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從建國至今,用短短二百多年就發展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

二牛汽車知識庫


天時,地利,人和都讓美國佔全了!天時它運氣好,地利大家都知道它東西兩面都是海洋,東面是大西洋,西邊是太平洋,這對它的發展和海洋運輸港口海岸是非常有利的!人和,美利堅合眾國全世界各種膚色的人等都有融合集全了全球文化,但基本分成三種人等級區別!白人基本佔了三分之一,黃人三分之一,黑人三分之一,佔統治地位的基本都是白人,搞技術管理的基本都是黃人,出體力或當警察搞體育的大都是黑人!這樣一來這個國家就有非常好的層次好管理了!當然這只是個大概概念,並不是絕對,只是個基本結構是這樣的!更重要的是這個新興的國家在短短的三百年間,善於融合,他們集中了全世界的“”智力腦礦“”結合各種文化的綜合運用形成了自身最強大的綜合實力,尤其對現代科學科技的特別重視和合理運用走在了世界前列!這是自二戰德國戰敗之後體現得最明顯!重視各種人才的合理運用是美國做得最好最突出的!它佔得最好的還是地利~善攻好守!


空觀道人12345


因為移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移民美國者多達200萬。這200萬,差不多都是國家和社會的精英分子。

我讀大學那會,移民已經形成潮流。在清華大學學生中以“出國”為最高需求。當時家裡有錢送出去的很少,都是依靠獎學金半工半讀,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有去美國的機會。我的同學現在生活在美國的超過一半,而且基本上是最優秀的那一半。

美國建國的時候只有200萬人,現在有人口3億。這3億人就是持續不斷的移民和他們的後代。“美國夢”引領者韜韜的移民潮流,由於想去的人太多,形成了強烈的競爭。只有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能移民美國。

除了我們所孰知的各種精英人才,美國的普通人也是素質非常高的。在我們國家清華培養的精英人才,在美國只能是普通人。

這就是美國強大的原因,因為它在世界人才市場上持續不斷的強大競爭力。集天下英才建設美國,就是它成功的秘訣。中國人民非常有限的教育資源,也在無時無刻不在為美國的繁榮做出貢獻。

說不好聽的話,美國是個人才吸血鬼。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這個問題很好,美國剛建國的時候是一個如假包換的農業國,其國內90%都是農業人口,而一直到美國和墨西哥戰爭之前,美國的工業也並不發達。但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之後,到了19世紀末期美國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工業國了,而到了二戰結束後,他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美國能從一個農業國到最後登頂世界霸主的寶座,和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有關,也和美國人的奮鬥有關,更離不開德國人的助攻。

下面請隨我瞭解一下美國發展的大概歷程:

一開始,這裡的老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其實,剛開始獨立的美國人即便做農民也可以有不錯的生活水準。這裡的海岸有無數漁業資源,各種野生動物充斥在天空中和草原上,大自然中的天然牧草滋養著農民的牛羊,肥沃的土地讓莊稼只需一個夏天就能成熟飽滿。幾乎每一個美國人從出生起就沒有為生活擔過心。

這個時候美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概念,而且由於交通不便,各州之間,甚至是村鎮之間的聯繫都不緊密,有時候去一個幾十公里之外的地方,也許會繞道幾百公里,所以,這裡的人過著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生活。假如老子能穿越到1800年左右的美國,一定會震驚自己描繪的理想生活竟然被這些老外給實現了。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天選之地,除了美國之外非洲的一些地方也不錯。到非洲出差的國人最驚歎的就是,把國內的種子拿到那裡去種往往長得更茁壯。可是,非洲卻是世界上最落後的地方之一,這是因為歷史上食品的獲得太容易了,限制了當地的創造力和勤奮。

所以,假如美國一直無憂無慮的過下去早晚也得廢掉。

現實變得殘酷,理想的生活漸行漸遠

剛建國的美國只有400萬人口,地也多,管理也不到位,所以階級分化並不嚴重。但是,隨著美國的逐漸成長,一切都開始變了。在農村,殖民地時期就已經形成的大家族以通過聯姻的方式開始成為當地的豪強。而占人口大多數的自耕農生活開始變差,於是被土豪們嘲笑為“貧窮的白人佬”,這一現象在農業最為發達的南方各州更為普遍。很多人不得已向西遷徙,尋找未開發的處女地,希望在那裡變成新的土豪。所以,美國一直不缺少懷有理想的奮鬥者。

不僅農村的生活變了,城市的生活也變得沒那麼美好了。一開始,美國只有十幾座人口數千的小城市,隨著人口增多,小城市變成了數萬人口的大都市。這些缺少管理的城市變得異常骯髒,經常爆發各種疫病。比如,費城在1893年發生的一次瘟疫中死去了十分之一的人口。

外來移民的加入和城市化,使這個國家生機勃勃

當問題擺在面前的時候,政府被迫著手去解決,大城市逐漸變得井井有條。環境的改善讓大量投資和人口進一步向城市集中,美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城市化。

進入19世紀,外國移民的大量湧入,讓城市化變得更快速,因為大多數移民都選擇了在城市中尋找工作。

(大部分歐洲人都是通過紐約港進入美國,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著名的自由女神像)

據統計,從1815年到1915年有3000萬人移民到美國。這些人大多數成為工人、僕人,只有少部分人成為農民。

人口的增加,讓美國變得生機勃勃,政府開始著手改善交通,將全國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這樣一來大量本土農民也進城務工,城市人口在1820年之後的30年之內增加了90%。

基礎設施建設,人口的增加對工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交通的改善和城市化讓美國迎來了國家的工業化。無論是修路還是蓋房,都需要大量鋼材,結果美國的鋼鐵也開始蓬勃發展。

1810年美國生鐵產量為5.4萬噸,到1850年已經增加到56.4萬噸,但仍然滿足不了需求。美國只好大量進口英國鋼鐵製品,在此期間美國人進口的英國鋼鐵約為美國本土產值的2倍,英國人在美國身上賺的盆滿缽滿。

