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是陆军出身也没参加过海军学习,该如何解释呢?

司马长史


看一看丁汝昌的奋斗历程以及李鸿章原先的计划,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从降将到清将,被逼出来的陆战勇将

丁汝昌早先是在太平军里混的。在湘军围攻安庆时,他跟随程学启一起投奔了湘军。

曾国荃打心底里顾忌这些墙头草。因此,每战,必让这些降将打头阵,当炮灰。丁汝昌人狠命硬,打起老东家好不留情。在攻打安庆的战斗中,跟着程学启连破安庆太平军3座营垒,断绝安庆北面交通。在攻下安庆后,大清论功行赏,给了他千总之职,继续跟着老领导程学启混。他算是实现了由降将到将领的转变。

在与太平军的血战中,丁汝昌奠定了自己的勇武之名。

由千总到总兵,李鸿章的死党

真正让丁汝昌迅速崛起的,是转到李鸿章手下之后。

李鸿章初创淮军,手下有经验的将官不多。程学启的开字营转到淮军后,立刻成了李鸿章爱不释手的宝贝。一起打仗,一起杀降,情谊非凡。

可以说,丁汝昌作为李鸿章创业团队的一员,从此开始成为李鸿章的死党!

可惜程学启命不大好,享不到福,在镇压事业即将胜利的前夜,中弹重伤,挂了。

爱屋及乌,李鸿章多少有一些把惋惜之情放到了丁汝昌身上。

老丁作战骁勇,不怕没人要,被刘铭传挖了过去。

打完太平天国打捻军,丁跟着刘铭传转战各地,数战有功,升到总兵,领提督衔。

作为淮军创业团队的一员,虽然当时不是大人物,但丁汝昌已成为李鸿章的亲信。

得罪领导,赋闲在家

很多人跟大领导关系好了,就会有点嚣张,对自己的直接领导没大没小的。

丁汝昌犯过这种错误。

造反的队伍都干完了,怎么办?飞鸟尽、良弓藏,该裁军了!

刘铭传大笔一挥,裁撤了丁汝昌先锋马队3营。丁汝昌可不白给,马上就致书抗议!什么鬼,仗打完了还没享福就裁军?

对,仗打完了,老子也可以不需要你了!刘铭传,可是个强硬的人物,甚至想以丁不服军令,军法从事!

老丁吃瘪了,知道自己玩大了。得,辞职吧!命要紧!

还好,丁的老婆比较贴心,“咱们家还有薄田几亩,先过过安生日子,再看机遇吧”

尴尬的李鸿章

1874年,日本在台湾搞了事,大清意识到没有海军是不行的。

于是,让李鸿章负责筹备海军。这些,李鸿章就有点尴尬了。

要筹备海军,装备没得说,大清给银子,买就是了。

关键是人才。

可是,此时,略懂海军的人才,都是福州船政学堂的那帮毕业生。什么刘步蟾、方伯谦、邓世昌什么的。

问题是,福州船政学堂是左宗棠、沈葆桢搞的。左宗棠,又是老李的主要竞争对手!

搞什么嘛。假如让这些海军人才在海军担任主要领导工作。辛辛苦苦筹办海军,最后是给对手培植势力嘛!

李鸿章,一定需要自己人!

李鸿章可不愿意辛辛苦苦筹备海军,给对手增加力量。

李鸿章的计划,说好了先学海军,再带海军

就在李鸿章郁闷的时候。丁汝昌找上门了。

老丁在家实在闲不住,想起李鸿章这个飞黄腾达的老领导,就到天津去找李鸿章,希望老李给安排个好工作。

李鸿章正愁没人呢。要是别人,在现在的职务上干得好好的,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代表着李鸿章的势力。把他从这个坑移到另外的坑,拆东墙补西墙嘛。现在,来了个丁汝昌,好嘛,又是亲信,又是无业人员,就你了!

