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作为雍正的心腹大臣,在乾隆年生活如何?

蒋华浪


19年前的电视剧《李卫当官》可谓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而扮演李卫的徐峥也从一个英俊青年变成了一个油腻大叔。

剧中李卫从一个叫花子出身的灾民,一步步通过自己的机灵以及四爷的赏识,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而且他能体察民间疾苦,是一个老百姓十分爱戴的清官、好官。

而历史上真实的李卫,与电视剧的出入还是相当大的。李卫并非出身寒门,而是出生在一个沛县大地主的家里,凭借着家财雄厚,捐了个功名才得以出仕为官。

并且他也并非是四爷潜邸时的包衣奴才,而是凭借着自己肯干实事的本领一步步被雍正发现、赏识再到重用。

李卫有何神通能打动雍正?

徐峥扮演的李卫有一点倒是挺符合真实的李卫原型,电视剧说李卫在扬州担任知府成功将贩卖私盐的盐商和贪赃枉法的官员一网打尽,而历史上的李卫也的确是通过查获私盐而被雍正发现的。

雍正刚即位的时候,李卫担任云南茶盐道就曾因破坏重大私盐走私案而获得雍正的嘉奖,之后李卫可以说是坐着火箭在提升,从云南的布政使到浙江巡抚,一步步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然而在此期间,他还继续兼任自己的老本行——查抄私盐。

在他为官的任上,私盐贩子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光为国家每年追缴回来的税银就有百万之多。一生致力于为国库“攒钱”的雍正自然是不会对李卫视而不见,后来李卫一直做到直隶总督署理兵部尚书。

李卫不光能干事,肯干事,他还有一颗爱民如子的慈心,虽然官运亨通,他却为官清廉,从来不敢收受别人的丝毫馈赠。

而且他为人正直,不向权贵折腰,对于敢贪墨国家公款的官员,不论职位大小,也不分皇亲国戚,他都敢上奏折弹劾。

雍正毕生在整治贪腐问题,李卫就是雍正反腐道路上的一位急先锋,也正因为此,老百姓才会对他爱戴异常,关于他的事迹也得以在百姓间传播开来。

李卫的结局如何?

李卫是幸运的,其一,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成为一品大员,整个清朝还真不太好找。其二,有了雍正这位伯乐他才能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其三,去世较早,还没等乾隆缓过神来他就一命呜呼了。

乾隆三年,李卫病死在了直隶总督任上,乾隆皇帝很是悲伤,认为李卫是先帝的宠臣,办事也还算干练,能做到清廉自守实属不易,于是下旨按照总督的级别给李卫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且给了他一个谥号曰“敏达”。

只不过后来随着乾隆皇帝坐稳了江山,他渐渐改变了对李卫的看法,认为他仰仗着雍正的宠幸,口无遮拦,办事任性,实在是不符合大清官员的官体。

后来在游玩江南的时候看到李卫曾担任过巡抚的浙江建有李卫的祠堂,他很不以为然,认为李卫配不上这么高的荣誉,于是派人给烧毁了。如果李卫活到了那个时候,真不知他的下场会有多惨。

乾隆皇帝为何要排挤前臣?

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我们早就有所耳闻,但他对雍正的宠臣过于刻薄实在是难以彰显帝王的心胸。

一代名相张廷玉又如何,晚年被乾隆冷落,并且直呼张廷玉根本不配配享太庙,张廷玉也很识趣,灰溜溜的想打辞职报告,结果又是得到了乾隆的一通训斥。

我想如果田文镜和李卫活到了那个时候,结局说不定比张廷玉还要惨。乾隆帝真的这么痛恨雍正的宠臣吗?我想到也不至于,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乾隆皇帝在指桑骂槐。

乾隆皇帝的偶像是康熙,而他对于雍正的冷酷严苛的为政举措应该是极力反对的。纵观他的一生,他都想成为被人称颂的一代圣主,千古明君,那自然要展现出他的“宽容”与“大度”,他想极力营造一股“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政治氛围,而雍正的措施为自己带来了身后的滚滚骂名是他内心里想极度避免的。

