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編者按 一笑而過,是小編的表弟,我們從小一起玩泥巴長大的,這在相聲裡叫“抹泥之交”。他這個網名,也是我一直用的QQ簽名,可見我們認知的一致。

表弟的前半生就做了兩件事:拼命吃、拼命減肥。

對於聰明人來說,任何事都能玩出花來。在美食上他開竅比我早,是一名出色的廚師,有些顯貴都點名要吃他做的菜,今天要說的“大煮乾絲”,是他被翻牌最多的一道菜。

據說,表弟寫這篇是因為和朋友網上懟了。我就笑。那是別人動了他的羽毛,另一方面,人總有墮入嗔痴的時候,會被局外人看破而笑。這回是我笑他,我嗔痴的時候,他笑得更起勁。

他怎麼嗔痴,笑完了我都要挺他。當然,我最大的願望還是他就此能一直寫下去,我們聯手給美食文化出一份力。我相信會很好看。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說到美食,人類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一直是“永動機”。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似平常不過的菜餚,其實在背後,廚師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不斷地揣摩,不斷地調整,讓菜品從“色香味意形養”上達到最佳狀態。

甚而至於,用心思的廚師會考慮到上道菜和下道菜的口味銜接是否順滑,菜品的形態是否能讓食客輕易地夾起,菜品的大小是否適合入口,菜餚入口的動作是否優雅……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前幾天和朋友閒聊到淮揚菜中的翹楚“大煮乾絲”。有人發問:我在家做的“大煮乾絲”配料也不少,為什麼就是沒有飯店裡做的爽口好吃?入口乾澀還不入味,“大煮乾絲”不就是弄點高湯煮一下嘛?

有些棒槌還瞎吹,繞來繞去說不到點子上,我就笑笑。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在清代的《調鼎集》中,記有“九絲湯”,原料有火腿絲、筍絲、銀魚絲、口蘑絲、千張絲、腐乾絲、紫菜絲、蛋皮絲、青筍絲,或換成海參、魚翅、蟶乾、燕窩等等。

這道湯其實是“大煮乾絲”的前身,因為千張、腐乾在這道菜中並未佔“主角”位置。直到出現“加料乾絲”“雞汁乾絲”“雞火乾絲”這樣的名稱後,“大煮乾絲”才真正成形。

在清代惺庵居士的《望江南》中,出現了這樣的句子:“加料千絲堆細縷,熟銅菸袋臥長苗,燒酒水晶餚”,短短几句詞,就寫出了大煮乾絲在民間受歡迎的程度。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大煮乾絲”是淮揚菜系中的看家菜,成品鮮香撲鼻,火腿和開洋的鮮味滲入到極細的乾絲中,絲絲入扣,然而不見一滴油花,沒有一毫豆腥,乃是膾不厭細的代表作。

但是,想要做出好吃爽口的“大煮乾絲”,還是有一些門道的。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先說選料,揚州手包乾是絕對首選,揚州產的手包乾緊實無氣孔,切絲不容易斷,色澤微黃,豆香濃郁,質地細膩久煮不散。

一塊白乾用刀片成厚薄均勻、不散不破的24片,切出的乾絲要粗細均勻,形似火柴棍

(看到這裡,小編就笑了,老一輩都說火柴梗、火柴棍,只有棒槌說是“細如馬尾”,不信你翻翻書,十本有九本都是老一輩這樣說,這樣說才對味),要求廚師要有精湛的刀工和持久耐力。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最關鍵的一步來了,切好的乾絲要“制”一下,所謂的“制”,就是用淡鹼水來處理乾絲,使乾絲更順滑更容易入味。

緊要的還有,水和鹼的比例是1000:1 ,鹼不能多,“制”的時間也不能太長,“制”過頭的乾絲會發僵而影響口感。

怎麼才能“制”好乾絲?別急,我來教您。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淡鹼水燒開放入乾絲,用筷子慢慢攪動,看到水漸漸變成微黃帶綠時,撈起乾絲用手摸有點微微滑膩感,這時乾絲就“制”好了,撈出乾絲過水洗淨就可以煮制了。

第二個關鍵點,煮乾絲要選用一年以上的母雞湯來煮制,行內有句老話“千煮不如一燜”,雞湯燒開調好口,放入乾絲一燒滾就關火,雞湯一定要沒過乾絲,雞油封口燜上半小時。這樣出來的乾絲口感綿軟爽滑,還非常入味。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上桌前將乾絲在盆中碼成寶塔狀,另起一鍋盛出適量雞湯燒開,放入火腿絲、筍絲、蝦仁或者開洋、青菜心,燒滾淋在乾絲上就大功告成了。

掌握以前幾個關鍵點,成品“大煮乾絲”絕對不會差。這是廚師秘而不傳的竅門,也是一擊必中的法門,趕快趁著週末,露上一手吧!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大煮乾絲”:做菜有時像魔術,點破了方覺尋常

圖自網絡

感謝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