李鸿章说话水平很高:“你得罪了刘铭传。我要是再给你安排个陆军的职务,老刘可不高兴。这样,我在筹办海务。你去英国学几年海军,学好了海军,给你带海军!”

李鸿章的初衷是不错的,真的就是认真想丁汝昌去学了海军,再来带海军。

可是,有时候命运这东西,阴差阳错。

原本,丁汝昌也应该在海外学习海军,但阴差阳错,未能成行

阴差阳错,门外汉领导海军

左宗棠正在西北打仗,也需要人呢!他也想起了丁汝昌,就上奏朝廷,要朝廷调丁汝昌来甘肃帮忙打架。

这样挖人?李鸿章可不干。可是,又没什么借口直接推脱。就让丁汝昌装病。

一装病,留学学海军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得了,留学去不成了,自学成才吧!

北洋成军后,专业训练及日常管理依赖洋人总训及刘步蟾等人

虽然没学过海军,但权力斗争可不能马虎。该你做领导,还是你做领导。

为了弥补丁汝昌的专业缺失,李鸿章做了精心安排。

北洋海军的日常操练,基本由英国人琅威理负责。由于琅治军严谨,北洋官兵叹“不怕丁军门,就怕瑯副将”。在琅的专业指导下,北洋水师训练水平很高,令各国瓜目相看。

同时,所采购军械使用方法学习及推广、操练、整务,基本由刘步蟾和林泰曾负责。比如,《北洋海军章程》等悉由刘林二人完成。

丁汝昌虽是门外汉,但绝非尸位素餐之辈

在北洋水师中,专业部分皆委于专业人士。

他干什么呢?

首先,丁汝昌并未尸位素餐,做甩手掌柜。虽然专业上依赖专业人士辅助,但他依然努力学习海战知识。从丁汝昌的文件中,可以看出,不通英文的丁汝昌对海战业务已非常精通。对于日常操练、舰船修理,均紧盯落实。

其次,丁汝昌承担着北洋水师建设的职责。他创立水师学堂、鱼雷学堂、武备学堂,对各种后勤补给、装备采购等均呕心沥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丁汝昌过于世故。在琅威理离开后,他管理过于“合情合理”,对腐败等现象纠察不严,给舰队带来了巨大的隐忧。

最重要的是,作为百战名将,虽然海战经验不如专业海军人士,但他政治、外交、军事素质确实了得,在早期中日小规模冲突中,这种才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882年朝鲜的壬午兵变。当时,亲日的大院君图谋控制朝鲜朝廷,日军派兵先期抵达。

当时,如清朝处置不得当,日本极有可能控制朝鲜政府。

此时,丁汝昌审时度势,运淮军抵达仁川,并与吴长佑等人合计擒拿“大院君”,粉碎了日本控制朝鲜政府的企图。

毫无疑问,在以威慑为主的小规模冲突中,丁汝昌是非常有经验的一个领导者。

成于忠义,败于愚忠

黄海大战,因鄙人海军知识过于欠缺,丁汝昌的功过不敢随意发表意见。

但是,丁汝昌未事先指定预备指挥人选,导致定远旗舰失去指挥能力后,北洋舰队无统一作战,确实是失误之处,此处抵赖不去。

但毫无疑问,丁汝昌是个忠义之人(早年自太平军投湘军我不认为有损忠义)。

在威海之战中,他令海军陆战队摧毁已经落入日军之手的炮台,陆战队全体牺牲,忠义之将所带忠义之兵,令人感佩不已。

北洋海军陆战队在最后时刻的表现,浩气长存。

但是,丁汝昌愚忠于李鸿章的指令。未能及时组织突围,致使北洋水师全军断送。(我也不知突围后应去何处,但是,死守刘公岛显然必无出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丁汝昌依然是个忠义之人。在威海站前,就已经写信给家人,“身已许国”,最后自杀殉国,兑现诺言。