但“皇考尊容”他又不敢有任何诋毁,所以只有拿雍正宠臣来开刀,证明给天下人看,现在是乾隆时代而并非是雍正时代了,大家可以放宽心,我绝对不会和皇考一样逼迫大家太甚,也请大家给我留下一个“千古仁君”的美名。


小小嬴政


李卫(1687年2月2日—1738年12月3日),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丰县大沙河镇李寨)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入朝为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深受雍正皇帝赏识,历任户部郎中、云南盐驿道、布政使、浙江巡抚、浙江总督、兵部尚书、署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病逝,年五十一,乾隆皇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李卫是雍正朝的重臣,并且是雍正非常倚重的封疆大吏。

雍正继位后,便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不久后的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但仍然兼管盐务的职务。雍正三年(1725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整理盐政,查处私盐贩卖。雍正五年(1727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管巡抚事。李卫升迁速度如此之快,一方面靠的是雍正的赏识,更为重要的是李卫政绩确实非常突出。除了盐政方面的政绩,李卫在修筑海塘、缉私捕盗、修庙建府等领域,也有非常突出的成绩,并且李卫为官清廉,断案公正,因而深得治下百姓爱戴。

乾隆登基后,李卫依然得到重用。

乾隆元年(1736年),李卫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李卫请以营田交诸州县收管,分辖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大名五道,统率经理。乾隆二年(1737年),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赴州嘱讬。上命治库克罪,嘉卫执法秉公,赐四团龙补服。乾隆三年(1738年),疏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上命尚书讷亲、孙嘉淦按治,夺朱藻官,并如律治罪朱蘅。后李卫病疾发作,乾隆帝派遣御医到府诊治。

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后又入祀贤良祠。 李卫是雍正朝的旧臣,也是雍正非常器重的封疆大吏,历经康雍乾三朝而不倒,还得到了乾隆的封赏和厚葬,相较于另一位汉臣张廷玉,最后的结局可以说已经是非常圆满了。

李卫的死除了疾病,还和忧郁有关。

雍正去世前,将鄂尔泰委以托孤重任,鄂尔泰也就是成为了乾隆初年的辅政大臣。虽然雍正在位时,一直想让鄂尔泰和李卫保持良好的关系,但事以愿违,进士出身的鄂尔泰与捐官出身、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关系始终不是很融洽,甚至经常相互弹劾。

雍正十一年(1733年),李卫疏劾鄂尔泰的弟弟、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后雍正看在鄂尔泰的面子上而赦免了鄂尔奇,并奖励了李卫,也使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乾隆继位后,鄂尔泰成为了辅政大臣,位高权重,李卫一方面担心鄂尔泰会寻思报复,另一方面,李卫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最终,在疾病与担心忧郁中,李卫于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时年51岁。

乾隆南巡,撤销李卫画像。

乾隆在第五次南巡,见到西湖花神庙里立着李卫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号“湖山神位”,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命撤像烧毁。

此时已经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距离李卫去世已经整整42年,可是西湖边上依然供着李卫的塑像,并且李卫为自己和正室妻子塑像也就算了,还将自己的小妾也塑像让人供奉,因而让乾隆觉得不合体统。而杭州百姓却在李卫死后依然保持了四十多年不撤像,就说明李卫当年治理浙江的功绩让百姓非常的怀念他,同时,当年李卫上奏朝廷,让雍正下令即刻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使得第二年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也让浙江百姓对李卫是感恩戴德,因而其塑像一直被保留着,直到被乾隆撤消掉。


雍亲王府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这是乾隆在闻听李卫死后给予的评价,从这段评价可以看出,在乾隆一朝李卫依然受到重用,作为三朝元老的他依然在乾隆朝混的如鱼得水。



雍正十三年(1735年),执掌大清已十三年的雍正皇帝在紫禁城的寝宫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随着雍正的驾崩,大清也迎来了第六位皇帝-乾隆。而在雍正朝受尽恩宠的李卫,也开始了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任主子。

