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新年將至,在外的遊子都回了家鄉,準備在一週的年假中一家人歡度春節。但是現在人經常說道現在過年沒有了年味,那什麼是我們記憶中的年味呢?是每年如約而至的春晚,還是家家戶戶門口的春聯?南北方過節總是有一些微妙的差異,比如湯圓與元宵,還有北方從不缺席的餃子。但對於春節,全國人民每家每戶都會貼上紅紅的春聯,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之前還會放鞭炮,寓意來年紅紅火火熱熱鬧鬧。

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春節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最普遍應該是來源於某種年度祭祀典禮,由舜開始主持,慢慢傳承至今,一代代傳承四季更替的喜悅和新春期待。春節最受重視的日子應該是除夕,現在法定假日已經從年三十開始放假。

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夕"其實不是一種怪獸,它是"莫也",是白天與黑夜的交接。所以它是黑暗與混沌,它害怕聲響和紅色,所以百姓在這天貼春聯放鞭炮,除夕過年。在我們的記憶中,那是小時候拿壓歲錢的日子,有的地方會全家一起守歲,度過有意義的一個夜晚。

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春節其實在臘月伊始就悄然而至,北方在臘月初八就開始喝臘八粥,這是在冬日對豐收的慶祝。北方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在二十四過小年,送灶王爺上天述職,祈求他多說一些好話,到正月十五才算是過春節的結束。這些有趣的習俗是慢慢形成的,而最開始春節的出現是依託於農耕文明的。從周朝開始,天子會親自下場農耕,有時候皇后們也要織布,寓意男耕女織,為百姓做榜樣,祈求來年是個好年景,把普天之下的王土都種上稻穀,現如今倒是做到了,我們在月球上都種了農作物。可見皇帝們是沒有年假的,還要經常趕場子。

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皇帝們的另一個重大任務是作為我泱泱大國的主人來迎接各國來使,小國來拜個年磕個頭,就管發個紅包。這是玩笑之言,但天子們總要在新一年以大國儀態接見萬國來朝,彰顯我們的風範和地位,隋唐時期尤盛。明清沒這麼熱鬧了,清朝就養了一萬隻蟈蟈,皇帝來時升溫引這些鳴蟲叫起來,寓意萬國來朝,自娛自樂。新年新氣象,皇家還會準備大象,給它披紅掛綵,寓意萬象更新。

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民間百姓則輕鬆很多,商家自己給自己放年假,地主給僱農放年假,在外的遊子回到故鄉全家團圓。在過年前,他們置辦的年貨是非常豐富的,鞭炮、桃符、新衣、門神和屠蘇酒之外,許多東西我們今天已經很少見到和聽說。我們今天的年味怎麼淡了呢?這是許多年輕人的困惑,可能是長大了,不再無憂無慮的緣故吧。以前到過年了可以穿上新衣服,吃喜歡的食物,現在的小孩已經不需要期待過年就能擁有許多,所以新年於他們而言,不過是個團圓的長假,於長者意義則不同。

年味都去哪了?古人怎麼過新年,今人怎麼迎新春?

在一些上世紀的作家筆下,他們的年節還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小孩子天真的視角和期待已久的精神滿足。現在我們獲取一切的可能性更高,快樂的閾值升高了,除了煙花爆竹的記憶以外,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把年味沖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