正如李鸿章说的,他的北洋事务,只是一个纸糊的老虎。在平常时间,可以遮风挡雨。但遇到疾风暴雨,就一无所用了。

丁汝昌,只是这个“裱糊匠”李鸿章的一个跟班。

也许,他不是最合适的舰队将领。他在位置上也犯下了许多错误,但是,作为一个忠义的人,他拼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气。

宣统二年,丁汝昌被平反昭雪。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对于丁汝昌这位陆军将领当北洋水师(海军)提督,一直被人诟病,以陆军出身当海军司令确实不合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提督,在保证自己控制北洋水师前提下是个合适安排。

(1)谁最合适出任北洋水师提督

当时,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的是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的毕业生,但他们资历浅。显然不可能。即使你再参加过演习,没有实战并指挥过战争,作为军人来说你说话就不硬气。

福建船政学堂:两名官员坐者左宗棠,站者沈葆桢;两名西装者为:日意格、德克碑

再者,北洋水师名是“水师”却是“海军”,其分软硬件,硬件是靠李鸿章从清政府腰里掏银子从英德法奥匈等国买来的。

软件是左宗棠创立、沈葆桢主持的福州船政局贡献的,当然,钱也是清政府掏的。但情况不一样,软件比硬件更重要,铁东西十几年就得陈旧,软件只要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永远不会陈旧。

李鸿章对福州船政局趁着左宗棠去西北、沈葆桢病退,将最好的“软件”和“硬件”都弄到了北洋水师。其软件占据水师9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位置,如果提督再让船政局当,那么,很显然,李鸿章怕失去控制权。

(2)传统水师就没有合适人才吗

用水师去指挥海军也不合适,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水师将领因为旧有成绩更会排斥海军新的思想。

湘军水师的两位创始人彭玉麟、杨岳斌(杨载福)以及同时代各水师提督是否合适呢?

当然比丁汝昌更合适。但问题是彭玉麟不可能降职去听从李鸿章调遣;杨岳斌水师去打陆战,结果1865年平定陕甘民乱,1867年被撤职回家中法战争时期才被重新启用,早已经脱离时代了,根本不可能。

至于长江水师的提督们,如黄翼升、李成谋等人,很显然都是比彭玉麟、杨岳斌等人的思想还保守。

(3)丁汝昌其实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陆军出身并不能代表不能当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水师中的地位让人质疑

1875年,躲避刘铭传“斩杀令”的丁汝昌在家中被重新请出来去购买铁甲舰、主办海军。恰巧左宗棠也调丁汝昌去甘肃效力,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自己身边。

由此可见,丁汝昌是位厉害人物。以他的资历作为提督是没问题的。

同时,从1875年丁汝昌介入北洋海军开始,到1888年被任命为提督,已经长达13年。可以说,13年使其具备基础的海军知识、思想是没问题的。

作为水师提督,丁汝昌对于北洋水师的作用让人质疑。特别是,他能否扭转“福建船政局”主导水师的格局很让人质疑。


坐古谈今


对于一个军事统帅而言,军事专业技能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对于大清而言,建立海军自然只能从陆军将领中选拔;对于李鸿章而言,自然只能从淮系嫡系中选拔。

(北洋水师)

《走向共和》李鸿章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他妈不任人唯亲,难道要任人为疏,非要下面一个个都听话,他才满意。

这句话深刻的揭示了用人的道理。我们来慢慢阐述。

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对清朝震动很大。1875年作出建设三洋海军的规划,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之后开始大力建设北洋水师。

(牡丹社事件)

1881年,任命嫡系丁汝昌为水师统领。

在新式军种建设上,新中国的海军、空军都是陆军将领负责的;二炮部队也是陆军转过去的。在国民政府时期,空军司令周至柔出身十八军系统,海军司令桂永清出身教导队系统。所以陆军将领担任水师提督自然是题中之义,不用差异。