按理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皇帝登基,整个朝堂势必会迎来一次大换血。但是这似乎与李卫无关,此时的李卫不但依然在“天下第一督”的直隶总督位置上坐着,而且还被乾隆皇帝任命兼管直隶总河事务、裁营田观察使。



而在乾隆元年(1736年)李卫也因在裁营田的事务中处理得当(他在裁营田的时候提议将营田交由通永、霸易、天津、清河和大名五道同意管理,借此不但让朝廷的军粮陡增,朝堂的投入也可减少。),被乾隆嘉奖。同时李卫对于这件事的处理,也让乾隆越发的欣赏,并逐渐倚为重臣。



也因此李卫直隶总督的位置也并没有因换新君的关系变的岌岌可危,反而是越发的稳固。而在乾隆二年(1737年),李卫又干出了一件大事。当年因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在安州与地方百姓争夺淤地一事,并导致多名百姓或死或伤。此时最终让李卫得知,李卫深知此时百姓并无过错,所以最终并不顾这位库克是不是诚亲王的人,上奏朝廷将其知罪。后乾隆皇帝赞其秉公执法,刚正不阿,赐其四团龙补服。



乾隆三年(1738年)李卫在治理河道之时,又发现当时疏浚总河的河道总督朱藻贪污。而随后在更为深入的调查中,李卫又发现朱藻的弟弟朱蘅在地方上也是胡作非为,鱼肉百姓,并时常借着其哥哥朱藻的权势威胁地方官,干预地方事务。所以李卫并再次上书乾隆希望治他们的罪,最终朱藻被夺官,朱蘅被依法治罪。



但是正当乾隆欲再次重赏,并想让他兼管更多事务的时候。在1738年12月份李卫却突染重病,虽乾隆曾连续数日让皇宫的御医前去诊治,但是却无济于事。最终在12月3日纵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二十余年的李卫在自己的府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五十一岁。死后,乾隆皇帝以总督之礼将其下葬,并赐谥号“敏达”,敏捷而通达曰“敏达”。



纵观李卫的一生,他虽并不是通过正规的科举考试而入仕的,而是通过买官的方法来获得一官半职的。但是他却并未向大多数的买官者一样,一当上官就鱼肉百姓,贪赃枉法。相反他为官一生做到了廉洁奉公,不畏权贵,事事为天下的黎民百姓着想,可谓是一位“清官”。



而且李卫的办事能力也极强,在任一方都能将地方上治理的井井有条,遇事也都能秉公执法。比如在康熙年间他任户部郎中,管理户部银库的时候,某个亲王的下属想对收缴的白银每千两加收十两来做库平银,但是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规矩。

所以李卫就时常劝阻这位下属不用这么做,但是都不听,最终没办法李卫就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在银库的走廊上写上了一块“某王赢钱”的字牌,然后再下面还写着某某王赢了多少钱。最终因李卫将这件事弄的世人皆知,无奈那个王爷只得停止征收。



可以说就是因为李卫这种不畏强权,不徇私枉法的做法最终让他得以在雍正、乾隆两朝被重用,并直至善终。


澳古说历史


乾隆皇帝这个人,自视甚高。对他爹雍正所干的事情,很多都看不惯。就包括他爹得位的方式,他也觉得他爹干得实在不漂亮。因此,上台后,坚决不说自己的皇位是他爹传给他的,而说是他爷爷雍正看上他的。而且,他爷爷之所以传位给他爹,还都是因为看上他乾隆的缘故。

也因此,乾隆矫正了他爹雍正做的很多事情,对雍正曾经打击的很多人,包括雍正的那些兄弟和侄儿们,他都一一给予了平反。

(乾隆剧照)

同样,雍正喜欢的那些大臣,那些可以称得上是雍正心腹之人的大臣,乾隆对他们,也都是一向没有好脸色。

最著名的,就是张廷玉了。张廷玉深受雍正的喜爱,雍正去世前,甚至说,等张廷玉百年后,要把他配享太庙。

乾隆上台以后,则反复打击折磨张廷玉。虽然最终乾隆仍然让张廷玉配享了太庙,但是,其中的过程则十分艰辛。张廷玉一大把年纪,被搓来揉去,搞得尊严扫地,十分狼狈。

那么,同样作为雍正喜爱的大臣李卫,乾隆上台以后,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李卫为什么能得到雍正的喜爱。