交通改善、人口集中,讓美國的農產品可以集中到一處進行深加工,於是以棉紡織為主的輕工業也開始發展起來,到1850年僅北部各州就增加了1500家紡織廠。

(18世紀的紡織廠,圖中一名婦女在展示紡織機的操作)

不過,這時的美國產品只有仿造,並無創新。


教育

普及教育,提高老百姓知識水平是每個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美國人一開始不太重視教育,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在務農,覺得受教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除了有錢人讀書之外,大多數普通人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但是,隨著工業化的到來,美國開始認識到提高老百姓的知識水平是很有必要的,於是開始制定教育制度。


到1850年,北部和西部各州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教育制度。各州都建起了大量免費的公立小學,允許所有兒童入學,並對學校老師專門訓練,保證教學質量。

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學分為通才教育和主要為法律、醫學、神學、工程等的專科教育。

從此以後,美國基本上建立起了讓最底層老百姓有機會接受系統教育的制度。

同時,老百姓在素質提高的時候也刺激了他們研究科學的興趣,到187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科學研究已經有逐漸趕超歐洲各國的趨勢,也為之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先發優勢打下了基礎!

南北戰爭讓美國工業更上一層樓

南北戰爭爆發後,工業在戰爭的刺激下獲得了更快速發展,僅費城在1862年-1864年間就建立了180座新工廠。

戰爭也刺激了發明創造,比如新式機器讓製鞋業提高了100倍效率;為了保證軍隊的食品供應,工廠化的加工食品佔據的比重越來越大。

當然,還有農業革命,收割機的發明與應用讓農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

所以,戰爭期間美國經濟規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比戰前更大了。於是,當戰爭結束後,美國的工業化開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到1890年代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感覺這個發展模式和二戰時期的美國挺像的)

但是,第一工業國並不等於第一強國,在歐洲各大強國眼裡美國人是不夠看的,所以這就需要德國人的神助攻。


德國的崛起吸引了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注意力

隨著德國崛起,世界局勢出現了變化,傳統的列強英國和法國遭到了挑戰。當時德國是歐洲數一數二的工業強國,作為後起之秀他一直有成為歐洲霸主的野心。甚至,想取代大英帝國控制世界海洋。於是,在美國悶頭髮展經濟的時候,德國人開始大造無畏艦。英國人不甘落後,提出了德國造一艘英國就造兩艘的計劃,以保證有一支強大的海軍能壓制德國海軍。

因為德國的存在,英國就沒注意到大西洋另一頭的美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實力遠超他的超級大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也就讓美國這頭巨獸得以坐山觀虎鬥。

不僅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美國成了各國的後勤基地,再次刺激了美國經濟。而且,還讓美國成功擺脫了英國人的經濟控制,捎帶手還成了英國的債權國。

據統計,一戰前英國在美國的投資達30億英鎊,換成白銀約等於100億兩。到了一戰結束後,英國這30億英鎊的投資不僅全成了美國人的資產,還倒欠了美國好幾十億。

二戰就更不用說了,德國為了復仇,把幾乎所有歐洲強國都打成了廢墟,自己也被打成了廢墟。

而美國藉助二戰的機會讓國內的失業率降低到了3%以下。二戰結束之後,他的工業比重超到了全世界的60%。這還不算,在二戰中美國人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了西歐、日本等多國,成為在全世界都有各種利益的超級強權。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他終於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以上


歷史風暴


1775年4月19日在今天馬薩諸塞州的列克星頓北美殖民地民兵打響了與大英帝國正規軍的第一槍,由此揭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序幕。1776年7月4日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簽署了《獨立宣言》,這被視為是美國獨立建國的開始,7月4日也因此被美國作為國慶日,距今有243年的歷史。1781年約克鎮戰役大捷後美軍已贏得決定性的勝利,此後北美大陸基本已不存在大規模戰事。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北美殖民地代表於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簽訂《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迄今有236年的歷史。獨立之初的美國僅僅只是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個前英屬殖民地組成的聯邦,身處英國、法國、西班牙的殖民地包圍之中,人口也只有三百萬左右。然而在經歷二百餘年的發展之後如今的美國已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2,610平方公里,1997年修正為963萬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至於和中國誰排第三誰排第四目前尚存爭議;美國人口約3.2億,僅次於中國、印度,位居世界第三。這還不包括波多黎各、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美屬薩摩亞等海外領地。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的統計數據中美國以19.555874萬億美元的GDP總量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美國也擁有全球最多的跨國公司,美國公司在全球五百強中最多的。美國的軍事實力同樣是世界頂尖的:美國是全球擁有核武器的9個國家之一。美國海軍目前擁有尼米茲號、艾森豪威爾號、卡爾文森號、西奧多·羅斯福號、林肯號、華盛頓號、斯坦尼斯號、杜魯門號、里根號、布什號、福特號11艘正在服役中的航母,是目前全球航母數量最多、排水量和體積最大、艦載機搭載數量最多、作戰效率最強大且全部使用核動力航空母艦的國家。目前美國本土擁有軍事基地871個:其中陸軍基地245個、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此外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40多個分佈著美國的374個海外軍事基地和30萬駐軍。如果美國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我們尚無法切身感受,那麼美國文化輸出的軟實力我們應該隨時可以接觸得到:遍佈全球的肯德基、麥當勞、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大片和美劇;每屆奧運會上璀璨奪目的獎牌.......那麼是什麼原因使美國這個建國不過兩百餘年的新興國家能實現如此跨越式的發展呢?事實上這是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

