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究竟有没有篡位?

历史一书生


一直以来,人们对雍正皇帝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残害兄弟,阴险、残暴、狡诈到了极点,有人则认为他勤于政业,体恤民情,是一位难得的有道之君,若没有他便难有后来的乾隆盛世。

且不论历史评价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雍正的情商是极高的。在清初矛盾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他能够巧妙地周旋于父子兄弟之间,不但保得了自身周全,又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逐一击败对手,最终赢得了天下,足见其卓尔不群的一面。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对于皇位的竞争是异常惨烈的。以皇长子胤提为首的“大千岁党”、以皇太子胤礽为首的“太子党”、以八阿哥胤为首的“八爷党”均对皇储之位虎视眈眈。胤禛最初只是“太子党”中的一员,与皇十三子胤祥共为胤礽的左膀右臂。论势力他不及广交朝臣的皇八子胤禩,论受宠程度,他因“喜怒不定”,又母亲乌雅氏德妃生他时只是一名宫女,远不及子凭母贵、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太子胤初。那么,胤禛又何以在险滩密布、步步暗礁的储位之争中保住自己,最终脱颖而出、君临天下呢?

其原因就在于,胤禛深韬晦之邃,深藏争权之心,以不争为争、以退为进,最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青睐,得以得偿所愿,继承大统。

在众皇子为争夺皇太子之位闹得不可开交时,胤禛却似乎悠闲于局外,没有明火执仗地参与其中,而且还替众兄弟仗义执言,这些都被康熙看在眼中,特传谕旨表彰:

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伟人。

胤禛在这场诸皇子争夺皇太子之争中不显山、不露水,以不争之争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成功。

一方面,胤禛赢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康熙的私人感情。康熙一高兴,把离畅春园很近的园苑赐给了胤禛,这就是后世享有盛名的圆明园,康熙秋猎热河,建避暑山庄,将其近侧的狮子园也赏给胤禛。

另一方面,胤禛在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之争中,使其他皇子们认为他实力不够,对他不以为意,不集中力量对付他,使他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笼络了年羹尧、邬思道、戴铎等一班谋士武将,实力大增。结果,康熙在病重之际,把权力交给了胤禛,胤禛后来居上,脱颖而出成为雍正皇帝。雍正的不争,并不是什么也不争,而是弃其小者,争其大者;弃其近者,争其远者。所以,不争是相对的,争则是绝对的。所谓“不争”,是指小处不争,小名不争,小利不争;倘若是大处、大名、大利,也许就另当别论了。

从“九王夺嫡”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雍正在“不争而争”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策略:

1.克制自己

康熙评价雍正“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很显然,这不是赞扬之词,而是父亲对于儿子的一种批评。雍正知道若想得到父亲的进一步信任,首先就要改掉自己的毛病。于是,他一直克制自己,“潜心礼佛”,从而使康熙对他有了极大的改观。

2.反其道行之

太子首度被废,众阿哥纷纷落井下石,唯有雍正反其道而行之,努力疏通废太子与康熙的感情。于是,康熙对雍正颇为赞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伟人。

3.示敌以弱

雍正一直给对手一个假象—自己起初只是太子的一名拥护者,而后不过是一个旁观者,因为实力相差悬殊,根本无法参与皇储之位的争夺。从而使对手放松对他的警惕。而另一方面,他则在培植自己的党羽,十三阿哥、隆科多、年羹尧、戴铎都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以诗描绘农家插秧时的情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剖其深意,这俨然是对雍正“以退为进”这一策略的妙笔诠释。

“不争”似乎有悖进化规律,然而其背后有更深层的道理。“争与不争”的辩证法,透露着一个天机:不争而争、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善胜,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公理。表面谦退与世无争,实则静观其变,以静制动,这正是雍正的过人之处。


天天开心历史


讨论雍正是否正篡位的问题,其实焦点就在于康熙“传位遗诏”上。究竟有无遗诏,遗诏是真是假,直接关系到雍正究竟通过何种途径登基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本人头条号原创文章 )


作为发明恐怖暗器“血滴子”的嫌疑人,雍正身上脏水太多,一贯被怀疑是篡改康熙遗诏的黑手。比如将“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还有就是“传位于胤祯”改成“传位于胤禛”等等。由于遗诏除了汉文版本外,还需同时有满文版本,因此这样的篡改纯属无稽之谈。


第一个问题,康熙传位之时,究竟有无遗诏?答案是没有。这一点,是雍正自己提出来、并且他儿子乾隆也认可的。

根据《雍正实录》的记载,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召集大清国中央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开会,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宗社臣民计,慎选于诸子之中,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段话明面上有两层含义:第一,康熙确实传位于雍正;第二,是在“仓猝之间”,通过“一言”(口诏)完成了传位的流程。 由此可以推断出第三层含义,就是雍正即位之时,现场并未出现康熙传位遗诏。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如今清宫档案中的那份“传位遗诏”,究竟是何来历呢?

