同是近鄰各有不同呢?

安慶藝玖82


僅我們望江就有很多種方言,從村到鄉到鎮再到縣,方言種類太多了。望江與安慶不同,安慶又與六安合肥不同,南方與北方也不同。我就納悶了,為何我們一個小縣城就有那麼多方言,更不知全中國到底有多少方言?歷史上苦難深重的中國人久經戰亂,人口遷移頻繁,有自願的,也有政府安排的,誰都知道這句話_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久而久之很多地方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就包括當地的方言。這是我一家之言,僅供娛樂。


單身貴族9595


查閱有關資料,安慶城區與縣區的方言如此複雜,戰亂、移民政策、商貿物流及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如城區與懷寧接壤,新中國未成立前,安慶是省府及懷寧縣府所在地,且懷寧人大都從江西瓦西壩移民,贛語於當地懷寧話有機結合,逐步形成安慶城區現代方言。其在前清還有不少懷寧及潛山人,移民於陝西商洛地區,可查閱安慶史話,有記載。


安慶管轄宿松縣,地處湖北、江西三省交界處,江西方言、湖北方言及安慶方言縱橫交錯,多種不同的語言在此交匯,形成了獨特的宿松方言。其他縣區方言在此就不一一舉例解說。且安慶城區為沿江城市,也為對外開埠較早的安徽老省會城市,商貿發達,很多商賈彙集於此,不同的方言在此交匯,形成了安慶獨特的方言。

安慶地區方言以贛語、江淮官話為主體,如你要細緻去品味各縣的不同方言,蠻有意思,且值得去慢慢體會和研究。


毛猴


前幾位各有見解。有的有學術味道,有的純粹是想當然。

樅陽業已劃歸銅陵。樅陽與舒城桐城接壤,和銅陵部分也挨著,它的方言融合了安慶以北的方言。

懷寧的方言對安慶的官話影響最大。其次是樅陽和桐城。望江和宿松太湖三縣對安慶官話影響較弱。

安慶官話還融入了長江對岸東至的方言。

其原因並不複雜,舊社會靠碼頭交易,往來商賈自然形成當地獨特的語言以便更好的交流。不像建國後,舉國推行普通話,有利於全民族的共同交流。

至於懷寧帶有瓦西壩口音。有可能個別詞彙帶有,但整體已經本土化了。今天懷寧人用懷寧話和瓦西壩(江西鄱陽湖一帶)人交流,彼此未必能聽懂。

懷寧人(安慶其它幾個縣不清楚),古代躲避戰亂,大部分來自瓦西壩(鄱陽湖周邊),而瓦西壩的遷移的部分,多半來自中土河南信陽一帶。更早由甘肅遷入。因為我們祖先“逐水而居”。所謂黃河文明,其實並不神秘,西北黃土高原常年降雨量偏少,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所以順著河水往下遷徙。

今天的廣東客家人,都是來自中土,來自黃土高原。廣東人至今保留祖先遺骨罐裝化。這是遷移民族特有的民俗。

今天的懷寧話以及安慶話,找不到黃梅方言的影子。懷寧人去黃梅走親戚,聽不懂黃梅人的地方腔。交流需要有人翻譯。黃梅戲的唸白,也沒有黃梅方言的影子,可見,黃梅戲和黃梅縣,哪哪都不挨著。

我贊同前面那位汪先生對於此事的認知。

如果從水系出發,黃梅縣的孔隴小池和望江的大觀湖挨著。討飯的路線,無非從大觀湖出發,經宿松到望江,再到懷寧的石牌。

石牌的方言,是懷寧境內特有的方言。雖然緊靠望江的長嶺古爐。石牌古代是皖河注入長江的一個渡口。古代非常繁忙的通商碼頭。石牌因碼頭成鎮,毫無懸念。石牌方言自成體系。具有本土特徵。