首先美國具有先天的地緣優勢——美國的地緣優勢體現在美國在國際地緣區位上的優勢和美國國內地緣結構的優勢兩方面:美國東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將其與其它大國隔開,在美洲大陸上只與加拿大和墨西哥接壤,這樣的地理區位實際上決定了美國其實是世界上最不容易遭受攻擊的國家。這使美國得以幸運地避開很多國際紛爭,得以專心致志發展自身實力——兩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都保持中立並藉機大發戰爭橫財。另一方面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海洋已不是隔絕各大陸的絕對天塹,恰恰相反成為了溝通世界的渠道——美國所瀕臨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戰爭年代固然可以使其關起門來躲避戰火,而在和平年代就會成為美國走向世界擴張國際影響力的通道。美國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脈,西部是落基山脈,兩者之間則是寬廣的大平原,世界第四大河——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構成的龐大水系縱貫其間。從農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寬廣的大平原、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水利灌溉資源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所以美國能形成大規模的農場莊園;從工業發展的角度而言:中部大平原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水能資源也是不可多得的;從商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四通八達的水網營造出便捷的交通,這對商品的貿易流通同樣意義重大。反觀其他世界大國:英國曾是殖民地遍及全球的日不落帝國,可英國畢竟只是一個島國,其開發潛力遠遠不能和佔據北美大陸的美國相提並論,所以隨著殖民體系的崩塌英國瞬間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德國也曾驕傲自負不可一世,可德國幾乎是世界大國中地緣格局最糟的——東有俄國,西有法國,隔著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也可以將德國牢牢封鎖起來,結果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落得兩線作戰被人圍毆的境地;俄國幅員遼闊,拿破崙和希特勒都在進攻俄國的過程中因戰線過長而難以為繼,不過遼闊的疆域也給俄國帶來了管理上的難題——隨著邊疆地區和中央的地緣距離逐漸疏遠,管控難度也越來越大,加之周邊各鄰國幾乎都曾和俄國有領土糾紛,極易陷入被人群毆的境地,所以拿破崙和希特勒輕而易舉就幾乎挑動整個歐洲進攻俄國......

其次美國具有良好的制度優勢——1776年7月4日英國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之間建立了特拉華、賓夕法尼亞、新澤西、佐治亞、康涅狄格、馬薩諸塞灣、馬里蘭、南卡羅來納、新罕布什爾、弗吉尼亞、紐約、北卡羅來納和羅德島十三個殖民地以《獨立宣言》的形式宣告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並組成美利堅合眾國。1779年當時組成美利堅合眾國的十三個州的代表共同商議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由此奠定了美國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在美國行使立法權的是議會,行使行政權的是政府,行使司法權的是法院,三者之間相互監督制衡。議會由選民選出的議員制定國家法律並監督政府的施政行為、審批政府的預算報告,美國政府運作所需的經費必須由議會審批,如果不能獲得議會認可,美國政府是不能使用一分錢的,而這種現象在美國曆史上並不新鮮——這就是美國政府關門的原因所在。美國政府的行政首腦是美國總統,由選民選舉的代表間接選舉產生。政府對選民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總統的工資不由議會決定,議會也不得罷免總統(認定總統是否有罪的權力屬於司法機關,而不是作為立法機關的議會)。總統有權解散議會,但如果新組建的議會仍堅持之前的決議,那麼總統只能引咎辭職。司法權由法院掌握,其中聯邦法院的首席大法官是權力最大的——根據最高法憲法的規定裁定議會和政府的行為是否違憲。聯邦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由總統提名,但需徵得參議院同意。法官可終身任職,非經國會彈劾不得免職。應當說美國這一政體自建立起就向世界展示了其高效性,在兩百餘年的時間裡美國沒再製定過第二部憲法,而是始終通過憲法修正案對不合時宜的條款進行修改。反觀歐亞諸國在1776年至今的兩百餘年間政府和憲法不斷更替,有時甚至是通過血腥的內戰完成這一更替——比如法國大革命就造成了法國國內持續多年的動亂,而美國在這兩百餘年中就只發生了南北戰爭一次內戰。當然美國的制度體系也並不是完美無缺的,美國人面對制度缺陷並沒顛覆既有制度,而是選擇不斷改進完善以尋求各方都能接受的最不壞的方案,從而避免使國家陷入到像法國大革命那樣的長期內亂之中。

此外美國還具有體量資源優勢——1783年9月3日英國和美國締結《巴黎條約》:英國把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送給了新生的美國。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這次土地購買行為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低價購買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國政府擴張領土的慾望,毗鄰路易斯安那的佛羅里達隨即被美國確認為下一個目標。這時佔據佛羅里達的西班牙殖民者早已不是大航海時代那個稱雄世界的霸主了,反而成為了被新興的英、法等國一再痛打蹂躪的“歐洲病夫”,到了1808年連西班牙本土都被法國皇帝拿破崙佔領。美國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向佛羅里達大規模移民,1809年當地效忠於美國的居民已佔總人口的90%。1814年美國人大規模進軍佛羅里達並對西班牙人採取武力威脅,1819年2月22日西班牙被迫同美國簽訂條約:美國以500萬美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15萬多平方公里的佛羅里達。1846年美國強迫英國訂約:把美國北部北緯49度的國界線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排擠走了這個地區的英國人;通過1846年至1848年的美墨戰爭又使美國獲得95萬平方英里的領土;1867年4月美國以720萬美元從沙俄手中購買了阿拉斯加;1898年美國吞併太平洋島國夏威夷。伴隨領土擴張的是大規模的向西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工業革命後的先進生產技術,極大促進了西部地區的工農業開發建設。至此美國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個州組成的小國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囊括五十個州,幾乎佔據北美大陸一半面積的龐大國家,為大國崛起奠定了體量基礎。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2,610平方公里,1997年修正為963萬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和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在世界各國中美國的國土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至於和中國誰排第三誰排第四目前尚存爭議;美國人口約3.2億,僅次於中國、印度,位居世界第三。這還不包括波多黎各、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美屬薩摩亞等海外領地。僅僅是美國的可耕地面積就有166萬平方公里,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如果我們將中等體量的西歐國家同美、俄這樣的洲級大國各自的人口、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相比中等體量的國家而言:美國這種具備大洲級體量的國傢俱有天然的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市場優勢、兵力優勢、戰略空間優勢。在美國的廣袤國土之下蘊藏的是豐富的自然資源:目前美國的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物有銅、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鋅、鋁、鉍等。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截至2010年底美國已探明原油儲量206.8億桶,居世界第13位。已探明天然氣儲量7.71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已探明煤儲量4910億短噸,居世界第一。1970年美國的原油產量一度佔到世界原油產量的21%,1987年時美國的原油產量仍佔世界原油產量的15%,位居世界第三,2011年美國原油產量20.65億桶,進口41.46億桶,出口10.67億桶。天然氣產量28.58萬億立方英尺,進口3.46萬億立方英尺,出口1.51萬億立方英尺,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天然氣的產量曾位居世界首位。關於美國鐵的含量在《美國經濟史》一書中是這樣說的: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鐵礦資源相當於已知的世界各國鐵礦資源的總和。美國的礦區總面積達50萬平方英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3%。美國不僅自然資源豐富,同時在資源儲備工作上也成效卓著:美國目前的石油儲備已經達到了139天,僅次於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換句話說就是即使所有的石油進口線路都被切斷,即使不依靠國內的石油生產,光是存儲量就可以供美國國內連續使用139天。

