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兩宋以來千年最大的“背鍋俠”

提起石敬瑭,首先想到的就是影響兩宋國運的“幽雲十六州”丟失事件,“大漢奸”、“賣國賊”彷佛這樣詞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臭名昭著的“惡名”無以復加。但是,我們撥開歷史的迷霧,石敬瑭又會展示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認知。

石敬瑭,兩宋以來千年最大的“背鍋俠”

後晉高祖 石敬瑭

後晉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山西太原市人,沙陀族 。五代十國時期 後晉 開國皇帝。史載:樸實穩重,寡於言笑。喜讀兵書,重視李牧、周亞夫行事。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於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隨後,在契丹援助下,滅亡後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後晉。

1. 初露鋒芒

石敬瑭,兩宋以來千年最大的“背鍋俠”

後唐大將 石敬瑭

公元892年,石敬瑭出生於沙陀族武將之家。其父石紹雍,胡名臬[niè]捩[liè]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累立戰功”,石敬瑭出生的時候,也有“白氣充庭”的異象。身為大將之子,又是善騎射,又是讀兵法,年輕的石敬瑭很快進入了代州刺史李嗣源的視野。

李嗣源對他很是器重,不僅把愛女嫁給了他,還把他推薦給自己的兄弟,後來的河東之主,也就是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

公元916年,河東之主李存勖與後梁名將劉鄩[xún]大戰於清平。李存勖的軍陣還沒列好,老辣的劉鄩就引兵掩殺過來,打得李存勖措手不及。眼看兵敗如山倒,當此情勢危急之時,河東軍一員驍將策馬而出,帶領十幾個騎兵衝入後梁軍陣之中,“橫槊深入,東西馳突,無敢當者”,李存勖由此得以保命,從容撤退。

戰後,李存勖大讚此將威猛,親手喂他吃酥,並拍著他的背說:“將門出虎將,此言不差矣。”由是此將一戰成名,享譽軍中。此將何者?太原石敬瑭也。

在為李氏征戰的歲月裡,石敬瑭多次衝鋒陷陣,救主於危難之際,史載石敬瑭掩護河東軍撤退時,“拔劍闢道……敵人望之,無敢襲者”。李嗣源愈發受到李存勖的倚重,而石敬瑭身為李嗣源帳下的虎將,其麾下也因此成為河東軍數得著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河東與後梁鏖戰數年之後,一舉扭轉局勢的戰機終於送到了河東李氏的面前。

2. 助唐滅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建國稱帝,國號“唐”,史稱後唐。李存勖即後唐莊宗

石敬瑭,兩宋以來千年最大的“背鍋俠”

後唐滅後梁示意圖

建唐之後,莊宗便派李嗣源率軍渡過黃河,偷襲鄆州。石敬瑭率領騎兵五十餘人跟隨李嗣源偷城,鄆州梁軍渾然不覺。李嗣源、石敬瑭等人從東門突入後,梁唐梁軍短兵相接,石敬瑭中刀,但還是像羽翼一樣保護李嗣源,與梁軍巷戰,嶷然不動直至唐軍後援趕到。

李嗣源率領石敬瑭等眾將向汴州開進,唐軍幾乎不廢吹灰之力就趕到了汴州城下。此時的汴州,因為軍隊都派出去了以致無兵可守。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梁,不想僅僅過了16年便社稷傾覆:後梁滅亡。

滅梁之戰,李嗣源是當之無愧的首功,而李嗣源帳下,又以女婿石敬瑭、養子李從珂功勞最大。而石敬瑭為人低調,“不好矜伐”,從不誇耀自己的軍功,以致在莊宗朝,石敬瑭的地位並不顯赫。

3. 擁立明宗

後唐攻滅後梁之後,迅速壓制後梁境內州郡。在郭崇韜率軍攻滅前蜀王氏政權之後,後唐的版圖拓展到了巴蜀之地,成為五代中勢力最大的一個。

然而就在功成名就之時,莊宗李存勖變了。北宋歐陽修寫的《伶官傳序》,裡面說得很明白: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石敬瑭,兩宋以來千年最大的“背鍋俠”

後唐莊宗 李存勖

當四面環敵之時,李存勖一刻也不敢放鬆,對人對事絲毫不敢怠慢;但當天下初定,大功告成之時,李存勖卻寵信伶官,沉迷演戲難以自拔。對後宮放縱,隨便皇后插手政治,對功臣猜忌,動輒便殺。以致後唐上下,人心惶惶,君臣之間相互猜忌。

