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头雁”回归农村创业纪实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战打响的形势下,淇县县委为了破解全县农村人才匮乏、基层发展无力的难题,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把从淇县走出去、事业有成的优秀人才,重新引回农村任职,目的就是让他们以更开阔的视野、更为清晰的思路、更为强大的实力扎扎实实带领家乡父老乡亲干事创业、脱贫致富。截至目前,淇县共引回“头雁”31名,分散在各个乡镇的村庄。“头雁”回归打破了地域、身份、职业界限,为淇县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回归的31名“头雁”中,有告老还乡的党政干部,有解甲归田的转业军人,有退休的农业专家,有成功的企业界人士。

“头雁回归创业”计划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首先是淇县县委紧紧抓住了头雁们热爱家乡的心理和情怀。人生在世,最值得怀念的地方是自己的故乡和母校,最值得崇敬的人是母亲和老师。故乡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幼年时期尽享着父母、长辈、邻里乡亲的呵护和关爱。母校是学知识、打基础的地方,老师是耳提面命地教导,同窗好友亲密相处、共修学业,无忧无虑地度过了难以忘怀的青少年时代。所以人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母校。

徐光于1953年出生在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大石岩这个深山小村。在家乡生活学习了十多年,15岁应征入伍。从普通士兵到排长、连长、营长再到师装备部长,28年的戎马生涯中,他5次立功受奖,复原到地方后,直至2013年退休。复员后,他在河南省、新乡市质检部门任职,曾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打假先进个人,3次到人民大会堂领奖,两度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徐光退休之后,依然不忘初心、不忘民心、不忘乡亲。每次返乡省亲,看到尚未脱贫的现状,他心中感慨万千,总想着要为家乡做点什么。2014年10月,家乡的父母官——淇县县委书记王永青邮寄来一封家书,随后淇县县委组织部长王继民亲自登门拜访,邀请他回村任职。他犹豫过彷徨过,但最终热爱家乡的赤子之情坚定了他回村的想法。2016年10月19日,在这个不平凡的日子里,徐光被任命为大石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这意味着他将开启带领乡亲脱贫攻坚的第三次创业。他说:“是淇县的山水养育了我,是太行山革 命根据地的教育使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人生活好了不能忘本,更应感恩回馈家乡!”

徐光年过花甲,曾患有严重的心梗,幸亏抢救及时,在胸腔搭了4个支架才把命保住。“头雁回归”的呼唤,使他在省城的家里再也住不下去了。他像当年一样,怀着一颗忠诚、执着之心,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冲锋在脱贫致富的战场上。他经过调查研究,找到了“穷根”,一是缺水,二是缺人才,三是缺思路。

如何破解,他放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2016年10月19日召开了村务虚会,把扶贫与扶志紧密结合起来。会上他和大家重温了毛著老三篇。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被他感动了。年已古稀的退休老师申怀林当场赋诗:“改革开放添新彩,我村面貌仍未改,心急如焚正无奈,徐光书记进村来。”希望来了!机会来了!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第二把火,2016年10月21日他召开了村务实会,他把扶贫和扶智紧密结合起来,以发展旅游为主业,统一全村思想,作为脱贫致富的总体思路。

第三把火是把缺水作为当务之急进行落实。徐光书记请来了水利专家勘察水源。他坐镇指挥,终于在杨家湾成功地打了一眼260多米深、水量丰沛的深井,彻底解决了一直困扰大石岩村的用水问题。出水之时,全村男女老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还有不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发展之源,一口井打出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士气,打出了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威力,也打出了大石岩人的信心和希望。

围绕旅游这条主线,徐光又作了如下部署:一是开辟4条旅游线路;二是加强山体绿化,栽种数千株油松和其他经济林树苗;三是健全旅游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他们在村头建起了100多个车位的停车场,还把一个废旧校舍改成了可供100多人吃住的大酒店,酒店建成不久就接待了200名新兵来此举行了为期8天的训练活动,旅游随即有了收益。此外还创建了大石岩土特产集贸市场,既方便了游人购物,又为当地山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销平台。

徐光和村“两委”策划的旅游项目有自然风光游、传统文化游、水系游、红色游等。特别是还要建一个高品位的双百英模人物纪念堂,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徐光经过解放军这个革 命熔炉的洗礼,深感英雄人物的珍贵和重要,想以此提高游人和青少年学生正能量的教育。徐光身材挺拔、双目炯炯有神、气宇轩昂,一眼看去便知他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28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养成了坚毅果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上述干脆利落的“三把火”和迅速高效地开建旅游线路正是徐光一贯的工作风格。

大石岩村“七老”团队的乡亲说:“徐光书记就是我们大石岩村人的一面旗帜。我们把13面鲜艳的红旗插到每个山峰之巅,就是昭示着我们大石岩村人砥砺前进!”“七老”活动小组把最后一面旗帜插好的那一天,几个老人自发地举行了一个祭旗仪式。他们点燃香烛,遥对天空,虔诚跪拜,许下三个心愿:一祝愿徐光书记身心健康;二祝愿大石岩村旅游事业如火如荼、欣欣向荣;三祝愿大石岩村的村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几位老人碧血似玉、丹心可鉴,期盼他们美梦早日成真!

