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太子谋反后,为何选择只有十五岁的李治当继承人呢?


中国古代时期唐朝的李世民在文治与武功等方面,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可以说史学界对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就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且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大多用怀柔等政治策略来处理问题,对于当时的民族溶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李世民在对待太子之位的时候,却是力排众议最终让年纪只有十五岁的李治成为了继承人,说实话当时的太子李承乾与四皇子李泰都是不错的继承人,但是李世民却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这两个看似不错的人选,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隐私吗?

在最开始的时候李承乾是嫡长子,所以成为了太子的第一人选,本来按照这样的剧情往下走等李世民过世后下一任皇帝是跑不出太子李承乾的手掌心了。

可是问题也来了,本来太子的腿脚有点不太正常,可能是从小受过伤的原因吧,然后又看到自己的四弟李泰每天跟在李世民的身边,看起来很是受宠的样子。

于是李承乾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自己的父皇可能并不喜欢自己,但是因为自己是太子的原因,所以一直在纠结当中,说不定那天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就有可能直接废了自己重新立李泰为太子。

所以某一天李承乾终于受不了这样的心里刺激,于是就与自己的弟弟汉王李无昌还有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等人一起合谋打算跟自己的父皇来一次近距离的交流,比如说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之类的事情。

毕竟在这次事件之前李承乾也偷偷的对李泰下过黑手,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脑子不如李泰的原因,反正都没有成功。

说实话李承乾前几次暗杀李泰没有成功就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李泰给他挖的坑,居然又一次掉进了更大的坑里。

要知道李世民是什么人,那当年可比李承乾要干的漂亮多了,于是李承乾事情败露之后太子之位也没有了,而李泰因为蛊惑李承乾造反,所以也没有得到太子之位,最后便宜了当时年纪还比较小的李治。

反正从大多数史书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们要从深层次来想一些问题。

首先李世民是一个权力控制欲望极大的一个人,不然当时也不会发动玄武门的事件了,为了就是得到皇帝这个位置,连李渊都被逼到当太上皇这个地步了,要说李世民的权力独占欲望不强烈,那才是见了鬼了。

说实话古代的人结婚生孩子的时候都比较早,所以当李世民还是壮年的时候,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已经长大成人了。

可以说这个时候已经快要到了给自己儿子让位的那个地步了,毕竟自己当年是这么过来的,谁知道太子会不会也有这个想法。

于是李世民把眼光放到了李泰身上,故意给大家造成一种假像,那就是自己不喜欢太子了,现在打算重新立李泰为太子,虽然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但是这些朝臣们那个不是猴精猴精的,立马风向就变了。

本来是风光无限的太子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以前自己的身边一大群的人阿谀奉承自己,而现在大家都开始躲自己这个所谓的太子了。

再加上李泰本来是没有多大想法的,可是没想到自己的父皇居然会突然给自己这么亲近,本来没想法现在也有了,于是开始大力的培养自己的班底与太子李承乾对抗。

而李世民就开始坐山观虎斗,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互相斗来斗去,时不时的给斗的开心的双方加点火。

终于在某一天太子受不了这个刺激,带着兵冲进了宫中想要找李世民讨个说法,而这一切都是李世民的掌控之中,很是顺利的太子被废了,而自己又可以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多坐几年了。

但是太子之位不能空着呀,而李世民说实话对于李泰只有利用的想法,从来没有想过要将他立为太子,因为李泰的年纪也不小了,可能跟他的哥哥一样都等不了几年就会逼自己退居幕后,所以李泰虽说并没有过多的错,但是李世民还是给了他一个引诱太子犯错的罪名,反正什么话都是由自己来解释的,李泰也被赶到了外面去当王爷去了。

所以到了最后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年纪比较小的李治身上,这个皇子年纪还小,自己完全可以用慢慢栽培这种说法来糊弄朝中的大臣,于是李治就成了太子,然后天天跟在李世民的身边学习如何当一个皇帝。

看起来好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是说实话李世民对于李治也不放心,毕竟皇家无父子这句话一直都是真理,所以李世民为了未雨绸缪,就给李治也挖了一个坑,那就是武则天这个大坑。