石敬瑭在莊宗朝沒有發達,是他的幸運,因為發達起來的那些人,幾乎都被莊宗幹掉了。比如勞苦功高的郭崇韜,在平蜀之後即被殺害,而滅梁功臣李從珂則遠貶石門。後唐的軍鎮主帥,“疑懼而叛”者,此起彼伏。

公元926年,魏博天雄軍亂兵發動兵變,欲挾持主帥楊仁晸[zhěng]叛亂,楊不從,亂兵殺之,又逼趙在禮為帥,趙在禮從之。叛軍攻入鄴城,汴京震動。

莊宗派人去招撫,然無功而返,朝野上下議論紛紛,皆認為非李嗣源不能勝任。於是莊宗便又派李嗣源前去平叛。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當李嗣源率軍走到半路時,自己的軍隊也發生兵變了,眾軍士紛紛請求李嗣源在河北稱帝。

李嗣源大驚,斥責眾軍士曰:

“自吾為帥十有餘年,何負爾輩!今賊城破在旦夕,乃爾輩立功名、取富貴之時。況爾天子親軍,返效賊耶!”

但叛軍畢竟人多,李嗣源只好假意答應,想找機會脫離叛軍,自己一人回朝,向莊宗李存勖說明情況。石敬瑭知道這事兒以後,對李嗣源說了一句話,點醒了岳父。石敬瑭說:

“豈有軍變於外,上將獨無事者乎?”

李嗣源心想也是,畢竟前面那麼多有功之臣,皆因猜忌,或者被殺,或者被貶,或者被逼得造反。如今軍變已成,就算自己回去面聖,又有多大可能讓皇帝相信自己並無二心呢?

於是在石敬瑭等人的勸說下,李嗣源橫了心,反了莊宗李存勖,並命石敬瑭為先鋒,率軍取汴州,直趨洛陽。

莊宗軍潰,紛紛倒戈追隨李嗣源。莊宗無奈西奔,想與平蜀軍隊匯合再圖東進,卻不想遭遇兵變,身死伶人之手。對此,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感嘆道:

“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莊宗死後,李嗣源終登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4.名滿天下

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而自河東與梁征戰之時,便追隨明宗,屢次於陣前救明宗性命,累立戰功;及明宗被逼參與叛亂,又是石敬瑭獻策,助明宗脫險,取得天下。

對明宗,石敬瑭勞苦功高;對石敬瑭,明宗恩寵有加。明宗繼位後,石敬瑭累次升遷,手握兵權,恩寵富貴無以復加。莊宗還賜他“耀忠匡定保節功臣”的名號。君臣關係、翁婿關係好得不能再好了。

明宗為君,史上多讚譽之詞,但在我看來,明宗為政卻也有致命弱點。在用人上,莊宗太過猜忌,以致大臣人人自危,甚至宰相也紛紛請辭,無人敢任;而明宗則太過“用人不疑”:

由於自己沒讀什麼書,不識字,明宗雖然打仗一流,但做皇帝卻十分不自信。

一朝的政治,悉數委於臣下。以致於臣下明,則朝政明,臣下奸,則朝政亂。

公元933年,北境有敵情,當眾大臣商議派誰北上主持邊事之時,有意遠離朝政避禍的石敬瑭主動請纓。於是明宗便將石敬瑭派往河東,掌管後唐的“龍興之地”。臨行前,石敬瑭上奏向岳父辭行:“臣雖微怯,惟邊事敢不盡其忠力,但臣遠違玉階,無以時申補報。”

明宗聽聞“泣下霑衿”。當年十二月,明宗駕崩。石敬瑭聞訊,“長慟若喪考妣”

5、石郎造反

明宗死的時候,朝政已然混亂不堪。繼位的後唐閔帝李從厚,面對如石敬瑭、李從珂這樣出鎮四方的宿將功臣,李從厚百般猜忌,卻又缺乏手段。

李從珂是明宗的養子,也是長子。早在滅梁之戰時就已戰功卓著,明宗繼位後受封潞王,此時正鎮守

鳳翔。此人有名聲有兵權會打仗,自然令李從厚寢食難安,因此便成為李從厚的第一個目標。

李從厚命令李從珂“換鎮”,離開鳳翔,改鎮河東的時候,李從珂就明白了:如果不反必是死路一條。公元934年,潞王李從珂就從鳳翔舉兵叛亂了。李從厚聞訊立即派大軍前去鎮壓。

李從珂兵少,危急關頭,李從珂登上城頭,脫去衣服,露出身上一處處傷疤,對著攻城的唐軍將士痛哭道:“我年未二十從先帝征伐,出生入死,金瘡滿身,樹立得社稷,軍士從我登陣者多矣。今朝廷信任賊臣,殘害骨肉,且我有何罪!”