事實上除了美國的自身優勢之外,在美國的發展歷程中總能抓住一次次寶貴的歷史機遇:1803年美國乘法蘭西皇帝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83萬平方英里(2144476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從而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南北戰爭時期亞伯拉罕·林肯以《解放黑奴宣言》詮釋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以《宅地法》促進了美國西部領土的開發,以對南方的寬容維繫了美國的統一。與此同時正是在他的領導下美利堅逐漸由一個鬆散的共主邦聯向一個成熟的聯邦制國家發展——對一國政府而言最為重要的權力莫過於軍權和財權,然而在南北戰爭前美國聯邦政府無權越過州政府直接徵兵,而各州有權發行自己的貨幣,各州甚至保留有從美利堅合眾國退出的權利,這一切在南北戰爭後都成為了歷史。而戰後南方的重建為美國提供了巨大的國內市場,美國事實上成為了整個西方世界人口最多、國內市場最龐大、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

從1820年到1860年有大約500萬移民美國,1860年到1920年美國又迎來了第二波移民高潮——在這一時期有3000萬左右的移民湧入美國。大量湧入的移民為美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兵源,加快了西部領土的開發,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也帶來了各自先進的經驗技術,從而使美國得以充分借鑑世界各國的優勢長處。在來到美國的移民中不乏企業家、科學家等精英人物。同一時期歐亞諸國在一系列的動盪中導致人口外流,這其實等於變相向美國輸送人才——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歐洲的排猶主義導致愛因斯坦來到美國,從而客觀上推動了美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為美國的崛起提供了又一個優勢——人才優勢。

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美國的發展再次創造了寶貴的歷史機遇:由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領先於美國的英、法等老牌強國在這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對新技術、新制度的排斥現象——對壟斷資產階級而言:利潤永遠是第一位的,而對新技術、新制度的採用是難以在短期內見到成效的。這就像我國國企改制時期員工即使明知自己的鐵飯碗捧不了多久,可也沒多少人想過自謀出路,直到下崗分流之後才開始謀劃生計。像英、法這種已擁有較為成熟的技術手段和管理制度的國家面對不確定性天然有一種排斥感,反而是美國這種基礎較為薄弱的國家可以無所顧忌,因為本就一無所有自然無所失去,這就應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句老話。正因為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大膽啟用新技術、新制度,所以才使美國在1859~1899年的工業產值由18.8億美元增至114.07億美元,增加了近5倍。1860年美國的生鐵產量只有84萬噸,到1900年就猛增至1401萬噸。鋼產量在1860年只有1.2萬噸,1900年就達到了1035萬噸,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鋼國。同一時期煤的開採量由1820萬噸增加到2400萬噸。美國的機器製造業產值在20世紀初已相當於歐洲各國產值總和的一半。石油開採量由1860年的50萬桶增加到1900年的6362萬桶。到1902年美國的發電量已達60億千瓦時。在19世紀末年產量不過幾千輛的汽車工業到1914年已猛增至56萬輛以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已基本完成工業化,開始由農業國轉變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

這一時期急速發展的不只是美國的產業能力,同樣綜合國力也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此時的美國已是橫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疆域面積900多萬的龐大國家,人口也已發展到9800萬。早在189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就已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已達到1330萬噸,這大約是英、德兩國的總和。1900年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的相對份額中已超越原來的世界工廠大英帝國,躍居世界第一。137億美元的國民收入是英國10億美元的13倍多,包括俄國在內的所以歐洲國家的國民收入總和只比美國多4美元,而人均377美元的收入也遠高於英國的244美元。軍隊人數也已增長到100000人並打敗了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獲得了古巴和菲律賓等殖民地。美國海軍也已發展成為僅次於英、德的世界第三海軍。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再次為美國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機遇:戰爭初期交戰雙方海量的、高價的軍需訂單塞滿了美國商人的腰包,這使美國得以大發戰爭橫財。1914年8月法國把大批黃金運到美國摩根公司的保險櫃裡,以此換來1億美元的貸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貸給英、法兩國5億美元,供應俄國的貸款和軍需也有4.7億多。

