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辛咖啡會超越星巴克,成為新的超級品牌嗎?

陽光e視


我覺得不到最後,你根本想象不到瑞辛是否會超過星巴克。

瑞辛現在在做的是培育市場,教育受眾,將咖啡這個類目推起來。從表面來看,瑞辛是成功的,瑞辛的這種做法感覺同滴滴比較相同,養市場,再細分。滴滴現在的發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瑞辛的發展,當然如果瑞辛一路下來比較平穩的話。

中國的咖啡市場是巨大的,肯定不會是一家獨大,我想應該會有幾家大的平分80%以上的市場,剩下的20%左右的市場是由無數的其他品牌組成起來的。

還有,瑞辛在養市場的時候,也有不少其他的品牌在收割用戶,連咖啡,線下實體的咖啡事業部,這些都會稀釋瑞辛的部分市場。

至於星巴克,我想慢慢會淡化一些吧,特別是這次夏季新品,簡直被網友吐槽到了極致,對自己的品牌也是一種透支,如果不做好自己的內功,未來的發展我想會比較堪憂吧。

個人拙見,歡迎大家討論指正。


生活老饕


我第一次見到瑞幸咖啡的廣告是在我們樓下廣告視頻裡看到的,剛開始沒注意,後面公司裡的同事就買了幾杯,第一個感覺就是貴,喝下去的口感跟星巴克差不多,只不過,他們家還附帶一些小禮品,算是捆綁銷售吧。


瑞幸咖啡,看樣子是打算搶佔國內市場,宣傳力度很大,在我周圍只要是有廣告牌或是廣告視頻的一般都能看到,而且前期也推出了不少優惠活動,經費在燃燒啊😂。不過,就像當初的膜拜跟小黃車的經費大戰,不管誰贏誰輸,代價都是很慘重的,最壞的結果就像膜拜跟小黃車一樣魚死網破,不過,個人認為,只要口味做得不是太差,價格上稍微妥協一點,瑞幸咖啡還是有未來的。


小張愛搞機


這個還不好說,不過要是一直按瑞幸咖啡現在這火箭速度,趕上星巴克是有可能的。


瑞幸咖啡和星巴克現狀

目前的狀況是,在中國市場,星巴克是老大,舊老二costa已經被瑞幸替代。

星巴克最近也是有點焦慮,面對利潤下滑,前一陣又傳出大量裁員,眼看瑞幸和連咖啡靠外賣在中國賺得風生水起,也不得不和餓了麼合作推出外賣。

而這一切都發生在最近短短1年左右,這個時代變化是真的有點快。

不過放眼全球,瑞幸和星巴克還不在一個量級,星巴克全球各地賣咖啡幾十年,有自己成熟的產銷供應鏈,瑞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瑞幸咖啡還是值得看好

很多人吐槽瑞幸咖啡難喝、咖啡師技術不行、衛生條件不達標...還有人喝了拉肚子,我想這些情況應該是存在的,任何企業擴展速度太快,都一定會暴露出很多問題的。


不過,我還是很看好瑞幸的,倒不是因為它今年送的咖啡多,我也就喝過一次。首先,作為國內企業,當然希望它能成長起來,以後也開到美國、開到意大利去。

還有,我是很佩服瑞幸咖啡的創始團隊的,有能力弄到10個億,還能靠燒錢一下在國內砸出這麼大的動靜,不服不行。


咖啡教室


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完全不是一個緯度上競爭,

但瑞幸咖啡目前已經是市場咖啡第二品牌了。

之前的挑戰者都是同星巴克在同一緯度競爭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麼之前不管是韓系的咖啡陪你,還是英系的costa咖啡,還是國內本土的咖啡連鎖,為什麼都無法撼動星巴克老大的地位呢?因為它們都是和星巴克在同一緯度上進行競爭,也就是說還是在走星巴克的老路。

但星巴克從1999年進入中國以來,至今快20年的發展,已經將“好的商業咖啡”這個認知深深植入了消費者的心中了,而其他的挑戰者沒有足夠吸引消費者的產品以及新的商業模式支持,所以無法建立強大的品牌認知。

而星巴克在競爭上還有一個殺手鐧就是:黃金商業圈+高能見度;依靠其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星巴克不管在任何地方,物業以及招商部門永遠都是給予的最佳地位位置,甚至很多商場招商還為其免房租n年等等各種優惠,而小的咖啡品牌是沒有足夠多的資金和品牌影響力能夠做到這個的。

那為什麼說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咖啡不在同一緯度競爭呢?