(李卫剧照)

李卫能得到雍正的喜爱,有三点:

一是李卫心性纯正。这里说的心性纯正,就是说他对雍正忠心耿耿,绝对没有其他私心杂念。雍正要求他做的事情,他都会付出全部的努力去做。

二是李卫很对雍正的脾性。雍正是一个性情中人,虽然是皇帝,但对性格像他那样直爽,爱憎分明的人,他往往就会有一种肝胆相照的感觉。李卫没有读过什么书,性格粗豪,比较讲义气。这一点,就很对雍正的脾性。所以,雍正格外喜欢李卫。

三是李卫干事有魄力。我们说了,李卫不是一个读书人,这样他在做事的时候,常常会不顾一切。

他在搞盐政工作、揖捕私盐贩子,或者是揖盗中,都是一副不怕死的作风,对那些私盐贩子、盗贼等打击得非常狠。因此,那些不法分子都非常怕他。也因此他的工作做得很好。

另外,在官场上,他做事也是不管不顾,只要觉得那些当官的有错,他想弹劾谁就弹劾谁。

当然了,李卫这种性格,其实在官场上是很吃亏的。如果是皇帝想挑起大臣们内斗,他好渔翁得利,这样的话,像李卫这样的性格,肯定最先倒霉。

(雍正剧照)

不过他遇到的是雍正,同样爽快的雍正,对他是坚决支持。所以他成功了。

不过,乾隆可不是那样,乾隆是一个自我感觉很良好的皇帝。正因为他自我感觉很好,所以他最喜欢的就是极权,就是大家对他的绝对服从。要绝对服从,就不能像雍正那样,根据是否和自己投缘来给予奖励。而是要在该奖励的时候可以奖励。但就算奖励了,也绝对不能放松打击。

李卫其实是一个因为皇帝的宠爱,而有些志得意满的人。当年雍正奖励他一些礼物,他就为此做了一个“钦用”的牌子,把牌子放进仪仗队里,招摇来招摇去。雍正批评他。李卫说,我这是在宣扬皇恩浩荡呢。雍正说,你虽然在宣扬皇恩浩荡,但你拿着一个牌子容易仗势欺人,所以不行。雍正只是批评李卫,并没有处罚李卫。

在乾隆朝的时候,李卫依然不管不顾地做事。乾隆二年,他弹劾诚亲王与百姓争地。乾隆三年,他又弹劾大臣朱藻。这两件事,乾隆都给予了肯定。但乾隆并不像雍正一样,他其实并不放心李卫。

后来,乾隆南巡,在西湖花神庙看见老百姓给李卫及他的妻子立的神像,于是批评李卫,说他“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并且派人把神庙捣毁。

这又不是李卫自己立的,怎么能说他“非公正纯臣”呢!

幸亏李卫在乾隆三年就得急症去世了。他要是继续活着,按照他那种直率的性格,结局应该是比张廷玉还惨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两部电视剧《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让雍正帝身边大红人李卫,一路火了这么多年。

这两部电视剧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李卫是叫花子出身,大字不识,那么真实的李卫到底是怎么一个人,雍正帝去世后,他又何去何从?

真实的李卫确实文化不怎么好,但是并不是叫花子出身,家庭还是挺富裕的,在康熙年间花钱捐了个兵部员外郎,并成功的绕开了科举考试这条路,成为了官,并最终做到了刑部尚书、直隶总督高职。

雍正帝即位之后,李卫平步青云,从直隶驿传道一路升到浙江总督。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即位后也是马上执行追缴户部欠款一事,剧中是以扳倒诺敏为主线展开的,干掉了诺敏,查封了三个官员,也预示着追缴的胜利。

当时执行查封差事的就是李卫,而史实中,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李卫在浙江功劳巨大。