按照以文制武的思路,北洋水师基本是直隶总督节制、南洋水师是两江总督节制、福建水师是闽浙总督节制。在事实上也是如此,中法战争中南洋、北洋水师南下都是需要总督首肯。

(李鸿章)

从天津教案开始,李鸿章就代替自己的老师担任直隶总督,淮军陆续驻防天津等处,负责海防。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负责范畴,自然任命自己的人。

在选人的过程中,李鸿章中意的是铭军统帅刘铭传,由于各种因素,刘铭传没有担任。就选择了丁汝昌。

(丁汝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李鸿章也想选一个既懂海军又有实战经验的将才来担任北洋水师提督,可是在当时的清朝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才。有带兵治军经验的都是不懂海军的陆军将领,而那些留洋归来懂点海军知识的又都是文官,没有领兵的经验,所以关于合适人选的选择确实极为困难。

当时北洋水师还未成军之时,清朝先建立了北洋营务处,负责督练海军事宜。最开始由直隶候补道员许钤身负责,此人有办洋务的经历,会说洋文,熟悉中外法律,但是没有军旅经验,还有泄密之嫌。后又改由李鸿章的幕僚马建忠出任,此人曾出国留学,是获得法国语言学位的第一个东方人,对现代海军略有认识,但也非科班出身,难当此任。



李鸿章甚至考虑让刘铭传来担任,但未能实现。正在李鸿章迟疑不定、左右为难之际,正好丁汝昌途经天津拜谒李鸿章,李鸿章认为丁汝昌既是自己的旧部,还是一位骁勇善战、忠诚可靠,又有带兵治军经验的老将,虽然不懂海军,但也是目前为止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便将其留在了北洋,北洋水师各舰的接收、训练都是由丁汝昌负责,所以在北洋水师建军之时,丁汝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北洋水师提督。


战略论


丁汝昌出身贫寒以及早年投身长毛这一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根据丁氏家谱以及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报告来看,丁汝昌出身小康之家,上过私塾,有一手漂亮的书法。而且丁汝昌早年投身铭军水师营,在平叛战争中成长为水师军官。后来为了剿捻子,水师营上陆作战,因而给人留下丁汝昌出身陆军这一刻板印象。

至于李鸿章为什么要选丁汝昌作为海军提督,有如下四点原因。

第一,丁汝昌没有自己的派系。淮军体系中,但凡是有头有脸的都有自己的派系,如果一旦自成一派,那么势必难以驾驭,导致海军成为一家之私军,这样于国无利。而丁汝昌此时不仅没有自己的派系,还仅仅是个赋闲的记名提督。

第二,丁汝昌为人随和,因此更适合做海军司令官。其实北洋海军提督只负责行政工作,不负责具体的作战、训练工作,这些工作主要由左右翼总兵刘步蟾、林泰曾负责。

当时中国的海军军官团基本都是由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那批毛头小子,这帮人当中并不适合做海军司令官,毕竟难以服众,同时海军当中还有洋员作为顾问,因此必须要一个为人随和并且善于调和人际关系的司令官,所以丁汝昌就是最佳人选。虽然闽系高级军官刘步蟾带头排斥丁汝昌,但是丁汝昌仍然在中下级军官以及洋员当中声望卓著,仍能驾驭海军。

第三,丁汝昌是一个好学的人。丁汝昌最开始在一艘蚊子船上当督操,期间自学海军知识以及英语,最后通过考核才当上北洋水师提督,并在1888年成为北洋海军提督。

丁汝昌曾经带队前往英国接收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期间丁汝昌及其官兵给英国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根据英国人的记录,丁汝昌可以用熟练的英语和洋人交谈,并且能绘制海图制定航线,说明丁汝昌并非海军门外汉。日本海军创始人胜海舟和丁汝昌私交甚好,两人甚至互赠佩刀以示惺惺相惜。丁汝昌自尽殉国后,胜海舟为丁军门写了一首挽诗,诗中给与他的故友、日本海军可怕的对手丁汝昌以极高的评价: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双美是武士道对武士的最高评价,如果丁汝昌是海军的门外汉,那么如何会得到胜海舟双美的评价。

