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翁牛特旗概況

翁牛特旗位於赤峰市中部,總土地面積1.2萬平方公里,轄22個蘇木鄉鎮街道場(8個鎮,2個鄉,4個蘇木,6個國營農牧場,2個街道),229個嘎查村、14個居委會,總人口48.6萬人,蒙古族人口 7.3萬人,是自治區33個牧業旗之一。

[1]

翁牛特,最初為蒙古部落名稱,翁牛特部的始祖巴彥岱洪古立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世孫。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旗,稱翁牛特左翼旗。1947年5月,翁牛特左旗易名翁敖聯合旗。1949年3月20日,翁敖聯合旗改稱翁牛特旗。1956年3月6日,烏丹縣撤銷,屬地併入翁牛特旗。1983年11月,昭烏達盟建制撤銷,翁牛特旗歸赤峰市管轄至今。

翁牛特旗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面積為118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78萬人(2016年)[2],轄14個蘇木鄉鎮,6個國營農牧場,2個街道辦事處。

位置境域

翁牛特旗

翁牛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 赤峰市中部、 西遼河上游、 科爾沁沙地西端,地處北緯42°26′—43°25′,東經117°49′—120°43′之間。南與敖漢旗和赤峰市松山區相連,西接克什克騰旗,北與林西縣、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及通遼市開魯縣為鄰,東與通遼市奈曼旗接壤。總土地面積11889平方公里。 [6]

地形地貌

翁牛特旗地處 大興安嶺西南段與七老圖北端山脈截接地帶,科爾沁沙地西緣。

東西長約250公里,南北寬約84公里,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沙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高度從2025米逐漸下降到286米。土地構成可概括為“五沙四山一分田”,地貌特徵自西向東依次為西部中山臺地、中部低山丘陵、東部平原沙丘三個類型區。 [7]

氣候

赤峰市翁牛特旗概況

翁牛特旗(1)

翁旗屬於典型的 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為地理環境和大氣環流。翁牛特旗東西狹長,海拔高度自東向西遞增,受其影響,氣候由東向西出現明顯的變化差異,總的情況是,降水由東向西呈遞增趨勢,熱量則由東向西呈遞減趨勢。由於南北狹窄,氣候受緯度的影響並不明顯。翁旗位於蒙古高壓東南方,受其控制和影響,冬季盛行偏北風,天氣晴朗乾燥,為冷空氣路經之地,極易形成寒潮等大風降溫天氣。春季南部的太平洋高壓和印度洋低壓,與北部的蒙古高壓相互交錯,造成氣旋活動頻繁,天氣多變,冷暖無常。夏季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夏季風明顯,大氣中水汽含量增加,極易形成降水。秋季蒙古高壓重新加強,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弱南移,雨季停止,天涼氣爽。 [7]

水文

翁牛特旗境內主要河渲有少郎河、葦塘河、五分地河、四道杖房河、羊腸子河,分屬 西拉木倫河、 老哈河兩大水系。布日敦河,其甘河,五牌子河為 內陸河。枯水季節,除西拉本倫河外,其餘河流均斷流或分段斷流。 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63億立方米,平均徑流係數為0.067,平均徑流探22毫米,河網密度為0.11公里/平方公里。

水資源

翁牛特旗水資源在赤峰地區最為豐富,截至2011年,水資源總量11.55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6.773億立方米,可供利用水資源總量6.8億立方米,全國36個大型水庫之一—— 紅山水庫坐落於此。

風能資源

能驅動風力機發電的風遭(3米/秒以上)時間佔全年的70%,可利用風能的時間每年有3000—4500小時,有效風能密度為100~200瓦/平方米。擁有內蒙古風質最好的風電場,9個大型風電場可實現裝機200多萬千瓦。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翁牛特旗初步探明有開採價值的有色金屬礦有金、銀、銅、鉛、鋅、鎢、銻等,儲量約為4800多萬噸,非金屬礦產有沸石、珍珠岩、 螢石、葉臘石、石灰石等,儲量約為2.8億噸,沸石、珍珠岩、螢石、葉臘石、石灰石等理石儲量約為5億立方米,褐煤儲量約為1.9億噸,可開採量1.32億噸,平均含蠟量為3.7%,可提取優質工業用蠟陶土資源儲量約7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

截至2011年,有野生動植物475種,其中樹種36個,以楊、榆和落葉松為主。藥用植物有甘草,麻黃、旋復花、白芍、 枸杞、荊芥、知母、黃芪等。野生動物有抱、黃羊、狼、狐、獾、天鵝、灰鶴,鸛、豆雁等。

梵宗寺 梵宗寺

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皇帝御賜並親筆題寫匾額“梵宗寺”。從此梵宗寺定為旗廟,總攬翁牛特旗喇嘛廟務,隸屬北京雍和宮直接管轄。

梵宗寺佔地4公頃。整個建築群由寺前廣場、天王殿、鼓樓、客堂、僧房、轉經殿、羅漢殿、五大金剛殿、大雄寶殿(大經殿)、延壽三尊殿、大藏經殿、彌勒殿(未來佛殿)、時輪金剛殿、二十一度母、關帝殿組成,是赤峰地區規模較大、建築風格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 [10]

翁牛特旗左翼旗王府

位於烏丹鎮東9公里的朝格溫都。此府地坐北朝南,正北靠朝格溫都山,東北是布敦烏拉

赤峰市翁牛特旗概況

翁牛特旗(1)

山,西北是烏蘭套魯蓋山(意為石頭山),南面是方圓約15公里的大草甸子。

整個府第共有五個院落,中間正院是此府的主體,正院東側有兩個跨院,正院西側有一個跨院,之西隔開一個地段又有一個單獨院落,叫西倉,全府共有房屋200餘間。 [10]

苦力吐天主教堂

位於毛山東苦力吐村,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屬歐洲哥特式建築。教堂殿院佔地約15畝,大殿建築在一米多高的臺基上,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

明代朵彥衛所遺址

位於烏敦套海鎮三間房村土城子附近,有長寬各約210米的土城,牆高l—2米,寬8米,地表散佈有大量明代磚瓦,其附近曾出土“朵顏衛都指揮使司祖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