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下“埋着”故事

三晋大地的每一个记忆都镌刻着悠悠的历史。那些苍老的古迹、刻骨的故事、流传的传说,都在呼应着厚重的三晋文化。行走,足迹遍经山西的每一方土地、每一片水域,游览三晋的山山水水,看见的不仅是山肥水美、优美震撼,还有悠悠岁月、凝重历史。

平遥古城下“埋着”故事

对于很多游客而言,平遥古城留给他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古城墙。平遥县,秦置平陶,汉置中都,北魏年间因避拓拔焘名讳而改名为平遥。那么,平遥城墙始建于何时呢?

尹吉甫是西周名臣,曾在周宣王五年也就是公元前823年,率军反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进攻到太原地区,或许是曾在古平遥地驻军的原因,因而留下了平遥城为尹吉甫修建的传说。

传说终究是传说,最早的平遥古城当然不是尹吉甫修筑的。有人说,平遥城墙始建于北魏,也有人说,始建年代无考。现在看到的平遥城墙,修筑于明代洪武三年,平遥县衙对原有夯土城墙进行了扩建,并加高、加厚、包砖。此后几百年间,又进行了二十余次修整。

平遥古城下“埋着”故事

平遥距太原90公里,晋中平原又无险可守,所以,历史上平遥经历的几次战火基本都与太原有关。公元960年,宋军北伐太原,宋将李继勋火烧平遥,不久,太原也遭到火烧水淹的噩运。靖康元年,金兵围困太原八个月之久,战火蔓延到太原周边地区,太原和平遥先后沦陷,太原百姓被屠戮一空,平遥百姓被杀五千余人。1938年,日军攻陷太原不久,稍做休整就继续南下。农历正月十四,阻击日寇的国军退入平遥,封门死守,日军轰塌上东门以南城墙30余米,平遥沦陷,平遥百姓被屠杀数百人。直到今天, 我们仍然可以在太和门附近的城墙上看到日寇留下的累累弹痕。1949年,太原城墙在经历战火的洗礼后变得千疮百孔,这一次,平遥古城因为战火的及早熄灭得以幸存。

平遥古城下“埋着”故事

平遥城墙在冷兵器时代的几次战争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但它却在现代社会建立了功勋。1977年,汾河泛滥,尹回水库垮坝,平遥城正是赖以城墙的庇护才将这造成70人死亡、同蒲铁路中断10天的巨大洪水挡在了城外。

事实上,当时的平遥城墙已经相当残破,建国前饱经战乱,建国后缺乏维修和管理,1977年水灾过后城墙垮塌17处,一些单位和个人甚至扒下城砖建了仓库和厕所。

过去城墙上建有3000堞口、72座敌楼,象征孔子的3000弟子和72贤人,此时已经只剩下2座敌楼。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明洪武三年,重新改修城墙时,人们众说纷纭,讨论来讨论去,蓝图总难确定。这天夜里,大约二更许,众乡绅官宦仍为修城方案争论不休,有人突然提议:“不要闭门造车,应该实地勘察一下,再来确定。”于是众人相偕来到城外。

抬头望去,城墙在一片朦胧中宛如一条破云穿雾昂首欲飞的巨龙。人们看得心情激动,一股豪情油然而生。陡然,一股龙卷风袭击而来,随着龙卷风的平息,天空中飘飘摇摇地落下两张黄裱来,那纸不偏不倚落到县太爷的脚边,县太爷俯身拾起,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七言绝句:十里城墙不置军,列队三千尽孔门。笑傲武夫总言战,韬略运筹胜兵戍。县太爷急速又打开了另一张黄裱,赫然一张“城”图呈现在眼前。这是一张精致而又颇有新意的图,这图既保持了原来龟城的基本样式,又拓展了城的范围,依然尊重于原有的八卦图案模式,城的扩大只是向西、北方向延伸,这种构建方式使得龟体稍稍地倾斜了一点,却反而显得更生动更富有立体感。城头的变化很有创意,一改以往的夯土光秃秃的面貌,巧妙地增设了凹字形的垛口,共3000个,与那精致的72个堞楼相映成趣,这些数字细细一琢磨,再根据那首诗的内涵去分析,不正是孔老先生门生的数目吗?县太爷与众乡绅、官宦赶忙跪下,拜谢上天的明示。

1980年后,平遥开始了漫长的城墙维修工程,到1993年结束的14年间,除了中间停顿2年之外,平遥每年都要修复少则数百米多则上千米的城墙以及城楼、敌楼等。与此同时,部分历史街区和部分民居店铺、清虚观、县衙、城隍庙等古建筑陆续修复。1986年,平遥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下“埋着”故事

平遥城墙周长约6200余米,高约10米。民间将平遥称为龟城,并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依此为胜”的说法。平遥共开六门,南曰迎熏,北曰拱极,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六座城门出于军事防御需要均建有瓮城,四座瓮城外城门朝南开,下东门和北门的瓮城外城门则朝东开,民间传说这是怕这只乌龟爬走,而将其左腿拉直并捆在麓台塔上。所谓龟前戏水,是指城南的柳根河。平遥城墙其它三面均是笔直,只有南城墙蜿蜒崎岖,就是因为南城墙是顺着柳根河的流向修建的。不过,南城墙也因为这些优美的曲线而比其它三面城墙更具美感。

南城墙的尽头,建有奎星楼。奎星是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运,建造此楼的目的就是祈求文运昌盛。奎星楼下,便是过去的平遥县文庙,新中国成立后,文庙被平遥县中学占用,现在还保留有大成殿等一批古建筑。重建于金代的文庙大成殿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是平遥古城中最古老的建筑。大成殿规模宏大,令人惊叹,很难想象当年一个小小的县城居然建有如此规模的殿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