所以,丁汝昌在当时不一定是海军提督最好的人选,但是绝对是最不坏的人选,而且历史也证明丁汝昌是一位合格的海军司令官。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李鸿章之所以选丁汝昌作为北洋海军的领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当时的南洋大臣沈葆桢。

北洋大臣李鸿章在1875年受命筹建北洋海军,因为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很多事务李鸿章都向沈葆桢求教问计。

(进入北洋海防初期的丁汝昌)

北洋海军筹建最初,李鸿章曾先后任命过两任指挥官,即张成和许钤身,结果都并不满意。其中的张成,是毕业于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的优秀学生,李鸿章嫌这位年轻的军官多有倨傲自负的问题,认为性格太浮;而许钤身则是文官出身,曾在日本侵台事件时被秘密派到日本主持谍报工作,但是这个人对近代海军没有任何概念,甚至于还有晕船的毛病。

李鸿章就选不到合适的统帅而向南洋大臣沈葆桢大倒苦水,听得多了,沈葆桢也有些烦,于是给李鸿章出了一个关于海军统帅的选人标准:

沈葆桢认为,海军的统帅应该是一位具有足够资历和战功,久经沙场的老将。但是海军对于中国是个全新事物,中国根本没有懂海军的老将,因而只能从传统军队中调用。考虑到海军的特殊性,这位统帅人物除了是立有军功、打过仗的老将外,还必须具有虚心向学的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在任职后通过学习,来补上海军这一课。

同时,沈葆桢建议,应该从船政学堂毕业的年轻军官中挑选精华,作为老将的辅佐。学堂出来的军官虽然懂得海军,但是对官场事务不通,而且没有真正亲历过战争,缺乏战争经验。这样的人员可以用作老将的技术助手,使得二者相辅相成。

最终沈葆桢设想,以这种新老结合的模式“磋磨日久”,未来中国肯定就能有才望并美的最佳海军统帅产生。而如果现在因为没有绝对合适的人选,就不去任命海军统帅,而只是去空等合适人选的话,等一万年也等不来这样的人。

最终,李鸿章事实上就是根据沈葆桢建议的标准去挑选的海军统帅。

首先,这个人选需要产生于淮军系统。在把当时淮军中总兵级以上的军官名单全部开列出之后,按照听话、善于学习、性格和蔼等条件去筛选,最后就剩下了一个丁汝昌,所以丁汝昌就成了北洋海军的提督。

作为后话,很多人认为丁汝昌和李鸿章的关系非常亲近,事实上恰恰相反。在此之前,以丁汝昌的地位,根本还攀不上大帅李鸿章,仅仅只是因为丁汝昌忠厚老实,没有部下势力,有总兵身份,但是处于在家待岗状态,于是才被李鸿章选中。在后来任职北洋海军期间,丁汝昌面对李鸿章也常是一派战战兢兢的姿态,根本谈不上二人的关系如何熟络。

(给出北洋海军统领人选标准的南洋大臣沈葆桢)

下面录出沈葆桢当年给李鸿章提出的选人标准,供大家参考:

管驾必取诸出洋诸生,统领则仍宜曾经百战忠勇之大将。小者取其才,大者资其望,切劘久之,自有才望並美者出焉。若枯坐以待,才无可试,望则老矣,求其相辅而行,亦万不可得,自强在何日乎?一举便握完全之券,以资谈柄则可,若指为实事,恐旷古所无。


海研会


丁汝昌早年加入了太平军,后来跟随自己的上级加入湘军。1862年被编入淮军刘铭传部,因对剿灭捻军有功,丁汝昌升至总兵,加提督衔。


1874年清政府为了裁兵节饷,丁汝昌位于裁撤之列。1875年正在负责组建海军,丁汝昌前往投靠。1880年,丁汝昌曾率领邓世昌等官兵前往英国接收超勇、扬威号军舰回国。