一戰後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美國已不滿足於僅僅只當一個美洲霸主,而是開始圖謀世界霸權:一戰後戰勝國齊聚法國巴黎召開和會,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帶著他的十四點原則參與了巴黎和會,試圖在戰後構建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聯盟體系。然而這時英、法這兩個老牌強國仍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美國並不具備完全壓制英、法的絕對實力,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英、法兩國聯合起來操縱了巴黎和會的進程,抵制了美國攫取界霸權的圖謀,使美國這次走出美洲稱霸世界的計劃落空。不過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大國雖不具備碾壓英、法的絕對實力,但畢竟已具備相當的相對優勢,於是在巴黎和會上受挫的美國在1921年11月12日召集英、法、意、日、比、荷、葡、中等國參加華盛頓會議。會上美、英、法、意、日達成了《五國海軍條約》,根據該條約將五國戰列艦的總噸位限制為:美、英兩國各為52.5萬噸,日本31.5萬噸,法、意各為17.5萬噸。美國利用這個方案確立了對日本的海軍優勢並得以分享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此後遠東太平洋地區就逐漸形成了美日爭霸的格局。

1929年10月29日以紐約華爾街股市暴跌為標誌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使美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陷於動盪不安的狀態,到1933年初美國已有半數銀行倒閉,13萬家以上的企業破產,1300萬人失業。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從經濟危機中逐步走出,開啟了國家干預的經濟模式,也確立了民眾享有免於貧窮匱乏的自由這一基本原則,挽救了瀕臨崩潰的美國股市,實現了民眾的勞動保障。當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解決經濟危機時同樣被經濟危機波及的德、日等國卻試圖通過對外侵略轉嫁國內的經濟危機,這對當時的世界秩序構成極大的挑戰。對美國而言:這是有利有弊之事——德、日的對外侵略擴張已威脅到美國在歐洲和亞太的戰略利益,甚至德、日的實力進一步膨脹將有可能威脅到美國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美國作為一個政治崛起中的新興的世界大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當時由英、法兩個老牌強國構建的國際秩序體系的束縛的,而德、日對這一秩序體系的挑戰在某種程度上為美國攫取世界霸權提供了一個良機。對美國而言:最佳的選擇莫過於向一戰一樣先保持中立,待交戰雙方兩敗俱傷時再參戰。事實上美國也的確是這一做的:1941年3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租借法案》,開始向反對德、日、意法西斯勢力的國家提供援助。蘇德戰爭爆發後羅斯福在第一時間表示支持蘇聯。1941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簽訂《大西洋憲章》,表示要共同反對法西斯勢力的侵略。德軍圍困莫斯科期間哈里·霍布金作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代表緊急造訪莫斯科,在這裡他同斯大林就美國援蘇問題進行了兩次會談。直到這時美國國內仍有相當強烈的孤立主義呼聲,因此這時的美國並未直接介入戰爭,而是向英、蘇等國提供援助,扮演“民主國家的兵工廠”角色。這時英、法、德、蘇、日等國深陷戰爭泥潭而無法自拔,這就使美國的實力凸顯出來——無論美國加入哪一方作戰都將極大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其實自己已有心改變傳統的孤立政策,轉而開始謀求世界霸權。正在謀求世界霸權的美國自然無法容忍其他國家崛起成為某一方區域霸主,進而威脅自己在該地區的利益。日本恰恰在謀求成為東亞地區的霸主,這已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美國殖民地。美國無法容忍日本進一步擴張,因為這甚至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防安全。有鑑於此的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這樣一來對日本而言:處境就相當尷尬了——如果答應美國的要求,意味著日本必須放棄已到手的諸多利益;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那就必須面對美國的制裁。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果被美國製裁,那麼其原本就並不強的戰爭潛力將遭到進一步削弱,這對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況且在日本看來:美國在採取制裁行動後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呢?如果美國主動進攻日本,那麼以日本的國力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對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爭取戰略主動權。即使日本沒偷襲珍珠港,對正圖謀世界霸權的美國而言:參戰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當然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也許美國參戰的時間還將延遲。美國介入二戰時英、法、德、蘇、日等國均已在戰爭中被大幅削弱,整個二戰過程中美國本土的生產並沒遭到戰爭的破壞,相反美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兵工廠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困擾美國已久的失業問題至此因戰爭而得到解決,各國的黃金、外匯、海外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到二戰結束時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達到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量的2/3,黃金儲備達3/4,對外貿易額為1/3。1944年誕生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世界霸權地位。1939年軍隊規模只有33萬多人、軍事實力排名世界第16位的美國到戰爭結束時已膨脹到1200多萬人的規模,而原子彈的發明問世更是使美國站上了世界軍事之巔。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孤立主義原則被徹底否定,"國際主義"成為美國外交決策的基礎。美國外交政策的多邊主義時代產生了。戰後美國多邊主義外交政策的基本理念為:通過維持西方聯盟,在一系列國際規則和原則的基礎上協調與盟國乃至與非盟國之間的政治經濟關係,同時強調通過建立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和國際機制來協調各國之間的國際事務。在美國政府的推動下強調國際多邊合作的聯合國於1945年成立,而戰後的西方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在美國的主導下成立。

戰後的美國又具備了兩項新優勢——核心技術優勢和美元霸權優勢:美國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世界第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是美國人。從互聯網到載人航天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始終居於領銜地位。蘋果、微軟、谷歌、英特爾等高新技術企業使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美國也是全世界唯一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從上世紀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產業革命是從美國興起,逐漸向全球範圍蔓延的,在這場以原子能、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生物工程、海洋技術等領域為主的產業革命中美國佔據了絕對的優勢。20世紀的美國先後策劃了曼哈頓原子彈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只要看看美國的硅谷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美國掌握著當今全球產業的核心技術優勢。如果將全球產業鏈比喻成是生物鏈,那麼美國就像是虎豹這樣的大型食肉動物,其他國家要麼是像豺狼這樣的小型食肉動物,要麼就是食草動物。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美國可以利用自己在核心技術領域的優勢以剪刀差的模式剪別國的羊毛,而別國即使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可出於技術上的差距也無可奈何。舉一個淺顯的例子:有的產品儘管打著XX國生產製造的旗號,但其核心研發技術是掌握在美國手中的,處於產業鏈上游的美國就能以此為由收取高額的專利費用、商標費用。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正是這次會議確定了二戰後的國際貨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根據這一體系: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世界上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結算貨幣,由此奠定了美元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霸權地位,也奠定了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上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被當時的尼克松政府宣佈結束,隨即美國又適時建立美元石油交易體系作為替代,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霸權地位由此一直延續至今。目前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處於絕對的霸主地位,只要國際貿易依然使用美元結算,美國在國際貿易金融領域的壟斷地位就不會喪失。目前美國對外發行國債達到了20萬億美元,可這個欠債大國卻並沒有垮掉,事實上由於美元霸權對世界經濟的捆綁意味著美元的倒下將引起世界經濟的大崩潰,也是說美國經濟的波動會造成世界各國一起倒黴。在這樣的情況下債權國根本不敢想象美元的破產,因為那將意味著自己血本無歸,反而會倒拿自己的錢去刺激美國經濟的提升,這樣一來美國實際上是利用全世界的資源來促進本國發展。這裡所謂的資源還不完全是指石油等有形的自然資源,也包括掠奪別國勞動力和智力等無形資源。