一般存在以下四种可能:

1、此遗诏确实由康熙亲自准备,并且确实传位雍正,但由于康熙藏东西的能力太过逆天,“仓猝之间”找不到了,事后才被发现;

2、康熙确实准备了传位遗诏,但并非传位雍正,“仓猝之间”被雍正先派人取走,事后将之销毁,并置换成如今这份遗诏;



3、康熙并未准备传位遗诏,但确实传位雍正,“仓猝之间”已经无法亲自书写,只能口诏,事后雍正补写了这份遗诏;

4、康熙并未准备传位遗诏,也非传位雍正,“仓猝之间”雍正通过某些手段控制了大局,强行篡位,事后补写。

第1、3两种情况对雍正有利,第2、4则对他不利,小编个人观点,先排除1跟2,因为实在太过扯淡。


根据史书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丑时(1-3点)康熙病危,到戌时(19-21点)宾天,中间相隔长达十多个小时,哪怕是胤禛尚未从南郊赶回来之前的寅时(3-5点),康熙宣布了口诏,当中也有足足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事先真的备有遗诏,那么康熙既然能够口诏,就完全可以多说一句,遗诏藏在哪里,然后命人去取就行了。至于胤禛提前掉包,好吧,如果他真的像影视剧演的那样有此等通天本领,又何必多费周章,干脆早点暗杀康熙得了。



基本上可以判定,康熙并未准备或者说来不及准备传位遗诏,如今清宫档案中的“遗诏”,属于雍正事后补写。

那么问题只剩下最后一个,康熙的口诏是否真的传位雍正。

刚才已经说过了,从康熙病重到宾天,中间差不多有将近18个小时的时间。而康熙的口诏是在最初的两个小时内就宣布的。当时在场的人员有参与了夺嫡的几乎所有皇子(除了被禁锢的大阿哥、废太子以及领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胤禵),以及见证人国舅爷隆科多。


由于隆科多是九门提督,手握重兵,支持第4点看法的人往往认为是通过他武力包围畅春园,迫使在场众人接受雍正继位的结局。其实,九门提督的职责主要是守城门与缉捕犯罪分子,在未经皇帝许可的前提下,根本无法带一兵一卒到内宫之中。因此,隆科多的主要作用是维持京城稳定。而且,如果他真的是所谓“托孤大臣”,只要托的对象是康熙的亲儿子就行了,后来也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没必要一定是拥戴胤禛。


真正能掌控禁宫武力的关键人物是“领侍卫内大臣”,此职务除非是权臣专政,否则在正常情况下必定由皇帝最心腹之人担任。那么康熙晚年担任这一职务的人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皇四子胤禛。


再结合康熙临终前一年内,将一般需要由皇帝亲自主持或者太子代为主持的祭天、祭祖大典都交由胤禛去主持这件事来看,储君的身份已然呼之欲出。

试想一下,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身边儿子众多,个个心怀叵测。老人选择将最重要的生命安全问题托付给其中一个儿子,然后把代表皇帝身份的重要活动也交给这个儿子来主持,然后却决定将继承权交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儿子,这合理吗?


如果康熙只是需要胤禛替胤禵控制局面的话,那么他必然会提前召回胤禵。当时青藏局势已经稳定,根本不需要胤禵坐镇,换年羹尧过去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康熙传位胤禵是不可能的。其实在最后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朝野对于胤禛将要继位早已心知肚明。

除了在场亲自聆听康熙的口诏外,解释雍正合法继位的唯一路径,只剩下四个字——秘密立储。


在两废太子之后,康熙实际上已经抛弃了自己最初的两条原则,即“立嫡不立贤”与“公开立储”。 如何能确保胤礽故事不再重演,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公开立储,即实行秘密立储。

只可惜,由于过分自信或是不敢相信他人,康熙在保密尺度上把控过严,导致在其生命最后时刻,这项工作意外脱轨了。最终雍正虽然得以登基,却从此饱受困扰,这也是近三百来这桩满清第一谜案的根源所在。