具体详情就不阐述了,本来是浙江巡抚的差事,但是被浙江总督李卫给分了,利用此事树立威信,打击贪官污吏,雍正帝大喜之后,封他为太子太保……

其实《雍正王朝》中田文镜跟李卫关系很好,其实不然,田文镜有点嫉妒李卫,先是经常打小报告,后来发现不管用之后,又开始巴结,比如李卫母亲去世时,田文镜前往吊唁,结果被李卫轰了出来:

“吾母虽绥不饮小人一勺水。”

其实李卫之所以在雍正朝如鱼得水,主要还是他的所作所为对了雍正帝的胃口,毕竟雍正帝大肆清洗前朝众臣,还打压自己的那些兄弟,不扶持几个自己的人是不可能的。

本来在朝中嫉恨李卫和田文镜的让你很多,越是这样的人,雍正帝越重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后来乾隆帝即位后,对李卫还算可以的,李卫也继续当他的官,继续跟贪官污吏斗争,深受朝廷重用。

只是李卫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就跟《雍正王朝》中他说的那样,自己身体也不怎么好了。在雍正帝去世三年后,他就也病逝了。

他死后,乾隆帝给予的评价也很高: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所以,他在乾隆朝总共生活了三年,性格还是那个性格,为人处世方式还是那种为人处世方式,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

而乾隆帝之所以仍然重视他,毕竟李卫身上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又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作为统治者需要树立这样的典型,自然结局还算不错。


杨角风发作


《清史稿》中乾隆把李卫及其妻妾的神像捣毁,被人认为是乾隆打压李卫的铁证,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乾隆朝的生活基本属于政治上虽有风雨但有保证不被打倒。因此,忧惧一说有些过了。本人认为主要还是疾病。

(1)李卫生平简史及本人特点说明

李卫生于康熙二十六年,卒于乾隆三年,享受51岁。虽然在“58岁的雍正皇帝突然去世,扑朔迷离,到底是什么死因”问答中,我通过历史对比说明,雍正在这个年龄在皇帝中算是中等,没值得大惊小怪的的。但对于大臣来说,51岁确实不大。

李卫在30岁时花钱买了个闲职兵部员外郎(六七品的正职之外的副职),自此在康熙朝不温不火,雍正朝短短两年就成为一方大吏。元年为云南盐驿道(四品)、二年升为布政使(从二品)。若没有雍正地垂青,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卫的行政特点很符合雍正的性格和当时因财政收入不足,雍正四处找钱的执政特点。他的为官岁月主要就是稽查缉私、管人查贪,由此养成了一种只守王法不遵权贵的特点。再加上其性格比较孤傲,伤了不少人,在雍正宠臣中的势力最小。

(2)乾隆初,其最防备的大臣乃鄂尔泰

乾隆继位后就开始重用年羹尧、李绂等人曾经重用的人。皇帝最怕的就是老臣倚老卖老、趁着根基未稳之机结党营私。

李卫因为得罪的人多,雍正一死,死对头鄂尔泰执政。面对雍正的棺椁李卫跪哭不起,乾隆非常聪明地对他说:卿但努力报国,先帝虽崩,自有朕在也。

由此,算是给李卫吃了颗定心丸儿。那时,乾隆最担心的是鄂尔泰势力壮大,因此,对张廷玉、李卫等大臣比较倚重。总体上让各方保持平衡,哪方过头儿就对其进行打压。

李卫活着的时候,正是打压鄂尔泰的时候。彭家屏曾是李卫的手下,他就充当了乾隆借李卫之手打击鄂尔泰的工具。

虽然,19年后,乾隆就在圣旨上怒骂其:乃李卫门下一走狗耳!但在当时,彭家屏是以代理湖南按察使身份查办贪腐事宜,其最终目标就是鄂尔泰的亲信史贻直。

(3)总评

由此可见,李卫在乾隆初期虽然受到鄂尔泰地打击,但因为有皇帝的制衡之术保护,也没有被贬废的忧虑。人言其因鄂尔泰而忧惧之死,也过于轻看李卫了。至于后来的乾隆捣毁神像,也已经是在雍正旧臣皆被打击、没落后的事情。