憑藉一系列優勢的綜合作用使美國得以在二戰後崛起成為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各領域綜合實力頭號強國,然而這時放眼全球還有一個國家足以與美國分庭抗禮——這就是蘇聯。可即使是蘇聯也只是在政治、軍事實力上堪與美國匹敵,在經濟水平上仍與美國有較大差距。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作為產油大國的蘇聯在國際油價上漲的趨勢下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高於同期美國的發展速度,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67%,增長1.44倍。而同期的工業產值比則從65%提高到80%,增長1.77倍。農業平均產值“十五”計劃期間比“七五”計劃期間增長50%。與此同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也迅速膨脹: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艦隊擴建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方面蘇聯已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首次超過了美國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這一時期蘇聯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尤其是在越南戰場上蘇聯扶植北越政權給予美國狠狠的教訓,戰後的越南表現出明顯的親蘇傾向。正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蘇聯決定在全球主動出擊,而同一時期的美國則轉為守勢。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這時在綜合國力上美強蘇弱的狀態依然沒改變。而蘇聯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更多得益於當時世界油價的飆升——蘇聯作為一個產油大國自然在油價飆升中賺得缽滿盆溢。問題在於:這樣積攢起來的財富更多的是一種虛假繁榮,對完善蘇聯的工業體系和體制創新改革並沒任何作用,甚至不僅僅是沒有作用而且還有負面作用——由油價飆升帶來的虛假繁榮暫時掩蓋了蘇聯政治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生活中各種矛盾,使蘇聯決策層錯誤地以為改革並不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然而蘇聯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矛盾問題並未得到解決,只是被暫時掩蓋了,在油價飆升帶來的虛假繁榮下蘇聯決策層對這些隱藏的矛盾問題視而不見。與此同時在越戰中嚴重受挫的美國進行了全面的戰略收縮,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同蘇聯爭奪全球霸權——恰恰相反的是:美國敏銳意識到蘇聯全球出擊的爭霸模式其實是一種透支後期資源的模式,也就是說蘇聯的整體綜合國力根本不足以支撐起那麼大的攤子,可蘇聯通過油價飆升帶來的虛假繁榮和無限透支後期發展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資源強行撐起了那麼大的攤子,這就註定了蘇聯的後期發展將是乏力的。這時美國適時推出星球大戰計劃:憑藉自己更為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徹底拖垮。隨著蘇聯於1991年12月25日解體,美國終於得以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而這個超級大國從建國至今只有不到300年時間,在5000年中華文明的映襯下,顯得根本不值一提。

但這不值一提的200多年時間卻讓美國從名不見經傳問鼎世界之巔。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美國突飛猛進,一騎絕塵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優越的自然環境

相比亞歐非大陸,美洲的自然環境都可謂得天獨厚,美國更是如此。

自1776年《獨立宣言》發表開始,美國從建國以來的東海岸十三州迅速擴張,通過武力奪取、購買、吞併等一系列手段,美國獲得了北美洲中緯度的所有區域。

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除西部的落基山脈和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美國擁有了面積巨大的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的存在,為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美國在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迅速起步。

而在美國的“西進運動”中,由於金礦等礦藏的發掘,來自亞洲和歐洲的移民蜂擁而至,美國逐漸成為真正的移民國家。

由於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人幾乎都是敢闖敢為之輩,因此美國得到了世界各地的精英,為美國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由於北部的加拿大人口稀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漸漸淪為美國附庸,而南部的墨西哥因為美國的瘋狂掠奪,使領土大幅度縮水,國力嚴重削弱,也無法構成對美國的威脅,所以美國在美洲大陸上橫行無忌。

再加上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的特殊位置,美國本土成功避開兩次世界大戰等一系列慘烈戰役,保證了美國本土經濟的騰飛。

2、出色的制度設計

和世界各國螺旋式的社會進步模式不同,一張白紙的美國從一開始就進行了高水平的制度設計。

美國獨立後,創立了影響深遠的三權分立制度,通過行政、立法、司法三種國家權力的各自獨立行使和相互制約制衡,美國從一開始就杜絕了獨裁製度出現的可能性,保證了美國在數百年曆史發展過程中的活力。

因為特立獨行的制度設計,美國相比於西班牙、大英帝國等以往的超級大國,國力更加強大,影響力更加深遠,且生命週期更加漫長。

再加上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以身作則,拒絕當美國國王,拒絕終身制和世襲制,其高尚的品格為捍衛美國的民主和共和制度率先垂範,使美國沒有像亞歐其他君主制國家那樣,在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覆較量中元氣大傷。

作為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國奉行了開明的宗教制度,促使被宗教迫害的各國異教徒瘋狂湧入美國,為美國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科技力量。

而且美國也通過南北戰爭等異常激烈的方式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

實踐證明,<strong>正是由於出色的制度設計,美國得以高起點發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彎道超車,並於1894年成為資本主義頭號經濟強國,二戰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3、寶貴的歷史機遇