攻城將士聽聞此言,心中頓生憐憫之心,其中李從珂原來的部下竟帶頭倒向李從珂,於是唐軍大潰。李從珂也未曾想到,這一哭竟然哭來了天下:鳳翔兵鋒直逼洛陽,李從厚棄城,北奔河東。

潞王反叛之時,李從厚急詔石敬瑭自河東南下,興師助剿。石敬瑭應詔南下,於途中遇到了北奔的李從厚,於是便迎李從厚先入衛州(今河南衛輝)。

一邊是軍心所向的李從珂,一邊是狼狽而逃的正統皇帝李從厚,此時的石敬瑭,還沒有想好到底該站那邊。然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李從厚的左右從騎,居然想打石敬瑭的主意,於是石敬瑭不得已殺了李從厚隨從者數百人,將李從厚幽禁在衛州,自己跑去洛陽向李從珂表忠了。

公元934年,李從珂在洛陽繼皇帝位,是為後唐末帝。登基後不久,李從珂便把閔帝李從厚給殺了。雖然石敬瑭在關鍵時刻,站了自己這一邊,但李從珂並不信任他。相應的,他跟李從厚一樣,對勞苦功高的石敬瑭非常忌憚。雖然口中說著“石郎於朕至親,無可疑者”但實際上處處提防,以備“流言不息,萬一失歡”之解。

向李從珂交了投名狀之後,石敬瑭心裡其實也不放心,生怕又被新君猜忌,於是想回河東這樣的話,身在洛陽石敬瑭連提都不敢提。一連數日惶惶不自安,以致形容枯槁,滿臉病態失了人形。

石敬瑭的妻子,即李嗣源的女兒、李從珂的妹妹便向其母曹太后求情。曹太后心疼女兒,便向李從珂開口,請他放石敬瑭回去。李從珂看石敬瑭如此形狀,估計他活不了多久了,於是就答應了。石敬瑭這才得以戰戰兢兢返回自己的河東老巢。

李從珂放走石敬瑭之後就後悔了,不斷派人前去河東打探。石敬瑭在京城來人面前,皆裝作一副大限將至的樣子瞞天過海。李從珂還是不放心,竟然要將石敬瑭從河東調走,就像當初李從厚想把李從珂從鳳翔調走一樣。這下石敬瑭心裡更加害怕了,不禁聯想起上次妻子去京城參加李從珂的宴會,想早些辭席回去,李從珂卻說:“爾歸心甚急,欲與石郎反耶?”

被皇帝猜忌如此,繼續下去恐怕將是死路一條,於是石敬瑭決定放手一搏:石郎終於反了。

6 、獻土稱兒

自古以來,造反都是提著腦袋賭命的事,成了自然是好,但要是不成,恐怕要死無葬地了。若不是李從珂猜忌心過重,石敬瑭不見得真的會鋌而走險。但現在既然已經反了,就再無回頭之路。

石敬瑭,兩宋以來千年最大的“背鍋俠”

幽雲十六州

此時的李從珂名聲在,權威在,而石敬瑭僅以河東一地反水,實在太過冒險了。必須求得外援才能增添幾分勝算。而此時能夠引以為援的,除了北方的契丹,別無他選。於是石敬瑭便派人與契丹聯絡。此時契丹的國君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遼太宗耶律德光

自耶律阿保機建國以來,契丹素有南下中原之志,屢次趁中原混亂興兵南侵,但就算是這樣,在河北諸鎮的抵抗下,契丹戰果可憐。

眼下李從珂與石敬瑭反目,正給了契丹機會,而此時的後唐亦早已不是當年的戰力。於是當耶律德光收到石敬瑭的聯絡時,便“復書諾之,約以中秋赴義”,動員契丹兵馬準備援助石敬瑭。

李從珂聽聞石敬瑭抗命,當即派軍兵圍太原,想要一鼓作氣摁死這石郎。石敬瑭也絲毫不敢怠慢,親自登上城頭督戰。苦守數日後,就在將士疲憊,糧食將盡的危急時刻,契丹的援兵來了。而圍城的唐軍,則被這突如其來的敵軍打得大敗,撤圍而去。對李從珂來說,整個戰局也因為契丹的加入而急轉直下。面對強悍的河東軍,以及契丹的草原鐵騎,後唐已然沒了勝算。