我们更可以理解为,李卫死后42年捣毁神像的行为,不过是乾隆一如既往地“扶满抑汉”心理导致,不过是对雍正朝重臣曾经的“结党”行为的一种宣泄。当然,在封建社会,李卫和妻妾被弄成神像供奉,也确实犯了忌讳。


坐古谈今


李卫去世于乾隆三年,在乾隆朝活的时间不长,所以诸多矛盾并未完全爆发。

李卫,江苏铜山人。他的仕途是捐纳来的,康熙五十六年授予其兵部员外郎。捐纳,就是捐银两以得官职,实际上就是买官,是清代官僚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知,李卫的家庭还是比较富裕的,至于有多富庶,史料中很少记载,但至少与影视剧中所演绎的要饭、因灾而流浪等是不同的。

雍正年间,因李卫办事能力较强,所以外放云南盐驿道,历来朝廷盐铁专卖,可以说此官虽然品级不高,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后迁云南布政使,仍管盐务。可以说,盐驿道拉开了雍正帝重视他的序幕。

李卫这个人虽然能力较强,但生性比较暴躁,对上级无礼,惹了很多人,于是时常有人参他恃能放纵。雍正帝曾亲自训斥他“若如此行为,则大负朕之倚任。”并警戒他需要注意涵养。由此可见雍正帝对李卫的重视。

雍正三年,授为浙江巡抚,五年为浙江总督,七年加兵部尚书衔、太子少傅衔。十年,授为直隶总督,主管直隶事务。可以说,李卫在雍正朝升迁的十分快,是雍正帝的得力干将。

<strong>

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皇帝即位。作为先皇的宠臣,而且李卫可称得上三朝元老了,本应受到乾隆皇帝的重视,但实际上,李卫并未受到乾隆皇帝的优待。

首先,李卫去世的比较早,未能被明显的重用。

李卫在乾隆三年便去世了,所以在乾隆朝并未有完全施展其权力和才能。总体上看,李卫在乾隆朝局限于直隶总督一职,并未有较为明显的升迁和礼遇。

其次,李卫在生前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小恩小惠。

李卫的能力自不待言,乾隆初即位,为向群臣展现自己对雍正的顺从,所以对雍正的宠臣表面上持重视态度。

李卫虽然一直任直隶总督,但在乾隆元年扩大了职能,兼管副总河事务,并督率观察史。李卫在乾隆元年确实对直隶的营田水利事务做出了一番业绩,并在乾隆二年,处理诚亲王府的护卫库克同安州民争控土地之事时,秉公办理,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赐其四团龙补服。而且对他提出的很多议案均十分赞同,但也仅限于此了,明显的升迁和重用均不明显。

最后,乾隆皇帝实质并未重视李卫。

李卫这个人的性格实际存在很大的缺点,而且过于骄纵,往往引起部分朝臣的不满。他在治理河道过程中,因与北河总督朱藻等人矛盾较深,以致二者之间争执颇多,李卫参劾朱藻,以致朱藻被革职。

不仅如此,李卫还与当朝大臣鄂尔泰,以及新任河道总督顾琮意见不合,乾隆皇帝深察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将李卫治理河道事务剥夺,由鄂尔泰和顾琮全权处理,实际上,也是乾隆皇帝的权术所在。李卫随即郁郁而终了。

乾隆皇帝最初对李卫的评价还是可以的,而且允许其入贤良祠。但乾隆朝后期,也就是四十五年,在巡幸江浙之时,见到浙江之处雕塑了很多李卫及夫人之像,乾隆对此十分厌恶,声称:“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罪,岂可令妻托名立庙,永享祭祀。”。下令将这些雕像撤毁。实际上也可见乾隆皇帝是看不上李卫的。

总而言之,李卫是雍正的宠臣,而乾隆与雍正之间的执政态度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况且为了集权,雍正的宠臣也相继遭到了乾隆皇帝的鄙视和打击。李卫好就好在活的时间不长,若是与鄂尔泰、张廷玉一般,定会受到明确的打击无疑了。