瑞幸咖啡解決的是什麼?

解決是是國內咖啡消費的兩大痛點:價格貴以及購買不便利;

那星巴克解決的是什麼呢?

是滿足人們對咖啡的生理+情感+社交需求;

瑞幸咖啡與星巴克的不同點在於:

1.瑞幸咖啡採用低價補貼方式培養新的消費習慣

阻礙國內咖啡發展最大的因素就是價格貴,一般獨立咖啡館的咖啡都在20-30元以上,而瑞幸咖啡雖然定價在21-27元之間,但經過各種補貼以及優惠活動,其價格平均下來是13-27元,也就是說瑞幸咖啡在滿足13-27元這個價格區間人們對於現磨咖啡的需求。

能30元購買咖啡的,和13元購買咖啡的,完全不是一個客戶群。

2.培養新的消費顧客群體

瑞幸咖啡採用補貼的方式,培養一個新興的咖啡市場,因為中國每年人均咖啡消費量為5杯,而世界平均水平為250杯,整整查了50倍,這也就說明我國的咖啡市場潛力巨大,而瑞幸採用解決價格貴的方法來培養新的消費者。

3.線上支付模式:解決購買咖啡要排隊的需求痛點;

瑞幸店面分為四大類:旗艦店、悠享店、外取店、廚房店,全部都是採用線上支付,也就是說你下樓之前打開APP下單,到樓下之後你就能拿到咖啡了;

而且瑞幸還有外賣,號稱是18分鐘就可以到顧客手裡。

4.購買瑞幸咖啡的消費者更加年輕

數據表明:
在24歲以下的咖啡消費者佔比中:瑞幸佔比為48%,星巴克佔比為22%;
在34歲以下的咖啡消費者佔比中:瑞幸佔比為90%,星巴克佔比為70%;

也就是說:瑞幸咖啡代表的是更加年輕一代的消費者;

而年輕,代表了持續的消費能力;

最後,瑞幸咖啡雖然發源於2017年,至今差不多1年時間,但驚人的發展速度已經讓其成為國內咖啡市場第二品牌,而後來的競爭者要向超過瑞幸咖啡:必須有500家店,以及10億元的入門資金,才有與瑞幸間接競爭的機會。雖仍舊無法撼動星巴克市場品牌第一的位置,但瑞幸咖啡客觀來說,已經是一個互聯網、咖啡界的超級品牌了。


愛喝香菜咖啡的奧特曼


如果能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還是有可能超越星巴克的,詳情如下:

目前為止,我想很多人都會贊同這個說法,瑞幸咖啡的用戶數和銷售量都是錢砸出來的。主要有:邀請註冊,新用戶註冊免費贈送一杯,邀請人獲得一杯;咖啡券充二贈一,充5贈5;時不時發送5折以下的優惠券,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資本的支持。

不是所有的燒錢都能像滴滴一樣成功的。滴滴的成功,一來是大家確實喜歡並且需要這樣快捷的出行方式,同時在無數資本的支持之下,併購快的、優步才能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大眾已經養成了使用滴滴出行這個習慣,受眾群體很大。

瑞幸應該是不能培養出只喝瑞幸咖啡的習慣吧。推廣早期,很多人是奔著免費才去喝瑞幸咖啡的,咖啡復購率數據一直沒有公佈。星巴克進入中國已經20年了,門店地理位置優異。而瑞幸很多是分佈在辦公樓下,非工作日想必很少有人會去辦公樓下喝咖啡吧?哪怕非工作日,星巴克也已經開通外賣功能了,瑞幸搶奪客戶也有難度。