冯增智是淇县黄洞乡鲍庄村人。他和笔者初次见面就爽快地说:“当县委书记王永青动员我回村任职时,我就一口答应了下来。我尽管退休了,党员并没有退。组织上要我回归,我没任何理由讨价还价,党员服从组织天经地义。况且,人退了工资照发。工资是人民给的,为百姓办事理所当然,老百姓的愿望就是我的奋斗目标。鲍庄直到现在还没有脱贫,我身为鲍庄人,脸上无光,心里也很惭愧。我是农业专家,有责任带领鲍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2014年12月,冯增智在全县第一个走马上任。他是一名老党员,对党忠诚,立场坚定,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他对鲍庄、对黄洞一直不离不弃,大半生以来有着不少传奇故事。

1986年,37岁的冯增智奉调到鹤壁农工委工作。虽然他在单位业绩突出,硕果累累,但他依然心系黄洞。在无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帮助黄洞乡策划筹款,使8个行政村村民家家用上了自来水,人均4分保丰田,解决了其吃水难、吃粮难、增收难问题。

2014年12月,65岁的冯增智告老还乡。还乡是真,但不是颐养天年。他把老伴儿和孙子留在鹤壁市区家里,又变成了新的两地分居。但这只深山俊鸟重返旧巢毫不陌生,毫不感到苦累。精准扶贫的答案找到了,在修建道路、水路的同时,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找到了发展的思路,找到了绿水青山交融下的财路。这个思路就是发展旅游事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当他看着“秃山变绿龙、青山变花园、荒山变果园、深山变游园”的美丽画卷将要成为现实时,他心里荡漾着幸福和快乐。

冯增智深信“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创造一个奇迹”,为了践诺让乡亲们吃上白面馍,竟然放弃三次进城机会,俯首甘为山里人,兢兢业业从事农业科研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这就是他无限热爱家乡的情怀,这就是他大义凛然的担当精神!

这些回归的“头雁”中不计得失、不务虚名,为了乡村的脱贫攻坚,发扬吃亏精神、大雁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比比皆是。

秦街第一书记李树祝,原是一个知名企业的中层。每年劳动所得一般不少于40万元,回到秦街连5万元也得不到。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他还要带头捐献、垫资,遇到五保、困难群众,还要自掏腰包进行捐助。他为了大家舍小家,在现实生活中是常有的事。

黄洞乡东掌村第一书记王之玺原想回村当名教师,但县委又委以重任,让他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脱贫致富。他像过去八仙过海的传说一样,来到太行山上大显神通。

他看到家乡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就在美字上做起了文章。他因原在省教育厅工作,与高校领导、教授、美术老师、省会的艺术大师、摄影专家、诗人、作家多次联系,盛邀他们带着学生、同事来东掌写生、采风、创作,并热情地答应给予安排好景点、食宿。他用家乡天然的艺术画卷涵养艺术人才,又用艺术人才的艺术作品装点东掌环境,宣传东掌的旅游资源。“艺术东掌”在我省已小有名气,省美协、省油画协会、省摄影协会、河大、郑大、省科技学院、安阳工学院等单位到东掌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带动了东掌的农村旅游,带领群众向构建“富裕之村、美丽之村、幸福之村、文明之村”的目标奋力前进。

马圪垱村第一书记朱国忠已到古稀之年。回归以来工作繁忙,他本人又不会做饭,常常是简单应付,开始的一个多月瘦了十多斤,老伴儿和家里人甚是心疼。老伴儿为了照顾他,也搬到办公室来住,孩子们劝他到了这把年纪应该回家安度晚年。春节前孩子们把给他撰写的对联“听风观雨品酒茶,读书写字种花草”贴到门上。但是朱国忠老骥伏枥,一心扑在工作上。现在他把当初全县有名的告状村、上访村变成了全县的模范村、标杆村。他顾不上在家喝酒品茶种花草,而是忙着在马圪垱搞美丽乡村建设,在淇河南岸美丽乡村示范带种花种草呢!朱国忠在过去的大半生已三进马圪垱,每次都成功地使之由乱到治。这就是大家把他誉为“灭火专家”“消防大队长”的来历。

作为“头雁”回归的徐光、冯增智、王之玺、朱国忠、李树祝、吴运河等有了创业的缘分,有了报答家乡的机会,有了参与全面建成小康的平台,每每谈及此事,都对鹤壁市委、淇县县委充满感激之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均寿命迅速提高,当前已达76岁。现在已是“人活百岁笑嘻嘻,人活90不稀奇,人活80多来兮,人活70小弟弟”的年代。笔者在大石岩又遇到一个先进群体——七老团队,这是徐光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脱贫致富攻坚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在他们给笔者的名单中,60岁至69岁6人,70岁至79岁11人,80岁以上3人。大石岩村的中青年进城打工了,“头雁”进村,这个团队打了头阵,在徐光书记和七老活动小组的带领下,一支50多人的修路大军,从清晨5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才收工回家,不用监管不用督促。没有经费,他们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有力出力,没有一个人提工钱,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四条旅游线路原计划一年半的时间完工,实际上他们只用了5个多月就大功告成。在七老团队中,他们和回归“头雁”们一样,同样有着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样有着高远的志向,同样有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同样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在扶贫攻坚中,他们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情愉悦,生活充实,战天斗地的成就感使之满足和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这些都是有益于健康长寿的因素。祝愿七老团队青春不老,永远健康长寿!

拿破仑曾说:“狮子带领的绵羊队伍,能够打败绵羊带领的狮子队伍。”徐光、冯增智等回归的“头雁”们是狮子,七老团队是狮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张放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