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翻譯鑑賞與評析

漢英翻譯鑑賞與評析

  • 翻譯原文

近日,“常回家看看”被寫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草案後,“探親假”這個久被遺忘的名詞,開始重回公眾視野。“探親假”源於上世紀50年代,只覆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員工, 目前落實情況不甚理想。有民眾呼籲應對探親假規定予以重修,強制實行;但也有專家指出,探親假產生於“一週工作6天、無年假”的時代背景,現在實施起來會出現新的問題。

  • 參考譯文

Chinese are calling for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long forgotten home leave, after a draft law urges people to visit their ageing parents more frequently. Home leave is a period of approved absence authorized in the 1950s for employees of state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but is currently poorly implemented. Some people suggest the benefit be renewed and even be turned into a mandate. Experts, however, say trying to adapt a worn-out regulation, last used when people worked 6 days a week with no annual paid leave, will be problematic.

  • 譯文剖析:

①在翻譯前,必須明確中英句子結構差異:中文 “前輕後重”,中文結構事實、背景在前,表態、判斷結論在後,英文恰恰相反。在該案例中,第一句的主謂賓非常明確,“名詞重回公眾視野”。很多初學筆譯的同學很容易見山是山,不能獨立於原文結構去翻譯深層含義,很可能會譯為:“ The long- forgotten term of...has returned to”,顯然這是 Chinglish不符合英文行文規範。在譯文中,主語進行了切換,使行文非常流暢自然。

②“探親假”這個久被遺忘的名詞,到底“名詞”需不需要翻譯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問題。中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具體說明後會加概括詞,比如:談談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這的“問題”都屬於虛指概括詞,具體內容在前面已經說明,所以,翻譯的原則就是“舍宏觀概括,取微觀具體”。此案例中,“探親假”本來就是名詞,根本不需要譯出,就是這個道理。

③“常回家看看”被寫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草案後,這句大家很容易翻譯為:

After visiting aged parents has been written into the draft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其實這個句子不是特別容易處理,因為保障法草案中文並沒有給出《》這樣的標點符號,所以並不是固定表達。從上述行文來看,大家會發現句子沒有生命力,很死板。這就要講到英文的一大特點。英文是一種非常看重形象詞使用的語言,是一種更加立體的語言,是一種偏向圖片式的語言。大家在閱讀外版雜誌時不妨多留意其中的用詞,往往很多動詞本身在英文中 都帶有形象,讀來生動具體,而中文講究正式統一,不求花哨張揚。參考譯文中

after a draft law urges people to vist their ageing parents more fequenty

讀來依然很自然流暢,脫離了中文句結構的束縛,以達意、流暢為目標,做到了“形不似而神似”, 是真正的得意忘形”。

④“探親假”源於上世紀50年代,只覆蓋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目前落實情況甚理想。看到中文句子,先要分析結構,看事實背景在哪兒,表態判斷在哪兒,如果句不長,就要在英文行文時首先出現表態詞。

Home leave is a period of approved absenauthorized inthe 1950s for employees of state agencies and institutions, but is currently poorly implemented.

大家通過參考譯文會發現譯者將中文的邏輯關係通過"but" 一詞體現了出來,且對‘探親假” 的特殊含義進行了說明解釋,非常具有翻譯意識。那麼什麼是翻譯意識?如自建國以來,必須譯成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為什麼?因為外國讀者並不都熟悉中國哪年建國。另一個俯拾皆是的例子就是講到中國的地名,英譯時-般都是要求注其在中國的具體方位的,如: in souhwestern province of Sichuan,英文中對外宣傳時又向不是如此呢?不要期待外國讀者跟你一樣對中國那麼瞭解,要設身處地從讀者出發,也就是譯界所說的“胸懷讀者”。

⑤有民眾呼籲應對探親假規定予以重修,強制實行;該句是由兩個分句構成,譯者很靈活地進行了切分,為什麼?大家還是要加強英文原版刊物的閱讀,你會發現,現在的英語實用語言都是以用詞精簡有力為主,句子往往在兩行以內結束,不會太頻繁使用從句,這可能跟我們 大多數初學者的想法不同。很多國人認為,越複雜的句式越能體現一個人的語言功底,實則不 然,看看各國領導人的演講稿或者看看主流雜誌報紙的行文特點,一切就一目瞭然了。再看譯文的行文:

Some people suggest the benefit be renewed and even be turned into a mandate.

譯者在落筆時依然沒有很死板地照字譯字,而且難能可貴的是,照顧了英文的又一大特點,就是詞的替換。我們經常說,英漢翻譯要注意“九九歸一 很多英文替換詞到了中文要注意統一成一個表達,而中英翻譯則要“千變萬化”,這需要譯者對所翻譯內容非常熟恐,選取不同角度對同一內容進行詮釋,此處" the benefit'替換了 home leave,另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是中文“強制實行”,大家很容易直譯為“ be compulsorily implemented”,這種搭配首先值得商榷。平日授課時,有很多學員根本不注意語言的求證,搭配往往是按照中文行文“閉門造車”的結果,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平時練習時必須要勤查詞典和網絡,很多自己杜撰的表達必須要在網絡上查證,有至少成千上萬條類似表達才可使用。譯者在這裡進行了詞性轉換,一個mandate解決了問題,這給大家一個提示,平時就要大量讀雙語材料,積累實用、好用、妙用語彙,為自己譯文增色添彩!

⑥但也有專家指出,探親假產生於“一週工作6天、無年假”的時代背景,現在實施起來會出現新的問題,這句話依然要學會切分主次,哪些是闡述事實?哪些是表態或判斷?一般情況下,英文中很少有事實部分單獨成句,事實部分往往放在從句中或用介詞結構巧妙連接起來還是先來看譯文:

Experts. however, say trying to adapt a worn-out regulation. last used when people worked 6 days a week with no annual paid leave, will be problematic.

譯文使用了when引導的狀語從句,沒有去死硬翻譯“時代背景”。事實上,如前所說,“的時代背景”與前述內容是具體與概括的關係,所以,翻譯時捨棄概括部分即可。這裡的“探親假”譯者再次按照自己對背景的充分理解替換為“ a worn-out regulation”,英語語感躍然紙上,現在實施起來會出現新的問題也是體現了“能簡則簡、達意為上”的原則,一個 problematic避免了可能的冗長行文。

你翻譯對了嗎?留言選擇3位小夥伴送電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