故而,雍正在继位之初,就迫不及待地颁布了正式的“秘密立储”制度。其目的除了消弭将来可能面临的隐患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要告诉大家,康熙生前已经在“秘密立储”,而“人品贵重”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禛,正是被“秘密”了的那个人。


呼噜读史


在影视剧里,重复再现最多次数的历史时期,莫过于清朝了,而反复播重复演的清宫大戏又以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为主,也最为熟知,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康乾盛世”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相关的野史、轶事层出不穷,尤其是雍正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康熙后期出现“九子夺嫡”,在继承人问题上康熙一直摇摆不定,从二阿哥胤礽到八阿哥胤禩,再到十四阿哥胤禵,都曾是康熙中意的对象,而四阿哥胤禛在诸位皇子中并不起眼,他似乎并未得到康熙的宠爱,可最后偏偏是不得宠的四阿哥胤禛登上了皇位,而最看好的十四阿哥胤禵却失之交臂,因此人们才会怀疑他的合法性。


要知道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我们先要知道的就是“篡位”到底如何来理解,所谓的“篡位”是指封建时期臣子用非正常手段来谋夺君主帝位的行为,可是根据历史的记载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诏书继承皇位的,应该是名正言顺的,至于野史所说的雍正篡改康熙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更是荒谬而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这种篡改内容根本不符合任何遗诏和圣旨的书写方式和习惯,根本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简陋到极点的遗诏;其次在满清时代,任何的圣旨和诏书包括遗诏在内都会有满汉两种文字同时来书写,并且是以满文为主,而满文中的“十”“于”的书写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可能修改,所以说雍正篡改诏书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也有人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的,但康熙在年老多病的时候,却把胤禵派到西北,若说真要传位给他,更加立不住脚,而且胤禵以前也是八爷党的,这点康熙很清楚,而康熙对朋党是深恶痛绝的,如果真的要传位胤禵,那不就等于认同了当年的八爷党了吗,康熙封了胤禵“大将军王”临行前举行的仪式规格也相当高,这让很多人认定康熙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了,可仔细想想,康熙多年来刻意的从不表示要把皇位传给谁如今却这般明显的器重胤禵,这不是等于告诉别人皇位的继承人是谁了吗?所以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转移视线,胤禵当时还只是个贝子,没有正式郡王或亲王的封号,封了这么一个“大将军王”其实也是对不把皇位传给他的一种补偿。

所以康熙真正要传位的人绝不是十四阿哥胤禵,而是雍亲王胤禛。


至于说雍正在最后传位的过程中有没有耍什么阴谋就不好说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一个英明的君主也往往要用阴谋手段和残酷斗争来夺取和巩固统治,在残酷的历史变革和王朝更替中,雍正即使有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谣言来恶意中伤、抹黑雍正呢?主要是雍正继位后对贵族加以惩治,推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制度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引起了很多皇族、官僚的不满,树敌太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发泄对雍正的不满,就大肆散布谣言,说雍正篡改诏书、毒死康熙等等,往雍正头上大泼脏水,因此民间也好,上层社会也好,都在谣传雍正的皇位来历不明。

无论雍正是传位还是夺嫡,他都没有辜负康熙晚年期望,他铁腕手段整饬吏治,力排众议锐意改革,设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改土归元,摊丁入亩,安定边塞,治理朝政,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终使大清国富民强,府库充盈,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终成乾隆时期“康乾盛世”之局面,从心而论,无论其帝位来源如何,雍正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遗产君


雍正皇帝虽然是一位勤政、热爱工作的好皇帝,但是,雍正皇帝身上最大的污点,是他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篡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雍正更改了康熙的传位诏书,从而取代了皇十四子胤禵,坐上了皇帝的位子。

由于受到清宫剧的影响,以及一些民间野史的影响,很多人都觉得雍正是篡位的,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

一、


在现如今公布的《康熙皇帝遗诏》中,明确规定康熙死后,把皇位传给皇四子胤禛。康熙遗诏中原句如下:“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康熙皇帝遗诏

另外,根据相关资料,以及汗语、满语、蒙语写就的康熙遗诏,很多人都一致认为雍正皇帝并没有篡位的。这部分,小冷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相关资料查看。

二、

今天,小冷要给大家说的是雍正并没有篡位,为什么清朝时期的人,那么多的人黑、污蔑雍正皇帝呢?