寶貴的歷史機遇,是美國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動力。

從美國獨立戰爭開始,雖然當時的英國國力難以撼動,但美國得到英國對手法國的支持。並且在美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又從急需現金的拿破崙手中購買了面積龐大的路易斯安娜;

在美軍擊敗墨西哥,為如何鞏固加利福尼亞而一籌莫展時,舊金山金礦的發現吸引了大量的淘金者,使美國在西海岸站穩了腳跟;

而通過利用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美國於1867年購買了面積達172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

緊接著德國統一,歐洲大陸矛盾再度升級,美國則在寶貴的機遇中迅速展開第二次工業革命,綜合國力一日千里,成為歐洲各國的移民首選地。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各國奄奄一息時,美國於1917年參戰,獲得了影響國際局勢的能力;

二戰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美國本土再次因地理位置而倖免於難。而經過殘酷的戰爭,美國綜合國力後來居上,取代英國成為新的金融中心,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美國成為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

而在20世紀70年代,美軍在美蘇爭霸中遭遇巨大挫折時,與東方大國關係的和解使美國重新掌握了主動權,並與東方大國攜手徹底瓦解了紅色帝國蘇聯,捍衛了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

用不到300年時間成長為超級大國,美國的發展速度是空前的,也極有可能是絕後的。因為美國地理環境及制度設計等方面的獨一無二性,使得美國與其他超級大國相比生命力更強,存在週期更長。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美國的強大靠的是精心設計的國家權力機構,總統兩院分工制約,大政方針均需兩院批准,發生錯誤的概率大大減小。三權分立,相互制約,不可能出現獨裁者。民主自由法制保障了每個人的人權,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公平競爭,人人都有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像奧巴馬這樣一個並不具有顯赫背景的黑人也可以在美國實現其總統夢。美國的包容開放吸引著全世界的優秀人材,技術,資金,對美國的經濟繁榮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有人認為美國的強大在於其地理位置,那澳大利亞孤立在南太平洋上為何不如美國?有人說美國人素質高,可美國人大多為歐洲移民,為何歐洲不如美國?有人說美國發了戰爭財,可是美國在二戰中無償援助同盟國多少武器物資,美國為何不趁機大撈一把?綜上所述,美國的強大還在於其國家政治制度,所推崇的民主法制和自由的強大而持久的推力。


山楂樹2094


誠邀,如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憑藉著其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在世界各地飛揚跋扈,誰能想到美國的歷史卻僅僅只有200多年。大約在18世紀,美國從英國手裡獨立出來,開始了征戰星辰大海的路途。從一無所有到如今世界的世界霸主,沒有之一,那麼美國是怎麼做到的呢?

西方有句諺語,“羅馬不是一天就建好的”,美國的強大也不是一兩句能說的。簡而言之,其實美國迅速發展的原因無非是兩個:一個是天時,另一個是地利。

何謂地利?

美國的地利就是美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美國自獨立後或戰爭或購買,在短短百年間將國土從大西洋擴張到太平洋,成為了世界第三大領土國家。自吞併完成後,美國的東西兩側都有大洋包圍,北方是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南方是美墨戰爭中被打費的墨西哥,在沒有導彈的日子裡幾乎沒有任何國家可以威脅美國本土,美國正好可以好好發展。

再說說天時

美國從建國開始一直都在穩步開展,而超越英法成為榜首是因為兩次世界大戰。榜首次世界大戰,英法德打,美國啥沒幹在開展,要贏了去成為勝利國。第二次歐洲一片廢墟,美國本土安然無恙,還是勝利國,又共享戰爭勝利果實。可以說便是兩次世界大戰成就美國成為世界榜首大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總得來說,就是這個國家運氣好。

這不是由果導因,如果說世界上有哪個國家運氣最好的話,那肯定是美國。

誠然,美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其自身的優勢,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其中最大的影響因素是美國的運氣。

自然條件的優越

美國是世界上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國家,沒有之一。

為什麼呢?

如果將美國的土地做一個比喻,它就像一個大號的東三省。

中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14億人,中國有多少耕地呢?中國有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耕地,約合22億畝耕地,這已經是中國竭盡全力開發出了所有可開發的耕地得到的數字,中國已經沒有任何的耕地儲備了,所以國家要求死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

那麼美國有多少耕地呢?

美國本土(除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等地)只有八百多萬平方公里,卻由於平原多,讓美國擁有了一百六十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約和25億畝,高居世界第一。但問題是,美國不過才三億人口,糧食需求不到中國的四分之一,以不到中國四分之一的人口卻擁有比中國還多的土地,這個自然條件優越的實在令人羨慕。

由於地廣人稀(現在還是美國人口最多的時候,二戰時美國只有一億多人),美國很早就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直到現在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產糧國,他們每年甚至都會棄耕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土地,以保證土地的肥力。

由於耕地多,勞動力少,美國迅速實行了農莊化,同時由於經濟作物眾多(如棉花等),美國人急需對外貿易。以紡織工業為主的各種工廠拔地而起,美國的工業基礎也是建立在本國優越的自然條件上的。

戰略位置安全

天下沒有任何國家的位置比美國更安全了,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讓他能夠超然於兩次世界大戰之外。



東邊的大西洋,隔絕了歐洲的紛爭,西邊的太平洋,抵擋了亞洲的戰火。在美國建國後,從沒有哪個歐洲國家遠征過美國。而二戰中日本凶神惡煞,卻終整個戰爭結束,也只攻克了幾個美國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幾個小島,驅逐了幾個看守氣象站的美軍士兵。

兩個大洋為美國提供了天塹,讓美國可以以一個超然物外的身份介入各地區的事務,卻不用擔心自己國家受影響。

而美國的南北,北邊的加拿大曾經在英國控制時與美國爆發戰爭,還曾經攻入華盛頓,火燒過白宮。可是加拿大成為自治領之後,就確立了和美國的友好關係。到今天,加拿大地盤比中國大,人口沒北京多,且都集中在美加邊境。兩個國家已經快要變成一個國家。