社交方面:很多人喝星巴克,是選擇了星巴克作為聚會閒聊的地方,這一點瑞幸咖啡要走的路還很長。

咖啡方面:國內真正喝咖啡的人還是少數,星巴克的咖啡偏甜,雖然深受詬病卻也符合國情,目前來看瑞幸咖啡偏苦,受眾群體小。

經營方面:星巴克經過20年發展,盈利穩定。然而瑞幸咖啡一旦失去資本支持,很有可能瞬間土崩瓦解。


私行小學徒


星巴克做的是咖啡,瑞幸做的是資本。

就像7-11做便利店做了這麼多年,新零售一出來,一堆資本進來,這個號稱千店計劃,那個號稱萬店計劃,再看兩年下來,一片狼藉。

所有的零售品牌,一個是需要基因,另一個是需要時間沉澱,看很多外表玩的很6的,一陣風起來,一陣風過去,就是沒能經過時間的考驗。

做什麼,就要有什麼的底線,標籤,特質。

比如你做麵條,最根本的是要好吃,在這之上,是打造特色。其他的,名人開店,網紅打卡,熱點噱頭,都是輔助手段,可以熱一時,但沒法熱很久。

我們不討論目前大家熱議的數據,是否真實,我們只是從最簡單的邏輯來分析。

國人對咖啡的定義是什麼?

為了生活拼命打拼的,消費觀念跟不上的,不會理會,最早人們給咖啡打的標籤是小資,品質生活,但現在,因為可以代表品質,小資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咖啡的定位反而不是那麼明確了。

小資,白領,品味,社交,休閒…

標籤多了,不見得是好事,尤其是在零售行業。

從來沒有一種方案,可以解決多種問題。

插一句:咖啡廳在中國誕生了好多年,但咖啡廳,從來沒有成為一門真正的生意。

瑞幸在圍繞著各種cbd,寫字樓等等做文章,但他的定位,在消費者這裡,並沒有明確的標籤。

每一個商家都會給自己打一個標籤,但你實際的標籤,只有消費者可以給你。

你以為的並不一定是你以為的。

如果是玩資本,那這麼玩下去還是可以的,如果是做咖啡,挺危險的。


零售劉同學


這些所謂的互聯網創業者根本不在乎商業底線,不懂的雙贏。一味的打價格戰沒有任何意義。滴滴乾掉了快滴和Uber,一時已壟斷市場,但結果呢?沒有了競爭對手,得意忘形,終究走到了今年司機、顧客人人唾罵的境地。肯德基和麥當勞互為競爭對手,但很少直接打價格戰,而是通過提升服務質量來吸引顧客。當然他們也會打商業戰,搶位置,分析對手近期的設計風格,主打產品。你有24小時,我有六點早餐。你有得來速,我有汽車穿梭餐廳,總之是良性的競爭。瑞幸咖啡依然走的是互聯網套路,按他們行話就打法。所謂的開了一千多家店沒有幾家是可以幾個好友坐下來喝杯咖啡的。這種外賣店自然可以開的飛快。而星巴克依然專著其門店設計,產品的優化。瑞幸就沒想過靠賣咖啡來掙錢,而星巴克,肯德基,麥當勞不玩融資,人家真的是一個雞翅一個雞腿的掙。他們相信品牌存活下來的原因是自己的產品,而不是有多少輪融資,拿了多錢,哪怕最後倒閉了創始人也不吃虧。


三木各否


既然說到超級品牌,那麼什麼樣的品牌才能被定義成“超級品牌”呢?想必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參照標準就是世界五百強,從公眾熟悉程度、忠誠度、推廣活動、營銷投資、員工滿意度,以及企業聲譽等多角度,去評判一個品牌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這樣看來,瑞幸咖啡顯然很難達到這種高度。

在瑞幸剛剛進入中國咖啡市場揚言“要在中國超過星巴克”的時候,其實並不被大家看好,然而不到一年的光景,瑞幸的廣告鋪天蓋地,擴張速度驚人,重度瑞幸用戶不斷在朋友圈消費情懷。要知道對於一個對咖啡無感(被朋友安利喝過幾次)的我,想不知道瑞幸都很困難。即便瑞幸短期內還無法成為超級品牌,但是在過去的一年內,瑞幸咖啡的互聯網營銷是非常成功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價格優勢顯著:

星巴克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種“裝逼”的存在以及中產階級的象徵,而瑞幸的價格優勢十分明顯。用更低廉的價格滿足自我的小資體驗,成本更低,滿足感更高。

門店密度更大,輻射面更廣:

眾所周知,星巴克對於門店選址要求極為苛刻,以知名商圈、地標等高消費地區駐紮。而瑞幸的門店分佈密度更大,輻射面積也更廣,這就能讓很多人更加方便的喝到咖啡,當然這一點與瑞幸自身的“外賣策略”是相輔相成的。

依託新零售數據:

瑞幸是自建APP,而不是靠微信等其他平臺,這就能讓它獲得更多的數據,而這部分數據,就能有效提升瑞幸各方面的效率。在我看來,與其說瑞幸是一家傳統的咖啡店,倒不如說幸瑞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瑞幸咖啡會不會超越星巴克成為超級品牌我們很難斷言,但是至少瑞幸已經成為流量品牌。可以預見移動支付、社交媒體、外賣平臺的快速發展已經完全改變了咖啡零售行業,而未來的競爭也將是整個生態體系的競爭。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瑞幸咖啡能在未來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從不加班的程序猿


瑞辛咖啡根本不可能成為超級品牌。

記得是前些日子 我才從頭條裡面看到“瑞辛咖啡”這個品牌和它的門店。瑞辛咖啡第一家店開業於2017年10月份,和星巴克這種老牌子相差懸殊。現全國有門店500多家,但是在路上看到的幾乎寥寥無幾,原來有的門店只做外賣,不設堂食,這使得瑞辛咖啡即使這麼多家店開業但也不會被大眾所熟知!



星巴克成立於1971年,至今已有47年曆史,在全球享譽盛名,更是受資本市場的寵愛,也是白領們茶餘飯後消費的好去處。星巴克的裝修無疑是吸引人的,你可以在裡面辦公,可以在裡面談論事情,可以在裡面約上幾個好友談天淪地。星巴克的選址基本上都是人多的地方,各大商場 商業街裡。可以在無聊閒暇的人時候一個人點一杯咖啡坐在那裡看著人來人往也不會覺得無聊。
星巴克最近也加入了外賣行業,這對整個咖啡業也是一種衝擊。跨入了瑞辛咖啡的商業模式,瑞幸咖啡壓力巨大!


小耿x


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1. 瑞幸定位就是外賣咖啡的領航者;星巴克在國內定位則是中高端、有小資情調、注重線下體驗的美國咖啡品牌。

  2. 瑞幸的發展依靠的是資本的大量注入、裂變營銷等創新的互聯網玩法、創始人後臺強硬、明星背書。這些資源,都能讓任何一個品牌在短期內急速提升(品牌曝光度、品牌喜好度)

  3. 基於定位,瑞幸的所有工作都是圍繞“外賣”展開。這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因為星巴克就不會主張外賣,因為在這個過程會導致咖啡不新鮮或變冷影響口感)。因此,瑞幸找到了一個細分市場,這個細分市場是巨頭不重視的,而又沒有競爭對手的,稍微一發力即可贏得大量市場份額。

  4. 瑞幸很多公關軟文,其實是“碰瓷”星巴克。比如:瑞幸在題為《給行業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讓中國消費者有更多選擇》稱,瑞幸咖啡遭到星巴克的壟斷性競爭,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以及也同業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並以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第14條和第17條的有關規定,向國家反壟斷行政執法機構進行投訴。其實他們內心很清楚,他們與星巴克爭奪的不是同一個市場,但是與高手過招,就會讓消費者產生一種錯覺:瑞幸和星巴克是同一個水平線的競爭對手。商業過招,總是殘酷。

因此,瑞幸只是短時間內基於大量資本注入、明星站臺、創新營銷等急速增長。相對於一直研究消費者體驗、研究咖啡體驗的星巴克來說,瑞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