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目的为核心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洋务运动

#读史#

1862年,慈禧通过辛酉政变弄死八大顾命大臣,彻底掌握权柄,而此时太平天国之势已颓,仅仅过了两年,太平天国便被完全平定,此刻摆在慈禧面前的,是骁勇善战且数量庞大的湘军,而且湘军内部劝进之声不止,此事早入了慈禧的耳朵。

以政治目的为核心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洋务运动

若不是曾国藩急流勇退,指不定清王朝就要再次陷入内战之境地。而后湘军被曾国藩解散,其内将领也纷纷升官,其后晚清的政局也大都是由湘军出身的大臣在维持,比如李鸿章、比如左宗棠、比如刘坤一。而众人所熟知的洋务运动也是由这些湘军的大佬提出的。当时慈禧为了笼络湘军旧将,同时也为了打压平和朝内的保守派反对派,特意提拔和重用这些大臣。

以政治目的为核心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洋务运动

很多人都说保守派是惧怕自身利益受损才一直掣肘洋务运动,乃至才导致后期的甲午战败。不过个人认为,保守派的掣肘是真的,但若说怕利益受损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兴办工厂本来就是大家挣钱的事,哪会有什么利益受损。保守派与洋务派之间的对立其实一直就是慈禧设计以及实施的,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术。

以政治目的为核心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洋务运动

所以,保守派对洋务派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如果我们从同治登基开始到后期甲午战败这段时间去观察慈禧,你会发现刚开始慈禧是支持洋务派的,到后面反而慢慢变成保守派。为何会这样?因为洋务运动已经使得各地督抚势力越来越强大,强大到已经威胁了满清的江山了,所以慈禧一定会打压洋务派。如果我们看下近代史,会发现满清的灭亡其实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便是太平天国运动使得满清的兵权开始旁落,也使得各地督抚的权力更大,而洋务运动使得各地督抚有了直接对抗中央的能力。

以政治目的为核心的变革是难以成功的——洋务运动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慈禧在前期还是要支持洋务运动?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她不知道工业的力量是可以翻天覆地的,她也一直以为自己能利用手段平衡洋务派和保守派。

如果我们看通了慈禧一系列手段的背后是怎么样的政治意图之后,会发现洋务运动的过程都是不纯洁的,湘军与太平军打了那么多年仗,早见识了火器之利,不似皇宫之中的贵族所知不多,所以在湘军解散之后,湘军出身的督抚联合推进洋务运动,自身权利大涨,不仅得以自保免于兔死狗烹的结局还加大了地方的割据程度,而之后甲午战争淮军与日军之间的战斗也是因保守派的掣肘而使得战争失败。这些多是有政治斗争的痕迹。

所以说洋务运动不是纯粹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失败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便是因为日本上下都是纯粹地要图强,所以他成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