我们先来看看清朝民间野史上编纂的关于雍正篡位的说法:皇四子胤禛把康熙的遗照给改了,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了“传位于四子”;隆科多更改遗诏;年羹尧更改遗诏;胤禛毒死康熙篡位。当然,上面这几种说法是流传最广的雍正篡位说。

三、

在清朝的民间野史上记载的污蔑雍正的更多,尤其是胤禛当了皇帝以后。下面这则记载在《清朝野史大观》上的污蔑雍正的故事更为荒诞。

雍正宠信的一位太监,把他的一位亲戚偷偷的带入了皇宫,并让他在自己的房子里参观,正在这时候,雍正皇帝和两个贴身侍卫绑着一个人进入了太监的住处。没办法,太监只得让他的亲戚藏在了柜子里。

那人愤怒的对雍正皇帝说:你难道不念及兄弟手足之情吗?你用阴谋的手段篡位,还要把你的兄弟们赶尽杀绝,史官和百姓都不会饶恕你的。还没有等此人说完,雍正皇帝就让人把他毒死了。

四、

这个太监的亲戚是一位秀才,秀才出宫以后,把他的所见所谓记在了一张纸上。没过多久,太监来告诉他,皇帝发现了你,现在要杀你灭口,你是难逃一死了?与其被斩首,不如留个全尸,喝了我给你的毒药,我送你回老家。于是,秀才便喝药自杀,尸首被送到了老家,他的家人在秀才身上发现了字条。


正喜百家姓


有关雍正继位真相现今学术界关于雍正继位的研究观点大体为三种:篡位说、合法继位说以及自立说,哪一种都有自己的论点论据,而哪一方又都缺少足以定案的历史铁证,到底历史的真相如何,还须各位朋友细细体会,而这也正是我为什么不将此博文起名叫[雍正继位真相]的原因所在。写作与研究争论纷呈的历史疑案应秉承端正严肃的科学态度,不能‘想当然耳’,尤其忌讳先入为主和对历史人物带有个人感情色彩,这样才能将历史客观地一代代传承下去。有关雍正继位的真相到目前为止一直都还是谜,而在目前所能见到的证据条件下,任何‘真相说’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科学的,真相还有待世人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

  一、康熙与雍正其人

  康熙传位、雍正嗣统,对于这两位君主和两朝政治都是重大的事情,对其后的清史发展更是产生了深邃的影响,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两位君主生平。

  康熙生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名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第三子,八岁继位,十四岁亲政,十六岁时初露锋芒一举铲除螯拜奸党,巩固了皇权,而后励精图治,毕其一生共对清朝发展做出了八大贡献:

  第一、削平三藩,巩固统一。

  第二、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明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奉南明正朔(即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抓住郑经死后,其子郑克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台湾府下设三县——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派总兵官一员、率官兵八千,驻防台湾。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第四、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清军入关后,最大的弊政莫过于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止。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

  为促进农业生产,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

  第六、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在此基础上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圆、万寿山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和圆明园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第八、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康熙时的大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帝国。那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康熙大帝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熙盛世的大局面。

  康熙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立嫡长子允礽(原名胤礽,雍正继位后为避其名讳,将众兄弟的‘胤’字一律改为‘允’字,故在此称之为允礽,其他皇子亦同此例)为皇太子,十六年(1677年)生第三子允祉,次年(1678年)十月生第四子胤禛,二十七年(1688年)生第十四子允禵。自四十七年(1708年)第一次废黜皇太子允礽始围绕嗣统所引发的一系列党争使康熙身心疲惫,无限烦恼,直到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撒手尘寰才自行解脱,享年六十九岁,谥号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清东陵(今河北遵化),名景陵。

  胤禛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加封为雍亲王,康熙殡天当日于畅春园即皇帝位,年号雍正。


AG丨未遂丶


康熙皇帝晚年的时候,关于帝位之争十分激烈。康熙六十一年 ,统治大清朝一个甲子的康熙驾崩了,随即皇四子胤禛登基即位,年号雍正。关于雍正帝是否篡位,历史上一直有争议。

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圣旨上写的是“传位十四阿哥”,后被雍正帝改为“传位于四阿哥”。其实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清朝的遗诏是用满文写的,也是用满文宣读的,在这点上应该是没办法篡改圣旨的。另外在清朝于字应该写“於”,就算有简化字,在圣旨这么重要的文件上也不会用于字。雍正帝不会这么缺心眼。

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出征西北,于康熙五十八年九月平定了西藏叛乱,只剩下准格尔残余部队。康熙六十年十一月,胤禵回京述职。如果康熙帝有意传位于胤禵,此时他年事已高,储君之争那么激烈,应该不会放胤禵再回西北。

