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一提起东北,人们想到的早已不是“北大仓”和“赵本山”,取而代之的则是类似“喊麦”、“双击666”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但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向来被称为“没有互联网”的东北,反而造就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文化。

关于东北到底有没有互联网,以及东三省每年究竟流失多少人口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出门在外的东北人的牵绊,那片曾经肥沃的黑土地,是无数人渴望扎根的故乡,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形势的变化,许多人离开了挚爱的热土,出走家乡。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村里通网这么多年了,却还是没人学会打渔”


2016年的时候,我决心南下,舍弃了托亲戚关系介绍的稳定工作,离开了东北老家。其实,那时候我所在的城市就已经显现出了疲态,当我和身边的同聊起很多互联网现象和思维方式的时候,他们认为我说的完全就是个笑话,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用这样的思维做成一件事,而且还能给你列出不少反驳的理由出来。

当时我还不服气,总是和他们争论,不过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在东北,用互联网思维做成一件事好像确实很难。

前几天和老家来的一位朋友聊天,几年的时间没见,这位朋友的厨艺飞涨,做菜的口味非常棒,给我们做了一大桌饭菜,吃饭期间我就很本能的说了一句,“你咋不弄个抖音号,天天做美食,弄的精致点肯定很多人会喜欢。”

结果被我朋友当场否决掉了,“那不行,来钱太慢了,还不如弄点皮包运动鞋啥的,发发朋友圈,赚个差价。”

我还有点不死心,继续说:“那种赚差价的生意太难了,现在都没有信息差了,价格非常透明。”

“那哪能呢?谁谁谁的朋友做这个,赚了好几十万呢......”

我没再继续说下去,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说点啥,只是内心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赚好几十万不是不可能,但是今年赚到了,明年怎么赚呢?互联网会进一步消灭信息差,代理商拿到的价格可能消费者也能拿到,到时候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呢?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一直以来,大多数东北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喜欢赚“俏钱”(东北话,意思就是来钱比较容易的行当),并且逢人就炫耀自己有赚“俏钱”的本事,因为这似乎能显示出一个人很聪明,并且在熟人关系当道的东北,这也意味着身后有众多渠道和人脉的支持。赚“俏钱”不是不好,只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你觉得自己能赚“俏钱”,但是你敢保证别人没在你身上赚到“俏钱”吗?

能够看到的是,过去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人们的观念里,并且一代又一代的扎根,这或许是导致东北不开放的重要原因,毕竟在二十年、乃至三十年前,东北的日子确实算是很好过的,既有工业发展,又有国家政策支持,而且土地又适合种植,在那个物质不算丰富的年代,东北人的确是有些优越感的。

但那已经是过去,看现在的东北,互联网只是还没有觉醒,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不会一直沉睡下去。


“直播、喊麦与烧烤,都救不了东北人”


元旦的时候,我姐从东北来看我,和她聊天我才知道,家乡的很多年轻人做起了直播的行当,正如和我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样,多是喊麦和聊天的主播居多,再或者就是吃一些奇葩的东西。

我这话没有任何贬义色彩,东北人热情、大方的性格魅力的确非常容易感染人,而且很多段子出口成章,再加上独特的口音渲染,可以说在东北,差不多人人都是段子手。事实上家乡人民很会利用自己这个优势,但在我看来,这样的内容形式还可以继续升级。

比如像华农兄弟那样生活视频,在网络上火的不得了,其实在东北,特别是农村,人们的生活其实非常丰富,不过并不是像《乡村爱情》系列里的那样,总是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事。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东北人民的业余生活真的是相当丰富,不仅环境宜人,地理条件优越,而且人文环境也是非常和谐,如果说天津人读菜谱听着都像讲相声,惹人发笑,那么东北人民的日常聊天就可以看做是在演情景喜剧了,哪怕这一群聊天的人里你只认识一个人,放心,不出三句,大家就能马上谈天说地。

而且,北方的很多民俗文化都和东北有关,比如饮食方面,饺子、腌菜等在东北甚至是北方,几乎家家都会制作,并且还在代代相传,但这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却鲜有人挖掘,在互联网时代,我觉得东北具备的天然优势,就是打造内容。

这个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民俗文化,形式也不是只有直播,现在短视频平台大火,我们能看到的内容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除去那些博眼球和低俗的内容,短视频内容的领域仍然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挖掘,而且有一点好处是,带有地域特点的内容往往能够形成天然的壁垒,很不容易被抄袭。


“出走不是唯一的办法,反而容易更尴尬”


我离开家乡后,感受到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尴尬。

客观说我是一个有点恋家的人,我离开东北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够学点真本事,然后回家乡进入更牛的企业或自主创业,但令我感到尴尬的,我学了些本事,但是回家却完全用不上,我问了很多朋友,他们都说,家里根本不缺写文案的,就算是有,一个月给你两千块的工资你做吗?