毕竟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李治偷偷喜欢上了自己的妃子,万一要是让朝臣们知道,瞬间这个未来的太子也可能就保不住了,李世民这个坑挖的很好,可以说从李治年纪还不大的时候就已经挖好了。

但是天算地算他都没有算到自己居然因为生病突然间挂掉了,所以那个武则天的大坑一直没有利用上,而李治说实话从头到尾也没有发现武则天这里居然是自己的父皇给自己挖的坑。

可以说在坑儿子上面李世民作到了极致,主要是为了自己的皇位可以安稳一些,如果不是因为生病去世,以李世民的想法可能这个李治也会被废,然后又一次培养新的太子人选。

说白了,不是李世民非要立李治为太子,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李治的年纪是最合适的,这也是李世民立他为太子的重要原因。


虎头山小妖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秦王妃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了嫡长子。根据史书的记载,因为这位皇子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字高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谋反,被唐太宗废为庶人。同年李治被册立为皇太子。唐太宗在太子谋反后,为何选择只有十五岁的李治当继承人呢?

李世民,有3个嫡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皆为长孙皇后所生。

嫡次子李泰,因为他的哥哥已经是太子,从小唐太宗便没有将他当做下一任国君来培养,所以对他比较溺爱,教育方式并不是十分严格。长此以往,李泰养成了骄傲跋扈的性格,到最后还产生了谋嫡之心,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到处联系朝臣,壮大自己的势力。驸马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大臣都是其的党羽。

在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一边想方设法讨李世民欢心,一边让自己朝廷上的同党为自己在李世民面前说好话,目的便是想要李世民立他做太子。甚至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太宗很高兴,这儿子如此爱护弟弟,不传他传谁呢?然而当时谏议大夫褚遂良一眼就看出了李泰在演戏,对唐太宗说:“哪有得了天下,宁肯杀自己儿子,传位给弟弟的道理呢,如果真的这样,为太子之位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能杀,还有谁是不能杀的呢?”于是李世民又犹豫了,打算立平和宽爱、对皇位没有兴趣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泰得到了消息,便把毒手伸向了自己弟弟李治。他先是跑去威吓李治,说李治与卷入太子叛乱的皇叔李元昌关系不错,恐怕要倒霉被砍头了。不但如此,李泰之后还暗中派杀手多次暗杀李治。

唐太宗为了同时保全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最后以"泰(李泰)立,承乾(李承乾)、晋王(李治)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这理由立李治为皇太子。

当然,李治能登上皇位也少不了他的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虽然李泰、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但李泰与长孙无忌的关系不如李治亲近,并且长孙无忌和李泰阵营的一些大臣关系都不是很好。另外还有一点,对于长孙无忌来说,在朝廷中势力很小、性格“软弱仁孝”的李治肯定要比朝中势力很大、性格又差的李泰,比较容易被自己控制。为了以后的权力,在他看来支持李治上位是非常明智之举。

于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李治非常“偶然”的获得了太子之位。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熊喵君的历史世界



这算是唐太宗在帝王理性和父亲温情上的权衡取舍上,父亲的感情占据上风的结果吧。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共有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儿子是长子李承乾,次子魏王李泰和幼子李治。


长子李承乾,在年幼时就被作为继承人来培养。小时候李承乾很得父母欢心。但是随着年纪渐长,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越来越偏离一个帝国继承人该有的标准和规范,储君之位岌岌可危。


即使岌岌可危,也还没有到倾覆的地步。次子李泰对皇位有着强烈的企图心,李承乾的危机成为李泰的机遇。李泰聪明机灵,事事按照唐太宗的意愿行事。这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参照,唐太宗按照储君的高标准来要求太子李承乾,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而魏王李泰行事漂亮,令唐太宗非常满意。对比下来,唐太宗对太子李承乾更加失望。唐太宗内心估计曾经假想过,要是魏王李泰,是太子,该有多好!他就省心多了!