黃墩和三橋的口音基本類似。秀山和石鏡洪鋪口音類似。高河和馬廟基本類似。雷鋪蠟樹口音接近望江的古爐方言。


化外萬民胡少峰


這和安慶府的形成有密切關係。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南直隸)地區,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滿清中央統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稱為安徽省,府治定在離南京五百里長江水路的上游安慶。其實大家應該注意到安慶和南京口語上的相似性,"拽死了""一B吊糟""做逼吊怪"等,在許多罵人言語上幾乎如出一轍。記得五十年代以嚴鳳英為代表的安慶黃梅戲藝人就是在南京表演時叫響的,繼而波及到上海及港澳地區乃至全國全世界的,這種先天的家鄉母語(土話)有極強的感染力。

南京話在中國歷史上長期是官方標準語,並深遠地影響到直至今天的中國語言形態。加之六朝以來漢人文化上的優越意識,清代中葉之前歷朝的中國官方標準語均以南京官話為標準。南京地區在六朝之前通行的吳音或庶音,中原漢族於五胡亂華時期南遷,北方士族帶來的洛陽讀書音受本地語音影響形成金陵士音,成為中古漢語音系的代表音之一。明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南京話又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有明一朝,始終以南京官話為國語正音。長久以來,南京話以其清雅流暢、抑揚頓挫而為顯著特徵。

安慶府做為江南行省分治後的"安徽"首府,不但大小行政官員都是從南京調任,而且有許多南京移民也像今天的打工人群聚居京滬深一樣,傳今天的菱湖公園裡的蓮花就是最早他們從玄武湖移植過來。安慶八縣從最早的潛山(古舒州)、太湖、桐城、樅陽、望江、懷寧等,它們應轄古皖國,直到安慶黃幹築城(公元1217年),它們是各自分離的政經體,直到皖府新都安慶府的建立之前,也無實際接觸,所以就不難理解它們各自為戰的語言體系。

安慶話在演變過程中受到了古徽州特別是婺源話的影響較深,當你徜徉在現代婺源古城區聽當地戲班子唱的字正腔圓的黃梅戲時,彷彿就置身於安慶之感。這是因為安慶建城後大量古徽州婺饒兩州移民遷徒後所帶來的鄉音,他們又積極融入了南京官話後才形成了今天的安慶話。這些移民夥同南京移民基本上是富裕階層,他們又帶來了各自的文化精華,在黃梅戲的形成和發展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說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簡直是無稽之談。


汪叔華584CMHW662V


安慶地區現如今說兩種方言:一種是嶽西太湖宿松和望江一帶說的贛方言,這部分人與江西吉安、九江話湖北黃梅話基本一致;還有一種就是類似如江淮官話的安慶地方方言,講的人主要是在安慶市區、懷寧、潛山、桐城一帶,江南的池州地區也講這種方言。


安慶藝玖82


我們大宿松說話都不一樣,佐壩、宿松縣城、二郎、匯口,復興口音都不同;那就更別說安慶八縣了!


不吹不造


安慶潛懷桐太(包括池州市的東至、石臺部分地區)各市縣說的都是贛語,在語言學分類上屬於贛方言懷嶽片,其原因是這些地區人大多是元末明初江西移民的後代。這次移民規模龐大,由政府組織,類似當年湖廣填川,對安慶地區社會人文風俗包括語言影響巨大。


龍門四哥


安慶市所轄各縣,從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和方言分區上看,它既是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又處於幾個大方言區的邊緣。西部的宿松,嶽西和太湖這三縣跟湖北省的黃梅縣、英山縣接壤,與湖北省最具特色的“楚語”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地區南面的望江與宿松一部分,跟江西的彭澤縣隔江相望,而江南東至縣的大部分更處在江西省地域的環繞中,這一帶“贛語”的特徵是顯而易見的。北面、東面和東南面的嶽西、潛山、桐城、貴池和安慶市,或毗連霍山、舒城或坐落沿江兩岸,這一大部分區域均處在江淮次方言的強大影響之下。因此,區內方言既含有“楚語”、“贛語”、“江淮方言”的某些特徵,同時又摻雜各種方言而匯成地區獨有的地方色彩。


俆正


安慶話是湖北話的分枝


維基988


大家有沒有發現桐城話和南京人說話類似,望江人說話有點類似彭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