一瞬间,我感觉自己被家乡和外乡架空了,留不下来,更回不去。

其实不光是我,很多出门在外的东北人都在面临这个尴尬,特别是没有背景、没有大把资金家庭的孩子,宁愿在外面多吃点苦都无所谓,因为拼成功了,可能就留下来了,如果回家,没有关系想在东北做点事,真的太难了。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我有一位新闻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决定,再也不回东北了,毕业实习分配到了上海,辛苦的一塌糊涂,即便如此也不选择回老家,后来我问他,为啥这么坚持,她说我在南方没人认识我,还能凭自己的本事打拼一下,可是回了北方,我家没有任何关系背景,想打拼都无门啊!


“东北人的破局之路如何走”


那你说,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东北人还能没活路了不成?

当然不会,即便是东北的互联网环境再不好,也没见谁饿死,人们仍旧活的好好的,而且每天肯定也都会有人在成功,只不过东北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和这个时代有些脱节而已。对于大多数想要在新机会降临时就能第一时间抓住的东北人而言,现在的状况并不是一个死局,相反,破局之路就在人们忽视的“眼前”。

比如我上述提到的短视频平台,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从大多数带有“东北味儿”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制作质量还是内容本身,可提升的空间非常大,但在实际当中,却是被人们忽略掉了。

而关于个人的成长方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大家分享三点:

第一,始终与这个时代保持对接

人是社会性动物,最害怕的就是与社会脱节,过去为什么会有“一孕傻三年”的说法?就是因为从养胎到能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要整整窝在家里三年,但过去的三年与现在的三年可是没法划等号的,别说是三年,可能仅仅三个月不出家门、不接受任何信息,都跟不上变化形式。

所以,千万不能被这个时代甩下,任何人的成功都要顺应时代,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时势造英雄,英雄却不能逆势而行,更可怕的是,当今世界的变化真的太快了,如果你一旦掉线,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办法重新连接了。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第二,打开眼界与思想的大门

千万不要再被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束缚住了,哪怕是在过去的时代里成功的经验,对于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不要一上来就否定,先尝试着理解,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侥幸,肯定是因为他做对了什么事情,而你虽然不能按照他的路继续走,但是可以从中吸收到很多面对问题时候的思考方式。

当然我并部不鼓励你看成功学的东西,眼界和思想境界可以提升,但成功是绝对没办法复制的。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第三,保持学习,即便暂时应用不上。

当今人类的知识总量,可能是过去两千年的总和,不知道大家在看书的时候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在面对一整面墙的图书时,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我们有这么多知识,但是在有限的生命力,却没办法看完它们。

但是这并不阻碍我们的学习,事实上,当你因为想要做什么事情而学习某些知识的时候,这时就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很多大人物都在强调“知识储备”,就是因为在真实的世界里,知识都是备用的,当你突然要应用的时候,能够调动这些积累,面对东北未来将会觉醒的互联网,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这样的准备。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运营之光》这本书里写道:“是什么曾经拯救了你,你就用什么去拯救别人”,我今天分享这么多,肯定会有很多东北的读者看到,小凡恳请各位家乡人不要误会,我并不是在外面工作了几年就“膨胀”了,而是当我看到东北人才流失的数字时,内心是非常难过的,包括我在回家时,发现能让自己入职的企业都没有,感觉心里的归属感瞬间就被剥离了,今天和大家聊这么多,是因为我坚信东北的未来肯定会更好,至少全中国都在变好,东北没有理由继续下沉。

但是作为个体而言,想要在新一轮的机会大潮中生存,就一定要“打好提前量”,在黎明到来之时,提前冲出来,拥抱崭新的光明。

道路千万条,东北人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救之路是那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