另外胤禛自被封为亲王后,地位是逐步在提高的, 一些重大祭祀活动康熙都是交由四阿哥胤禛操办,并让他参与政务,可见胤禛在康熙帝心目中的地位。另外康熙晚年十分看重胤禛儿子弘历,经常接进宫,并亲自指导他读书,这是其他皇孙没有的待遇。对此,乾隆自己也颇为得意,其曾说:“(皇祖)仰惟付托之重,默契圣心,投艰遗大,似即肇基于此。”

康熙一生英明果断,开创了“康熙盛世”,号称“千古一帝”,在储君的选择上应该是睿智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雍正的上位应该是康熙的本意,根本不存在雍正篡位一说。

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区讨论。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花木童说史


这个问题问得好。众所周知,爱新觉罗.胤禛之前是贝勒身份,后晋级为雍亲王。康熙皇帝驾崩后,胤禛继位,史称雍正皇帝。坊间传闻说雍正帝是篡改遗诏,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这纯属谣传,据故宫博物院的考古学家查看,康熙遗诏上是由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想篡改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遗诏内容为:皇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这一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说明,雍正暗中加笔篡改康熙传位遗诏实是民间传闻。至于一些影视作品例如:《吕四娘刺雍正》,《甄嬛传》,单田芳先生的评书《童林传》中描写的雍正皇帝形象,都是属于艺术加工的描写,根本不可以当成历史去看待的。雍正皇帝是个勤政的皇帝,在位十四年,对于朝政亲力亲为,事必躬亲。为后来的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军事基础。世人只知道“康乾盛世”,岂不知真正的叫法应该是“康雍乾盛世”。


摸金校尉陳


这样的事情有的时候真不好回答,毕竟在封建社会,天下都是皇帝一家的,至于皇帝死了,家产给谁,给哪个儿子那是人家的私事,让哪个儿子接班干工作更是天经地义的,可这放在寻常百姓家可以,可是如果放在帝王家就不可以,因为成与败可关乎着百姓的幸福指数。话说回来,无论雍正改没改圣旨,对于咱老百姓来说,那也是康熙的亲儿子,是爱新觉罗的纯正血统,这与西汉王莽不一样,所以我认为,雍正当皇帝跟篡政没关系。


我心动不乱浮生


胤禛肯定没篡位!以雍正当时的势力他架不住八爷的,要不是康熙帮着他他早就翻船了。康熙临死前把所有儿子全部叫到畅春园看管起来,使得八爷党无法在外面调兵篡权,这是雍正能够顺利即位的根本,否则雍正根本无法顺利接手丰台大营与西山锐键营的兵权。

当时的雍正不是康熙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康熙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二皇子胤礽,胤禛跟着胤礽混了二三十年,所以当时康熙对待胤禛的态度就跟后来对待胤祥的态度一样,严格限制胤禛接触权力这是害怕他做大做强后尾大不掉威胁胤礽的地位;二是害怕他惹事后牵扯到胤礽。所以呢,一直到胤礽被废之时,胤禛都没有多少权力。在这方面上面八爷反而自由的多,他利用掌管内务府的机会大肆网罗朝中大臣。

其次,胤礽被废的时候曾铤而走险发动兵变准备夺权,虽然最终被镇压了但是却让康熙很不舒服,康熙这时候很怕死了,害怕一下子管不住被他们兵变成功,所以严严的攥住大权,他不再设立太子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因此,在康熙临死前是没有人能够威胁到康熙的,除非康熙自愿,雍正根本没法篡权。


优己


雍正,应该没有。当有想做点事,正义点,做好人点,善点,老是说别人,别有用心,说人用心不良,怀疑人的善良,善意,善心,让人付出,得不到谢谢,还要抹黑,说人别有用心。雍正,兄弟多,加上又是少数派,对于士大夫来说,是不喜欢的,如果他做皇帝,他们就没有好日子过,围猎不了皇帝,等于士大夫们,不好玩了,不好忽悠皇帝,坑百姓,两头吃,士大夫中间收利益呀?所以抹黑四爷,就是来路不正,改召书,但是遗召,召书,是滿汉两用文字,相互印证留底的,所以忽悠人,是忽悠百姓,满,汉文字不同,只能在民间吹风,抹黑。什么传位于十四爷,变成传于四爷!十字变于字,多大忽悠!可能这样,更有欺骗性。成王败寇,千古不变道理,不能用光明正大,可以用阴谋诡计,抹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