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紀念五四運動 20 週年大會上的一次重要講演

毛澤東在紀念五四運動 20 週年大會上的一次重要講演

毛澤東在紀念五四運動 20 週年大會上的一次重要講演

講演的歷史背景

1938年10月,隨著廣州、武漢的相繼失陷,中國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國民黨中的汪精衛集團公開叛國,蔣介石集團也由原來的積極抗戰轉為消極抗日。只有中國共產黨繼續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成為中華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陝甘寧邊區及延安因此成為中國的光明和希望所在。大批愛國進步青年滿懷著抗日救國的熱忱,從日本佔領區、國民黨統治區以及海外異國他鄉奔向延安。他們在延安學習革命理論,研討抗戰國策,接受軍事政治教育,在新的生活環境中鍛鍊和成長。但是,他們當中有一部分人對於中國革命的性質、抗戰的形勢以及青年運動發展方向等重大問題,還缺乏統一堅定的認識,對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在中國革命中如何發揮作用也不甚瞭解,甚至還存在著模糊和錯誤的認識。為解決上述問題,毛澤東為廣大青年作了題為《青年運動的方向》講演。

闡明的主要觀點

毛澤東圍繞知識分子、青年學生必須與工農群眾相結合這個主題,闡述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堅定廣大青年中國革命必勝、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和決心。毛澤東說,五四運動發生二十年之後,“現在定了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這是很對的。”為什麼很對呢?這是因為“五四運動所反對的是賣國政府,是勾結帝國主義出賣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壓迫人民的政府”,“所以它是革命的運動”。在全國紀念這樣革命的節日,就說明大部分青年覺悟起來了,“不容許再有賣國賊,不容許革命再失敗”,已經具備了必勝的決心和信心,預示著“我們正向勝利的路上前進,只要全國人民一齊努力,中國革命一定要在抗日過程中得到勝利”。

第二,在系統考察和綜合研究中國國情的基礎上,發展了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思想。這就是:(1)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現在抗日戰爭階段則是日本帝國主義、漢奸。(2)中國革命的動力有無產階級、農民階級以及其他階級中一切願意反帝反封建的人,其中佔全國人口90%的工人農民是根本力量、革命骨幹。(3)中國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性的民主主義革命,其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的共和國;但是中國的資產階級已經無力完成這個革命,必須靠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努力才能完成,全國青年當為此努力。(4)中國革命的前途是經過人民民主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

第三,正確地評價了青年運動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澤東指出,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就是帶頭作用”。強調青年是反帝反封建的“一個方面軍,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軍”。

第四,從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講到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運動的經驗教訓。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幾十年的經驗教訓就是沒有“喚醒民眾”,而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佔全國人口90%的工農大眾,“沒有工農這個主力軍,單靠知識青年和學生青年這支軍隊,要達到反帝反封建的勝利,是做不到的”。因此,毛澤東號召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一定要到工農群眾中去,“把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和他們結合在一塊,和他們變成一體,並且強調判斷一個青年是否革命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其是否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群眾相結合”。

第五,指明瞭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毛澤東說,現在的抗日戰爭,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新階段,而且是最偉大、最活躍、最生動的一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青年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但現在中國青年運動還不統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此,全黨必須繼續加強青年工作的統一,只有統一才會有力量。毛澤東讚揚“延安的青年運動是全國青年運動的模範。延安的青年運動的方向,就是全國的青年運動的方向”,這主要在於延安的青年是團結的、統一的,而且是和廣大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所以他最後號召,一定要“把全國的青年團結起來,把全國的人民組織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把舊中國改造為新中國。

幾點啟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一百年前,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序幕;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貢獻了青春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毛澤東的講演雖然距今已經80年了,時代主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他提出的指導青年運動的思想方法和理論原則仍然是適用的,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是堅定理想信念。青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青年的不懈追求始終與中華民族的振興緊密相連。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越是需要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始終保持對理想信念的激情和執著,把個人理想融入社會理想之中,把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二是與歷史同向。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80年前,毛澤東正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當時的青年運動指明瞭方向。當代青年也要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順應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增強時代責任感,走歷史必由之路,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創造無悔的青春。

三是與祖國同行。青年只有自覺將人生目標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生價值。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勇立時代潮頭,為救亡圖存奔走吶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數青年拋頭灑熱血,不惜為國捐軀;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有無數青年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他們都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用青春和生命詮釋了五四精神。當代中國正處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鬥,這是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也是青年運動的主題。青年一代要積極承擔起國家民族賦予的歷史責任和光榮使命,自覺與國家和民族共奮進、同發展,才能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

四是與人民同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的主人。80年前,毛澤東就告誡青年學生“一定要到工農群眾中去,把佔全國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農大眾,動員起來,組織起來”,並且強調是否願意並且實行和工農群眾相結合是判斷一個青年是否革命的唯一標準。當代青年也只有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自覺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創造人生價值,才能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才能真正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這也是對五四運動一百週年最好的紀念。

• end •


文章原標題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青春能量——重讀毛澤東》,刊載於《學習時報》2019年5月1日第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