丁汝昌出身于陆军,且没有学习过海军知识,对海战更是一窍不通。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时,陆军出身的丁汝昌被任命为海军提督。之所以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在于其安徽人和淮军出身的身份。北洋海军是由李鸿章一手创建的新式海军,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更容易使李中堂牢牢掌控这支海军,从而成为李鸿章的私产和政治资本。



丁汝昌当上北洋海军提督之后对李鸿章感恩戴德,对李鸿章的话言听计从,北洋海军在丁汝昌的领导下,成为了李鸿章的私人军队。丁汝昌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同时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


历史军魂


丁汝昌于1853年参加太平军,驻安庆。1861年随程学启倒戈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1862年编入淮军刘铭传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后于作战中先后担任马队参将、副将。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1874年,因朝廷裁兵问题与刘铭传有隙隐居乡间。

1875年李鸿章受命组建海军,丁前来投靠,李考虑其与刘有隙不宜再入淮军,于是留在身边帮自已掌管海军。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丁则被任命为提督执掌舰队,李知道丁为陆军出身只识弓马不懂海战,但丁汝昌是李鸿章的同乡也是自己淮系旧部对其比较了解,同时海军多闽人,任用丁为提督利于李对北洋水师的控制出于此李鸿章任命丁为舰队司令(提督)。

丁汝昌本为弓马出身,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海军学习但其在任期间也呕心沥血,严于律已,但军纪不够严厉,而且严重听命于李,同时其出身陆军受到舰队中那些海军出身的排挤,在北洋水师中很多管带、大副、二副出身于水师学堂,系统的学习海军,还有一部分军官留学于英法等国的海军学院接受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教育,从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备弹不足只是护送陆军入朝没有做好随时与日军打遭遇战的准备,还有其听命李避战保船之命在主力尚存的情况下不主动出海寻敌可知丁汝昌是一名合格的将才但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


海軍


首先,在北洋水师中绝大多数将领都是海军科班出身的,且大多都是福建广东人为主。而丁汝昌作为一个太平天国投诚的陆军将领,为何又能当上北洋水师提督之职呢?乍一看,是有些许不合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李鸿章提名丁汝昌去担任北洋水师提督肯定有他自己的用意。毕竟丁汝昌生性憨厚且又服从指挥,而且丁汝昌与其又是同乡,从李鸿章的视角来看,丁汝昌是担任北洋水师提督之职的不二之选。由于之前已经回答给类似的问题,所以下面就放上之前的一篇文章来详细阐述一下这篇问答。


一、丁汝昌一生从戎,是北洋水师中资历最深的将领,参加战斗无数,也是作战经验最丰富的将领。作战勇敢顽强,是立战功最多的将领。也是最早使用洋枪洋炮的将领,是最早参与建设新军的将领。二、丁汝昌虽然是陆军出身,对海事不甚精通,这是事实。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就说他是对海军之奥妙全然不知的门外汉和指挥无能的庸才。虽然丁汝昌没有像北洋水师中的诸多将领那样留学海外,但他受过专门训练,早年曾在长江水师管带船炮,在光绪初年就已经留北洋差序,执行筹建海防的工作,曾赴英德购军舰,观察国外船厂。在壬午兵变、甲申政变以及巨文岛事件中都是由丁汝昌一手带领北洋水师去平息争端的,丁汝昌投身海军建设、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多年,对海军事务早就从不懂到懂,就连北洋舰队总教习琅威理也曾称赞他“韬略素娴”,所以就丁汝昌的资历看也是最适合最有能力去担任北洋水师提督的。


三、丁汝昌早在甲午海战全面爆发之前,就已经对日本海军的快速发展,北洋海军已经处于落后的状态有了清醒的认识,他一再向清政府申请,添船换炮刻不容缓,但清政府为了给慈禧太后庆寿,花掉了大量建设海军的钱财。另一方面朝廷又拒绝了丁汝昌在主要战舰上配置克虏伯速射炮和后膛炮的最低要求,这些方面足以表明丁汝昌的能力以及站前对待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的清醒认识。