这种失望和无形中的对比给了太子李承乾很大的精神压力。历代太子被废,下场凄惨,当一个闲散的富贵王爷都不可能。李承乾干脆铤而走险,效仿老爹,发动政变,来一个痛痛快快的放手一搏!


李承乾兵败被废。结果新任太子成了唐太宗的心病。


李承乾真的不是白白得宠的。我们可以相信,父母对每一个孩子都是有爱的。只是这种爱,分到多个孩子的头上,不是均等的。李承乾按例会被赐死,但是唐太宗还是要想方设法保住李承乾的身家性命,而是还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李承乾的安危。


基于这一点考虑,未来新君的人品就成了重要的考量。等到李承乾谋反师败后,唐太宗的心绪是郁闷、伤心和失望的。他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李承乾是怒其不争,对李泰则会迁怒的成分。如果这个聪明的儿子不是把自己的喜好变成阴谋的一环,事情会演变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吗?


鉴于此,李泰的政治生命结束了!唐太宗更加清楚,一旦李泰登上帝位,李承乾更不可能得到善终。只有看起来老实巴交善良柔弱的李治,是最佳人选。除了表现出来的人品,李治当时年纪小,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没有卷入这场夺嫡之争。对于两个哥哥,他都会加以保全。


加上当时的长孙无忌,凭借国舅的身份,希望下一代帝王身上有长孙的血脉,才能更好的揽权。李治是他手上最好的王牌。


机缘巧合下,李治成了大唐新的储君。他的确善良,不想杀戮手足。但是,正是他的善良,引来了李唐宗室最大的杀戮,那就是武则天。


熊沾沾


请君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唐那个时代,继承人必须是嫡出,也就是皇后长子,长孙皇后一共三个儿子。老大李承乾,老二李泰,老三,李治。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后没子,或是早夭,如果这种情况,皇后很可能后位不保,有的就会采取过继别的妃子的儿子来当自已的儿子。由于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之位空出,有资格继承的就是李泰。说到这里,我还想说说太宗一共有14个儿子。

老大,李承乾,长孙皇后所生。此人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但有足疾,怕自己的太子被废,因此李承乾想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谋老子的反,但被人告密,死在狱中。

老二,楚王李宽,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早夭。

老三,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后来,借口“房遗爱谋反案”杀了李恪。根据吴王李恪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老四,李泰,长孙皇后所生,曾参与争夺太子之位,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35岁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老五,李祐,阴妃所生,爱好打猎,整天鬼混,后发动叛乱。结果李祐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老六,李愔,杨妃所生,是个浪荡公子,后受连“房遗爱谋反案”,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老七,李恽,王氏所生,是一个只顾纵情享乐,不光百姓死活的主,后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惧自杀。

老八,李贞,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老九,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

列到这里,我也不一一赘述了,封建社会,太子之位,向来是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而且他们身后都有相应的共同利益着,不是那么好打破,基于这个宗法制度,太子李承乾谋反后,继承人就是李泰,但由于参与谋嫡,后被幽闭,太宗为达目的让这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

太宗权衡再三,只有立第九子为继承人,另外,在那个时代十五岁已经成年了。


云尚蛮夷


太子李承乾谋反后,其太子身份被废,而在各方激烈的博弈中,无所作为的李治却出乎意料的登上了太子之位。

虽说是意料之外,但结合各方面原因分析后却又在情理之中。余认为大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按照宗法首先有优先继承权的就剩下李泰和李治了,因为这哥仨的母亲同为长孙皇后,是嫡出。

但是,李承乾太子身份被废后,太宗想保全太子的性命(毕竟虎毒不食子,所以把他废成了庶人),但是李泰和李承乾为了争皇位已经成了政治上的死敌,而李泰一旦上位,李承乾性命忧矣!而李治对于太子的位置始终很佛系,而且此青年性格相对那哥俩温和了许多不说还宅心仁厚。那么在太宗看来李治上位后李承乾的存活率就大大提升了。

其二,太宗本身就是兄弟相残,干掉了其他哥几个并且逼宫高祖才上位的,而他这二少爷的野心和对权利的欲望都写在了脸上,怎么可能瞒得过大风大浪里混了多年的掌舵手太宗呢?他是真怕这二小子到时也给他整这一出啊!