历史系大师姐


雍正皇帝在位时,重视人才选拔,用人不拘一格。他的三大“模范总督”李卫、田文镜、鄂尔泰都不是进士出身。田文镜出身于监生,鄂尔泰出身举人,而李卫的官则是花钱捐来的。


李卫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并不是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个小乞丐。他出生于江苏丰县,在康熙五十六年时,花钱买了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从而进入仕途。

雍正朝的时候,李卫因为出任云南盐驿道,政绩卓著,引起雍正的瞩目。盐税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来源,此后,李卫的官职也一直跟盐政有关,历任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浙盐政使、浙江总督、直隶总督。短短十余年,李卫由从五品的员外郎火箭式提拔到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成为封疆大吏,可见雍正对其厚爱之深。李卫的入仕是花钱捐的,他又何德何能得到雍正的垂青呢?

李卫虽然文化不高,但他清正廉洁,重视百姓疾苦,在民间老百姓都对他深为爱戴。他为人机敏,处事通达,在同僚中口碑也不错。他在任浙江总督时,雍正帝令钦差大臣、户部尚书彭维新前往浙江彻查钱粮亏空事宜。李卫在彭到达浙江之前,先让浙江各级官吏自查,如实上报自查问题,又上奏雍正,请求协助彭维新清查亏空事宜,得到雍正准许。李卫把没有问题的官吏都交给彭清查,把问题官吏留给自己清查。在清查中,他又令亏空的官吏对照自查的问题弥补了亏空。这样,彭维新浙江一行,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浙江官员也因 顺利通过清查,官升一级。而李卫也因治理地方有方,被雍正加封太子太保。



李卫为官处事确实很有一套的,在这次亏空清查中,他既整改了问题,弥补了亏空,又有恩于同僚,也令雍正非常满意,可以说面面俱到。而雍正的另一心腹田文镜在这一点上与李卫相去差远。田文镜性情刻薄,一味忠于朝廷,忠于雍正,漠视百姓疾苦。在百姓大灾之年,一味追求政绩,征缴赋税。他虽然被雍正视为能吏,但在民间,百姓对他并无好感。而同样在清查钱粮亏空时,田文镜在河南高压清查各级官吏。河南省的大部分官员都遭到他的弹劾,连当时的直隶总督李绂都认为田文镜令读书人斯文扫地。

事实上,李卫也一直看不上心胸狭窄、为人刻薄的田文镜,李、田两人的关系也一直很僵。田文镜先是在雍正面前,搬弄事非打压李卫,后此招不中用,又巴结李卫。在李卫的母亲去世时,田文镜备厚礼派人前往悼唁,被李卫轰出了门。

李卫处事通达,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讲究原则,不畏权势。雍正十一年(1733)的时候,当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就曾弹劾步军统领鄂尔奇。鄂尔奇的兄长可是内阁首辅、保和殿大学士鄂尔泰,这靠山可是够硬的。李卫不吃这一套,他对鄂尔奇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盘剥百姓的贪弊行为极为不齿,上疏弹劾鄂尔奇。经查证,鄂尔奇罪行属实,雍正看在其兄鄂尔泰的面子上,对其从宽处理,罢免了鄂尔奇的官职。

李卫正直无私,敢于弹劾权贵,深为雍正欣赏,官运亨达。在乾隆继位后,李卫依然深受乾隆信任,继续任职直隶总督,又兼管了直隶总河。

李卫任职期间,依然刚正不阿,敢于弹劾不法权贵。 乾隆二年的时候,李卫弹劾诚亲王府护卫库克同安州百姓争抢土地。乾隆帝因此赞赏李卫不附权贵,赏赐李卫四团龙补服。次年,李卫又弹劾河督朱藻与其弟朱蘅的不法行径。吏部尚书讷亲、刑部尚书孙嘉淦亲审此案,最终,朱藻兄弟认罪伏法。

乾隆三年(1738),李卫在直隶总督任上积劳成疾,乾隆皇帝曾派太医前住诊治。同年十月,五十一岁的李卫病逝任上。乾隆闻讯,痛惜称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今闻溘逝,深为悼念”,并按总督的规格为李卫举行葬礼,谥李卫为“敏达”,寓意机敏练达,此谥号很好地概括了李卫的为人处世风格。而李卫也凭此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终得以善终。


