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在“十里銀灘”邂逅“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

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十佳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系列報道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在“十里銀灘”邂逅“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在“十里銀灘”邂逅“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外景圖。

本報見習記者 胡漫雨 通訊員 郭亨文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座落於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主體建築佔地面積12288平方米,建築面積19409平方米,自2009年開館以來,己接待來自國內外觀眾近300萬人次,是一個由陽江市政府負責管理,廣東省文化廳、陽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負責業務指導的正處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以“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發掘、保護、展示與研究為主題,集文物展示、科普教育、歷史研究等於一身,展現考古現場發掘動態的專題博物館,現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AAAAA旅遊景區。2017年被廣東省科協評為“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2018一2021)。

多措並舉,結合文化遺產保護開展各類特色科普宣傳

廣東海絲館充分發揮自身資源,開展豐富的科普活動,並形成長效化機制。

近年來,海絲館加強“南海I號”文化品牌建設,開展系列入校園、入農村等宣講、展覽和網絡直播活動,開展文物修復、手工製作、考古體驗等科技展示和互動項目。在電視、報紙媒體進行科普類報道,在微信訂閱號集成網絡直播、智能導覽、文章推送、文創銷售等服務。

廣東海絲館在科普工作中,注重喚起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重視。一是注重青少年教育宣傳,推出海絲主題的泥塑創意體驗展。二是通過“南海I號”進學校,實施“南海I號”文化體驗公益活動傳播海絲文化。三是順利完成“南海I號”發現30週年紀錄採訪拍攝工作。通過採訪“南海I號”發現30週年以來重要參與人員,收集整理歷史資料,形成寶貴的信息記錄。四是組織開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科普日”系列活動,包括參加在廣州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蹟”圖片展、開展“南海I號”發現30週年重要歷程圖文展覽下基層活動。

廣東海絲館位於旅遊景區中,全年向公眾開放(除夕當天閉館一天),每年接待觀眾超30萬人次,科普信息化受眾群體較為龐大、需求大。廣東海絲館圍繞“在科學保護‘南海Ⅰ號’中加快與旅遊產業的結合、實現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目標,在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的工作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在“十里銀灘”邂逅“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

廣東海絲館典藏精選-鎏金虯龍紋環。

積極推動“南海I號”文物赴外展出

廣東海絲館與湖南省博物館合作展覽“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於2018年1月至5月開展。為配合粵港澳文化合作,促進粵、港、澳三地的溝通協商,共同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廣東海絲館還在2018年與澳門博物館合作展覽“深藍瑰寶--南海I號水下考古文物大展”,展出99件(套)“南海I號”出水文物。為增進香港市民對海上絲綢之路與明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及歷史的認識和了解,廣東海絲館與香港海事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合作策劃“東西匯流——13至17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在深圳博物館舉辦的“大潮起珠江-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展覽中,館藏“南海I號”出水文物13件(套)參加展覽。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在“十里銀灘”邂逅“南海I號”宋代古沉船

“南海Ⅰ號”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以紮實的科研基礎開展課題研究、助力成果轉化

廣東海絲館科研基礎紮實,現已成功參與“南海I號”全面保護髮掘工作,並推動“南海I號"申遺;成功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山大學、廣州美術學院開展共建合作,創建中國廣東水下遺產保護基地等五個基地;開展海絲主題相關課題研究,出版專業報告書籍等。

2018年5月,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五家單位合作編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二:2014—2015年發掘》公開發行,這是南海Ⅰ號沉船考古第一本正式的發掘報告。此外,廣東海絲館還編著了《陽江木船傳統建造技術與風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