其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他们的私心在作祟,他们认为李泰有能力有主见,而且羽翼已经丰满,到时候太宗一退位,他们怕把持不住李泰这小子,毕竟伴君如伴虎啊!所以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还是把相对好操控的的李治推向了宝太宗面前!

所以,对太子人选有绝对话语权的太宗和长孙无忌他们看来,无疑只有李治上位他们的诉求才会达到。言不尽意,还望指正!





大道至简V


在下赵书尘,回答若有不妥,还请指正。

李世民原定太子是李承乾。而李承乾在初任太子的时候,的确对得起自己的名字,经常代替太宗处理政务,也处理的不错,受到群臣的赞赏。后来因为脚出问题,走路不太顺畅,再加上太宗对太子期望较高,这孩子压力太大,青春期逆反心理重,造成了心理有点点扭曲。此后对太宗阳奉阴违,对老师也是爱答不理,甚至有谋杀老师的想法。而这个时候,太宗的另一个儿子李泰也是相当优秀,很受太宗喜欢。李承乾担心李泰抢走自己的太子职位,于是怀恨在心。终于,李承乾将这种恨转化为行动,刺杀皇子李泰,事情败露后,一不做二不休,带兵逼宫谋反,走上的不归路。结果当然是失败。这时候,太子是不能当了。这时候,就要另立太子。按理说,李泰是理想人选,但是因为李泰和李承乾有仇,如果李泰当了皇帝,李承乾想必是活不了的。太宗又不想杀了这个最喜欢的儿子。所以,为了保全李承乾,就选了李治为太子这样一来,李承乾和李泰都是可以活命的。就避免了兄弟相残,不用重蹈自己覆辙。于是,幸运的李治,成为大唐第三位皇帝。


赵书尘


李治能成为皇太子有很多原因。

第一他是唐太宗的嫡子。也就是说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结合生下了唐高宗李治。前面那个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也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天生儿子。古代讲究立子以贵不以长。作为皇后的儿子李治有的是贵

第2,他是长孙无忌的亲舅舅。当时唐太宗曾经还过凌烟阁功臣,长孙无忌不但是凌烟阁功臣之首,而且还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如果是唐太宗的其他儿子地位,唐太宗谓必会尽心竭力的辅佐他们。但是无论是太子李承乾,还是魏王李泰,或者是晋王李治即位。长孙无忌都会尽心尽力的辅佐他们,因为他们是他的亲外甥。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为人暴戾。所以只有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才能保护大唐政权的稳定。

第三。今晚理智没有野心,他为人和善温柔,不像他的哥哥李承乾,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不像他的哥哥魏王李泰,表面上诗书仁义,实际饱藏权术心机。唐太宗曾经对大臣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是承乾立为太子,当上皇帝,那么李泰和李治都很难存活下来。如果魏王李泰当上太子,那么承乾和李治也很难存活下来。唯有李治当上太子继位之后,才会对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好一些,这样就不会出现手足相残的悲剧了。

综上,是唐太宗李治能够获得太子之位,并登上皇帝位的具体原因。也许还有其他的,谢谢指教评论。



旧事旧人历史说


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才得到皇位的,在杀死了太子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以后,顺利登基,上位后他励精图治,鼓励农桑,善于纳谏,才开创了贞观之治,受到了举国上下的拥戴,那么他为什么选择李治作为接班人呢?从一开始的时候,太子就是长子李承乾,但是李承乾行为不端,性格叛逆,最终野心膨胀,还准备发动政变来逼迫李世民退位,这种人,是任何一个上位者也不能容忍的!况且李世民的皇位就是通过弑兄逼父得到的,所以他最不愿意看到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残,那么李治就是最好的接班人了,因为他性格宽厚,和他三个哥哥的关系都很好,如果继承大统,他的兄弟都能得到善终,相反如果让其他三个儿子登上皇位,那么玄武门之变的事情肯定还会再次上演,这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兄弟和睦,避免重蹈覆辙,他才选择让性格懦弱的李治当太子,真是用心良苦!