岁月是一条河流


俗话说一朝臣,在中国历史上前朝的宠臣很难得到坐朝之君的持续信任。


李卫作为有清一朝非常有名的汉臣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且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爱戴,确实难能可贵。

和影视剧中叫花子出身的李卫不同,历史上真实的李卫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李卫能够入仕全是拿钱开路,乾隆五十六年李卫捐了一个员外郎的官职,这年李卫已是而立之年。

本来以李卫的出身想要出头实属不易,但是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雍正皇帝。

雍正继位后李卫的生前速度如同火箭一般,仅两年时间李卫就成为了云南布政使位列封疆,成为从二品官高官。

雍正五年原闽浙总督分置为福建总督和浙江总督,以李卫总督浙江,不久后又加兵部尚书衔,李卫成为了清朝最位高权重的地方大员之一。

李卫能够获得如此重用一方面是雍正善于拔擢人才,比如另一位雍正朝名臣田文镜也是得到了雍正青睐升迁很快,另一方面是李卫确实才干出众,在捕盗和缉私方面李卫屡立奇功,也成为了李卫政治生涯中的亮点。

雍正十年七月李卫以闽浙总督迁直隶总督,此后李卫因筹划海塘工程等原因两次短暂离任数月,直到乾隆三年李卫病逝,李卫始终担任直隶总督。

乾隆继位初期,李卫以前朝老臣封疆大吏继续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并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乾隆二年李卫还曾因秉公执法获得乾隆嘉奖,被赏赐四团龙补服。赏赐四团龙补服情感因素占据很大原因,因秉公执法而获赏,清代仅李卫一例。

乾隆三年十月李卫病逝于任上,年仅五十一岁,李卫病重期间乾隆曾派遣御医前往探视,表达了对重臣的关怀。

李卫病逝时正值政治生涯的黄金时期,或许有人还感到惋惜,实际上看看雍正朝首席军机大臣,顾命大臣张廷玉的遭遇就能看出,对于先皇留下的老臣,乾隆不是不出手,而是初登大宝时机未到。

乾隆南巡期间见到庙中立着李卫的神像极为不悦,命令撤像烧毁,如果这时李卫尚在其结局可想而知。


一点点历史


谢谢邀请!
我是松头土豆,我来聊一聊这一段历史,若感兴趣,请点击关注,不胜感激。

一六八七年出生的李卫,字又玠,祖上都居住在徐州丰县,年少时胸怀大志并且嫉恶如仇,成年后世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安邦定国是他的理想,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就要进入朝廷,这可谓是一个艰难的道路,需要通过各种科举考试,就如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一样,那可是坎坷的道路。

话说康熙年间,李卫没有选取走这一条道路,他选择了通过援例捐纳成为一名国子监生。初入官场之后就显露出不凡之才,虽然不是科举正途出仕,可是凭借自己的才华很快就得到了重用。

李卫升任户部广西司郎中时期,历史记载他在户部的时候遇到纠纷的官司,上司都安排他去判决,所有的案件都判定的很合理,可见他为官判案的品格。

山西发生大旱的时候,李卫作为户部专员随左都御史朱轼去山西赈灾,他辅助朱轼很好的完成了赈灾之事。他操守清廉、才干出众,令朱轼深为折服。朱轼返京后马上向康熙举荐李卫。李卫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受知于上司、受知于朝廷,从此连连超擢。

再到雍正年间,李卫不避嫌怨,族人犯法,他也不徇私情,公事公办,亲族们都感觉脸面尽失,认为李卫没有给李家撑腰,有人还建议开除他的族籍。但李卫并没有向这些怨言妥协,依然秉公执法,从不徇私枉法,为官清廉,不畏权贵,不论所任何职,在位时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是雍正的心腹大臣。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年)病逝,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可见李卫在乾隆年间也生活安康,也受到朝廷的重视。

我是松头土豆,为您解读历史事件,呈现历史故事。

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