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肇庆小伙成致富“头雁”

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肇庆小伙成致富“头雁”

在广宁县赤坑镇的建业原生态养殖场,“90后农场主” 马建业正用山区里的稻谷、木薯、番薯喂养小猪,猪体膘毛色靓,免疫能力强。“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事实已经证明,我立足山区创业是成功的。”马建业笑着说。

“我是专业养猪人”

今年28岁的马建业,是广宁县赤坑镇惠爱村人。他2008年入伍当兵, 2010年12月光荣退伍回乡。

2011年,马建业选择离村1公里远的地方,租赁山地1100多亩,建起猪栏、羊栏200多平方,两层水泥钢筋结构住房160多平方,简易红砖房三卡100多平方,与父母一起安营扎寨办农场。

在乡下,喂猪、下地、种树,这些马建业都干过。马建业打小也是农民,直到进部队服役时,家里还种了3亩水田。但提起当时回乡当农民,马建业当初也有他的顾虑,“刚创业时,没有勇气和别人说自己在养猪,只说是自己没工作。”因为害怕朋友对“养猪”有偏见,马建业撒了一次谎。如今只要有人问起他的工作,他会自豪地回答:“我是专业养猪人”。

马建业中专学的是模具,和养猪没有半点关系,并且服完兵役之后,所学的基本已经忘记。那时候的他,自己找书看、上网查资料、请教农民和兽医,最终练就了一身“养猪”本领。“创业得懂相关技术,千万不要像盲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马建业说。

养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靠辛勤劳动外,如何防疫等也是一件技术活儿。2011年6月,农场里的猪崽陆陆续续患上了疾病,损失了10多万元,幸得政府部门技术人员帮忙指导处理,正确诊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了更大疫情的发生。

马建业2012年,积极主动参加县、市关工委举办的学习班,逐步摸索、实践,掌握养殖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并顺利通过考核完成学业。如今,他仍然坚持每天学习。

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肇庆小伙成致富“头雁”

从“单打独斗”到全国创业致富带头人

说起创业初期,马建业的父母曾把一生的10万元积蓄拿出来支持儿子,除此之外,马建业还向其他亲人借了50万元,向银行贷款15万元,才勉强完成了农场初期的建设。

相比起其他农村出来的年轻人,马建业的家境算得上殷实,父亲通过养猪赚钱,母亲则在赤坑镇上卖猪肉。马建业表示了他当初的顾虑:“农场真的不是想办就办的,需要拥有一定的资金。”

马建业因为回乡带动家乡农民致富,还当选为广东省出席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这也是马建业颇为自豪的一件事,提起共青团,马建业提到了一笔钱——肇庆市共青团创业基金,通过抵押贷款,马建业获得了政府提供的35万元无息贷款,这笔钱在马建业创业初期犹如雪中送炭。

2012年,积极主动参加县、市关工委举办的学习班,逐步摸索、实践,掌握养殖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农场从养猪为主,延申至养羊、养牛、养鱼、养鸡、养鸭,发展由小至大,已形成一定规模。养羊一项现在还在阳山县租赁山地放养有300多头。

建业原生态养殖场走的是自己的新模式、新路径。以养猪为例,从仔猪养至70斤左右为圈养期,充分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切实增强生猪免疫能力;到猪仔养至70斤后,早上喂一餐就放到山上,傍晚呼叫回来再喂一餐,每天喂两次都是山区的稻谷、木薯、番薯等主杂粮。每批猪饲养11个月以上,每头猪毛重300多斤,大的达500多斤。经过创新饲养成功的猪,猪体膘毛色靓,屠宰后见到的猪肉闪光柔润,吃起来肉脆、味鲜且甘香。

据统计,现在马建业的养殖场年出栏肉猪1000多头,收入达380多万元;出栏肉牛200多头,收入达100多万元;出栏山羊300多只,收入达30万元,加上其他项目,年创业共收入达550万元。

农场年安排有9个村民在场就业,月工资1000至2000元;与70多农户合作养猪、养羊,建立了“广宁县惠爱生猪专业合作社”;场内欢乐美食餐厅已开业,使云山里生态旅游在观赏休闲丛林、体验山泉沐浴后又有了一个品尝山区美食的舒心驻足好地方。

至今,马建业兴办的农场已被评为“广东省关工委农村创业青年培训示范基地”,他本人也已被评为全国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惠农兴村计划科普带头人,广东省“双拥”模范。

【见习记者】施亮

【作者】 施亮;马喜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