两广总督纳兰云起


唐太宗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只有三个是长孙皇后所生,他们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也就是所谓的嫡子,那么当了十五年太子的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同样是嫡子,唐太宗为何选择年级小的李治而不是已经成年的李泰呢?

先说太子李承乾,唐太宗的嫡长子,在贞观初年,就被封为了太子,而李承乾也没有让唐太宗失望,从小就敏而好学,仁孝谦让,对于这个儿子,唐太宗非常喜欢,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更是费了很大的精力,请了很多老师来教他。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那么李承乾为何要谋反呢?

一,李承乾进入了叛逆期,而唐太宗依然让那些老师,包括大臣们去经常劝谏他,有事没事就对他说:“太子,你这么做是不对的,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李承乾如果不听,他们就满世界嚷嚷:“我这是为了太子好,即便去死也不会有悔恨”。搞得李承乾无奈又怨恨,恨不得杀了这帮人。而这些人也会经常对唐太宗说:“太子怎么怎么样,希望陛下责罚太子”,于是唐太宗就把李承乾叫来,一番严厉批评,久而久之,李承乾与唐太宗的关系愈来愈紧张。

二,李承乾的同胞兄弟李泰,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宠爱到什么地步呢?其他成年的儿子必须离开京城,去外面做官,唯独李泰不用去,更甚至允许他在自己的府邸设立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唐太宗对于李泰的溺爱,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威胁,他觉得这个亲兄弟对于皇位有了想法,他想要除掉他。

于是,在贞观十六年,李承乾派刺客暗杀李泰,在暗杀失败后,又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那么唐太宗为何选择了年少的李治,而放弃李泰呢?

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李承乾谋反事败后,但是他的太子之位并没有被立刻废掉,而只是将他关了起来,在与众位大臣商议之后,依然是迟迟没有定论,可见李承乾的所作所为虽然令唐太宗很失望,但对于爱子的爱护之心却没有改变。

对于李承乾的罪行,唐太宗实在是不忍心杀掉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是一个好父亲,对于儿女的过错可以包容一下,使他能够活下来,得享天年就好。”最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被流放到黔州(今四川“黔江”流域)。

在对于继承人的问题上,唐太宗不得不慎重起来,他本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以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认为他是隋炀帝的外孙,又是庶子,不能立为太子。后又反复思量,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以后李承乾、李治等人肯定是活不了;如果立李治为太子,那么李承乾、李泰都会相安无事,唐太宗不想自己的儿子们重蹈“玄武门之变”的悲剧,于是在贞观十七年,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果然没有让唐太宗失望,对于兄弟们是优惠有加,避免了人伦悲剧。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一下吧,谢谢!)


小司漫谈历史


太子李建成造反之后,太子的身份被废除。按道理说这个时候所有的皇子都有参与竞争的权利,只是作为嫡子李泰和李治的成功率比较大一点。但是不是这样的,李治的对手有两个。

先说明面上的哥哥李泰,李泰也是李世民比较喜欢的儿子,打小就比较宠爱。一度将他放在太子候选人的位置上。正是因为聪慧的李泰时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才导致的造反夺权事件的发生。而李泰呢,在李世民刻意的扶持下也是将自己内心的欲望表露无疑。但是李泰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上位之后不太好控制。所以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利益集团选择了柔弱好控制的李治。

再说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李恪,常常自己说英果类我,可见对李恪的喜爱。在原定了李治之后,因为李治柔弱,太宗李世民想要改封李恪为太子。但是这显然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具体表现为长孙家族,在受损利益集团的保护下才选择了李治成为皇太子,李恪自此和长孙无忌成为仇人,在房遗爱案中被长孙无忌借口参与给害死了。

最搞笑的是,长孙无忌为首的利益集团选择了柔弱的李治,却没料到李治会有一个女人叫武则天,没想到帝王爱一个女人到那种地步,最后死在了李治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