太原解圍之後,石敬瑭前去契丹軍營與耶律德光見面。倆人一見面,耶律德光便拉著石敬瑭的手說:“恨會面之晚。”於是兩人論“父子之義”——石敬瑭對耶律德光稱臣,並管耶律德光叫爸爸。這一年石敬瑭,44歲,而耶律德光,34歲。耶律德光對石敬瑭的殷勤也是積極回應:“觀爾體貌恢廓,識量深遠,真國主也。天命有屬,時不可失。欲徇蕃漢群議,冊爾為天子。”聽到皇帝爸爸這麼說,石敬瑭推辭了幾番,但終究還是接受了冊命,在晉陽城南立壇登基,國號“晉”,史稱後晉,成了被契丹冊封的中原皇帝。

然而契丹從來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眼下新朝剛立,境內尚未完全壓制,對石敬瑭而言,別說是跟契丹翻臉,哪怕能平復各地叛亂都算是燒高香了。說是感謝皇帝爸爸出兵相助也好,或者說安撫如虎狼般的契丹也罷,提出:“願以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為壽,仍約歲輸帛三十萬。”對此,耶律德光非常滿意。之後,在後晉軍和契丹軍的聯合打擊下,李從珂終於抵擋不住,自焚於洛陽。

7、 兩宋罵名

雖然從最初的動機來看,他不過是想在皇帝的猜忌之下活命而已。但在後人眼中,石敬瑭的名聲,臭得不能再臭,以致被罵了一千多年。

罵石敬瑭,不外乎他做的那兩件事:其一,認比自己小的人當爹,太丟人。其二,送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太坑人。

先說認爹這事兒,石敬瑭當時顯然沒想太多。在他看來,後唐先主李克用與契丹先主耶律阿保機約為兄弟,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機的兒子,而我又是李嗣源的女婿,論輩分,耶律德光可不就是叔叔輩的嗎?

再說這獻土之事,當時幽雲之地並非石敬瑭所控制,而且當時幽雲之地的實際統治者,也正想對契丹獻土稱臣;從國土防禦的角度來說,唐末幽雲一線雖有地利,但卻不是邊防重心;唐朝的戰馬主要來源,也不是幽雲,畢竟那是農耕區。反正那會兒要守也守不住,送他就送他,大不了後世變牛了再打下來嘛。本來這就掰腕子的事啊~所以這麼說起來石敬瑭如此做,似乎也沒什麼大問題。

可是,宋人覺得這就是大問題。

北宋初年,宋太宗時期,數次北伐想奪回這幽雲之地,結果兵敗喪師,宋太宗自己也因傷落下病根而死。

北宋末年,在宋徽宗的授意下,北宋背棄與遼的盟約,轉而與金海上之盟,也是因為這幽雲之地。沒想到面對奄奄一息的遼國,不僅沒有打下來,更是上了金國的套,給了金兵南下的口實。靖康恥,宋人記了十八輩子。

於是當宋儒們追究這國運衰敗之由,皆指石敬瑭獻土契丹:要不是當年你把幽雲獻出去,我們用得著這麼費勁嗎?

8、千年背國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展開收復失地攻打遼國的戰爭,從水路兩方面齊頭並進,僅僅在一個月內就收復三個州,這是一場十分具有歷史進程意義的戰爭,本來大家對柴榮充滿希望,可是卻以柴榮戰爭進攻途中病逝而遺憾告終。

石敬瑭,兩宋以來千年最大的“背鍋俠”

柴榮治國

柴榮之後,趙匡胤是通過著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軍事政變上的臺,這就引出了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以及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改革。本來按理說這樣很正常,但是對宋朝來說太早了這樣,因為北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一中國,燕雲十六州還在契丹人的手裡,收不回燕雲十六州整個河北,中原,乃至南方就在北方遊牧民族的利劍之下。

而“杯酒釋兵權” 恰恰削弱了北宋初期最有戰鬥力的禁軍的實力,即解除了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等高級將領的兵權。而後又通過一些軍隊改革措施又將軍中將領的權力進行限制。這種限制無法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的隨機應變,這更是直接導致宋太宗時期,數次北伐還不能奪回幽雲之地,並兵敗喪師。更是引發靖康恥直接後果。

石敬瑭背上千古罵名,其實全與兩宋文人有關。兩宋三百年,士大夫們一方面享受著百年和平帶來的富足生活,一方面又做著天下一統的美夢,他們毫不關心北方鄰居已從草原部落轉化為文明帝國,也不想探究宋朝武功不利的根本原因。到了南宋,半壁江山、衣冠南渡,文人們的國仇家恨需要一個宣洩出口,於是第二次神州陸沉的黑鍋,就逐漸被扣到了一個沙陀人身上,永遠無法掙脫。

久而久之,宋儒的觀點深入人心,石敬瑭賣土求榮的事成了歷史鐵案,黑黑的,怎麼洗也洗不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