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為什麼那麼多石窟,唯有在敦煌,

總有一種深深的心靈朝聖感?

因為這裡不僅僅有古代的文化藝術,

更有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等

一代代人對敦煌深沉的愛與付出。

本期莫高學堂專家學者

孫志軍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孫志軍

自1984年至今在敦煌研究院從事文物攝影及文化遺產賦存環境攝影,現為敦煌研究院網絡中心主任,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文物攝影委員會理事。研究方向:莫高窟歷史影像、絲綢之路佛教遺址的視覺傳達。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莫高窟北區石窟 孫志軍

第一次到敦煌時,孫志軍還只是個意氣風發的18歲少年,因為攝影,他在這片廣褒的土地上紮了根。從文物攝影到記錄歷史地理環境演變,這一拍就是35年。

因為從小對歷史感興趣而考入敦煌研究院的孫志軍,並不知道自己即將走進一個新世界。當時幾乎零基礎的他,從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安排跟著吳健老師學攝影。1989年,他考上了武漢大學新聞系攝影專業,前往武漢進一步深造。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星辰輝映莫高窟 孫志軍

1984年至2014年,孫志軍主要是負責拍攝敦煌石窟及周邊的文化遺產。這期間,他參與了《敦煌石窟藝術全集》《敦煌石窟全集》大型出版計劃的攝影工作,也參與了工程浩大的敦煌石窟的數字化建設工作。

2014年開始,他的工作轉向了敦煌石窟文化的網絡傳播,經過網絡傳播團隊的努力,到2016年,敦煌研究院的全媒體平臺訪問量達到了1700萬人次。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莫高窟洞窟 孫志軍

從2000年開始,孫志軍參與了由樊錦詩、王旭東擔綱的國家文物局課題“敦煌莫高窟及周邊環境演變”,全面記錄敦煌3.12萬平方公里內的地貌、水資源、人文遺蹟及其環境。他的攝影由過去單純的“對物摹影”轉變為綜合文獻研究的歷史地理攝影。隨著經驗的積累,近幾年,孫志軍開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歷史影像研究,同時也承擔起了一些對文物保護專業學生的石窟攝影教學培訓工作。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莫高窟洞窟 孫志軍

做文物攝影師比一般的攝影師要難。就莫高窟的攝影師來講,敦煌壁畫不像一般的畫作會有邊框,它們都是沒有間隔的。這就導致了拍攝非常麻煩,因為首先要了解這裡面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

莫高窟攝影工作屬於文獻攝影,與其他題材的攝影不同,在工作中,得充分了解每個洞窟的內容和價值,孫志軍說:“我剛參加工作時就利用空閒時間捧著《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挨個去看洞窟,莫高窟的492個洞窟我仔細地看了三遍,這為我日後的工作打下了‘童子功’。”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莫高窟洞窟 孫志軍

“只要莫高窟存在,它的保護就永無止境。”為了使莫高窟可以“永久長存”,敦煌研究院自2000年開始實施大規模的“數字敦煌”項目,用數字化的技術將無比珍貴的敦煌文化遺產進行復制、歸檔、保護。孫志軍的攝影工作由之前對洞窟的單一畫面拍攝轉變為對洞窟的全景式拍攝。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的數字化團隊已經完成了160多個洞窟的壁畫數字化,這些洞窟中的每一釐米壁畫都被拍了下來,作為數字敦煌工作的一員,孫志軍深以為傲。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作品《沙塵暴逼近羅布泊》曾獲人民攝影2016年度“金鏡頭”新聞攝影作品評選“自然及環保新聞類單幅”金獎。也獲得了2016美國《國家地理》地方類一等獎。

孫志軍講述了這張照片誕生的背景,“當時我們結束了對位於羅布泊腹地的樓蘭古城遺址的考察,由羅布泊趕往米蘭古城遺址。晚上9點多,車隊剛駛出羅布泊湖心50多公里,只見前方遠遠湧來一堵沙牆,我趕緊支起三腳架,為了表現洶湧而來的沙塵暴,我採用了慢門拍攝。僅僅十幾分鍾,沙塵暴就將我們的車隊密閉在一片黑暗中,直到凌晨4點多,這場沙塵暴才結束。能夠拍到如此驚心動魄的沙塵暴,看似大自然的偶遇,其實是上天給予常年奔波在絲綢之路上的我一個恩物。”

孫志軍攝影作品欣賞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259窟禪定佛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敦煌玉門關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暮色中的玉門關古道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敦煌郡龍勒縣遺址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樓蘭之路

莫高學堂專家風采——為敦煌留下最美影像

漢長城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