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魏中原大战:明明快要灭宋,为何国内怨声载道?北魏只好回撤?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呈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规律。

宋魏中原大战:明明快要灭宋,为何国内怨声载道?北魏只好回撤?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合则天下太平、海清河晏,分则战乱四起、生灵涂炭。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一段天下群雄逐鹿,烽烟四起,百姓苦不堪言的黑暗时代。同时,也是五胡乱华、民族大危机、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纷纷占城为王,据池为帝。从西晋“八王之乱”开始,到隋文帝杨坚灭陈一统天下,这期间大约有三百年(即公元291年至公元589年),中华大地上建立了数十个政权,史称“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

既然说是一个战乱分裂年代,那自然少不了战争。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那南朝宋与北朝魏的宋魏中原大战。当然,这三百年间战役无数,名将辈出,为何单单选择这一场大战呢?因为这一场宋魏中原大战差点使刘宋王朝灭亡,使北魏一统南北。

宋魏中原大战:明明快要灭宋,为何国内怨声载道?北魏只好回撤?

南北朝(北魏、刘宋)

其实在这场大战之前,宋魏便交战数次,纷争不断,一直呈现北强南弱,北胜南败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由于政治斗争在此战之前便杀害了当时南朝第一名将檀道济,同时被杀的还有其参军薛彤和高进。这两人当时被比作关羽、张飞,可见其有多勇猛了。

此时北朝拓拔焘执政,雄才大略,南下伐宋之前,他先平北燕,后灭北凉,讨吐谷浑,伐鄯善,一统北方。而南朝也平定了南疆林邑之乱。南北两朝纷纷调兵遣将,建城筑堡。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魏主听闻宋有北伐之意,先发制人。先攻下淮水上游重镇悬瓠,由于宋参军陈宪力守,死伤惨重。拓跋焘便将兵北还,宋朝于是趁势反攻。

宋魏中原大战:明明快要灭宋,为何国内怨声载道?北魏只好回撤?

战乱

宋朝三路并进为后继,江夏王刘义恭坐镇彭城为诸军节度。宋军先锋不战下碻磝,东军攻滑台,中路进逼虎牢,西路进迫潼关。本以为局势大好,奈何魏主拓跋焘突然率大军援滑台,号称百万大军,宋军遂节节败退。

魏军一路攻城掠地,但彭城和盱眙始终不下,而盱眙粮草甚多,拓跋焘便留兵攻盱眙,而自督军长驱直临江北瓜步,宣称欲渡江灭宋。宋朝上下皆大为震动。沿长江南岸布防陈列舟舰六七百里。

宋文帝登上石头城北望叹道:“若是檀道济在,岂使胡马至此。”可见这南朝第一名将之死有多可惜。文帝不得已派使者求和。而魏军虽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但是所攻城池都没有派兵控制,且后方两重镇没有攻下,后方不稳,加之北军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同时粮草不足。魏主拓跋焘便大肆掠夺一番,呼啸而走。

宋魏中原大战:明明快要灭宋,为何国内怨声载道?北魏只好回撤?

张大千《万里江山图》

这次战争使淮河流域与河南中原生灵涂炭,历史记载,“燕子春归,巢于林木”,可见这一带变得多么荒凉。虽说北魏胜了,但是得不偿失,所攻城池没有控制,兵马倒是损失不少,国内怨声载道。这一场大战算是两败俱伤,只能算是给拓跋焘逞了逞威风罢了。但是这代价也太大了些。

宋魏中原大战:明明快要灭宋,为何国内怨声载道?北魏只好回撤?

  • 文案编辑:将至
  • 文案审核:霞客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