四、甲午战争中,丁汝昌是积极主战的,始终身处战争一线,并不是像网上说的那样他是投降派、庸将、贪生怕死之人。丁汝昌在指责、弹劾、几乎被革职的情况下,仍然率领北洋水师驶向战场。丁汝昌是在被摘去顶戴,以戴罪立功之身,暂留北洋水师提督的情况下,亲自指挥了威海卫保卫战。他拒不接受伊东祐亨的劝降,在威海卫诸炮台失守,靖远舰中弹沉没,整个北洋舰队和刘公岛面临纵深打击,陆军鼓噪哗变要求投降求生之后。丁汝昌被逼至降敌自杀的选择,在悲痛中给李鸿章留下一纸电文,遥望北京服鸦片自尽。

值得一提的是,在威海卫保卫战之中,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伊东祐亨在北洋舰队陷入绝境之时,曾向丁汝昌发出劝降书,对他的处境表示同情,劝其不值得为之死战,而丁汝昌则在回信中表示“余决不弃报大义,今唯一死以尽臣职。”



在日寇威逼诱降,蒙受屈辱的情况下,丁汝昌依然大义凛然,尽节以终。但在威海卫保卫战后期,李鸿章压制了丁汝昌的正确主张,严令北洋舰队“不许出战,不得轻离威海一步”,“如有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这才是北洋舰队坐以待毙的最主要原因,也没有理由让作为提督的丁汝昌来背这个黑锅。


宇泽历史


四个字:

任人唯亲。

1854年太平军占领庐江,父母双亡的丁汝昌投入太平军,在程学启手下当兵。1861年安庆被湘军团团围住,程学启带着丁汝昌等300人翻墙出城,向曾贞干投降。7月在程学启和丁汝昌的带领下,湘军攻破安庆城,二人因此升官。

因上海绅士的请求,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开赴上海,程学启被划归李鸿章,丁汝昌也跟着到李鸿章手下干事,在四江口战斗中,丁汝昌表现英勇,刘传铭非常欣赏他,于是将他召入麾下,丁汝昌随着刘传铭东征西讨。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丁汝昌随刘传铭北上剿捻,之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予总兵,加提督衔,1874年刘传铭打算裁去丁汝昌的部队,丁汝昌不从,刘传铭决定杀掉他,丁汝昌逃回故乡。

在故乡丁汝昌时常想起李鸿章,于是北上天津投靠李鸿章,李鸿章说他暂时不能接收他,因为他与刘传铭交恶,如果接收他,就会与刘传铭产生矛盾。李鸿章让丁汝昌等一段时间,他正在创办海军,急需人才,将来讲这个大任叫给丁汝昌。丁汝昌因此闲置在天津,当时左宗棠正在指挥清军收复新疆,正缺少人才,他知道丁汝昌作战英勇,因此奏请朝廷,让他跟着自己去西北,但是李鸿章不愿意丁汝昌离开自己,便以丁汝昌生病为由,将他留在天津。

1879年清政府购买的军舰到达,李鸿章奏请丁汝昌在北洋任职,随后又派丁汝昌去国外接受其他的军舰,1886年丁汝昌率定远等军舰到达日本,引起日本人的羡慕,但是后来发生了摩擦,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下令军舰向日本开战,但是被丁汝昌制止,最后日本赔偿了五万元。

1887年清政府命各地选拔将才,李鸿章极力推荐丁汝昌,在李鸿章的运作下,丁汝昌成为了北洋水师提督,加尚书衔。

1895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

李鸿章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主要是出于私心,从后来的种种现象看,李鸿章几乎把北洋水师当做自己的私人财产,自己有钱不投资水师,却想着法找朝廷要钱,最后战败后朝廷又背黑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