至於南邊的墨西哥,歷史上一直被美國欺負,幾次打仗都輸給了美國。美國從墨西哥手裡搶來了南加利福尼亞。到現在,墨西哥已經在美國面前連屁都不敢放一個,不要說威脅美國了。


制度先進

美國在1776年建國時,就確立了憲制和聯邦共和制。這要感謝華盛頓,獨立戰爭結束之初,有人建議華盛頓當美國國王,華盛頓拒絕了。又有人建議華盛頓當總統後別人要尊稱為“殿下”,華盛頓也拒絕了。華盛頓堅決了確立了憲政,在那個以君主制為絕對主流的世界裡,確立了一個共和制國家。

美國的制度在當時最大的優勢是——他沒有確立任何公民之間的等級關係。雖然當時也有嚴重的種族歧視,但在白人之中,美國人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去西部荒野中勇敢的開拓者和紐約的資本家們在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

不要以為這是件很平常的事。在18、19世紀,歐洲各國還普遍存在著等級制度,君主制的貴族政體在歐洲佔據絕對主流。哪怕到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依然是大貴族出身。

而美國對法律的尊重,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負其責,完善的法律讓美國政府的執行力變得空前強大。雖然美國實行的是兩級政府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沒有指揮關係,但美國政府依然被聯合國認為是世界上唯二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

最最重要的是——兩次世界大戰幫了美國!

這是美國運氣最好的地方。

如果只是經濟上超過歐洲列強,這並不能代表什麼。

在二戰前,全世界人心中,文明的中心依然是歐洲。不僅歐洲人這麼認為,連暴發戶美國人也是這麼認為的。雖然美國的工業產量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全面超過英國,但英國根本沒有把美國當做對手。

在英國人看來,一個歐洲之外的“化外之地”,能有多大的出息?就算工業超過自己又怎樣?其他方面呢?

說到底,就是歐洲各國就沒怎麼瞧得起美國。對於英國來說,遏制德國才是最重要的。

結果呢?一戰中英法和德奧拼了個頭破血流,除了分割了一點德國可憐的殖民地之外,英國人什麼也沒得到。

由於青年人的大量死亡,歐洲的經濟和工業都在戰爭後大幅度下跌。而美國趁著這個機會迅速擴張自己的工業品市場,鞏固自己第一工業大國的位置。在一戰中,美國人出兵只有幾個月時間,卻由於自己的實力,在一戰中分得了最大的一塊蛋糕。


而到了二戰中,歐洲人更是在自相殘殺中同歸於盡。德國一分為四,柏林變成了一片焦土。法國艱難復國,大國地位一去不返。英國打光了所有家底,全民實行配給制。只能仰望美國的鼻息生活。

靠著實行馬歇爾計劃,美國人扶持了歐洲,控制了歐洲。英國人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艱難的在歐洲裡挑外撅幾百年,就為了歐洲的均勢。最後卻被大洋彼岸的美國一鍋收了。

兩次世界大戰,讓舊的世界巨頭自己滾下了神壇。美國幾乎沒怎麼廢力氣,歐洲各國就自費武功了。也樣的運氣,還不好嗎?


小約翰


美國的聯邦憲法好,所以美國建國僅220餘年,以應美國稱霸全球一百年(1950—2050年)的國運。行政及軍權(總統兼三軍總司令)、司法權(聯邦九大法官)、立法權(參、眾兩院),三權鼎立,兩兩互相制衡,加上美國憲法暗中支持文武分治,文武官員嚴禁兼職弄權,文官優先,武將次之(防止建立軍政府),民主選舉產生國家領導人(全州代表選舉制,某總統候選人在一州選舉勝利,該州全部議員都投這個候選人的票),實行民主、共和兩黨政治,而且總統一屆4年,一般連任不能超過兩屆。這樣,議會、聯邦法院制約了總統獨裁、腐敗的發生機率。選舉產生的國家領導人,能力相對也強。總之,美國憲法,制約了人性的弱點,用法律強制國家領導人顯示、做到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弱點和私利發作,所以美國得到了稱霸全球一百年的機會。

但2050年後,美國對外國債將超過200萬億美元,美國將進入資不抵債,國家破產境地。而且兩黨政治也有缺點,一是欺騙了美國窮人(佔整人口90%),保護富人(佔整人口10%),二是內耗嚴重,導致跛腳鴨總統什麼都做不成,這是這二十年來美國基礎設施建設停步不前的原因,已落後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10年


作家謝金敏


基因是決定人質的根本因素。體制是決定國家盛衰的根本原因。美國能長治久安,經久不衰,是其奉行一整套周密合適的運行政體。民主:由國民的多數選舉領頭羊。大家覺得某人能代表大眾的根本意願與利益,能勝任一把手崗位,這位被選舉人應該是相當出色睿智的當家人,他是眾裡挑一的領袖,辦事一定穩妥。美國總統行列證明無孬種。自由:美民在憲法法律框架內,充分享受到行動,言論,信仰,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生活,經營,思想,意識各種自由。使競爭性,優勝劣汰法則,平等性得到最大的發揮。也最大限度激發了國民的智慧和創造性與適合性。包容:美國人來自世界天涯海角,美國的制度包容了五花八門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你遵守美國法律,即使是丐幫也不受排斥。美國權貴雖然最自私,最愛錢財,但受法制管束,大多取之有道。不騙不貪不賄賂不詐取。富翁讓人心服口服,不存在"仇富″的意識。高效:美國政府管理社會快,準,狠作標準。各級政府各司其政互不干涉,盡心盡力擔負職責。根本的原因在於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各自獨立,互相約束監督,克服了獨裁專制腐敗官僚的短命性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